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镇Z
《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我国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共十二条,即: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长亭不再送别
(一)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提供会计信息应该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可靠性原则,就是要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开展会计工作时,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所提供的会汁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核实其真实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那么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存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二)相关性原则
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关性。
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能够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荇做出预测、作出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是要求相关人员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中的形式来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
(三)可理解性原则
根据可理解性原则的要求,会计记录应当清晰,账户对应关系应当明确,文字摘要应当清楚,数字金额应当准确,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坚持可理解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在填制会汁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时,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汁报表时,保证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日完整、数字准确。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则不符合可理解性原则的要求,也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相互比的基础。
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实质可能与其法律形式脱节,为此,会计人员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来选择会计政策,而不能拘泥于其法律形式。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要想使会计信息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以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为基础,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上看,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
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
(六)重要性原则
对于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地反映;对于不具重要性、不会导致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地反映,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
对于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能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允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作简化处理。
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其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项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日;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也属于重要项目。
(七)谨慎性原则
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则应当选择能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被视为重大会计差错,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需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例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修正。
(八)及时性原则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会计信息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可能会误导会计信息使川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营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坚持及时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
2、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
3、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根据基本准则规定,它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可靠:真实完整 相关:有联系 可理解:清晰明了 可比:横向可比、纵向可比
实质重于形式: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
重要性:体现重要交易和事项
谨慎性: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
及时性:不提前、不延后
扩展资料
会计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6、会计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职能
1、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2)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2、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会计资料和信息反馈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加以控制和指导,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监督除货币监督,还有实物监督。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从本单位经济效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进行的全面监督。
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或预算管理,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合理使用资金,促进增产节约,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经营决策职能
所谓决策,就是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决策在现代化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决策可以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决策失误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与浪费。
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而预测与决策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财务信息,这些资料都必须依靠会计来提供。因此,为企业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奠定基础的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
欣欣公主Q
会计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核算有以下十三个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可比性原则。
3、明晰性原则。
4、历史成本原则。
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6、权责发生制原则。
7、及时性原则。
职能
(1)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2)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合法真实的自我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会计
LovefamiliesBB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它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是由我分享的会计的基本原则,希望对你有用。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准则”,是建立在会计目标、会计假设及会计概念等会计基础理论之上具体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应当依据的概念和规则。
会计原则对于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本的会计原则有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8个。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或称会计个体、会计实体,会计个体的说法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会计个体由某一个单位组成,会计实体的说法往往也不能与会计客体的说法相对应)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eg.它可以是独立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如分厂),还可以是几个不同法律主体的企业(如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母公司和子公司或集团公司)。
●企业有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前提条件,其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会按既定目标正常地持续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按原定的用途使用其现有的资产,同时也将按照原先承诺的条件清偿它的债务。一句话,会计的出发点是企业的经营现状,对经营状态的预测将不会改变。
●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企业的前景,唯有两种可能,持续经营和停业清算。
●有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只见到经营而见不到停业。
●持续经营与下面阐述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有联系。eg.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一贯性原则、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原则提供了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假设,是指为及时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可以将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相等的期间(月、季、年)来反映。按年划分的称为会计年度,年度以内,还可分季、分月。要分别计算、报告各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便考核,进行对比,改善经营。会计年度可采用历年制,即与日历年度保持一致,如我国及法、德、俄、韩国,也可采用非历年制,如英、日为四月一日,澳、意为七月一日,美国为十月一日。会计年度的划分取决于国会、人大开会的时间。我国会计年度与财政年度一致,以自然公历年份为准。
例如:.运用:"应计"、"递延"、"预提"、"待摊"等几种会计程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转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年度、季度和月份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可以运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与反映,且其币值不变。其中要用货币来计量是进行会计工作的要求,但币值不变才是一种假定,所以,我们认为,货币计量前提最好改称为币值不变前提。一般在通货膨胀不大的情况下,货币计量实际上同时也假定币值不变。
●货币计量还有一个缺陷,就是它把那些不能用货币去量度的因素,纵然它们能传输的信息很重要,很有用,除了象存货数量等一概排除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如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社会责任等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这为确定历史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提供了条件。
新准则下财务会计一般原则的变更
新准则下只有8个基本原则,取消了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其中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第十七条)、谨慎性原则(第十八条)、实质重于形式(第十六条)原则,也强调了可比性(第十五条 ,把原准则的一贯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相关性(第十三条)、明晰性(第十四条)、及时性(第十九条) 、客观性(第十二条)原则。另外。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并入会计分期基本假设,历史成本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历史成本属于会计计量范畴,因此将历史成本原则在新增的第九章"会计计量"中进行了规定)。
贪吃的pinko酱
会计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相关性原则以及一贯性原则,这些是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任何工作都不能违反这些原则来进行。【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包括真实性和可靠性两方面的要求。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的结果应当与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一致;可靠性是指对于经济业务的记录和报告,应当做到不偏不倚,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不受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左右,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提供的信息应当能够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