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98

A-水灵儿^O^
首页 > 考试培训 > 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卷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reenxixi503

已采纳

在各个领域,我们最少不了的就是试题了,试题可以帮助主办方了解考生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状况。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的检测试题,欢迎大家分享。

一.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共16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

A. 洗濯() 忍俊不禁() 峰峦()

B. 耸立() 随声附和() 酝酿()

C. 滑稽() 三省吾身() 啜泣()

D. 称职() 碌碌终生() 寒颤()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是( )

A. 训诫 任重道远 缀连

B. 葱笼 恍然大悟 伫立

C. 澄清 秋风萧瑟 诅咒

D. 烘托 骇人听闻 鳞峋

3. 下列词语(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不亦说乎(述说) 秋毫(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B.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的样子) 呈报(报告上级)

C. 小心翼翼(谨慎、严肃) 弥漫(充满、布满)

D. 头晕目眩(眼睛昏花) 竦峙(高高地挺立)

4. 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

(1)我们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 )出天气的情况。

(2)宇航员( )好好休息,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3)经验告诉我们:天空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 )。

A. 猜测 必需 征兆

B. 推测 必需 征兆

C. 推测 必须 预兆

D. 猜测 必须 预兆

5. 填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的是( )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________________,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A. 儿子毕竟幼小,虽然很胖

B. 儿子即使幼小,毕竟很胖

C.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D. 儿子毕竟很胖,即使幼小

6. 排列语句顺序正确的是( )

①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②看吧,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A. ①②④③ B. ③④②①

C. ①④③② D. ③②④①

7.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方法的是( )

A. 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B. 人们说,他们像一对孪生兄弟。

C.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D.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

8.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春》——朱自清 B.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

C. 《皇帝的新装》——荷兰童话作品 D. 《风筝》——鲁迅

第II卷(共41分)

二. 默写(共7分)

9. (共7分,每句1分)

(1)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勿施于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2)□□□□□□□,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西江月》)

(4)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

□□□□□□□,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三. 文言文阅读(共6分)

10.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11.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l3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2.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人们盼望春天来到时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密密地斜织着”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雨”,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根据文章的内容,按照示例的样子填空,概括春风、春花的特点。(4分)

示例:嫩绿的春草

(1)□□的春风 (2)□□的春花

15. 读文章最后三段,说说作者借写“春天”表达了怎样的愿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羚羊木雕》选段,完成16-19题。(15分)

“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①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

我轻轻地敲了敲门。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

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

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②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选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个故事,请写出这个故事的梗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填空(6分)

(l)文中和“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

①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②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18. 下面四个句子,填入最后一段空白处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A. 这不能全怪我。 B. 这能全怪我吗?

C. 这怎么能怪我呢? D. 这不能不怪我。

19. 选文结尾有“万芳说‘咱俩还是好朋友……’”的细节,你喜欢这个细节吗?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写在下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I卷(共43分)

五. 写作(43分)

20. 仿句(3分)

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3分)

例句:紫藤萝不但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茂盛。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作文(40分)

题目:我有一颗好奇心

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2)全文不少于500字。

七年级上册语文考试卷

313 评论(10)

黑马胖子666

期末考试作为一种对学期 教学 工作 总结 的形式,是对师生一学期的教学效果进行的检测。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仅供参考。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2分) A偌大(nuò) 倏忽(shū) 蜷曲(quán) 骸骨(hài) B响晴(xiǎng) 发酵(jiào) 哪吒(zhā) 须臾(yú) C尴尬(gāng) 匿笑(nì) 瘫痪(tān) 啜泣(chuò) D宽恕(sù) 发髻(jì) 喑哑(yīn) 炫耀(xuàn) 2.选出下面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宽洪大量 蛛丝马迹 B 滚瓜乱熟 独具慧眼 恍然大悟 疲倦不堪 C 不求甚解 形影不离 不可抗据 絮絮叨叨 D 喜出望外 脸色憔悴 各得其所 水波粼粼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2分) A.公交司机吴斌同志舍己救人的壮举,让获救的市民们耿耿于怀,一生难忘。 B.王老师看到我们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C.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D. 网球 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 4.下面语文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在刻画人物时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对人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从而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B.想象和夸张是童话的重要特征,虚构的 故事 ,离奇的情节,使 儿童 在潜移默化中受 教育 。 C.《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元代小说家。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塞翁失马》说明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 5.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的 句子 构成排比句。(2分) 弯弯的月牙虽没有耀眼的光辉,但同样可以照耀人间; , ; 清澈的溪流虽没有博大的胸怀,但同样可以滋润大地。 6.修改病句,并将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移动互联网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 、接受信息的能力。 (2)是否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 罪人,是衡量党员干部党性坚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7.古诗文填空(8分) (1)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2) ,志在千里。 (3) ,却话巴山夜雨时。 (4)《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孔子慨叹时光流逝,劝人珍惜时光的诗句是: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 二、阅读(40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10分)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竟不可得( ) ⑷但知其一( ) 9.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2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0.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 其它 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二)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15分)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②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③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 ④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⑤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⑥“找蔡老师……” ⑦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⑧“不是放暑假了么?” ⑨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 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⑩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3.选文中共描述了几个经典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14.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词“从来不”与后一句中的“仅仅有一次”是否矛盾,作者这样用词究竟是为了表现什么? ( 3分) 1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文章 第⑨段中的画线句?(3分) 16.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3分) 17.文章结尾处写道:“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23)题。(15分)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 ⑤一下子,全班的目光齐刷刷地锁定在我和他的身上,旁边的几个学生猫着身子偷看他的画,也都偷笑起来。我一个箭步过去,一把抢过他的画,圆睁着愤怒的双眼,看着他在画我上课的样子,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⑥“潘小锋,你给我站到墙角去!”我用强硬的命令口吻叫嚷着。他耷拉着脑袋晃悠悠地走了过去。“上课不听开小差也就算了,竟敢丑化老师,岂有此理!明天叫你家长来。”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那堂课是我与他头一回交锋,也是他进入我视线的开始。 ⑦放学后,拿着缴来的画来到办公室,教师应有的品行规范让我平静下来。细细端详他的画,觉得倒十分形象,有几分趣味,心情也渐渐舒展开来。 ⑧第二天,我在办公室静等他和他家长的到来,可是一个上午都没见人影。后来得知他因害怕告诉他父亲实情而挨打,一个人躲进了网吧。知道这一切后我和他父亲一起在一家网吧中找到了他,并把他带回了家。 ⑨到他家天色已晚了,天边零星地冒出几颗闪着光亮的星星。他父亲把我让进家门,招呼我:“老师辛苦了!坐一坐,家里太小太乱,不 好意思。”我笑笑便坐了下来,环视了一下房间。这是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低矮房,墙壁灰暗,摇摆的蛛丝零落地挂在屋角,一些旧式家具零乱地堆放在各处,上面随意堆放着一些图书报刊,看来已许久没整理过了。 ⑩“老师别生气,您喝茶!”我接过茶杯放到桌子上。 “你小子尽给我惹事,骨头又痒了,想挨揍啊——”他父亲说着就要打他,我连忙制止,“怎么又要打,不是和你说了吗?别总是打孩子 。” “不是,这野小子自从我和他妈离婚后就没人管,没办法。我也下岗了,一个人忙着照看书摊,难得有时间在家。他要是有空就到我书摊来帮我照看,喜欢看动漫书,没事时也瞎画,我看他有这兴趣就给他报了个绘画班。呵呵——老师,您瞧,这墙上的奖状是他得的奖。” 我按他指的方向看去,这才注 意到墙上贴着好几张奖状。他的书桌上也散落着一些他画的漫画,有各种可爱有趣的人物,惟妙惟肖。我顺手拿起一张来看,这时他父亲迅速 地收拾起来,说道:“老师见笑了,小孩子瞎画着玩,上不了台面的。” 我笑道:“其实,你儿子挺有天赋的,画的不错,他画我的那张我还留着呢,别说还蛮像。” “对不起,老师!我不是有意画您,我当时只是觉得您上课很有精神,所以不知不觉就画了下来。”潘小锋有点委屈地说道。 “潘小锋,既然你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应好好培养,如果有兴趣,可以向这方面发展,创作出更好的动漫画。”我还是用老师的本职口吻教育他,“以后要是有这样的活动,希望你能发挥出你的特长哦,为班集体争得荣誉!” “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我欣慰地点点头,说:“好了,天也晚了,我也该走了。”说着便走了出来,他父亲忙说道:“那我送送您吧!” “不用,我一个人走就行了。好好培养你儿子,他会有出息的。” 告别了他父子俩,我走在星光和街灯掩映的路上。我抬头望着天空,繁星满天,装饰着静谧的夜,忽然发现一颗微小的星星正闪着微弱的亮光。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潘小锋天真可爱的神情,我沉思良久,觉得他就像天空中的那颗最小的星星,虽然小其实也一样会发光。 18.请你谈谈对本文标题“最小的星星也闪光”的理解。(3分) 19.请你用四字词语,将小说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3分) ( )——星夜家访——( )——( ) 20.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下面加点词语表现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1)他仍然低头不语,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 (2)“我会的,没问题。”他豪言壮语地答应了。 21.仔细品味最后一段中的划线句子, 说说 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22.请你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中的“我”进行评价。(2分)(至少两点) 三. 作文 (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40分)。 (1)题目一:这里也有乐趣 (2)文题二: 斑斓了我的岁月 如选文题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两文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②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卷参考答案 二. (一) 8.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终于,到底 ⑷只 9.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1.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2.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 13.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老师教我们跳舞;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我梦里寻师。 14.不矛盾。因为“仅仅有一次”这一次也并没有真的打骂我们,与“从来”相符合,体现了蔡老师关爱学生,疼爱学生,温柔善良的品质,所以并不矛盾。 15. 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往事比喻成珍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多少年来把这些往事犹如珍宝似的埋藏在心的深处,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16.“狡猾”是贬词褒用,狡猾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17.这句话表面是说我想什么时候可以再见见我的蔡老师,深层含义是孩子爱老师竟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作者实在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便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三) 18.①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②形象地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③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看到明亮的星星,更要善于发现那些微光的不起眼的小星星,④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旨,⑤形象新颖,设下了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出三点即可) 19.(课堂风波)——星夜家访——(真相大白)——(期望发光) 20.(1)①不被理解的委屈 ②挨训后的后悔 ③被叫家长的害怕 (2)①受到鼓励后的兴奋。②得到肯定后的激动。 21.内容上:①暗示文章的主旨。②烘托意境,增强文章的韵味。 结构上:①照应了题目。② 与第九段相呼应。③引出后文。

21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