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sunart
孩子逃避考试可能厌倦,也可能畏惧,也可能有逃避的心理。孩子不想考试,可能是因为对考试产生了紧张情绪,从而有了抵触心理,因为没信心,总担心自己考试会考不好,一旦考不好,后续带来的其他后果会对自己带来影响。这时候,作为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 ,关心孩子内心的事情 ,不要以分数的高低衡量孩子。
孩子逃避考试是有心理问题吗?
首先,内心抗拒考试,这是每个孩子都会发生的事情,因为考试是检查一个人的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期末考试,更让学生抗拒,因为期末考试考的是一个学期学的内容有很多,然后学生要是复习的话也很麻烦,比较多,要是没有复习好的话,就会非常的紧张,害怕自己考不好,然后会得到家长的批评,因此就非常的抗拒考试。
其次,可能是平时没怎么学习,突然要考试,内心很慌张。或者平时好好学习了,但是很担心自己考不好,丢了自己的脸,在平时,他们都把你的努力看在眼中,你很害怕,也很害怕父母会骂。
第三、家长不要太在意一次两次的考试考试,最主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调整目标,步入正常的复习节奏中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踏踏实实学,不问结果,重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和经验的积累。
第四、家长和老师要沟通好,达成统一意见,形成合力。
第五、家长要找机会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与沟通,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合理的多鼓励与肯定,不合理的先不要反驳,先搁置,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合理的宣泄出来,不要讲大道理,多从学习以外的角度切入,多关心,他有符合他自己年龄的认知和分辨能力,多相信他就可以了,最终让他自己把原来失调的认知调整过来。
第六、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孩子考试不理想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家长的不离不弃,需要的是家长在他需要的时候,一个鼓励和肯定的眼神,又或许只是一句肯定的话语,又或许只是默默的陪着孩子,或者为孩子默默的准备一顿大餐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前行的动力和基础。
小狼雪子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当智力开发成为了家庭乃至社会教育的主流时,带来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孩子的心理恐慌。
所谓的心理恐慌,是基于智力衡量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孩子对比参照所产生的错觉。这种衡量孩子智力优异与否的方法,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考试制度。
在这样的衡量方法下,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家长看重的是考试成绩,而成绩单就成为了衡量孩子智力优异的唯一尺度。于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的孩子不得不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力,而一遍遍地温习考试所需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创造精神无从展示、兴趣爱好无从发挥,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心理健康,都无法得到保证。
我们看到,那些语言与数学逻辑智能不够发达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很难得到认可和欣赏,许多拥有强烈自尊,良好自信、灵活创新能力的孩子,可能仅仅因为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上难以适意,便要背负着“笨孩子”的恶名,在人格尊严的长期践踏中成长。
于是,当我们的孩子被迫屈从于这样的检验标准,这样的体制下时,他们所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以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当这种努力归于失败的时候,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就遭到了最大程度的摧残,以至于孩子们厌倦考试、憎恶考试、甚至害怕考试。
当我们的家庭教育,一味地被这样的标准所摆布,当我们的家长,无暇甚至不屑于进行孩子非智力领域的开发时,无数孩子的潜能就此被抑制在萌芽状态。
在家长的责备声中,我们未来的瓦特夭折了;在家长的冷眼中,我们未来的爱迪生陨落了;在家长的讥笑声中,我们未来的牛顿沉沦了。这些本应该属于我们民族的才华与天赋,那些宝贵的非智力因素,就这样被无情地扼杀了。
作为新一代的家长,我们必须意识到的一点是,孩子的未来与希望,并不是靠今日的成绩单写出来的,它更大程度上孕育在非智力因素当中,既取决于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取决于广泛的兴趣爱好。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
由此,我们便找到了中国家庭教育中所欠缺的又一项重要因素,事实上,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必将作出又一次改变。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