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吃不懈1208
一、单选题1、A 2、B3、B 4、A 5、D6、A7、D8、B9、C10、 B二、多选题1、AB2、ABCD3、ACE4、AD5、BCDE三、判断题1、×2、×3、√4、× 5、√四、会计分录题1、解答:利息是:741637.85×2.4‰÷30=59.33(元)由于是本季度,按照规定暂免利息税,所以银行代扣代缴利息税为 0 元。计算利息后,填制银行内部特种转账传票及利息清单,将本季度利息转作存款,转账的会计分录为:借:利息支出——活期储蓄存款利息支出户贷:活期储蓄存款——李某户59.3359.332、解答:第二季度利息=21 900 000×1.8%÷360=1095(元)借:利息支出——单位活期存款利息支出户贷:活期存款——X 单位109510953、解答:利息=4 326 528×(0.6‰÷30)=86.53(元)借:利息支出——单位活期存款利息支出户贷:活期存款——X 单位86.5386.534、解答:到期利息:500 000×1 年×2.25%=11 250(元)逾期利息:500 000×15 天×(0.72%÷360)=150(元)该笔定期存款应付利息为 11 400 元。借:应付利息——单位定期存款利息支出利息支出——单位活期存款利息支出户贷:活期存款——X 单位1140011 2501505、解答:应付利息=(320 000+126 000+144 000+130 000)×(0.72%÷360)=14.4(元)6、 (1)解答:利息计算选择公式“利息=本金×年(月)数×年(月)利率”:应付利息=10 000×6×(1.89%÷12)=94.5(元 )(2)解答:应付利息=10 000×6×(1.89%÷12)+650 000×(0.72%÷360)=107.5(元)7、若涉及扣税年费:解答:每元存款利息基数=(1+12)/2×1.425‰=0.009(元)应付利息=6 000×0.009=54(元)扣除利息所得税=54×0.2=10.8(元)实付利息=54—10.8=43.2(元)若不涉及扣税年费:解答:每元存款利息基数=(1+12)/2×1.425‰=0.009(元)应付利息=6 000×0.009=54(元)8、若涉及扣税年费:解答:每次支取利息数=(100 000×12×1.65‰)/4=495(元)扣除利息所得税=495×0.2=99(元)实付利息=495-99=396(元)若不涉及扣税年费:解答:每次支取利息数=(100 000×12×1.65‰)/4=495(元)9、若涉及扣税年费:解答:到期应付利息=(30 000+2 500)/2×12×1.65‰=321.75(元)代扣利息税=321.75×0.2=64.35(元)实付利息=321.75-64.35=257.40(元)若不涉及扣税年费:解答:到期应付利息=(30 000+2 500)/2×12×1.65‰=321.75(元)10、解答:应付利息=10,000×7×(1.89%×60%÷12)+10,000×10×(1.89%×60%÷360)=69.3(元)
Lemonice柠檬冰
《金融企业会计》课程的困境(一)课时安排不合理根据学校的要求,40学时总课时需要安排4学时的自学课时,实际老师讲授的理论学时只有28学时。学生对于行业会计的业务本来就不够熟悉,且大纲涉及三个会计主体的教学,最终只有28学时重点放在商业银行会计的讲解上,把证券会计和保险会计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由于商业银行本身业务的复杂性加之《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修订,28学时已经捉襟见肘;同时,证券会计、保险会计两大主体的核算业务客观而言是不可能在4学时学完的,只能客观上降低相应内容对学生的考核要求。(二)教材质量堪忧对比了市面上最新出版的面向本科的《金融企业会计》多本教材,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知识更新滞后,脱离实际。2011年2月21,财政部审议通过《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十一批)的决定》中已明确废止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仍有不少教材引用该制度的相关规定。金融工具准则修改后,贷款业务核算变得更复杂,但鲜有教材根据新准则调整贷款业务核算内容,或者避重就轻的略去金融工具准则的细节要求,只讲一级科目的简单核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孟艳琼主编的《金融企业会计》(第二版)在贷款业务核算上讲解比较清晰,但久未更新,最新版是2016年的,此后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未体现在教材中,比如信用减值损失与资产减值损失的区分,比如贷款逾期和减值的处理区别与联系等。跨系统联行往来资金汇划实务已经可以通过各类系统内部完成,还有不少教材仍然在讲跨系统联行往来的中转银行的选择。第二,会计核算账户体系混乱。不同的教材涉及同一业务的账户竟然各不相同,尤其是往来业务,有的教材使用“联行往来”,有的区分“联行往账”与“联行来账”,有的区分“清算资金往来”和“待清算票据款项”的用途,有的通用 “清算资金往来”等等。每位教材作者各执一词,教师在选择使用教材时无法有效对比区分。第三,教材重理论,轻案例,轻实务。不少教材在讲解核算原理时例题很少,只有理论罗列,不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对于具体业务相关的知识也缺少必要的案例资料。教材也较少配套习题,或者配套的习题未充分覆盖相关知识点。(三)缺少实训平台本身《金融企业会计》的核心是对业务的核算,而非侧重金融企业业务流程的具体实操。有的教材名为实训,实际也是单纯训练会计处理,未能体现金融企业的特色。因此安排学生实训票据业务,对于帮助学生掌握业务流程知识是有价值的。然而市面上可供比较选择实训平台较少。以智盛云智慧教育SaaS平台为例,该企业专门针对金融相关业务开发了大量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平台。疫情期间试用其银行票据业务实训平台的感受较好,不是单角色模拟银行票据业务,而是多角色全流程对票据进行实操,符合教学目标。然而该平台售价20余万,作为专业限选课,仅4学时的课内实践,面临学校有限的预算,短期内申请购买的可能性极低。今后没有平台,该项实训任务几乎无法开展。(四)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学校仅1人教授《金融企业会计》,且无金融相关行业的实践背景,纯靠自学后教授学生。但课程资源匮乏,各大公开课程网站上仅搜索到一门金融企业会计,还是SPOC性质。缺少教学团队支撑,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答,最终影响教学效果。锦绣·下旬2020年10期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