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锤哇
1.开天门 用拇指指腹在受术者印堂处按揉片刻,双拇指指腹轮流从印堂推至上星,在上星处双拇指稍用力叠按,叠按后拇指迅速回置印堂,反复3~4次。2.推坎宫(分推双额):用双手中指和无名指由额中向太阳穴分推额面36次 ,坎宫在: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3.双揪铃铛 拇指先揉太阳,后沿耳廓推揉3~4次,末次用拇示指夹住耳垂,稍用力向下颌角方向牵拉。分推额阴阳.双手大拇指掌侧自前额正中向两边分推。共36次。
真真麻烦啊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一般推3~5次。(二)动作要领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二)动作要领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活血散瘀缓解痉挛、软化瘢痕、缓和强手法刺激和减轻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于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于关节、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掌根、大鱼际、小鱼际、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于皮肤上。2.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二)动作要领揉动时手指或掌要紧贴在皮肤上,不要在皮肤上摩动,手腕要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或整个手臂作小幅度的回旋活动,不要过分牵扯周围皮肤。 用双手挟住被按摩的部位,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的手法为搓法。具有疏经通络,调和气血,松弛组织,缓解痉挛,加速疲劳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关节处最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的后阶段使用。(一)方法与步骤1.双手呈抱物形着力于肢体部位,挟住被按摩的部位。2.相对用力、方向相反,作来回快速地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二)动作要领1.操作时两手用力要对称,动作柔和而均匀,搓动要快,移动要慢。2.运动前,若采用压力大、频率快而持续时间短的搓动,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运动后,若采用压力小、频率缓慢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搓动,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劳。 用指、掌、肘或肢体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约30s),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的手法为按法。具有疏筋活络,放松肌肉,消除疲劳,活血止痛,整形复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适用于经络穴位,临床上常与拇指揉法相结合,组成“按揉”复合手法,以提高按摩效应及缓解用力按压后的不适感,掌按法多用于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发紧、也用于关节处,如腕关节、踝关节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点按穴位,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于皮肤上。2.由轻到重地逐渐用力按压在被按摩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时间,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两种最为常用。拇指或示、中、环指面着力,按压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称指按法。用单掌或双掌掌面或掌根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某一部位,称掌按法。(二)动作要领1.按压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操作时用力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由轻逐重,稳而持续,使力达组织深部。2.拇指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以腕部连同前臂,作缓和而有节奏的环形抚摩活动的手法为摩法。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活血散瘀和镇静、解痉、止痛等作用。刺激轻柔缓和舒适,常用于按摩的开始,以减轻疼痛或不适;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疗脘腹胀痛,消化不良,痛经等病症。(一) 方法与步骤1.用示指、中、环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着于被按摩的部位。2.肘关节要微屈,腕关节要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放在体表上;腕部要连同前臂在皮肤上作缓和协调的环旋移动。(二)动作要领1.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匀往返的连贯操作。2.每分钟频率约为120次。3.用力不可太重 。 用手掌或手的尺侧面等拍击体表的手法为拍击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击法和切击法3种手法。均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舒展肌筋,消除疲劳和调节神经肌肉兴奋性的作用。多用于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处。缓缓的拍打和叩击,常用于运动后加速消除疲劳;用力较大,频率较快,持续时间短的切击。,常用于运动前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单指或多指的叩击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一)方法与步骤1.拍打时,两手半握拳或五指并拢,拇指伸直,其余四指的掌指关节屈曲成空心掌,掌心向下。叩击时,两手握空拳,尺侧面向下。也可用5个手指或3个手指或一个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击时,两手的手指伸直,五指并拢,尺侧面向下。2. 两手有节奏地进行上下交替拍打。(二) 动作要领1.拍打时,肩、肘、腕要放松,以手腕发力,着力轻巧而有弹性,动作要协调灵活,频率要均匀。2.叩击和切击时,以肘为支点进行发力。叩击时肩、肘、腕要放松;切击时肩、肘、腕较为紧张,力达组织深部。动作要协调、连续、灵活。 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具有疏筋通络、放松肌肉、滑润关节的作用。多用于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关节,常用于消除运动后肌肉疲劳,是一种按摩结束阶段的手法。(一)方法与步骤分肢体抖动法和肌肉抖动法两种。1.用肢体抖动法时,用双手或单手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连续小幅度的快速抖动(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动,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动)。2.用肌肉抖动法时,用手轻轻抓住肌肉,进行短时间的左右快速抖动。(二)动作要领动作要连续、均匀,频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一般较快,用力不要过大。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者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近端肢体,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运动的手法为运拉法。具有滑润关节,舒筋活血,防止或松解关节粘连,改善关节运动功能和纠正小关节处的微细解剖位置改变等作用。适用于四肢关节及颈腰部。常在按摩的后阶段使用,能增进关节的活动幅度和消除关节屈伸不利等疲劳性酸痛。(一)方法与步骤1.按摩者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另一手握关节近端肢体。2.在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内作被动性的运动。3.常用的有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运拉法。(1) 肩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后使肩关节作外展、内收、旋内、旋外及环转运动,(2)肘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轻轻托住肘后,然后使肘关节屈伸及旋转运动。(3)腕关节运拉法:按摩者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后使腕关节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4)髋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髋、膝屈曲。按摩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后作髋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和环转运动。(5) 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于膝关节上,然后使膝关节作屈伸与旋内旋外等运动。(6) 踝关节运拉法:被按摩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按摩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后作踝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二)动作要领1.运拉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动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做到由小到大。2.作环转运动时,可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 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揉捏为拿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缓解痉挛等作用。主要用于颈项、肩背及四肢部。临床上常拿风池等穴位及颈项两侧部位,治疗外感头痛;也用于运动过程中振奋精神,是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一)方法与步骤1.用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面着力。2.作相对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有节律的提拿。(二)动作要领1.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要灵活,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用指面相对用力提拿。2.用力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3.拿法刺激强度较大,拿捏持续时间宜短,次数宜少,拿后应配合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强刺激引起的不适。 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此为滚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和韧带的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本法压力较大、接触面积较广,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较肥厚的部位,常用于治疗运动损伤及消除肌肉疲劳。(一) 方法与步骤1.用手指背侧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于皮肤上。2.通过腕关节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持续不断地作用于被按摩的部位上。(二)动作要领1.肩臂和手腕要放松,肘关节微屈约120°,即腕关节屈曲、前臂旋后时向外滚动约80°,腕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时向内滚动约40°。2.着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滚动的频率每分钟约140次。 拇指屈曲,用指甲(也可用硬币、匙等代替)在病变部位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的手法为刮法。松解粘连,消散瘀结,改善病变部位的营养代谢和促进受伤组织的修复,常用于治疗髌骨张腱末端病。(一)方法与步骤1.拇指屈曲,用指甲(可用硬币、匙等代替)着力于病变部位上。2.拇指端屈曲作单方向的匀速刮动。(二)动作要领1.刮动时用力要均匀。2.刮时可蘸些水,切勿损伤皮肤。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缘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的手法为掐法。具有消肿,防止粘连及开窍醒脑,提神解痉,行气通络的作用,适用于消除局部肿胀。常用于急救,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一)方法与步骤1.用拇指指端着力,选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2.用持续或间断的力垂直向下按压。(二)动作要领1.用于局部消肿时,必须从肿胀部位的远心端开始,以轻巧而密集地手法向下切压皮肤,依次向近心端移动,移动的速度宜缓慢,用力不可过大。2.用于点掐穴位时,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示指桡侧缘,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针)着力于穴位上,用力逐渐加重,以引起“得气”为度,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感。3.用于急救时,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肤。 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他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为弹筋法。具有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解痉止痛,对局部神经有强刺激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肌肉酸痛和肌肉痉挛等。(一)方法与步骤1.用拇指与示、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将肌肉或肌腱拿住。2.像木工弹墨线一样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二)动作要领1. 用指腹着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内掐。2.用力要由轻到重,刚中有柔,每处每次可提1~3下,然后使用轻揉法,以缓解因提弹而引起的不适感。 用双手的拇指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来回拨动的手法为拨法。具有分离粘连,消肿散结,解痉止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损伤。拨与揉结合,即拨揉是穴位按摩常用的手法。(一)方法与步骤1.用双手拇指或单拇指的指端陷压于一定部位上。2.适当用力作与韧带或肌纤维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二)动作要领操作时拇指端要深按于韧带或肌肉、肌腱的一侧,然后做与韧带和肌纤维成垂直方向的拨动,好象弹拨琴弦一样。也可沿筋内的一端依次向另一端移动弹拨,使局部有酸胀感,并能耐受为度。 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的手法为理筋法。具有调和气血,顺筋归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一)方法与步骤1.用拇指指腹压迫伤部。2.顺着肌纤维、韧带或神经行走的方向缓慢移动,以顺理其筋。(二)动作要领1.操作时伤部应尽量放松,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伤部的健侧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着韧带、肌纤维和神经行走的方向向患端顺理,也可以从伤部的上端向下端顺理,反复数遍;2.用力必须均匀持续,指腹移动必须缓慢。 1.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称为捏法。2.用力较轻,适用于浅表的肌肤组织。3.捏法应用于脊部称为“捏脊”。较常用于幼儿,可治疗消化不良。 1.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称为扳法。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四肢关节功能障碍及脊椎关节小关节错缝等症。3.常有:颈椎扳法、腰椎扳法、肩关节扳法(内收、上举)。 1.拉法属于牵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称为牵引法或拔伸法。2.本法较多应用于中医伤科的正骨方面。3.应用时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突发性的猛力;要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适当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4.常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
陆老头11
有很多方式学正骨手法,比如:参加正骨培训班,有7天短期正骨手法班,如果是没基础的学员再加90天中医正骨门诊部实习班,由宋氏一次复位正骨培训正骨门诊部主任亲自教,学员可以看到正骨专家给患者治疗,并且学员可以向专家提问,专家随时讲课,属于临床教学方式。
小豆他妈妈
胸椎中医正骨整脊手法 一、俯卧叠掌推按法 体位: 采用头端挖有窗洞之治疗床(洞径150mm),病人俯卧位,口鼻置于洞中,以利呼吸。胸下可垫薄枕,两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可以使浑身肌肉放松。医者站于病人头端(顺式),或尾端一侧(逆式)。 手法: 医者双掌重叠,掌根置于胸椎棘突上,与皮肤成60‘角,先令病人吸气,然后屏住‘气,医者趁机短促用力,顿挫地向前下方推按,并沿脊柱有节奏地自上而下(顺式),或自下而上(逆式)地边推按边移动手掌。对偏歪错位之椎体则应作重点按压。 二、俯卧反向推按法 体位: 俯卧,双臂置于体侧,医者站于床旁一侧。 手法:1、医者双掌根分别置于错位胸椎两侧相当于小关节之部位,指尖分别指向头端与尾端。令病人深吸气后憋住,医者双掌根与皮肤成60‘角,瞬间用力向(头侧)上方及(尾侧)下方反向顿挫按压,此时可闻后小关节(也包括胸—肋关节与肋—椎关节)复位响声,术毕。2、依照上述手法,自胸椎上端依次有节奏地向下端按压,或自下向上逆向按压。 三、仰卧对冲法 体位: 病人仰卧,双手交叉用力抱住双肩或上臂(起固定肩关节及保护胸廓的作用)。 手法: 医者立于病人一侧,近病人头端之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垫于病人背地需复位之椎体棘突之下;前胸顶住病人肘部,另一手抱握住病人对侧肩部,上身前倾,将体重通过前胸及上肢压于病人肘臂之上。令病人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气,医者通过病人肘臂用力向下弹压,并与垫于病人背部之手,形成双手瞬间对冲复位力量,此时即可闻及复位响声,手下亦有椎体复位之滑动感,手法即告成功。也可按上法沿整个胸椎自上而下有节奏地边对冲弹压复位,边移动背地之空拳,使整个胸椎得到整体调蹩。 四、坐位扳肩法 体位: 病人坐于凳子前缘(或骑跨于窄条凳上),医者站于病人前面,两腿夹住病人双膝,以固定病人骨盆。 手法: 医者两手掌分别置于病人两肩之前方及后方,所需复位之患椎,由低头/弯腰的角度来定点,病人采取自然呼吸,然后,医者双手协调一致地顺时针方向转动病人肩部,待身体旋转达最大限度时,再用力瞬间顿挫扳旋一下,即可听到错位关节复位声响,同样手法再反方向扳推一下,手法即告成功。 五、膝顶法 体位: 病人取坐位。背向医者。 手法: 医者立于病人身后,双手分别穿过病人两腋下,手掌钩抱于两肩前,病人双臂自然下垂,或两手轻轻对握于胸前,上身后仰60‘,医者右膝顶住患椎棘突,令病人深吸气后屏住气,医者两手将病人双肩及胸廓向后上方呈60‘提拉,同时右膝稍用力向前方顶压,常可闻及响声,复位成功。 六、槌击法 对于有明显侧方移位之个别胸椎,而应用上述几种手法仍未能复位时,可用槌击法进一步补充矫正。 方法: 以左手拇指指肚抵住侧凸方之棘突侧板,右手以橡皮叩诊缒轻轻敲击拇指指甲,指下可感到棘突滑动,或以特别圆头小棒替代拇指,置于棘突侧方,再以小缒敲击木棒另一端,使椎体偏歪得以纠正。
oo0O傻猫咪O0oo
谣言:
推拿可以复位突出的椎间盘。
辟谣:
椎间盘突出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低头族”、“弯腰族”们形影不离的“朋友”。据报道,我国近年来椎间盘突出患病率超过总人群15%。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症状如颈肩、腰背痛、肢体麻木、甚至大小便障碍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对手术风险的担忧,大多数患者更愿意选择保守治疗。推拿作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的治疗手法之一,广受大众青睐。的确,推拿可以减轻突出的椎间盘所造成的临床症状;但突出的椎间盘却不太可能通过推拿来复位。
首先,椎间盘的解剖学位置较深,受多种组织保护,体外推拿无从下手。椎间盘位于两相邻椎体之间,后方有后纵韧带保护,再向后是由椎体、椎弓及软组织围成的椎管(内有脊髓)。整个脊柱被强有力的肌肉、韧带包裹,我们能在体表摸到的是坚硬的棘突,位于椎管后方。简单来说,椎骨及椎间盘就像一块夹心饼干,其中饼干代表椎骨,里面的夹心则是椎间盘,椎间盘突出可以简单理解为饼干内的夹心被挤向后方。如果夹心饼干位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或者没有这么多组织保护,那么合适的推拿是有可能将其复位到两层饼干内的;然而不幸的是这块夹心饼干外层包裹有很多锡纸(肌肉韧带),外面还套了个硬板纸盒(坚硬的骨骼)。在这样“山重水复”的阻隔之下,是找不到复位的“推拿之路”的。
其次,突出椎间盘受到椎体间的压力很大,加上椎间盘位置较深,肌肉骨骼分散了很多作用力,因此体外推拿力不从心。由于人的躯干由脊柱支撑,椎间盘这一处在相邻椎体间的软骨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强!就好比一台小型液压机压在一个橡胶垫片上。有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在俯卧位时椎间盘内的压强高达,几乎等同于大气压强!而突出的椎间盘内压强更大,体外推拿作用在椎间盘上的力非常小,因此仅仅通过体外推拿根本不可能复位突出的椎间盘。
再者,不合适的推拿反而会导致神经根或脊髓压迫加重,到头来得不偿失!突出的椎间盘会使椎管变得狭窄,导致出椎间孔的神经根以及脊髓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从而引起腰腿痛、四肢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脊髓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机械应力、血供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个时候患者接受了不合适的推拿,很有可能因为推拿方式、力道的不当导致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加重,引起原有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截瘫。(见图1)
当然,不少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在接受推拿后表示症状有所缓解,会误以为推拿可以复位突出的椎间盘。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症状缓解并不等于突出的椎间盘复位!实际上推拿起到的作用是放松颈、腰背部的肌肉,降低这些肌肉对于椎骨的牵拉张力,使得椎体间椎间盘的压力减小,从而减轻对脊髓神经的压迫,缓解疼痛麻木等症状;而并不是说推拿把突出的椎间盘复位了。因此,“推拿可以复位突出的椎间盘”是一个谣言。
总之,推拿不能复位突出的椎间盘,但是可以缓解部分椎间盘突出导致的临床症状。所以,当你患有椎间盘突出症又不确定自己是否合适推拿时,请一定先咨询有经验的骨科或脊柱外科医生,帮助你制定一套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辟谣专家:邹琰培,硕士生;李熙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复核专家:林红,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