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吃福將
曾国藩最牛的老师有两位:一是湖南善化人唐鉴,此人当时官居太常寺卿。另一个是有“理学大师”之称的倭仁(字艮峰)。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二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检讨、御史、府、道、臬、藩等官,道光二十年,内召为太常寺卿。唐鉴服膺程朱之学,是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蜚声京门。唐鉴潜心研究人性理学,和清代大学士倭仁同以理学相号召,有“理学大师”之美誉。
倭仁(1804—1871),清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清代大臣。为理学家唐鉴的弟子。穆宗同治间的“理学大师”,清政府中顽固派的代表。
倭仁是宣宗道光间进士,1832年授编修,1844年升至大理寺卿。与曾国藩、何桂珍等“讲求宋儒之学”,以封建卫道士自居。1871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著有《倭文端公遗书》。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晚清名臣,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
其他老师:
第一位老师:他的父母。
唯一的“幼儿园”老师:陈雁门老先生。学习了《三字经》和《百家姓》。
最忠实的老师:在曾国藩所有的老师中,对他最忠实的老师,非他老爸曾麟书莫属。
最“信得过”的老师:汪老先生的教学宗旨是“经世济用”,他让从山沟里走出来的曾国藩眼界大开,终生念念不忘。
最能奉献的老师:曾国藩在衡阳时师从欧阳凝祉。欧阳先生颇有学行,站讲台四十余年,是莲湖书院的高级教授。
办学“最牛”的老师: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师从欧阳厚均校长。欧阳校长学问渊博,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御史。
最能教学相长的老师:曾国藩与何绍基亦师亦友。他们是湖南同乡,后者精通书法,擅长吟咏,对文字学、经史也颇有研究。
最高龄的老师:吴廷栋大作家。吴腿上有病不能行走,每天坐在家里校勘书籍,孜孜不倦,曾国藩每日必登门拜访,谈论时事,品评政治。那时,他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所以,吴老是曾国藩年龄最大的老师了。
最钦佩的老师:曾国藩最为钦佩的老师,应属唐鉴。此人号镜海,湖南善化人,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晚清著名理学家,后内召为太常寺卿。
势力“最牛”的老师:穆彰阿,字子朴,号鹤舫,满洲镶蓝旗人,于1805年(嘉庆十年)中进士,由翰林累官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任军机大臣达20余年之久,最受最高统帅道光帝信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好猫宝宝
1、唐浩明《曾国藩》。新手了解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此书是历史小说,情节与人物塑造很精彩,蕴含的哲理也很能启发人,但小说终究有虚构的成份,所以还应该读一些相对严谨的著作。
2、林乾/迟云飞的《曾国藩大传》。此书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心境。此书内容精彩,但每一件事都有出处,都有可靠文献佐证,绝非野史戏说可比。
3、张宏杰的《曾国藩传》和《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两本书主线清晰,平实易懂。引用了很多《曾国藩全集》中书信、奏稿、日记,兼备通俗性与学术性,文字流畅。
此外张宏杰还有一本《给曾国藩算算账》,此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以曾国藩的经济情况为主线,展现了曾国藩一生的为官之路,并深层次反映了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
4、萧一山的《曾国藩传》。书写于上个世纪40到60年代,在台湾首先出版。所以基本上不会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萧一山是历史大家,对史料分析剪裁都是高手,有一点很重要,居然他生活的时间早,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材料。
5、要想对曾国藩其人有更深一层了解,可以直接孕阅读《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等。这些书岳麓书社都有单行本面世。如果想对曾国藩做研究,著书,那肯定要读《曾国藩全集》了。
烈焰雪花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名声早已家喻户晓。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官位看成绩的科举制度之下,曾国藩当初会试成绩只是三甲第38名,最多充其量也就只能在京城衙门当个主事,或者外调终生止于县令一职,看起来资质十分平庸。
那么,为何曾国藩还能在短短十年间便位极人臣,甚至在满清权贵占主导的清朝当上二品大员呢?这多是因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一个堪比和珅的人物。
曾国藩,原名子城,本是出身于湖南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父亲是个教书匠。虽然是先秦先贤曾子的第70代后人,但是曾国藩却没有继承祖上的智商,自幼资质愚钝。幸亏他的父亲懂得一点学识,也自小对他的品格加以塑造和培养,所以曾国藩对待事情有着坚贞不懈的品格。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历经几次名落孙山以后,终于成功考上了进士。虽然成绩只有三甲的第38名,但是曾国藩比之前而言还是比较幸运了。不过对于有着家国情怀的曾国藩来说,如果以这个成绩去当个京城主事、或者地方县令,他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而正当他跟同乡抱怨,想要放弃朝考之时,他的好友劝解他先去走走同乡前辈劳崇光的关系。
劳崇光此人十分爱才,曾国藩在前两次考试中便拜访过他,所以他对曾国藩十分欣赏。当曾国藩找上门来时,劳崇光因为自己当时只是一个个小小的言官,无法相助,所以便将他举荐到自己老师穆彰阿那里去了。
▲曾国藩与穆彰阿
穆彰阿何许人也?此人本是嘉庆一朝的满清官员,父亲还是朝廷大员。但是此人实际上碌碌无为,难堪大任,所以他在侍郎之位徘徊了十几年却仍没有进步。不过,这十几年光阴无疑教会了他圆滑混世的技巧,以至于到了道光皇帝以后,他刻意迎合道光皇帝厌恶战争的喜好,对英国采取绥靖政策,最终自道光一朝圣眷不衰,任军机大臣(皇帝心腹),无人能比。
在曾国藩科举考试期间,穆彰阿正担任这次会试主考官,所以按照封建规矩,穆彰阿算是曾国藩老师。再加上他有着重视人才的优点,所以当穆彰阿听闻劳崇光举荐曾国藩以后,便特意调来试卷一看,发现曾国藩策论之中认为"好官往往有正直的节操,不哗众取宠和离经叛道"。
这番话对于穆彰阿而言,无疑是说到心坎里去了,宛若找到知音一般。因为穆彰阿本就没有大才,甚至连宠信他的道光皇帝都有点责怪他没有政绩,再加上历来科举新贵大多心高气傲,自诩高人一等,所以他认为如曾国藩这样的人才属实难得。
于是等到面圣朝试之际,穆彰阿在道光面前对曾国藩大吹特吹,硬是把曾国藩成绩从三甲第38吹到朝试第二的成绩,这一下子曾国藩便有资格进入翰林院,成为未来的"储相"。然而进入翰林院才是仕途第一步,虽然有个好起点,但并不意味着有个好前途,特别是在天下英才聚集地——翰林院之中。所以穆彰阿特意语重心长叮嘱曾国藩,让曾国藩感激涕淋。
感激涕淋是一回事,但是能不能当好官就是另一回事。曾国藩才当官的第二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当时穆彰阿考验曾国藩是不是和自己一个想法,便特地问他如何看待鸦片战争,是否该攻打英国。但是曾国藩却主张"安抚"英国,因为他深刻意识到此时英国十分强大,用外交和法律更容易釜底抽薪;而如果开战则将亏损更大,将事与愿违,而事实也正如曾国藩预料那般。
所以自那以后,虽然曾国藩不愿意投靠朝中权贵,但是穆彰阿却认为他们政见相同,加之曾国藩拥有卓远见识,所以更加将他看作自己人。以至于他直接帮曾国藩改名"国藩",所以从此以后曾子城便永远被人们称作曾国藩。
甚至到了后来,道光对翰林院考校的时候,曾国藩成绩不行,他还特意帮他作弊,让他成功逃避这次审核。当时翰林院把这场考试当作学士生涯中的天花,一旦成功渡过便可以彻底腾飞,这对曾国藩也不例外。自那场考试以后,曾国藩的仕途生涯有滋有味,几年便升为四品翰林院侍讲。
但很快,曾国藩便迎来了事业的瓶颈,由于曾国藩年轻之时性格正直,不知圆滑为何物,在朝中不依附权贵,所以一度被冷落。就在此时,穆彰阿又再度在道光皇帝面前吹耳旁风,告诉道光曾国藩此人相当细心,极有才华。于是道光也来了兴趣,特意在宫中召见曾国藩。
然而,曾国藩由于宫中威严而未敢四处观望,再加上当天皇帝没来,所以他就只能莫名其妙回去了。他回来后,穆彰阿便迫不及待问他是否知道当时周遭的字幅写了什么?可曾国藩一问三不知,穆彰阿便心中甚是焦急,不惜连用400两银子贿赂养心殿太监,让其把殿中环境全部绘画下来,让曾国藩记住。
到了第二天,道光果然重新接见曾国藩,并对他进行考察,发现他真如穆彰阿那般所说的"细致",便从此对他特别倚重。于是,曾国藩虽然28岁才考了科举,但是他却用十年时间成功位居朝廷二品大员,那时他不过年仅37岁,创下了清朝汉人官员的晋升记录。
书及此处,或许有人会好奇,为何穆彰阿会如此看重曾国藩,甚至对他宠信到如此地步?其实这和曾国藩为人处世的原则有关。而这些原则让他深受三朝宠信而不衰,收拢穆彰阿则更不在话下。
在曾国藩众多准则中,有一条最重要,那便是他认为做人不能懒惰和骄傲。因为懒惰会让人难以成功,而骄傲则导致成功之人失败。所以只有勤恳而谦逊,才能让人们不失方寸。而正是他低调谦虚的态度,才让他在参加科举时以及鸦片战争时脱颖而出,被穆彰阿所倚重。
其次便是"习勤,崇俭,谦谨,敬恕,毋贪,去私,专一,有恒"八种品德。"习勤"和"有恒"让曾国藩历经多次失败而走向科举,而"崇俭"、"毋贪"、"崇俭"和"去私"则让他在朝中谨慎而清廉,不与人有利益纠葛。
或许会有人好奇,清廉如曾国藩又如何去讨好自己的老师穆彰阿呢?要知道,虽然穆彰阿爱才,但也"爱财"。关于送礼这一点,曾国藩也有自己的原则,那便是"不送人贵重的,只送人需要的。"
初上朝廷,曾国藩的俸禄并不算多,但是他会认真打听老师穆彰阿的喜好。后来他得知穆彰阿喜欢唐伯虎的字画时,便会时常留心周遭关于唐伯虎的真迹。后来有次曾国藩被派往四川主持乡试,他竟然在当地无意中便宜淘到了唐伯虎画虾点睛的画扇。他知道唐伯虎画虾一生只点过两次,且都是赠予秋香的,所以这幅画相当罕见。
后来,曾国藩回去以后,先把带来的珍贵茶叶送给穆彰阿,可是穆彰阿虽然客气一番,但并未对茶叶多看一眼。后来当他们坐下唠嗑的时候,尴尬的曾国藩从袖口掏出画扇,赠与穆彰阿时,穆彰阿突然站起来,十分惊喜地打开画扇,开心得难以抑制。
到了嘉靖一朝,穆彰阿因为奉行道光皇帝不抗战的理念,惨遭冷遇而落魄。此时曾国藩虽因为没有和他结党营私受到牵连,可是却因为没有老师护航,在应对太平军时处处被朝廷刁难。而在对抗太平军期间,曾国藩顾念师生旧情,觉得被连坐、被陷害都比师恩重要,所以去拜访穆彰阿,此时穆彰阿便再度送他一句话,"好汉打落牙和血吞",而这句话影响了曾国藩一生,也让他受益一生。
后来,当曾国藩路过门可罗雀的穆宅后,不怕受到牵连,再度进去看望穆府后人,随后还将府宅修缮一番。这被朝中重臣肃顺看在眼中,认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君子,便大力在同治面前举荐他。从这些事情中,我们便知道,曾国藩是个真性情的男人,以心交友。这也是他为人处世第三条原则,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所以说,曾国藩能够被后人当作完人,而备受歌颂,自然有其让人瞩目的优点和成就。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