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雨里大太阳
2021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2021年国培计划-小学道德与法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这也是我初次与《道德与法治》结缘。带着对培训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懵懂,我来到了商丘师范学院,与来自河南各地的几十位老师,度过了短暂而又美好的培训时光。 集中培训期间,各位专家深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精彩的讲解深深震撼了我,革新了我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给我的教学生涯点亮了新的指路明灯,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焦作教研室的梅连贤老师从道德的含义和论述讲起,阐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教材中话题设计的目的以及道德与法治跟我们生活的关系,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时而沉思,时而开怀大笑,梅老师打开了我对道德与法治探索的大门。 商丘文化路小学的李斩棘校长,娇小的身影与刚毅的名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我不由得多了很多好奇。初次见李校长是在2021年10月26日上午,国培省级班和市级班一起到商丘市文化路小学观摩学习,三节课下来,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里一定有一位有情怀的校长,有一个接地气的管理团队和一支锐意进取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管理者,我对这所学校的管理更感兴趣。但奈何观摩安排时间特别紧,李校长只参加了一个开幕式就离开了,我根本没机会认识她,当时内心特别的遗憾。 无独有偶,27日的上午竟然是李校长来省培班授课,我内心狂喜!怀着期待的、敬畏的心聆听了李校长关于一线教师如何做课题这一讲座,受益匪浅,让我对如何做课题有了更加深刻地领悟,对如何指导我们的老师理解课题、做课题也有了新的思路。我压抑不住内心的狂喜,趁课间加了李校长的微信,表达了我的敬意和我想向她学习的热情,李校长非常亲切的说有什么需要都可以给她联系。时至今日,我每天都会默默关注李校长的微信朋友圈,看她的工作动态,看她的文章。李斩棘校长是我人生中的贵人,也是我的坐标,她重新点燃了我的工作激情,让我在自身的学习上,在学校的发展上、在团队的带领上有了更多的思路。目前我校的校本课题《小学低段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课堂小口令的运用》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而且通过课堂小口令的实施,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有了明显改善,课堂氛围明显提高,老师们对于此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反响特别热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人比你优秀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很多的人比你更努力!”在未来的道路上,我的目标更加清晰,像李斩棘校长那样,学知识,练技能,修格局。 商丘电化教育馆的古永奇馆长对我来说是一位传奇人物。听了他的讲座之后,我一直很好奇他是怎么把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吃的这么透,研究的这么细的,也难怪他是省市级道德与法治优质课活动的评委,确实名不虚传!谷馆长从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三驾马车——德育课程、班主任工作、党团对工作开始讲起,分析了什么是“用课程,做德育”,为什么要“用课程,做德育”,怎样“用课程,做德育”,让我对学校的德育体系更加的清晰,也对我们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高分?名校?不,应该是综合发展的人!“德”一定是在最前面的,就像是一串数字“10000000000000”里那个“1”一样,没有这个“1”,后面再多都是零。我觉得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那么一片合适的交叉地带,是可以辛勤耕耘并结出累累硕果,那就是目前我们这所农村小学的前进的方向。 如果说以上几位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储备的话,那商丘师范学院的秦彧教授带给我们的就是给心灵的抚慰,如一缕春风吹进我心田,对我大脑也是一次全新的洗礼。秦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我们对神秘的心理学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原来心理学的教授也是这么“接地气”,不是仙气飘飘、能掐会算的“神人”。秦教授用生活中的案例,让我们更加清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面对当下的状态如何调整我们自己的心理,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做好自己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秦教授的讲座真的是心灵食粮,让我们心情愉悦,压力瞬间消散了很多。正是受了秦教授的引导和启发,我也投入了心理学生活化的学习行列,学习了建立在心理学生活化基础之上的家庭系统教育课程。随着学习的深入,我越来越清晰自我,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有一种避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遇到问题不再纠结、痛苦、难受、彷徨,而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随着自己内心的丰盈,我也能用学到的家庭教育知识帮助我们的家长。我们开展了读书会,学习沙龙等活动,带领一部分学习意识较强的家长已经走在家庭教育“先富起来”的高路上。感谢秦彧教授,她是我心灵的指路明灯,是我人生中的贵人! 在线上课程的学习中,有幸聆听到更多专家的精彩讲解,通过网络参与了网上听课、网上答题、网上评论、网上浏览、网上推荐和网上交流等活动。不断完善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丰富了自己。与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交流、碰撞、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心路历程。从开始的心存疑虑到现在豁然开朗,从中学习到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2021年国培计划——小学《道德与法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即将结束,但培中的点点滴滴一直萦绕在心头。通过培训,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教育工作,也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好不夸张说,此次培训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又一里程碑,指引我走向更宽广的道路!
lalack1987
2018年下半年,我突然接到学校通知,要求我到大理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国培计划(2018)”乡村教师培训团队的研修项目活动。 接到通知,整个人都是懵的,且不说学校领导并不乐意,作为一个身处教学一线的中年教师,我对此类的培训基本无感(颇有朽木不可雕之嫌),况且我刚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还没进入状态呢! 可我这样一个习惯服从上级安排的人,没有严词拒绝的能耐啊!接下来就只好不情不愿地走进了国培计划,成为2018—2020年巍山县国培项目的一名名副其实的送教下乡培训团队的成员。 一、不惑之年的困惑: 成长是无关年龄却需要突破防御的沉重话题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是充满抗拒的,这不是我自己的选择啊!我愿意认认真真上课,尽心尽力培育好我的一亩三分地,我也知道有二十多年从教经历的自己遇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可我无力改变,也无从改变啊!更何况培训结束之后居然要摇身一变,去冒充什么所谓的”砖家”,去对别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改变自己尚且困难,影响别人就更加可笑了,这不是给自己添堵吗? 到了大理大学,发现好多同侪中有很多年纪比我还大,对培训比我还懵圈的人,当然也有些很厉害的年轻人,充满朝气和锐意进取的决心。我这就尴尬了,不上不下的吊着,接下来就是连续二十多天各路专家教授轮番轰炸模式下的高强度培训、听课,差点使腰椎间盘突出又犯了。 好在我这个人自我调适的能力特别强,想着既来之则安之,学习这件事本质上还是让人愉悦的,工学矛盾要解决,学习效果也不能打折,认真投入进去,说不定枯木也可以逢春,那就顺其自然,乐见花开吧! 二、轰炸式培训:理论主义才能让你看到诗和远方。 在大理大学培训的那些日子,每一个专家的讲座都振聋发聩,每一天都收获满满,可谓渐入佳境。 各路教育大咖们声情并茂的视频、课件,信手拈来的故事案例,深邃睿智的思维火花,激情飞扬的语言传递,可谓一语中的! 屡屡让我们听课者感同身受,激情澎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方向问题,也是方法问题。做好教育,既要方法对,更要方向对。我们常常忙着赶路,却往往忘了最初为什么出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成为名师,要先做良师。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良心的回归,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力行返璞归真,正本清源。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研究的状态下工作,要明确老师的职业角色,不断提高职业修为。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教书匠的原因——我终于触碰到了自己的瓶颈! 我缺失的恰恰是教育的智慧而非教学方法和理念。理想很丰满,现实则需要继续努力! 这是视野,也是格局! 教师的成长,要从现象教学的跨学科开始,从教学理念到教育智慧的华丽蜕变! 让智慧的熏陶来得更猛烈些吧! 掷地有声的各种理念、饱含爱与热了情的教育情怀,再次唤醒了我们对教育的热爱、信心和勇气!作为一个久居一线的中年教师,我需要努力改进的就是发挥自身优势,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新高度,不断探寻并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以培养有真正人文情怀、有深厚语文素养的学生为目标。在困惑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去追寻教育里程中的诗和远方,循着初心,慢慢变成最好的模样。 三、送培下乡: 研课磨课是添砖加瓦,不是推倒重来。 结束了集中培训,接下来我们送培团队又参加返岗研修,并在县进修学校领导和大理大学团队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紧锣密鼓的开展各乡镇调研,进一步确定送培计划等。 参加巍山县2018年国培计划的对象是来自全县十二个乡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50名初中语文教师,按要求每年开展四次,每次为期三天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 说实话,除了一些新人,参加国培计划的好几个同事都是我所熟悉的优秀的一线教师。所谓培训,其实就是一次次较大规模的”跨乡镇教研活动”,通过一节一节脚踏实地的课堂教学,不断研课磨课,将传统与创新,经验与激情交流合理化,效果最佳化,真实而有效地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目标。 每一次的展示课、研课磨课、评课议课、二次备课、示范课、微讲座……高密度的活动内容,让大伙儿都感觉到身心俱疲。我一直相信,大家所喜闻乐见的是一场场心有灵犀的接地气的交流、观摩和学习,而不是带着面具微笑的表演!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学校年轻的李灯老师,在她参加的那一期国培公开课研课磨课的前后一段时间,不停地设计、修改、重新再上课,体重整整减了五公斤,弄得心力憔悴。包括我自己在内,为了上好一堂公开示范课,我也是吃尽了苦头,可谓充分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挖苦打击的精神,心想哪怕让自己成为一个失败课例的反面教材,也无所谓…… 当然,我们也很清楚,没有谁的教学是完美的,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况且,教无定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因人而异方能因材施教,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愿不愿意学,会不会学以及爱不爱学。 和我一开始的心理状态一样,大家从刚开始的被要求参加培训,到后来的认认真真参加每一次培训,这就是一种莫大的进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教技能教方法不如提供平台,平台比能力更重要!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叫成长;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叫改变;做自己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四、教研团队: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 美丽的语文课堂,需要一群人一起来研究。而我,有幸加入了这样一个团体,认识了几个优秀的合作伙伴。以文华中学冯莲秀老师为主要负责人,其他乡镇抽调了四位语文老师参与的初中语文工作室成立之后,我们一直兢兢业业,致力于每一次的送教下乡培训,我总能从他们身上照见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到更多的良好品质。比如秀组长的颜值与才华并存,阿槐的温和包容,阿詹的热情与干练,赫老师的内敛与低调…… 团队、砥砺、合力,这就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命能够持续蓬勃的保证。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进校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团队成员们精诚团结分工合作和参训老师们的支持配合踊跃参与,这确实是一件虽苦犹乐的事! 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或许只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平台,只要你愿做工作和生活的有心人,这里包含的就是一种助力者的快乐。对于我个人来说,国培刚好给了我一个突破自我瓶颈的机会——我在教学上正需要有所成长,正如我们美丽的秀组长在微讲座中所说的,做一名幸福的语文老师,不负时光,不负自己,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雨落尘埃,染绿心灵。从2018到2020,相信对于每个参加国培的团队成员都是一次美丽的跨越和蜕变!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