•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4

qianshuijun
首页 > 考试培训 > 考试第三名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了然于心

已采纳

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榜眼

榜眼,拼音是bǎng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2、探花

探花,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扩展资料:

由来:

1、榜眼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

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

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2、探花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

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

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探花

考试第三名

193 评论(9)

飞雪樱子

1、首先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每种考试的二三名叫法不一样的!

2、院试:第二、三名即为通过者,通过者叫秀才

3、乡试:第二、三名也为通过者,通过者叫举人,这里的第一名叫作“解元”

4、会试:第二、三名同为通过者,通过者叫贡士,这里的第一名叫作“会元”

5、殿试:对贡士进行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也就是我们说的三鼎甲,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和三甲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名称了!于此之外,在科举考试中还有恩科和正科之分,但是对于你所问的问题在称谓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是上面各级考试的区别!

14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