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13

吞拿鱼比萨
首页 > 考试培训 > 魏广东沙盘培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风火轮妹妹123

已采纳

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两个孩子在童年时期经常在地板上用玩具制作各种场景,演绎着不同的故事。他发现孩子玩得开心而投入,令人兴奋的想象力和创建性,于是和孩子们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游戏之中,从这种游戏中获得一种意想不到的愉悦。威而斯把这种游戏称之为“地板游戏”。受到他的启发,洛温菲尔德创建了“世界技法”,而卡尔夫又在世界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创建了沙盘游戏。创建之初主要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令受访的儿童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随意地玩沙子、摆放沙具,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情绪的释放。用卡尔夫本人的话说“沙盘游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然而然治愈的模式,能够将原型层面和个人内在的心理世界表达出来,而且能使之与外在日常世界连接起来。         我们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就在于广大父母与孩子关系的对立。大部分父母长辈总是习惯于站在与孩子不同的立场,即一个领导者或主载者,总是打着“我们是为了你好”的幌子想方设法左右着孩子的人生。而对立意味着盲从或反抗,要么打,要么逃,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两种教养的方式,严厉要求或一味妥协都换不来孩子自觉自愿地学习与改变。我们需要的是赋予孩子们有边界意识的无条件的爱,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才能够感知更多的童年快乐,心理才可能更健康,才能发展出更多的充满着自信的能量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说到这里,我想谈一下自我学习沙盘以来,我与儿子间亲子关系的变化。曾经,我也和其他身处焦虑的家长朋友一样,抱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意愿,给孩子报了这样那样的二课班、兴趣班,于是周末时间便总是奔波于班与班之前的转场。自己累不说,孩子也似乎学得晕晕乎乎,根本起不到相应的效果。而且伴随孩子表现出的状态与我的要求的差异的逐步增大,我的焦虑情绪不断地恶化,甚至于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和孩子大发脾气,然后发了脾气再后悔,下次遇到问题继续发脾气,继续后悔……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令我与儿子的关系一再陷入僵局。虽然一直想要改变,却总是未能找到好的方法。         直到去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魏广东老师中级沙盘咨询师的课程。这次课程,让我找到了与孩子关系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犹如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一般,从此对心理学的执着,及对沙盘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家中自购了全套沙盘,看了大量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今年还报了中科院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并开始投入紧张的学习与备考。         学习中,我明白了亲子关系的关键首先是给孩子的成长创建一个安全、少干扰的环境,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成长出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只有拥有独立完整的自尊,日后也才能有源源不断地内在的力量,来应对成长中这样那样的自我矛盾,及与他人相处时的各种冲突。         学理论的同时,我更注重于实践的演练。于是,更多的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和对待。对儿子,不再像之前那样总是一味的苛责,一点点达不到我的要求便大发雷霆,而是换作与儿子来做朋友,以一个相对成熟的大姐姐的身份与之相处。让儿子知道,我也是人,不是神,也会有情绪,却可以学会控制。所以,如果遇到涉及我的底线的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我不会妥协,而是有理有据的和孩子说明情况,说出我之所以担忧的原因,让孩子慢慢学会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想问题,让他从心底真正认识到自己愿意去做,而不是一味地仅仅学会服从,更不是不得不对我的要求盲从。因为他不是我的傀儡,应该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我平时也很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我们俩经常就一些对新闻热点、电影、书籍等的看法进行交流。而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则更愿意放权给儿子,让他自己来做主,我相信这更利于培养他的责任心和独立意识。同时,我们俩儿经常会在闲时一起打球,一起摆沙盘,一起读书,一起做家务……总之,只要是可以一起配合来做的事或玩的游戏,我和老公都会不遗余力地给孩子做最好的陪伴。         在这样的改变过程中,我的儿子一天天成长起来,目前已是一个马上要进入六年级的大孩子了。虽然已步入青春期,却少有了青春期孩子普遍会有的叛逆,与我和老公的关系越处越融洽,每天家里充满着欢声笑语。         前几天参加魏老师沙盘中级咨询师的复训,恰逢老公出门学习,于是虽然非常想参与晚间的聚餐活动,但因为家中的孩子和宠物狗无法安置,所以只好作罢。无意间和儿子提了一句,懂事的儿子想都不想便对我说:“妈妈,既然你那么想去,明天把我和小美送去奶奶家吧,等你吃完饭再来接我们一起回家不就行了。既有人遛狗,你也不用担心我自己在家啊!”听到这里,我高兴地对儿子说“妈妈怎么没想到这个好办法呢,真是我的好儿子!”于是第二天下课后高高兴兴地和学员们一起同魏老师去聚餐,并有机会听魏老师讲解育儿之道等受益匪浅的加课内容。         儿子的学习成绩并非班上的学霸梯队,但对于学习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主动性,是在我学习沙盘前不曾有过的。一次闲聊时,儿子曾对我说,学习当然是为了自己,不然为什么要努力去学呢!这不正是我们作为家长最希望听到的吗?所以,对儿子,我有足够的信心,我相信,对于书籍的热爱,以及他对学习目的的认知已足以支撑他为自己的美好的未来生活努力刻苦地学习,并且有足够的能量应对未来的无限未知与挑战。         说到这里,并不是我想鼓吹自己的教育有多么的成功,我只是想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家庭教育想必也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成功的。在与儿子共同成长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我深信,以良好的亲子关系为积淀,儿子未来的路一定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沙盘是荣格学派的游戏疗法,可以用有形的东西来表现无形的心理。表现的过程,即摆沙盘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外在的整理也是在整理内心的思绪,而有形的变化则会促进心理的变化。其中,沙盘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类的心理。不同的原生家庭环境,不同的经历,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人格或心理状态。想要心理更健康,能够游刃有余地为人处事,活得不扭巴,更加幸福快乐,就应该注重自身心理矛盾的整合,情绪的梳理,而学习心理学理论,学习沙盘的应用等正是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体谅他人,进一步地发展和完善自我。无论是于己,于家庭,于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沙盘,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自我疗愈与认知,促进家庭关系,整体团队力量等多个领域。面对多元化各种竞争越演越烈的社会整体环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经常令人产生透不过气一般的不适。所以,沙盘进入家庭、公司与社区等势在必行。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如果你还在迷茫,如果你还在为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及耐力而苦恼,那么不妨来学习沙盘吧,也许它可以打开你内心的一切迷团呢?!

魏广东沙盘培训

86 评论(9)

哈布斯窗帘

本书为国内新沙盘游戏领军人物魏广东老师所著,全书共分为四编,分别介绍了沙盘游戏疗法概论,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的相关理论,实操,理念和沙盘游戏的创新与发展,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是学习沙盘游戏的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籍。 书中详尽的介绍了沙盘游戏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具体操作步骤,理论来源以及象征意义等,对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除了这些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我理解为“术”的层面)。魏广东老师也在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沙盘咨询师的个人修养上做了详尽的说明和指导(我理解为“道”的层面)。两者结合,使学习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只有懂得沙盘游戏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不是如很多初学者认为的那样,看了沙游者的作品就能诊断其有什么问题,或者是急于分析其沙盘,过于注重技术层面忽略了对沙游者整体的“人”的感受。 先来看一下第一编中对沙游的几个要素的描述:1 沙子:沙子具有流动性,可塑性,人在触摸沙子的时候很容易回到童年的感觉,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而选择海沙更可以让人链接到潜意识(大海是人类最原始的家园,往往是潜意识的象征)。我们知道,沙盘游戏是在潜意识下进行制作的,而放松最容易进入潜意识,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是像沙盘游戏这样“身心”同时参与的,沙子在带领沙游者放松,进入潜意识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2 沙箱 沙箱的标准尺寸是72*57*7厘米,底部和四周为蓝色,使人产生宁静之感,也对沙游者的想象空间有限制。人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因为没有边界,而沙箱这样的尺寸既可以让人们自由的制作,呈现“一沙一世界”,又对人有所界限,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心理能量产生转化,从而产生疗愈。 3 沙具 沙具是求助者用以表现内心世界的形象物,文中把沙具分为九大类。这些沙具放入沙箱中就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无意识意象,也就是说,沙具是内心世界无意识的投射对象。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引导沙游者去选取“有感觉”的沙具,而不是喜欢的沙具。“感觉”是最接近潜意识的,沙盘中每一个沙具的选择都是沙游者潜意识的具像化,它们像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拼接出了一段段完整的画面,把潜意识提取到意识层面,被意识看到从而进行整合,达到内心的和谐。 通过第一编的讲解,我们可以明了,沙盘本身的设置就是具有疗愈功能的,也就是说,沙游者只要开始制作沙盘,疗愈就已经开始发生,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沙盘的功效在于咨询师的分析。如果过于注重分析,不相信沙游者是可以自我疗愈的,往往会走入歧途,这是沙盘游戏的工作原理,也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只有掌握好了这个方向,咨询师才能更好的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去帮助沙游者探索内心世界。 关于这一点,魏广东老师在第二编的附二“论理解沙盘最重要的是感觉”中作了详尽的讲解。何谓“感觉”?就是沙盘本身带给你的情绪。很多人是活在头脑层面的,和自己的感觉隔离很远。让他谈感觉往往一片茫然,说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评判,这里好那里不好,没有感觉。这让我想起中国字中的“巫”。这个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左为生人,右为死人,中间一竖代表“通天地,通生死的灵媒”,即巫。为什么想到这个字呢?在很久远的过去,包括母系社会,都会选择一个女人来做首领,而这个女人一定是第六感很灵敏的人,而绝不会是一个活在理性层面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带领部落祝祷天地,敬畏大自然,遵循世界运转的规律去生存繁衍,这也是人类得以种族延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来说,巫也是通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或者说,在心理咨询之前,从事巫术的人也因为超灵敏的感觉对人类的心灵起到了抚慰的作用,是最高智慧的人,从事的也是类似心灵层面的工作。这样的人,保持着一种直觉,而非评判,而这种直觉也是我们做沙盘游戏所需要的。 一个人,如果连感觉都迟钝了,只知道用好坏对错去看待事物,是很难和别人有心灵的默契的,也很难感知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而沙盘,需要咨询师为沙游者提供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咨询师与沙游者是同频的,是用自己心去感受沙游者的心的。一个人了解他人的深度不会超过了解自己的深度,想要去深入感受到沙游者,咨询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感受自己,与自己的潜意识链接,也即文中所说的,多去实践。自己多做,多感受,再去感受沙游者的世界,当你的感觉慢慢提取出来了,能够通过沙盘去感应沙游者了,也就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了,也自然走进沙游者的内心了。 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到,难免会陷入到“野蛮分析”中去,在沙盘中处处投射自己的心理内容。在第二编第6章中,对这个问题专门做了说明。文中借由沙盘创始人卡尔夫以及几位国际大咖的观点论述了,咨询师必须对沙图中出现的象征及其隐喻有所理解,但不要在沙盘治疗过程中进行解释。如果咨询师不考虑沙游者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但无意识冲突,不用启发式的方式让沙游者自己领悟内心冲突,很可能会给沙游者带来伤害。 这一点笔者深有感触。笔者曾经有一位求助者,对沙盘非常抗拒。据她自己所述,曾经做过一次沙盘,咨询师在她做完后头头是道的给她分析了一大通。在求助者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把无意识的内容用精神分析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其结果是,沙游者感觉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并且对心理咨询,咨询师产生了阻抗。在和这位求助者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很大的阻力,(最终靠热情,真诚,积极关注,尊重,共情建立了咨访关系)。在随后一年多的工作中,求助者一次也没有做过沙盘,而是采用了其他的咨询技术,可见咨询师如果缺乏专业的素养,会给沙游者带来怎样无法预料的结果。 本编中,魏广东老师真诚的指导大家,如何正确解读沙盘。其原则是;在最初的沙盘疗法中不对作品进行解释和分析,进行到一定阶段或者结束再一起回顾和分享其作品内涵。包括其中的小细节,都给出了可行性很强的建议和操作,值得细细品味。 结合第二编第8章“咨询师的任务和成长”——提出的: 1 咨询师要有健全的人格  2 咨询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3 咨询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这几条都是一名合格的沙盘咨询师所必备的。很多人认为懂得象征意义,会分析沙盘是最重要的,殊不知远远不够。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沙盘沙龙。带领者专注于分析解释,对小组成员过多的干预与指导,侃侃而谈,忽略了给予沙游者足够的时间去自我领悟和反省,侵占了沙游者的时间和空间,给沙游者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笔者认为带领者不仅仅需要具备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不断的去侵占沙游者的时间和空间,居高临下的指导对方时,是满足了沙游者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我们作为专业人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好陪伴和守护,提供一个足够信任的空间才是第一要务。在这个基础上,才是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沙游者去觉察,修通,最终实现自性的显现。显然这对咨询师的个人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中三条值得每一位咨询师思考和借鉴。 纵观全书,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沙盘游戏的实操和理念,配合案例娓娓道来,是专业人员和新手入门的好帮手和助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书再三阐述沙盘游戏的本质和操作理念,实为画龙点睛之笔。笔者认为,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文中所述理念,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操取得成效。 感谢作者魏广东老师,笔者也会汲取文中精髓用于实践中,不断的在“术”的层面精进,更会不断的在“道”的路上探索,且行且修为。

219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