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2

美美吻臭臭
首页 > 考试培训 > 古人考试等级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多肉小西瓜

已采纳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这几个职称排列顺序为: 状元>进士>举人>秀才 。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学考试我们称之为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成为了秀才并不等于就获得了乡试的资格,根据明朝史书记载,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举人:乡试中举的人,称之为举人。乡试是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时代,正常情况下,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古代科举制度:

因为朝廷对于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重视,也让天下学子欣然向往。渐渐的,科举制度成为所有学子登堂入室的途径,他们渴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让自己名扬天下。

但是,科举考试并非只是一场考试,而是由很多场考试组成的,分别是县试,乡试,会试,殿式。县试是在各县府举行,考取秀才。乡试是在各府州举行,考取举人。会试由礼部举行,每三年举办一次,会试优异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分别授予状元,榜眼,探花。也就是说,只有在所有科举考试中胜出的学子才有可能获得功名。

由此可见,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只是科举考试不同程度的一种称呼而已,它就像一种学历的名称一样,与我们今天常说的高中,本科,硕士等等大致相同。

古人考试等级

184 评论(15)

我叫歪歪

等级顺序见下面: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

206 评论(15)

精品窗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297 评论(13)

blueberry317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359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