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里漂浮的雨
1、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 借:应收股利 贷:投资收益 2、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 贷:长期股权投资拓展资料一、会计分录编制格式 一是先借后贷;借记与贷记分开书写,金额的文字和数字要错开;一借多贷或一贷多贷的,借方或贷方的字数必须对齐。 第二,贷记记账符号,账户和金额应该在借方后面一个空格,表示借方在左边,贷方在右边。 会计分录类型包括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其中简单分录为一借一贷;复合分录是一借多贷分录、一借多贷分录和多借多贷分录。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持账目对应关系的清晰,一般不宜将不同的经济业务结合起来编制多笔借款和多笔贷款的会计分录。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反映经济业务的整体情况,也可以编制多借款、多贷款的会计分录。 二、分录方法(一)层析法层析法是指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和层次,逐层递进分析,从而最终得出结果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层析法进行编制会计分录教学直观、清晰,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步骤如下:1、分析列出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2、分析会计科目的性质,如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等。3、分析各会计科目的金额增减变动情况。4、根据步骤2、3结合各类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会计科目的方向。5、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此种方法对于学生能够准确知道会计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非常有效,并且较适用于单个会计分录的编制。(二)业务链法所谓业务链法就是指根据会计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组成一条连续的业务链,前后业务之间会计分录之间存在的一种相连的关系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此种方法对于连续性的经济业务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于容易搞错记账方向效果更加明显。
牙牙的美食美刻
一、归集,借:生产成本~料工费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制造费用)二、分配,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料工费三、结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拓展资料:一、做会计分录的原则?为什么要做会计分录?做会计分录的原则是通过记账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能够清楚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归类情况,有利于保证账户记录的正确和便于事后检查,要做会计分录。由应借应贷方向、对应账户(科目)名称及应记金额三要素构成。 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简单会计分录指只涉及一个账户借方和另一个账户贷方的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 复合会计分录指由两个以上(不含两个)对应账户所组成的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一贷多借或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二、会计分录的方法有哪些?层析法层析法是指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和层次,逐层递进分析,从而最终得出结果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层析法进行编制会计分录教学直观、清晰,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步骤如下:1、分析列出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2、分析会计科目的性质,如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等。3、分析各会计科目的金额增减变动情况。4、根据步骤2、3结合各类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会计科目的方向。5、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此种方法对于学生能够准确知道会计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非常有效,并且较适用于单个会计分录的编制。业务链法所谓业务链法就是指根据会计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组成一条连续的业务链,前后业务之间会计分录之间存在的一种相连的关系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此种方法对于连续性的经济业务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于容易搞错记账方向效果更加明显。记账规则法所谓记账规则法就是指利用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进行编制会计分录。三、初学者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涉及的账户,分析经济业务涉及到哪些账户发生变化;第二:账户的性质,分析涉及的这些账户的性质,即它们各属于什么会计要素,位于会计等式的左边还是右边;第三:增减变化情况,分析确定这些账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减金额是多少;第四:记账方向,根据账户的性质及其增减变化情况,确定分别记入账户的借方或贷方;第五:根据会计分录的格式要求,编制完整的会计分录。
装饰小板凳
计划成本法下的会计分录,做法如下:
1.购入材料时按实际成本计入“材料采购”科目: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2.验收入库后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两者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或)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月末,再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的一种核算方法。
1、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采购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口径一致,包括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
2、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
虽然计划成本的高低可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无法随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划成本法
阿满思密达
生产成本会计分录:生产经营领用材料借: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成本) 贷:原材料生产工人工资分配借: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结转制造费用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完工入库: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该科目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二级科目。“基本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完成主要生产目的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基本生产的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二级科目核算企业为基本生产及其他服务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和劳务供应发生的费用,用于计算辅助生产产品和劳务成本。该科目按成本核算对象设明细账,明细账用多栏式账页按成本项目设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北京陆少
1、基本生产车间领用材料50000元。其中:直接用于甲产品的a材料10000元,直接用于乙产品的b材料15000元。甲、乙产品共同耗用的c材料20000元(按甲、乙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比例进行分配,甲产品的定额消耗量为4000千克,乙产品的定额消耗量为1000千克),车间耗用的消耗性材料5000元。c材料费用分配率:20000÷(4000+1000)=4(元/千克)甲产品消耗c材料金额:4000×4=16000(元)乙产品消耗c材料金额:1000×4=4000(元)借:生产成本——甲产品(直接材料)26000——乙产品(直接材料)19000制造费用5000贷:原材料——a材料10000b材料15000c材料20000d材料50002、基本生产车间生产工人工资20000元(按甲、乙产品耗用的生产工时比例进行分配,甲产品的生产工时6000小时,乙产品的生产工时2000小时),车间管理人员工资4000元。工资费用分配率:20000÷(6000+2000)=2.5(元/千克)甲产品应承担的工资费用:6000×2.5=15000(元)乙产品应承担的工资费用:2000×2.5=5000(元)借:生产成本——甲产品(直接人工)15000——乙产品(直接人工)5000制造费用4000贷:应付职工薪酬240003、按工资比例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借:生产成本——甲产品(直接人工)2100——乙产品(直接人工)700制造费用560贷:应付职工薪酬33604、基本生产车间月初在用固定资产原值100000元,月末在用固定资产原120000元,按月折旧率1%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费:(100000+120000)÷2×1%=1100(元)借:制造费用1100贷:累计折旧11005、基本生产车间发生其他支出4540元,通过银行转账结算。借:制造费用4540贷:银行存款45406、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转入180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16000元。借:制造费用16000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160007、制造费用按生产工时比例在甲、乙产品之间分配。制造费用合计:5000+4000+560+1100+4540+16000=31200(元)制造费用分配率:31200÷(6000+2000)=3.9(元/千克)甲产品应承担的工资费用:6000×3.9=23400(元)乙产品应承担的工资费用:2000×3.9=7800(元)借:生产成本——甲产品(制造费用)23400——乙产品(制造费用)7800贷:制造费用312008、甲产品的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甲产品完工1000件,在产品400件,完工率40%。直接材料约当产量=1000+400=1400(件)直接人工约当产量=1000+400×40%=1160(件)
小熊缭乱1990
一、企业在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材料时,购入材料时按实际成本计入“材料采购”科目:
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二、验收入库后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两者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中核算: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或)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
三、发出材料时结转发出材料的节约成本差异时:
借: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贷: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四、发出材料时结转发出材料的超支成本差异时: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对比商业企业和采用实际成本法核算存货的工业企业。
1、购入但尚未入库的材料时:
借: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2、验收入库时:
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贷:在途物资(实际成本)
由此可以得出,“材料采购”和“在途物资”核算的内容是相同的,都是企业购入材料的实际成本,只是分别在不同的核算方法下使用而已。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分摊、按期结转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期末将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扩展资料:
计划成本法的科目设置:
计划成本法只能对存货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在会计期末,企业需要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等账户,将发出的存货和期末结余的存货调整为实际成本。
以“原材料”为例,讲述如何运用“计划成本法”进行核算。其他存货的计划成本法核算与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法相同。
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除需要设置“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实际成本法核算运用的科目外,还需要增加“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并将“在途物资”科目改为“材料采购”科目。
(一)“材料采购”科目
“材料采购”科目用来核算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的采购成本。其借方登记已经付款的外购材料等存货的实际成本和结转已经验收入库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额;贷方登记已经付款并验收入库的材料等存货的计划成本和结转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已经付款但尚未入库的材料等存货(即在途货物)的实际成本。“物资采购”科目应按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
(二)“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用来核算企业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以及调整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其借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成本的超支差异:贷方登记验收入库材料成本的节约差异以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拥有的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拥有的节约差异。
本科目应分别“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按会计核算依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核算,不能使用一个综合差异率。
企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单独设置本科目,也可以不设置本科目,而在“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科目内分别设置“成本差异”明细科门核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计划成本法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