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夕玲儿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在谈及帮助中国人民抗战的外国友人时,我们首先会想到白求恩大夫。
其实我们还应该记起另一位国际友人林迈可,他和白求恩同船抵达中国,为白求恩在延安的工作不断提供药品和物资。一张流传甚广的“白求恩做手术”的照片就是他拍摄的。
林迈可和中国妻子李效黎互相配合,为我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抗战胜利后,林迈可申请回英国,毛主席专门叮嘱: “给三千美金作路费。”
林迈可到底做了些什么贡献,能让毛主席如此重视?他和李效黎女士的爱情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从性格上来说,林迈可以算得上是一名理想主义者,据燕京大学女部主任桑美德回忆: “林迈可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聪明、害羞、友善的书呆子。还有点古怪和不修边幅。”
可能林迈可自己都没有料到。来到中国后,耳闻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后,他会全力投入到帮助中国人民抗日的行动中去,成为一名实践主义者。而且还在中国结婚生子。
1910年,林迈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一位哲学家, 历史 学家,担任牛津大学贝里奥学院院长达25年之久。
“虎父无犬子”, 林迈可也是牛津大学高材生,拥有经济学、自然科学、政治学和哲学等数个学位,是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1937年底,林迈可应司徒雷登的邀请前来燕京大学讲授经济学。因为战争导致交通极为不畅。林迈可辗转来到美国,从温哥华登上了去往中国的轮船。在船上他结识了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两人目的地相同,目的却并不一样。
林迈可纯粹是来华教书,而白求恩则是直奔晋察冀根据地支援八路军抗日。第二年春末,林迈可在山西五台山区与白求恩的骡子医疗队重逢。
林迈可到达北平后,北平已经沦陷。他不可能在象牙塔内安心教书了。侵华日军在中华土地上的烧杀抢掠暴行激怒了林迈可。他决心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
林迈可等人受到了聂荣臻、吕正操等领导和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他看到战士们在紧张操练,群众在努力生产,文艺工作者在宣传抗日。林迈可被边区军民坚持抗战、团结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了。
边区负责人告诉林迈可,八路军最缺乏的是军用物资。尤其是药品,日本人控制得十分严格。希望林迈可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帮忙做一些工作,林迈可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回到北平后,他和北平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购买了一批急缺的无线电台配件送往了根据地。林迈可的外籍身份,购买药品不受限制。
以八路军最紧缺的治疟疾特效药奎宁来说,北平市民只能按片购买,而林迈可发动几名外籍教师一次就能买上数十斤。
他利用不被盘查的便利将物资带出城,交给地下组织运往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白求恩医疗队的药品供应。林迈可建立的这条补给线路,源源不断地为晋察冀根据地输送紧缺物资,被称为“林迈可小道”。
从事联络工作的燕京大学工人肖再田不幸被日军逮捕。林迈可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购买了一辆摩托车送给宪兵司令,将肖再田“赎”了出来。林迈可在生活方面极为朴素,在中国所挣的工资几乎都投到了支持抗战上面。
在采购药品时,为了详细了解药品的性能,林迈可找到了导师班一名可靠老实的女学生李效黎,让她帮忙翻译整理药品说明书。
李效黎和林迈可有了深入的接触,二年后,两人喜结连理。顺便提一句,我国大学的导师制和凯恩斯经济理论都是林迈可引进的。
李效黎,原名李月英,1916年7月出生于山西吕梁离石县的一个军人家庭。
1937年,李效黎考入燕京大学经济系,成为当地第一位女大学生,师从林迈可。
一天傍晚,林迈可找到李效黎,说需要她的紧急帮助。
林迈可关好门,指着桌子上的一堆药品严肃地说: “这些药品都是给八路军的,需要贴上中文标签。你愿意帮忙吗?”
尽管李效黎明白其中的风险,但她还是坚定地说: “我愿意!” 有了李效黎的配合,林迈可如虎添翼,效率大增。
两人在秘密工作中配合默契,了解加深。李效黎欣赏林迈可的才华和正义感;林迈可赞赏李效黎的美丽和大方。不知不觉,两人竟暗生情愫。
在一次秘密工作中,林迈可告诉李效黎: “我明天要到根据地去一趟。”
李效黎随口问道: “那太危险了,您太太知道吗?”
林迈可忙说: “我才29岁,还没结婚呢!” 林迈可离开后,李效黎心中莫名地产生了一种牵挂和担忧。因为当时华北大水,林迈可在路上延误了一些时间。李效黎特地去找司徒校长打听消息。
林迈可也挂念着后方的李效黎,回到北平后,他刚放下行李就去找李效黎。两人捅破了窗户纸,紧紧拥抱在一起。
1941年的5月24日,林迈可在学校湖边散步时,正式向李效黎求婚。一个月后,李效黎拿到毕业证书的次日,两人在燕京大学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桑美德在一封写给美国父母的信中提到: “牛津贝利奥尔学院院长的儿子告诉我,他竟然要和一位毕业班的学生结婚了!我至今还没有缓过神来。”
结婚后,林迈可夫妇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支援抗战的工作当中。
八路军缺少联络用的无线电收发报机。林迈可从香港和上海等地采购来零件,借用回国度假的美国教授房子,秘密组装机器。李效黎负责取邮件和望风。
国民党29军撤退时,留下了一批重要物资。北平地下党找到林迈可帮忙运输出城。林迈可借来了校长的专车,拉着物资出城时遭到了伪军的盘查。
林迈可下车出示了护照,声称带妻子出去 旅游 ,李效黎悄悄递上了准备好的礼品,货物顺利通关,运抵根据地。
这种危险的任务,林迈可多次参与,从没有出过差错。
这对“夫妻店”成了根据地物资供应最可靠和最稳定的来源。
1941年12月8日清晨,李效黎习惯性打开收音机。外国电台播出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重大新闻。林迈可预感到形势不妙,他知道自己早已被日军情报部门盯上了。之前只是碍于外国人的身份而没有抓他。
如今,美国已对日本宣战,日军就没有顾忌了。因此,他得抓紧时间撤离北平。林迈可携妻子从学校东校门离开,匆忙之中,李效黎连钱和首饰都来不及带上。
在地下党组织的接应下,林迈可夫妻冒着风雪,爬山涉水,通过敌人的数道封锁线,于12月31日晚抵达了肖克的平西司令部。而在一个星期前,日军宪兵冲进燕京大学抓捕林迈可,结果扑了个空。
1942年2月,林迈可夫妇来到了晋察冀总部,见到了朱德、聂荣臻等老朋友。林迈可夫妇加入了八路军。
林迈可先后在总部和吕正操的冀中军区开办了多期无线电培训班,为我军培训了大批通讯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的邮电部部长、通信兵负责人都曾是他的学生。林迈可1949年访问中国时,他的学生们都前来天津拜访。
上课之余,林迈可的重要工作是修理组装无线电台。八路军缴获日军的许多通信器材都不完整或者是坏的。
林迈可利用从北平带来的一把计算尺和一个万能测量表修理、组装了上百部各式各样的电台。 这些器材在游击战的联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效黎则在根据地开办英语培训班,不久,她在边区的一个小山村里生下了大女儿艾丽佳。艾丽佳与吕正操的儿子几乎同时出生,两人一直是好朋友。
因为要躲避日军的大扫荡,林迈可夫妇带着孩子经常翻山越岭,四处转移,林迈可还染上了天花。晋察冀边区面临着国民党的信息封锁,林迈可无法与家人和外界联系,国际上也听不到共产党的声音。
林迈可认为自己可以为争取盟国的帮助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向聂荣臻司令员申请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1944年5月,林迈可夫妇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了延安。毛主席在杨家岭举行晚宴隆重欢迎林迈可的到来,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也出席了晚宴。
林迈可急忙请毛主席给他安排任务。毛主席笑着说: “来日方长嘛,你们先好好好休息吧!”
不久,林迈可被任命为第18集团军通讯部无线电通讯顾问。
他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组装一台大功率的发报机和架设巨型发射天线。林迈可依据一本《无线电工程》,经过反复测量计算,组装出一台600瓦的发报机和菱形天线。
然后,又翻阅《球面三角》,用经纬仪在山谷中架设好了天线。这是延安第一台可以与外国联系的电台。
在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窑洞里,林迈可以“新华社延安”的名义试着向全世界发出一篇英文通讯稿。 美国旧金山的监听人员捕捉到了这个讯号,美国政府指示立即通过电波回复。
从此,共产党与世界许多国家和机构建立了联系。中央领导人十分高兴,立即请林迈可去延安新华社筹备英文广播部。
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广播正式向全世界传递共产党领导抗日斗争的最新消息。 每天广播两次,每次约两小时,让外界打消了之前的一些误解,了解到了真正的共产党。
林迈可除了负责技术,还担负着英文稿的修改、顾问工作。林迈可有着英文和外国人身份的优势,他顺理成章地成了延安的外事接待顾问。
7月中旬,美军中缅印战区军事观察组来到延安,林迈可担任叶剑英与美军组长的翻译,为双方的一些谈判细节提供建议。
后来,他发现美军言而无信,答应好的武器援助都没有兑现,非常生气。专门在国外刊物上写文章揭露此事,让美军颜面尽失。差点导致他以后回不了国。
林迈可在延安的另一大贡献是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为我国的革命 历史 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他用相机记录了领导人和群众在延安真实的生活场景。
比如“毛主席在延安”、“八路军打排球”、“保育院的孩子们”等照片发表在国外的报刊上面,反映了共产党的精神风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林迈可整天忙于工作,妻子李效黎在家养鸡、纺纱、种菜,支援前线抗日。
1945年1月,她们的儿子出生了。林迈可在中国的八年期间,正好就是抗战的八年。 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正义感为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945年8月,随着日本的投降,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林迈可对内战毫无兴趣,于是提出了回国的要求, 临行前夕,毛主席再次设宴款待了林迈可一家人。并安排送给林迈可三千美金做路费。
毛主席说: “你和我们一起过艰苦的生活,这是很不简单的。你能帮助我们打日本人。我们感谢你的努力。”
林迈可把一份《延安哪里有缺点》的报告交给了毛主席。报告里既写到了中共的供给制和全民抗战的优点,也提出了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1945年11月7日,林迈可带着家人经由印度返回了英国,继承了父亲伯克勋爵的贵族身份。回国后,他潜心研究 历史 ,并写下了《抗战中的中共》等多部著作。新中国成立后,林迈可多次应邀访问中国。
1994年2月13日,林迈可在美国病逝,李效黎回到中国,在北京定居多年。
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林迈可这位老朋友。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国举办了 “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 大型图片展。在李效黎的家乡, “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 也正式开放。
我国领导人在讲话中特意提到: “林迈可勋爵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讯设备,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等奇缺物资。 历史 将永远铭记他们。”
这也许是对林迈可在中国的传奇经历最好的评价了吧。
李效黎,《延安情》,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7月1日;
林卫国,《与李效黎来往的点滴往事》,《党史文汇》,2020年2期;
《国际友人林迈可:一个英国贵族抗战在延安》,人民网,2021年4月。
大酸杏儿
延安新区写字班有:1、延安新区英语写字班2、延安新区少儿写字班3、延安新区数学写字班4、延安新区语文写字班5、延安新区美术写字班6、延安新区音乐写字班7、延安新区体育写字班8、延安新区计算机写字班9、延安新区英语口语写字班10、延安新区英语写作写字班
辣椒与泡菜~
日语:贵州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日语培训班(贵阳富士日语学校) 贵阳市通用外国语学校 延安东路58号 贵阳市云岩区创新外语学校中华北路87号 贵阳市云岩区思中英语培训学校瑞金中路69号 贵阳市云岩区华伟学校瑞金中路66号(飞山街口)英语:中国培训机构50强之贵阳市克莱克培训学校 贵阳市克莱克培训学校 愿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法律的框架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民族的振兴建功立业。 贵阳市克莱克培训学校 1998年创建,目前是贵州省最具知名度、规模最大的业余培训机构之一,打破业余培训学校不强制管理学生之惯例,采用激光卡系统管理考勤,聘用助教与学员进行“点对点”式的思想交流和学习监督,开创业余培训学校学分制管理之先河,将严格管理与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并创造训练式的课堂教学模 式,在基础教育较为薄弱的西部,帮助众多大学生和社会人员提高英语水平、通过四六级考试、考上研究生,在课堂上传授人生奋斗哲理,使克莱克学校成为学员突破英语和自身极限的精神家园。 *创办于1998年 *省内规模最大的英语培训学校 *我校培训成功过四、六级的学员人数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 *被众多学校追随模仿 *首创承诺过级失败退费制 *首创业余培训学校考勤和学分管理制 *首创激光卡管理考勤的学校 *“魔鬼式”管理,“天使般”关怀 *首创“点对点”助教监督学习系统 *独特的教学风格:幽默、风趣、激情、激励、睿智 *不仅学员提供学习氛围,更成为学员的精神家园 *教学点由本部辐射到相宝山、北京路、花溪十字街、贵大北区、贵工、财院 克莱克国际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机构“美国ACT”和“英国Quartet”在中国的合作伙伴 美国高考在中国贵州的考点 GAC全球留学预科在中国贵州的教学中心 英国Quartet英语教学系统在中国的授权使用机构 致力于中国各年龄层的英语和职业素质教育 以“高能高分”为教学目标 以“提升心智”为教育目标 倡导“用教育提高生活品质” 以“增强中国人竞争力”为使命 各界权威认可克莱克的英语教育: 2005中国50强培训机构 中国教育在线评选 全国知名外语培训机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新浪网外语频道、择校网联合评选 全国优秀应试培训机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新浪网外语频道、择校网联合评选 全国十佳外语培训机构 中国青年报、新浪网联合评选 全国民办教育示范单位 中国教育联合会评选 中国民办教育创新奖 中国教育联合会评选 贵阳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学校 贵阳市教育局评选 咨询电话: 6791469 转8001 8002 )参考资料: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