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5

空山微风
首页 > 考试培训 >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冒火得很000

已采纳

网上下载高考热点呀,蛮好的。不过如果是上海的话,我认为《零距离》挺好的,知识点很全

高中历史考试大纲

305 评论(9)

蚊蚊mandy

2017年福建省高中会考大纲-容易题约占八成

日前,福建省10个科目《2017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考试大纲(试行)》出台,10个科目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思想政治、化学、物理、信息技术。据了解,各科均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其中容易题约占八成。考纲将作为2017年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命题的依据,供考生复习和备考之用。

语 文

考试目标要求

语文会考要求考查考生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B.理解

C.分析综合

D.鉴赏评价

E.表达应用

F.探究

试卷结构

1.各类题型占分比例

选择题 约20%

填空题、简答题 约40%

写作题 约40%

2.内容占分比例

现代文阅读 约25%

古诗文阅读 约10%

积累与运用 约25%

写作 约40%

3.试题难度比例

试题易中难比例为8∶1∶1。全卷难度值在~之间。

数 学

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中毕业会考数学科考试的主要考查方面包括: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15道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由5道填空题和5道解答题组成.其中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写出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理论证过程。

三种题型所占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占45%,填空题占15%,解答题占40%。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档题和稍难题。

其中难度值为以上的试题为容易题,约占80%;难度值为~之间的试题为中档题,约占10%;难度值为~之间的试题为较难题,约占10%;不出现难度值为以下的试题.易、中、难试题的比例为8:1:1,试卷的总体难度控制在左右。

英 语

考试目标要求

学生学习完1~5必修模块后,达到七级的目标要求。七级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如下:

1.语言知识

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2.语言技能

听读写

试卷结构

1.题型:试卷一般可包括选择题、正误判断题、单词拼写、书面表达等题型。

2.试题难易比例: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三类试题比例为8∶1∶1。容易题,难度值:以上,约占80%;中等难度题,难度值:~,约占10%;较难题,难度值:~,约占10%;全卷难度值:~。

3.听力测试部分由各设区市普通高中学校自行组织考试。

思想政治

试卷结构

1.题型分值比例:

选择题约60%;非选择题约40%。

2.内容比例:

必修1《经济生活》约占25%;

必修2《政治生活》约占25%;

必修3《文化生活》约占15%;

必修4《生活与哲学》约占20%;

时事约占15%。

3.试题难易比例:

试题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以容易题为主,三者比例约为8:1:1。

容易题(难度值为以上)约占80%;

中难题(难度值为~)约占10%;

稍难题(难度值为~)约占10%。

全卷难度值控制在~。

历 史

试卷结构

1.题型结构: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选择题60℅,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其中,历史(Ⅰ)12题,历史(Ⅱ)7题,历史(Ⅲ)11题。非选择题40℅,共5小题。其中,历史(Ⅰ)2题、历史(Ⅱ)2题、历史(Ⅲ)1题。(模块占分比例不变,各题型题量可相应调整变化)

2.内容比例:历史(Ⅰ)约40℅,历史(Ⅱ)约30℅,历史(Ⅲ)约30℅。

3.试题难度: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

容易题,难度值以上,约占80℅。

中等难度题,难度值~,约占10℅。

较难题,难度值~,约占10℅。

全卷难度值:~。

地 理

试卷结构

1.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选择题占50%,非选择题占50%。

3.试题易、中、难比例为:8∶1∶1。

容易题,难度值以上,占80%;

中等难度题,难度值~,占10%;

稍难题,难度值~,占10%。

全卷难度值:~。

物 理

试卷结构

1.考试题型: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作图题、计算题等题型。

2.题型比例:选择题占60%,非选择题占40%。

3.内容比例:物理1、物理2、选修1-1的.考试内容比例约为40%、30%、30%。

4.难度比例:试卷包括容易题(难度值为以上)、中等难度题(难度值为~)和稍难题(难度值为~),比例约为8:1:1,全卷难度值为~。

化 学

试卷结构

1.试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模块知识内容比例

化学1 约40%

化学2 约40%

化学与生活 约20%

4. 试题知识内容比例

5.试题题型比例

(1)选择题(共22小题) 44%

(2)非选择题(约11小题) 56%

其中:

简答题 约6%

填空题 约50%

生 物

试卷结构

1.题型:包括选择题(第Ⅰ卷)和非选择题(第Ⅱ卷)。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四选一)。

2.题量及占分比例:选择题30题,占60%;非选择题7题左右,占40%。

3.各模块内容比例:《生物1:分子与细胞》约占40%,《生物2:遗传与进化》约占30%,《生物3:稳态与环境》约占30% 。

4.试卷难度:容易题(难度值为以上)约80%,中等难度题(难度值为~)约10%,较难题(难度值为~)约10%;全卷的难度值为~。

信息技术

试卷结构

1.试卷结构

试题共分为两大类型: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满分为40分;第二部分为操作题,共6题,满分为60分。

试题内容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考生在四个选修模块之中任选其中一个)这两部分组成,各占约50%的分值。

2.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的难度值为以上,约占80%。

中等难度题的难度值为~,约占10%。

较难题的难度值为~,约占10%。

全卷难度值为~。

173 评论(14)

荷叶圆圆1980

我认为,还是看课本最好

107 评论(15)

杜佳妮625

必修三本书,看考纲,还要看课标,不过,全国高考卷难度较大,出题人对中学教学实际了解太少,所以,学好历史很辛苦。有关社会转型的事件,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及人物肯定是常考的。

216 评论(13)

白兔糖vov

我是09届江苏的,就拿我们那一届高考来说吧。09年的高考尘埃落地,全国二卷历史高考试题犹如当头棒喝,震惊了全国师生及家长。紧接着全国痛骂二卷的声音铺天盖地,就是那些不用全国二卷的地方也加入了声讨队伍,甚至有人把出题老师的名字放在网上供人有的放矢的谩骂。学不学一样,教不教相同,尤其是一些平时功夫下足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怎么读书,上网、玩游戏的学生成绩差不多,觉得实在不公平,怒火熊熊。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之际,高考试题在逐年变化。07年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因为当时试题偏离主干知识,师生不满之余,没有做更深入的研究。08年有了更大的变化,比如第12题就是一个信号。师生已经注意到了,只是没想到会有整体性的调整,以为还会是渐进式的变化,尤其高三的师生根本不敢做太多的变动。结果09年做了干脆彻底的调整,让师生、家长无法承受。那么09年试题的特点有哪些呢?第一,09年高考全国二卷试题确实有偏、冷、怪之嫌。1、试题内容忽略了学科具体知识。统揽试卷,试题几乎全部是根据试题给出的材料有效信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只有第15、19、21题,算是与教材有隐性联系。以往试题如果给出的材料是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如果给出的是与教材脱钩的材料,试题答案与教材内容有隐性联系。但今年的试题所给材料是与教材脱钩的新材料,试题答案是自求教材没有的结论。09年的历史考纲与08年相比一字不差,没有变化。以为在向新课程转型时期,会保持稳定性。实际上是因为今年试卷不依据考纲所列考试范围出题,所以没用也就不用变。2、试题立意缺乏人文关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无法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如第39题与学不学历史无关,只要学过初中语文课文《隆中对》,作答就可与学过三年高中历史学生的答案相媲美。再如第37题所给材料是没有依托教材的新材料,背景是20世纪初教材没有涉及的思想领域,内容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考查的是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比较、评价等多种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中学生既要翻译又要组织答案,实在难以做到。中学历史课程是国民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学历史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专业化”的历史教育,应该尽力避免中学历史教育的“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的倾向。从整体来看,试题显然是把中学生当作大学生来对待,不从实际出发,测试过于“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所以缺乏区分度,不能实现高考测试的选拔功能。3、试题形式刻板、不活泼,构思不精,有故作高深莫测之嫌。试题大部分是文字性材料,且主观性试题所给材料全部是文言文,其他客观性试题表述专业化、学术化、成人化非常浓厚,仅第14题、15题用了一幅图、一个表格作为点缀。整体来看,试卷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试卷缺乏时代感,第39题考查三国时魏蜀吴的关系,让这种特点尤为突出。第37题试图体现热点“国学热”,但因为背景是20世纪初,材料是学生读不懂的古文,隐性涉及当今社会对“国学”的看法和认识,所以其时代感就大打折扣。试题构思不精,欠缺严密。如第37题,所给材料过于突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在试题给出材料前先介绍一下邓适其人,学生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就容易读懂材料,也就易于作答。总的来说,全国二卷历史难得让师生绝望。那么,为什么命题中心会以全国二卷做这么干脆彻底的调整呢?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些专家脱离实际,脱离中学教学呢?我分析这实际上是高考命题组有意为之,全国二卷相对全国一卷来说适用于边疆相对落后地区,如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和西藏,历年相对简单,但今年是过分的难。是因为命题组就是想从这些考生成绩相对差些、人数相对少些的地方入手,进行根本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变化来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第二,09年高考二卷试题强烈的导向性1、高考测试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全国二卷历史到底是怎么调整的呢?仔细解读09年高考试题,你会发现这种调整实质是脱离现行某一教材。这种调整几乎贯穿了整个试卷,只有21题、22题、37题(1)、(2)问的部分与老教材有一定的隐性联系。脱离教材的实质是教材职能的变化,教材的职能也许很多,但我认为过去教材最实用的职能就是考试,教材既是考试依据也是考试目标,也就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熟读了教材、理解了教材,考试就没问题了。试题的难度体现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问法上或思维上的转化,所以过去我们老是担心出题人会在问法上为难学生,绝不担心超出教材范围。教材就是考试的工具。但是当前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材有四个版本,新课程高考试题不可能依据某一教材、某一版本,只能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命制。摆脱教材、版本的束缚是高考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转型的必然结果。2、测试依托《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测试首先考查了《课程标准》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13题考查了唐朝的经济,14题考查的是明清民族关系,15题是经济体制改革,16、17是早期英美资产阶级革命,19题是德国统一,21题是雅尔塔体系,22题是亚洲经济,23题是全球化,37题是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等,可见考查的基本是重大历史问题。试题通篇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考查的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尤其37题和39题两道主观题,在设问中就明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词语体现其对能力目标的考查。其次测试突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我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看,试卷所有的试题都是通过创设新材料、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形式出现,并且是自求教材中没有的结论。实际就是运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历史学习基本方法来解决问题。第37题的第(2)问是开放性试题,且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学生必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否定另外的观点。体现了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第三测试渗透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例如第37题试图通过对“国学热”的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并且与文艺复兴运动进行比较,体现了开放的世界意识。依据全国二卷历史测试卷的特点,我认为今后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正确把握方向,教学目标要围绕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进行。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要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正确方法。历史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研读史料,获取信息、辨别真伪、运用材料论证探讨问题,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用教材中的史料和其他途径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而不是从“课本”中学习历史,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以“提出问题,提供或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流程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三、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文学和法学等与历史相关的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考改革也在进行。我们要及时转变理念,把握课改和高考方向,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向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

11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