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的欢心
1、女性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2、月经生理定义: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3、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岁(45-55岁)4、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5、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6、月经产生机制: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调作用;气血充盛与和调是重要条件。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月经周期的四个阶段:(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经间期(14-15天):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经前期(15-28天):阳气渐长,达“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7、天癸: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癸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癸是月经产生的动力。8、天癸生理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9、带下病广义-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即妇女经、带、胎、产、杂病;生理-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狭义-即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之病症。带下生理现象: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特点: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初潮后出现,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作用: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带下产生机制:带下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津液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10、妊娠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正常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受孕的机制和条件:“男女媾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前提: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藏泄有期,胞脉、胞络正常。条件:男精壮,女经调。受孕年龄和时机:25-30为生育年龄;“两精相搏”合于“的候”。妊娠生理现象: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临产生理现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11、产褥期及哺乳期产褥期生理特点:多虚多瘀。(“补虚化瘀”生化汤加减)产褥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 6 ~8周。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小满月:产后一月;大满月:产后百日,即所谓“弥月为期”,“百日为度”。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的变化特点:血性(红恶露,3~4天)→浆性(浆液性恶露,7~10天)→白色(白恶露,2~3周)哺乳生理:乳汁由精血、津液所化,赖气以行。顺产后30分钟可进行首次哺乳。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减少产后出血。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哺乳期8月至10月为宜。
痴货小逗逗
妇科痛症以下腹痛为主要症状,对于急性下腹痛者,在采取缓解疼痛的止痛法之前,必须先明确诊断并进行必要的鉴别,切忌随意使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辨证要点:首先要问清病史,仔细检查。明确病因、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局部有无压痛或反跳通,有无结块,进行辨病和辨证。按之痛甚者多实,按之痛减者多虚;得热痛甚为热证,得热痛减为寒证;刺痛、痛有定处为血瘀;绞痛为寒凝;反跳痛多为化脓性的炎症。 1.中医治疗 考试大网站整理 辨证用药,血瘀而痛,可选用田七痛经胶囊、龙血竭胶囊口服,或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寒凝而痛,可用当归注射液肌肉注射,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湿热壅滞,可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血寒,治宜温经止痛。常用药如艾叶、小茴香、肉桂、乌药、吴茱萸、高良姜、荔枝核、细辛、白芷等。气滞,治宜行气止痛,常用药如香附、郁金、川芎、木香、青皮、沉香、九香虫、佛手等。血瘀,治宜化瘀止痛,常用药如川芎、延胡索、三七、当归、没药、乳香、五灵脂、王不留行等。血热,治以清热止痛,常用药如川楝子、丹皮、赤芍、红藤、败酱草等。 针灸对痛证的治疗有迅速缓急止痛之效,体针常取穴位为三阴交、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予中强刺激;必要时以止痛药剂注射于上髎、次髎穴。耳针可选子宫、交感、肾,均中强刺激。外治可用膏药热熨或外敷。 2.西医治疗 异位妊娠破裂或流产、卵巢黄体或卵泡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隐性出血型胎盘早剥、子宫破裂等引起的急腹证,则需迅速剖腹探查,救治处理。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