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夏末微凉
纵观我国史学大家,凡为世人称道,而其著作能流芳百世者,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130卷,东汉班固的《汉书》24卷,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294卷,以及现代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数卷,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史料翔实而丰富;立论深刻而公允。”我之所以要向读者推荐郭道扬教授新著《会计史研究》(以下简称新著),就因为他以前所著《会计发展史纲》和《中国会计史稿》已经符合过去史学家治史的要求,因而使其声名鹊起,奠立了他在我国会计史学界无可取代的权威地位。今年,这部新著是在过去著作的基础上,又搜集了大量可贵、可信的史料,站在更高更广的层次上,进一步揭示会计和会计这门科学在中国和在全世界,从史前时代、后石器时代到工业经济社会,并展望知识经济社会的前景,以全新的视角,更翔实、更全面并更深刻地研究了它们的发展及其规律。这不能不说是郭道扬同志在会计史研究领域内的一次新的突破,为我国会计史研究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新著的第一个特点是史料详尽真实。以新著第一卷第一讲“会计的起源”为例,为了证明史前时期计量、记录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该书先后引用了人类社会划期与考古发现时对比参考图;非洲的“伊尚戈骨头”上的刻符记事;我国西安半坡村人作刻的32种用于计量、记录的刻划符号(包括临潼村人的黑陶刻划);青海乐都柳湾人的彩绘图符号;青海乐都柳湾人的数码符号;古代芬兰人的刻本记事凭证;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记事刻骨;摩棱人的刻木记事符号; 1826年以前英国财政部刻木示账示意图;以及古埃及十进位的形象数字符号,产生于文明古国的形形色色的数码,共23幅图文并茂的原始刻号等,它们不仅形象地说明人类是学会先用符号图案表达应予计量和记录的内容,而后才逐步地转变为用文字和数字进行计量和记录的方法。漫长的人类生活与生产实践,形成了计量与记录的思想和行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剩余产品的产生,分工和交换成为必要,这才有了会计概念的萌芽。马克思曾经考察过类似远古的印度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公社,在公社中,尽管共同从事劳动并平等地分配产品,但由于已有剩余产品,除有一个首领外,“已有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96页),马克思虽然指出会计(记账)的产生很古老,但他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因为《资本论》的主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而在新著中,仅仅为了说明和论证会计的起源,以及会计命名的起源,就运用了大量的考古资料,其中图片23幅,文字论述约11万7千字,还有附注333条。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治史的严肃认真的精神,是我国历代史官和史学家忠耿正直,坚持真实公允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这里,我不禁要讲一点与本文无关的题外话。最近在电视界,以历史为题材的电视片目不暇接。以公认为好影片的《雍正王朝》来说,该片的编剧者有没有用这种精神来形象地反映康熙末年和雍正一代的历史真实?让我们看下列事实。这部影片为雍正帝翻案是符合史实的。雍正帝确实是一个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好皇帝。他虽然实行严刑峻法,但他既严以待臣民,也严以律己。他勤于政事,并不贪图享受。他痛恨贪污,大力惩治腐败。至于他对于与他争夺帝位的政敌采取的镇压手段比较残忍,因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没有仁慈可言!影片中的两位主角———康熙帝(焦晃饰)与雍正帝(唐国强饰)表演都比较成功,也较为真实。我要说的乃是一位重要的配角。他在剧中十分显眼,那就是张廷玉。他随侍康熙帝左右,随时草拟密旨,口“圣命”,似乎诸皇子对他都另眼相看。这符合史实吗?张廷玉是已故大学士张英(张英是包括雍正帝在内的诸皇子的师傅)之子,当时只是吏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兼人事部的第二副部长)。他怎么可能得到康熙帝如此的信任?事实是:康熙末年,由于诸皇子争夺储君日趋激烈,北京的政治气氛十分紧张。汉人大臣一般都不敢明显地卷入皇子的党争之中。因此,得到康熙帝信任的,主要是满人领侍卫内大臣马尔赛,京师步军统领(九门提督)隆科多(他是康熙帝妻舅,在康熙帝病危住畅春园期间,几乎是他一人负责御前守卫。传说雍正帝得以继位,是他宣读密诏的)。至于负责军国大事的,则是大学士马齐、松柱、白潢、王顼龄和尚书张鹏翮等(在此之前,则还有大学士王和李光地。康熙中叶,皇帝最亲近的大臣则是索额图、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王鸿绪等。),还有一些参予政务的皇子。此时,无论如何,接近皇帝的权臣,绝轮不到张廷玉侍郎。张廷玉之被重用,是在雍正帝即位之后。由于他是“先生之子”(这是雍正的话),就由吏部右侍郎跃升为礼部尚书,而后再升为大学士。与另一位提升很快的大学士蒋廷锡同为雍正帝的左右手。然而雍正帝最信任也还不是他们两人,而是十三皇弟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轼(这里,不包括他宠信的地方官田文镜和李卫,因两人始终未入中枢、未参与处理全国政务)等。(以上可参阅萧一山的《清代通史》,萧著《永宪录》,孟森的《明清史丛刊》下册“清世宗入承大统纪实”和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下册529~581页等资料。特别是《永宪录》,是乾隆初年扬州人萧所著。他只写康熙61年至雍正6年七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由于当时人记当时事,记述相当可靠详细,研究清史者,无不器重这本珍贵的史料笔记)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写到了清史和电视,目的在于说明:不论是以文字记述研究历史,或是用电视形象地表现历史,都必须把严肃地反映历史真实作为首要任务。一切历史(包括会计史、明清史)都是已成为过去的事实,而过去是确定性的,是有史书可查,有史料可以佐证的。既不需要猜测,更不能想当然!现在写康熙末年和雍正13年的历史,年代并不久远,可查证的资料极多。仅故宫博物院就有大量尚未清理的清代档案,雍正帝所披阅的奏章之多,之细,也是史学家公认的。作为历史剧,无论如何,不应同什么“戏说”之类的纯娱乐剧混为一谈!对比历史剧《雍正王朝》的编剧者,郭道扬同志写的《会计史研究》的第一个特点———占有大量史料包括极难识别的考古资料,并力求真实可靠———就显得更为难能可贵!新著的另一个特点是立论公允而深刻。这里,我先引用作者的一段话(第1卷第6页):“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仅在于揭示历史的运行规律,而且在于让人们认清这些规律,把握与遵循这些规律,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或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会计史研究的目的,正是要揭示会计这一经济信息系统,和这一紧跟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科学是怎样保存和继承历史的优点,克服其局限性,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作者所要研究的7个专题(7讲),即会计史、审计史基本问题研究、特殊问题研究三大部分,无不站在公允的立场,以史实为依据,不偏不倚,深刻地揭示彼此联系的不同会计历史事件,深刻地从组织、法制(包括法规、制度和准则)、思想、理论和方法揭示其过程,并总结会计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发展规律。试以第2卷第6章为例,它从古代民间会计专职组织,近代公司财务会计组织的演进到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组织建设,探求未来公司财务会计组织发展趋势,总结了企业财务会计组织在其演进中,同市场经济,特别是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相当实用的九条规律,这里既可表现作者占有大量史料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又可看出作者敏锐深刻而又公允地分析问题的功力!我衷心祝贺郭道扬教授的新著《会计史研究》一、二卷写得成功,更希望《会计史研究》中难度更大、力度更深的三、四两卷早日问世!
云中子的小白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会计思想源远流长,然而中国会计从先进到落后,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中西方会计发展的比较研究,我们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影响会计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此对我国会计发展作出反思,对未来进行规划。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本文试图从会计的历史文化、思维模式和研究机制等文化方面对中西方会计的发展作一比较,从另一角度作一分析。一、历史文化西方历史上基督教文化是主流文化,基督教义中尽管认为人生来就有“原罪”,人生的过程就是为了赎罪,圣经中也有“摩西十戒”作为信徒的行为规范,但基督教并未将经商获利行为视为罪恶,相反,基督教堂往往以大量的经营活动来保证教堂的日常开支。即使在中世纪的封建王国,重商主义的思想也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指导思想,渗透到国家的经济制度中。文艺复兴后,天赋人权的思想深入人心,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初见端倪,追逐利润的行为更被视为天经地义。英法资产阶级大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作为国体相继在欧洲一些国家被确立起来,在竞相追逐高额利润的动机驱使下,资本主义经济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运行。在这以前,资本主义生产往往是在一种粗放经营的情况下追逐利润,对会计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西方会计在以前在园会计的基础上变革并不是很大。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随着社会利润的平均化,传统的粗放经营已经不能满足对利润的需要,生产进一步集约化。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产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年——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应该说,利润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促使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大大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现代会计的雏形就这样在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深化中被确立起来。其后在20世纪初,一大批公司制企业对会计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杜邦公司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了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20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在“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经济难免会出现一些混乱。1929年——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美国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不懈努力,到5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周朝就出现了较为完善的财计组织。在以后的三千多年内,官厅财计组织几经变迁,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高度集权的财政体系。唐、宋时期形成了中式会计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四柱结算法”,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而在民间,会计历经了一个三脚账、龙门账、四脚账的由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的发展过程。由于明清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种“夹生”状态,故而龙门账、四脚账等账法也处于一种“夹生”状态。与西式借贷复式簿记相比,中式复式簿记还存在许多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如账簿组织不够严密,会计核算项目设置不够科学,账户体系不够健全,账页和结册格式过于简略,对原始凭证的运用不够严格,尚不会运用记账凭证归类整理账目,以及在基本账法运用方面还显得繁琐、杂乱等等,说明中式复式记账还处于复式记账的幼年时期。到了清代末年,开始了西式会计的引进和中式会计的改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经历了苏联会计的引入和西方会计的引入。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建立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认真分析一下上述中西方会计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发展与历史文化差异的关系。在西方文化中,不断与自然抗争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能与其所处地理环境有关,探索精神、冒险精神深深融入了西方人的民族精神中。文艺复兴后,西方哲学冲出了神学的禁锢,科学理性的一个重要重点就是对既有理论的怀疑态度。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使逐利动机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大行其道。这样,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发展下,会计方法和理论能够得到不断发展和演进。而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与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一直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又将读圣贤书之外的其他技艺视为“奇淫巧技”、“雕虫小技”而不屑一顾。因此,中国会计尽管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由于不受重视,它只是作为一种技艺在师徒间口传身授,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统治下,官厅会计发育得比较成熟,而民间会计则稚嫩得多。中国传统中“重义轻利”,使得会计不大注重会计凭证的运用,这种弊病不仅导致我国民间会计在会计凭证运用方面落后于官厅,而且也是导致近代我国会计落后于西方会计的重要原因之上。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受到政治影响,会计思想受到了左倾思想的桎梏,没有大的发展。这种情况尽管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一种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关。二、思维模式从思维模式上来看,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崇尚科学和理性,条分缕析的思维习惯从当代各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中都可以看出来,以至于20世纪被称为“分析的世纪”。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形式逻辑的主要要素构成了西方科学体系的粘合剂。这种思维模式使得西方会计的理论体系很容易就建立起来了,使得整个理论结构逻辑清晰,结构清楚。但这种思维习惯也有其弱点,那就是在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有所欠缺,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流量越来越大的时代,这种思维模式是无法胜任人们的要求的。而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恰恰相反,尤其在中国,人们习惯于整体把握,在细节的分析上则稍逊一筹。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明心见性”,主张用主观的“心”去感悟,以求得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对具体的文义辨析,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语言只是表达的工具,主张“得鱼忘签”,不必纠缠于语言的罗网之中。更有甚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释家思想的结合,禅宗认为正觉在“悟”,一旦着于文宇,对世界的认识就会陷入误区。这种思维模式由于强调“流变”,而缺乏对要领的精确定义和识别,使得在理论上往往概念重叠、模糊不清,这对于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于西方有较大的消极影响,而我国会计规范的不稳定性与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说不无关系。但事实上,这种认识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西方的切割式思维要优越一些,因为对世界的认识本来就应该是整体感知的。不过重要的是,在我们的认识还没有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应该将东西方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互为补充,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提高认知水平。许多西方会计理论或准则引入中国后往往难以实行,或者实行后与预期大相径庭,这不仅与中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差异有关,而且与中西方思维认知模式的不同关系极大。由于多年的西化教育,会计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往往思维方式已经西化,而在民间,传统思维模式影响巨大,这样就在理论、政策与实务之间产生了一个较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既是“知”与“行”的矛盾,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冲撞结果。三、研究机制欧美国家的自由经济模式下,研究人员和经费天经地义地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产学研一体化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具有权威性的会计团体中,核心人物往往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教育家,如蒙哥马利、佩顿、利特尔顿等人。在从前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计的发展过程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会计理论也罢,会计技术也罢,其发展与企业的实际需要息息相关。也就是说,企业与经济的需要是会计发展的方向。在较为完善的教育科研体制下,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一门学科可以因此得以健康发展。不同学派的交流与争鸣中,可以使学科的发展更为迅速。在中国,正如前述,会计作为一门安身立命、世代口授身传的手艺,很难被人们作为一门科学加以系统的研究。例如在明末清初出现在商界、钱庄票号的龙门账,据传就是名医傅青主为反清复明开设的票号所创。这种会计技术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所限,研究体制所限,实在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会计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科研机制也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而中国文化传统中“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对各种学派的交流与发展又是一个极大的阻碍:为数木少的研究者的研究与其说是以问题为中心,倒不如说是以学位、职称等切身利益为中心。这些问题也是良性研究机制难以有效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我国会计团体由于缺乏权威性,使其在实务中往往缺乏约束力,因此对于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不够。以上我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会计发展的研究作了一个粗略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因素对于会计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方面。历史文化的差异是会计发展差异在文化上的主要因素,思维模式的差异是形成东西方会计发展差异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研究机制是促进会计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在对事物的整体把握上优于西方的分析切割式思维模式,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对思维的要求,这给中国会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例如传统西式会计报告已很难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多媒体技术或诸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等数学方法应用于会计报告,反映企业经营的整体面貌,似乎更能发挥出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优势。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现在实际上是西化教育,整体思维的习惯正在被西方的切割式思维所取代,这种现象实在是令人忧心忡忡。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中国目前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在中国经济真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时,市场经济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时,会计研究体制真正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时,中国的会计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思维模式的先进性只是给中国会计的领先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当大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中国经济的强大,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中国会计人的共同努力。
挂在盒子上723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 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