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童vivi
明朝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或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这个“童”字是初级、而非幼儿的意思,所以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更高一级,即省一级的统考。
钮咕噜嘟嘟
乡试第一名解元、院试第一名秀才、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第一名状元 。
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
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宋开始的。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
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 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
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名为出案, 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院试 百度百科-会试 百度百科-殿试
红枫叶马大姐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选拔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扩大了封建王朝任用官员的社会层面,大量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级。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包含四个级别的考试,主要考“八股文”,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国自建立封建王朝以来,官吏的任用基本与普通百姓无关,周朝采用“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族长选拔本乡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举荐直达中央。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这是乡贡的最初形态。
但在封建社会,只有统治集团家族即贵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因此,国家机构中大都是统治集团的内部成员,从周朝“世卿世禄”制度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都体现了这一点。这里说一下门阀制度,说白了就是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而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门阀制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在门阀制度下,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谢道韫和王凝之就是门阀制度下的联姻。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建立了科举制度,唐朝武则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
在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朝以后,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科举考试于20世纪清末废除。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殿试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探花和榜眼,其余的均为进士。
明朝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学员,地方学校的优秀学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
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除了四书五经,还有朱元璋的著作《御制大诰》,此书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此外,朱元璋还剥夺了《孟子》的地位,下令从孔庙中逐出孟子牌位,国子监和科举考试禁用《孟子》。
“唐诗宋词明八股”,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以诗赋、策论为主,注重个人才气。明朝的科举考试以《五经大全》的儒学经义为主,于是催生了八股文,八股文的写作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不但对于题目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写作能力上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水平。
通俗点讲,八股文就是现在的论文,根据题目先提出论点,对论点做出初步解释,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观点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要有四段对仗的文字,最后总结收尾。科举考试文体从律赋到八股文的转变,可以看出,朝廷在选拔人才时,不再注重话说得漂亮有韵感,更加在意的是把话说得清晰且有条理。朝廷以八股文作为科举体裁,筛掉了大部分只知道风花雪月,咬文嚼字、计较平仄韵脚的末流文人。
当然,八股文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很多读书人穷尽一生钻研八股文的写法,对政治,社会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于是出现了“百无一用读书人”这种现象。一旦这些读书人考上科举为官,由于缺乏对社会、民生、人情世事的了解,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应对各类大小事情,只能委任幕僚、师爷及下级官吏决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渐败坏。
谁的吴邪
八股取士简介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亦称“时文”、“制义”或“制艺”。以后便承袭下来,格式愈益严格,文章越发空虚,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 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应试者必须按四书五经的代圣贤立言,依格式填写,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却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取士 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 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 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省级考试叫乡试,及格者称为举人;举人到京参加会试,合格者称 为贡士;贡士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中举的知识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权,可以免除差役和税粮,进士都有官做。但是,这些人很多是没有真才实学的编辑本段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编辑本段内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须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编辑本段影响是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措施。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究实际问题。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优质考试培训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