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65

匪号叶小二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理解初级会计16字假设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逍遥无涯子

已采纳

四个基本假设中会计分期最好理解,将企业的经营期间人为进行划分,是为会计分期,就像国家为便于管理,将统治区域人为进行划分,是为行政区划一样。其本身并无分期,只是一种假设。持续经营同样是人为想像,企业有生有死,没有长生不老的企业。如果不明确会计分期,持续经营,只有等企业终止经营后才能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等于无法进行。货币计量是明确计量单位,如不明确,会计核算同样无法进行。会计主体有点多余。

理解初级会计16字假设

204 评论(15)

多多吃多多评价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基本假设是所有研究经济问题的前提,如果没有假定,会有许多变化或变量,夹杂在被研究对象之中,无法做出正常情况下的结论。例如,研究物价变化,必须假定总额或数量不变,否则,单价、数量、总额都是变量(未知数),如何计算?所以必须有一个或两个是常量,才能列出公式,也才能得出计算结果。即使三个都是变量,在研究问题或计算时,也要逐一假定后分步计算,最后综合评价。会计的基本假设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不假定会计主体,就没有核算对象,法人、自然人,经营的、非经营的都混在一起,如何制定基本规则?如果不假定持续经营,间断的也计入核算过程,就会出现,间断时间有长有短的情况,如何拆分这些情况对核算的影响?如果不假定货币计量,有的单位用货币,有的单位用实物,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如何判定?企业之间如何可比?等等。所以会计的基本假定是研究会计问题和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的状态,而不是个别现象。理解的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吧。

90 评论(9)

千羽YUmi

会计基本假设通俗来说,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就像一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一样。是故事存在的前提。同样,会计的基本假设就是会计这件事的基本前提,没有这些基本假设,就没有会计存在的必要。一、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二、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期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这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拓展资料】会计师(accountant,缩写acct)指具有一定会计专业水平,经考核取得证书、可以接受当事人委托,承办有关审计、会计、咨询、税务等方面业务的会计人员,如中国的注册会计师,美国的执业会计师(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英国的特许会计师(chartered accountant),日本的公认会计师等。在中国,会计师是专业技术职称之一。中国的会计师制度,创始于中华民国时期的1918年。当时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对合格的会计师发给证书。1927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了《会计师注册章程》;不久会计师划归工商部管理,另颁布了《会计师章程》;1929年,立法院公布了《会计师条例》。1945和1946年又先后颁布《会计师法》和《会计师检核办法》,对会计师资格的取得、会计师事务所的开设和业务范围、会计师公会、会计师的惩戒处分等,都作了规定。

143 评论(14)

海飄愿瓶

这都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来的。要是无法持续经营,会计核算无从谈起,要是不分期,财务经营状况没有一个时间性,要是不可用货币来计量,就无法把企业的一切业务用数字来反映出来,

138 评论(10)

枫糖17苹果派

下面是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理解,有例子,你可以看看============================================================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基本假设的原因 会计工作所处的经济环境十分复杂,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假设虽然有人为假定的一面,但是并不因此影响其客观性。事实上,作为进行会计活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总结而形成的,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或简单武断的规定。离开了会计假设,会计活动就失去了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础,会计工作就会陷入混乱甚至难以进行。------------------------------------------------------------------------------------------------------------------------会计主体什么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中界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的空间范围的是会计主体。 一般来说,法人(或称法律主体)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绝对是法人。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首先,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屈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 例1某母公司拥有l0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例2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0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该公司来讲。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每只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也属于会计主体。--------------------------------------------------------------什么是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例3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为l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i因此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 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缩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问。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希望有帮到你。 -------深山修炼吧、

130 评论(11)

芥末花vera

简单地说,就是前提,书本知识我就不重复了,打个比方可能你比较好理解,你要去逛街买东西,那么你必须是一个能走路、会讲价、会数钱的人,这里,“逛街买东西”代指会计工作,那么你这个“人”就是“会计主体”,“能走路”表示有能力前进及“可持续经营”,“会讲价”表示你与人能对某事达成一致及统一的”会计分期“,”会数钱“指你与卖方均以同样的标准衡量货物价值及”货币计量不满足这些“前提”,你不能逛街,同样也无法开展会计工作

11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