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7

jasmine7927
首页 > 考试培训 > 培训机构新政策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完善自已

已采纳

教培行业最新政策如下:2021年,自“两会”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定下基调后,教育部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各种配套的实施细则也在接连发布,资金监管、经营资质、违规虚假宣传等成为监管的几大重点整治方向。一系列的政策变革,引发行业整体性阵痛,也让本年度成为继2018年之后的又一行业监管大年。

首先是,以公立学校为主阵地的教育格局。既有公共教育体系无法有效供给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而“减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学习“空窗期”拉长,但考试难度和竞争压力却在不断扩大,于是学科类辅导机构成为一个合理的出口。

往深层次看,根本原因在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文化传统影响,而高考制度的存在,以及中国社会目前因人口红利消失和发展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过度“内卷”,让无所适从的大众不由自主地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漩涡之中。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竞争不断地前置,因之形成的“剧场效应”,让社会整体陷入普遍的焦虑之中。

那么,解决问题的改革措施,就是政府多次提及的:让学校成为教育的主阵地。这是吸取日本曾经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基于我国目前发展现状提出的。而今后,培训机构更多将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不越界不失位是其需要重点把控的,机制和规范也会逐渐形成,这是行业改革后的新发展格局。

其次是,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学校课程结构不合理或资源不均衡,难以满足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这方面,从过往政策释放的信号来看,国家对于艺术类、素质类培训,以及考证、求职、和成人类的职业培训等,是给予支持的。而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通过此种手段来避免同质化竞争。

目前形势之下,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称为新的风口。政策在严控校外培训市场学科类教育内容的同时,鼓励学校承担更多课后素质教育类的职能,这引导着教培方向向素质教育转变。

最后,包括培训机构整治在内的教育改革,是作为国家治理的一部分,为解决现存问题、应对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医治旧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阶段性的探索过程,去统筹协调和权衡取舍,实现问题的最优解。

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如今遍地开花的教培机构,注定会在此次行业大监管中,经历从伤筋动骨到脱胎换骨的过程。教育的社会属性和培训机构的商业属性也会在此次变革中趋向再平衡,过度喧嚣的资本在这一阶段的部分退场,也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是势所必然的。

培训机构新政策

205 评论(13)

青藤6970

2022学科类培训机构最新政策如下: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面向三至六岁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及线下学科类培训,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开展面向三至六岁学龄前儿童的学科类培训。

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开展面向三至六岁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及线下学科类培训,不得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开展面向三至六岁学龄前儿童的学科类培训。

关于师资,要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教研人员,应当具有相应层次和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教研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或者专业能力。校外培训机构不得聘请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不得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校外培训机构安排的培训时间不得与中小学教学时间冲突,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校外培训机构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点30分,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点。校外培训机构组织线上培训应当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得超过30分钟,每节课间隔不得少于10分钟。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以线上直播变换为录播等方式,违反培训时间的限制规定。

按照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三个月的费用;按照课时收费的,单个科目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六十个课时的费用。

10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