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6

我有歼击机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碳中和与会计处理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努力坚持

已采纳

作者:吴军 (硅谷来信) 我们都知道,这两年有两个词很火,一个是“碳中和”,一个是“碳达峰”,都是大家很关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碳中和”?更重要的是第二个问题,如果世界普遍将“碳中和”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它对未来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下面我就结合与崔屹教授(斯坦福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劳伦斯奖获得者)交流的内容,以相对微观一点的层面,来谈一谈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我们知道,中国已经承诺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承诺,但从前面的信你应该也了解到了,这项事业的难度相当大。欧盟承诺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美国虽然没有说,但很多州已经在往这个目标努力了。根据斯坦福大学普雷考特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崔屹教授的估计,美国应该能早于欧盟实现这个目标。 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碳中和,这个任务分解下来,每个企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那么在企业的层面我们怎么理解碳中和这件事呢?企业又怎么实现碳中和呢? 实现碳中和的三个阶段: 简单来讲,实现碳中和也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有一个范围,被称为scope。在第一个阶段企业要达到的是,企业的基本运营不造成碳排放,包括企业使用的能源,也来自于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 比如一家IT公司在一个 科技 园区办公,不使用传统 汽车 ,自己办公用电、食堂做饭用电都是园区的太阳能板提供的,这就可以实现第一阶段的碳中和。 如果一家企业使用了传统能源 汽车 ,但同时这家企业每年种很多树,种树吸收了相当于企业用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也算实现了碳中和。 按照上述要求,硅谷主要的IT企业都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碳中和。但要达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要求就要高不少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要求一家企业不仅日常运营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是零,而且企业的业务部分(比如提供服务、制造产品)的碳排放量也是零。 比如像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些公司,他们的云计算中心向广大用户提供服务,那些云计算中心的耗电量非常大。要做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它们就要确保这个云计算中心使用的电能也全都是清洁能源。 如果是一家制造型企业,比如服装厂,它就要保证自己的服装生产线造成的碳排放为零,才算实现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 不同企业做到这一级的难度会相差很大。比如钢铁厂的难度非常大,运输公司可能好一些,律师事务所相对就很容易(它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要求其实差别不大)。 要实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去实现了不等于今天能实现,反之亦然。 比如微软,过去用光盘销售软件,这其中的碳排放量比较少。但今天它的软件变成了各种云服务(比如Office 365),就要建立云计算中心,而云计算中心的耗电量比生产光盘大多了,微软要实现第二阶段碳中和的难度就变大了。 类似地,沃尔玛过去是实体店,碳排放主要就是实体店的用电,只要能保证用的电是清洁能源就差不多了。但现在沃尔玛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商店,物流服务是业务的重要部分,要实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难度就变高了。 目前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三个互联网服务公司都已经实现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还是很了不起的。它们现在都在努力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 那么第三阶段的要求是什么呢?第三阶段的要求又严苛得多,它要求一家企业更进一步,确保自己的运营生产中使用的工具、材料、服务等等,也是在碳中和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比如我们前面讲律师事务所要实现一、二阶段的碳中和比较容易,但如果要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它就要确保事务所使用的电脑、纸张等等在制造的时候碳的净排放量也是零。 如果企业使用的生产工具或者材料造成了碳排放,但是这个企业自己做了特别多的减排工作,那这个企业就有了一些额外的二氧化碳配额,可以抵消那些碳排放。比如一家企业办公要用掉很多纸,但这家企业又装了很多太阳能发电板,不仅自己够用,还能提供给隔壁公司用,帮助隔壁公司减排,那额外造成的这部分减排,就可以和你用纸造成的排放抵消掉。 不难想象,如果世界上所有企业都实现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那么第三阶段的碳中和也就自动实现了。但是如果有一些企业还没有实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你的企业买了它们的产品,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 有些企业做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相对容易,因为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比较单纯,比如谷歌和微软,主要的业务是软件和在线服务,那只要保证自己买来的电脑在制造过程中是零排放就行了(实际上它们是买芯片自己制造电脑)。 但是沃尔玛和亚马逊要做到这一点就很困难,因为它们要保证自己货架上卖的五花八门的商品,在制造时都满足了碳中和的要求。 还有像特斯拉这样的制造型企业,虽然电动车运行时容易实现碳中和,但制造 汽车 的过程,以及制造过程用到的钢铁、电池等等,它们可是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所以特斯拉要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也比较困难。 碳中和与商业模式有怎样的关系? 一家企业是否能达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还和它的商业模式有关。 比如同样是电商,淘宝要实现第三阶段碳中和就比京东更容易。因为淘宝上主要是第三方的商家,它们卖的商品并不属于淘宝,淘宝只是提供交易平台,所以淘宝只要保证平台交易过程实现了碳中和就可以。但是,京东的自营商品占了很大比重,这些商品本身是属于京东的,它就要保证这些商品的制造过程都实现了碳中和,京东才能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 如果全世界都要严格遵循碳中和的要求,很多企业可能就会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打个比方,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的员工福利(包括五险一金等等)没有严格要求,企业要拓展业务可能就会倾向于直接招募员工,好管理。但如果政府对员工福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雇佣员工的成本变高了,那么很多企业就会倾向于将简单的工作外包出去,减轻用人成本。 了解了碳中和实现的过程,我们就大致清楚了在碳中和这件事上,企业分内的责任有哪些,在不同时期企业需要考虑哪些不同的问题。 碳中和会如何改变商业格局和生活方式? 如果全世界要在2050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那么未来的商业格局和我们的生活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里和你分享五点主要的变化。 第一,碳配额的交易会成为一种生意。 前面讲到了,不同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难度相差巨大。一个律师事务所,如果每年拿出一些钱去种树,它可能轻易就能实现第三个阶段的碳中和。但是要让钢铁厂、 汽车 厂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几乎不可能。因此它们可能需要向一些有剩余碳配额的单位去购买。 第二,很多企业会改变商业模式。 前面讲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同的。过去调整业务的时候,可能会考虑成本、便利等等,但很少会在意碳排放。 比如今天的手机或者IoT(物联网)设备,随便做点事情都要和云计算中心连通一次,这很方便,但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不划算了。实现IoT更有效的方式是在一个区域(比如一座写字楼)内放一台特殊的服务器,由它来处理绝大部分终端设备的请求。今天有人把这种服务模式称为边缘计算。 类似地,过去云计算公司为了更好地控制业务,会把一个软件的大部分放在云端,用户的终端设备上只有一个软件外壳,做任何事情都要和远程服务器相连,这种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 过去,很多事情做了只是省一点电钱,并不值得做,但将来如果一个企业碳指标用完了就无法营业,或者必须要花高价去买碳配额,那企业做事可能就要换一个思路了。 第三,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也是巨大的机会。 崔屹教授估计,全世界将来的先进能源产业的产值将达到十万亿美元,而目前还只有1.4万亿美元。所谓先进能源,除了清洁能源,也包括智能电网、核电、电动 汽车 和生物燃料等所有能够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产业。比如储能产业,未来的产值至少就有一万亿。十万亿的市场有很大的机会,但是我们需要先有投入,然后才会有产出。 第四,甚至 社会 生活的一些基本结构都可能发生改变。 打个比方,假如每个家庭都开电动 汽车 ,白天家里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把车的电池充满,晚上家庭用电就依靠电动车电池里面的电。那这就相当于把储能需求分散到了每个家庭,电厂就不需要准备那么多储能设备了,这就会降低发电的成本。但前提条件是,你家的电动车要能往够往电网里输电,而且能够知道输入了多少电,你家又从电网里用掉了多少电。 第五,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甚至有可能需要支付碳税。也就是说,日常生活未必会更方便。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钱来获得和今天同等质量的生活水平,因为企业总会把达成碳中和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比如畜牧业会造成大量碳排放,天然肉的价格可能会提高很多,人们是否能接受呢?再比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他们会不会生活不下去?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评估和衡量。 所以,碳中和无疑会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造成重大的影响。我注意到国内很多媒体在谈到碳中和问题时都比较兴奋。但很多问题大家不仅没有谈到,甚至没有想到。和崔屹教授谈了几次之后我发现,碳中和的难度其实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当然,碳中和的发展也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到了2030年,我们就大致能对减排的成效有一个准确的估计。各国也会根据结果不断调整策略,力争在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便利性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碳中和与会计处理

174 评论(13)

Q蛋蛋果

近年来对全国高校对各省考生的招收人数最多的专业几乎都是计算机专业,可谓“遍地开花”,这不但加剧了就业竞争压力,想要出类拔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造成了一个假象——让大家认为社会需要计算机人才。实际上,高校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来拟定招生计划,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揣测考生的需求来拟定的,为的是吸引更多的生源,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头脑清醒。

计算机类的本科专业是很多的,目前全国开设的主要专业有这么几个,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这些专业是我们本科阶段招收的主力专业。一共有 18 个本科专业,剩下 12 个招收的都不多。

学生和家长口口相传的那些热门专业随着时间的更迭,其实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当然有一些专业经久不衰,只要一说选专业,男孩子机械、计算机;女孩子英语、会计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为此作为大学在校生的我整理分析了全国20多个省份招生最多的专业,总结出招生人数最多的十大专业。

专业招生人数多意味着相关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大,对于你来说代表了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同时也需要注意该行业的竞争压力大,想要出类拔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专业的一个总称,再往下细分软件、细分成网络、细分成信安,细分成物联网,细分成数字媒体,但是大家基本上报志愿的时候,只知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在以专业加院校模式报考的省份会非常常见。比如辽宁、河北、山东。

什么样的专业分高?大街上连扫马路的大妈都知道的专业,专业分一般都比较高,为什么呢?因为大家不像我这般,我是专业做志愿填报的,大家不像我这般对专业了解,就经常会针对热门专业往死里报。

比如经常有这样的老师给你说计算机专业可好了,然后你们报计算机类专业,家长一听好我报计算机专业,家长就很容易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解成为计算机专业,报的就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31 评论(15)

bluelights

纳税调整的概念是:

1、纳税调整是企业所得税中的概念。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所得进行课税,在计算上,税法有着严格的规定,与会计上的利润总额的计算有着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以会计上的利润总额为基础,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以计算出应税所得,并按规定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这一过程,就是纳税调整。

2、纳税调整是因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差异形成的,就是按照税法对利润所得进行调整,包括按照税法超规定的工资、费用和提取的业务招待费、福利费、工会费、教育费、折旧,不能在税前扣除的各种开支等等。还有未提取或者未提足的成本费用,可以进行调整提足。

3、纳税调整一般发生在所得税汇算期,也就是说你以前申报的税有不合适的地方,在汇算期内,根据国家税收法规调整你的纳税额,把应交的税都交了,把不应交的税也扣除了。

纳税调整增加额和纳税调整减少额是什么意思?

1、纳税调整增加额

纳税调整增加额的意思就是:企业税前扣除的项目,虽然符合会计核算的标准,但是不符合税法的规定,不能在税前扣除,需要进行调增处理。比方说,业务招待费税前扣除的限额就是实际发生额的60%,且不能大于销售收入的0.5%。

2、纳税调整减少额

纳税调整减少额的意思就是:企业税前扣除的项目,不仅符合会计核算的标准,还可以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加计扣除。

比方说,居民企业转让技术所得,所得额在不超过5000000的情况下,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0000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如果企业存在技术转让所得的情况,就会出现减少纳税所得的情况。

企业在汇缴清算的时候,需要调整的项目主要有哪些?

1、残疾人工资加计扣除

企业的职工里面,如果有残疾人,可以享受加计扣除的优惠。

具体来说,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在汇算清缴的时候,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可以100%加计扣除。

2、创投企业优惠

创业投资型企业如果使用股权投资的方式直接投资于初创科技型企业的时间大于了2年,

可以按照投资额的70%在投资满两年的当地抵扣企业的应纳税税款。企业当年抵扣不完的可以结转到以后年度。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减少的不是应纳税所得额,而是应纳企业所得税款。这个优惠还是很大的。企业在符合的情况下,一定要抓住机会才行。

3、减计收入

企业在汇缴清缴的时候,不仅可能遇到税款优惠,也可能遇到减计收入的情况。在”碳中和“的主旋律的情况下,企业使用规定的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也是可以获得税收优惠的。

具体来说,根据相关税费规定企业使用符合规定的资源作为原材料生产产品获得输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90%计算收入总额。

4、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国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的力度还是很大的,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在据实扣除研发费用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加计扣除75%。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可以按照研发成本的175%确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额,从而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更多问题进会计网问答>>

336 评论(11)

s290443260

1、软件工程——本身专业就业满意度就很高,当然不要觉得这个专业就业率高就有恃无恐,没有能力的一样找不到工作。报考这个专业哪怕再差都一定要学会一定的技能,这个专业即便是学得一般都不愁找工作的。2、电子科学与技术——本身就是就业很宽泛的专业,就业面广,选择多。所以学这个专业找工作是比较有保障的,但这个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所以对学得一般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又好了。不过总的来说本科毕业也足够了。

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对于理科生来说,如果数学物理比较有优势的话报考这个专业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且相对较合适一些。目前这个专业的人才属于比较紧缺型的人才,需求量较大。所以本科毕业生也不愁就业。4、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类专业比较多,好就业的也不少,而且这个专业不管学生学得好,还是学的一般,不管是研究生毕业还是本科生毕业,想要找个工作都是没问题的。当然找的工作学生满不满意就另当别论了。

5、自动化——自动化涉及的行业比较多,可以说毕业生能够在各行各业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广,前景好,几乎报考自动化就不愁就业率。只要毕业生能够顺利毕业,有一定的专业能力,找工作就很顺利,6、统计学——统计学属于理学专业,在理学专业中算是就业率很好的专业了,专业性特别强,所以对能力要求很高。报考的话一定要数学基础比较好,且对数学有一定兴趣才能报考。毕业之后前景好,关键是收入比较高。

7、口腔医学——其实医学专业中不需要考研就好就业的也还是有一些,当然口腔医学专业本身就是目前医学专业中比较吃香,就业率也很高的专业。最关键的是这个专业可以自己创业,也不会存在医患矛盾的情况。

182 评论(13)

shchengzhang

1、纳税调整是企业所得税中的概念。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所得进行课税,在计算上,税法有着严格的规定,与会计上的利润总额的计算有着不一致的地方。

因此,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以会计上的利润总额为基础,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以计算出应税所得,并按规定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这一过程,就是纳税调整。

纳税调整是因为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差异形成的,就是按照税法对利润所得进行调整,包括按照税法超规定的工资、费用和提取的业务招待费、福利费、工会费、教育费、折旧,不能在税前扣除的各种开支等等。还有未提取或者未提足的成本费用,可以进行调整提足。

2、按照会计法规计算确定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收法规计算确定的应税利润对同一个企业的同一个会计时期来说,其计算的结果往往不一致,在计算口径和确认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即计税差异,我们一般将这个差异称为纳税调整项目。

企业所得税通常是按年计算、分期预交、年末汇算清缴的,其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项目

所得税前利润中予以调整的项目包括纳税调整增加项目和纳税调整减少项目。

扩展资料

一、增加项目

指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增加的项目,主要包括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等,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税收罚款滞纳金,非公益性捐赠支出等。

二、减少项目

指纳税人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减少的项目,主要包括按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税收优惠项目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5年内未弥补完的亏损,国债的利息收入等。

三、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表的检查

1、福利费、教育经费、工会经费

“三费”的计提,税法规定是按企业计税工资总额提取,而不是按企业实际工资总额提取。提取的比例分别是:职工福利费14%,职工教育经费是2.5%,职工工会经费是2%。同样,企业按财务制度规定可以按实际工资总额提取职工福利费等。

但如果该实际工资总额高于计税工资总额,申报纳税时,只允许按计税工资总额提取;如果实际工资总额低于计税工资总额,申报纳税时,也只能按实际发放工资计提,实发工资总额与计税工资总额的差额部分,不得计提。已计提的,应依规定加以调整。

对“三费”的检查一是要审查其计提依据,二是要审查其计提比例是否符合规定,对不符合规定的,按税法的要求进行调整。

2、利息支出

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应凭有关借款付息证明据实列支;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只有不高于按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允许扣除。

对于纳税人不按税法规定超列支的利息支出部分,应当予以调整。

3、业务招待费

纳税人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由纳税人提供确实记录和单据,准予在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限度内据实列支。即:不超过全年营业收入的5‰;

4、公益救济性捐赠

公益、救济性捐赠,是指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民政等公益事业和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纳税人直接向受赠人的捐赠不扣除。

这里所称的社会团体,包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减灾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全国老年基金会、老区促进会以及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

(1)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大于零的数额。

(2)个人通过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公益事业的捐赠支出,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准予在所得税税前扣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税调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税调整项目

11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