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大吉CQ
人力资源会计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会计分支。美国会计学家弗兰·霍尔茨在其《人力资源会计》一书中把人力资源会计产生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960—1966年)此间的理论研究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学者们从其他相关理论中衍生出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受到许多相关理论发展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舒尔茨为代表的有关人力资本的经济理论。1964 年,美国密歇根州大学企业经济研究所的赫曼森在《人力资源会计》中最先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并被引入会计学的研究之中。他提出,人力资源构成了企业最有效的经营资产,为使会计报表更为完善,对企业管理公务员更为有用,其内容应该包括人力资本。1965—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需要对人力资源费用成本及人力资源效益进行衡量与评价,并交由密歇根州大学社会研究所进行实验。2)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模型学术研究阶段(1966~1971年)此间,以开发计量人力资源成本模型(历史成本和重置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模型(货币和非货币)及评价其有效性为标志,并且研究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部门经理、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的工具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用途。在此期间,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密歇根州大学进行。1967年,该大学成立了一个“人力资源会计联合开发小组”,小组成员在进行人力资源历史成本计量研究所在的巴里公司的年终结算中首次披露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这为小型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程序和方法提供了依据。美国会计学会在美国密歇根州大学进行的实验取得了成果,利克特教授在《人力组织一它的管理和价值》一书中设专章论述人力资源会计。他认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不包括人力资源项目,就像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市场价值之间巨大差异一样,会导致企业管理公务员做出错误的决策。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布诺默特、弗兰霍尔茨等人在《会计评论》和《管理会计》等权威会计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几篇有关人力资源会计具体实施的论文,论述了如何评估人力资源,提出了如何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传统的会计体系的建议。总之,该阶段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和基本技术处理方法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开始尝试。 (1971—1976年)此间,人力资源会计发展迅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学术界和会计实务工作者都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在会计和企业管理刊物上发表了计量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传统会计制度的文章。不仅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发展迅速,而且历史成本法和现时重置成本法等人力资源会计的程序和方法也得到发展。此间,发生了两件重大事件。一是美国会计学会在1971~1973年间成立了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组织和支持一些人力资源会计项目的开发,发表了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报告,极大地推动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二是1974年,弗兰霍尔茨教授的专著《人力资源会计》问世。 (1976~1980年)此间,是会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兴趣减退的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初步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前期结果已经完毕,所剩下来的会计难题需要由少数会计学家解决,而且需要企业自愿继续做实验对象。而参与试行人力资源会计的企业组织必须花费相当大的成本,但其效益很难测量,因此企业的态度不够积极。这使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低潮。 (1980年至今)自1980年后,会计界又陆续发表了许多人力资源会计的论文,同时,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企业也增加了。尤其是美国海军研究署建议在海军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与企业相比,美国海军拥有充足的经费从事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这使得人力资源会计停滞发展的势头得以好转。 至20世纪80年代,某些大型的企业,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德克萨斯仪器公司、通用电器公司均采用了人力资源会计。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如美国梅特罗银行,拥有职工18 000人和150亿美元资金,已使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于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加拿大格林菲尔德航空公司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评价临时解雇职员的成本和效益。1985年,弗兰霍尔茨在《人力资源会计》第二版中,列举了30个应用人力资源会计的案例,阐述了企业管理公务员需要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于经营决策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另外,他也阐述了企业管理公务员应用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所取得的成果。如一个电子公司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了解企业职工离职的损失金额大得惊人,因此立即采取措施降低职工离职率;一个保险公司通过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了解到培训核算员的收益金额,相当于培训费用金额的两倍;一个工业企业应用人力资源会计评估 ,临时解雇职工的成本和效益,从而作出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人力资源会计学家 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已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中既包括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也包括人力资源会计程序和方法,并且还认为它 将使传统会计产生重大变革。
wangjue0512
会计管理活动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由杨纪琬、阎达五两位教授共同提出的。 管理活动论(management activities perspective) 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认为会计是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活动,即会计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一种管理活动。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有一部分代表对会计本质的传统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把会计这一社会现象看成是处理数据的技术方法或管理工具,是对事物现象的表面描述,是用会计实务代替会计本质,有以偏概全的缺点。他们主张把会计看成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活动。基于这种认识,有的代表还在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会计管理”概念。并指出,会计管理就是人们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管理的内容是对“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观点在会计界产生很大影响,引发了会计理论界的热烈讨论。有人把传统的会计观点叫做“技术会计观”,而把管理论称为“社会会计观”。持“社会会计观”者认为,由于传统会计理论否认会计的管理职能,现实会计工作中的许多内容便无法纳入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传统的会计理论 睦成是人们的管理活动相分离的一种提供数据或信息的纯技术方法,从而在理论研究中产生了主客体分离,就方法论方法的偏向,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们认为,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的职能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事多种形式的管理工作实现的。如果离开作为管理人员之一的会计人员,离开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行使诸如就会变得令人难以捉摸。持这种观点的人还认为,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会计工作都是一种管理工作;在微观经济中,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核心的作用,在宏观经济中,会计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经过较和时间的争论,管理活动论逐渐成为我国会计界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有不少理论工作者努力探讨会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阎达五教授与杨纪琬教授合作发表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提出了“会计管理”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后来,阎达五教授继续深入研究,并于1985年和1987年分别出版了《会计理论专题》和《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两本专著,标志着会计管理理论初步形成。其中,《会计理论专题》更是专门论述“管理活动论”的专著。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