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yuan617
三个。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问。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债权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的会计处理方法。
扩展资料
我国统一把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统一的会计年度使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每年12月份至次年1月份各项工作堆积,财务数据汇总上报要求紧,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导致会计工作的分配极不均衡。加上1月下旬又常是我国的春节,无形中增加了工作的紧张程度。
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实行灵活的会计年度,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跨国公司的会计处理,这也导致一些外资企业因为与母公司的会计年度起止日期不一致而不得不对财务报告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无疑增加了跨国公司会计处理和经营管理的难度,从而制约了我国吸收引进外来投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期间
js紫外线
1、会计期间一般应从公历1月1日开始,12月31日结束,又称会计年度、会计年度,财务年度基准日,会计年度基准日。
2、我国的会计期间还有:月度、季度、半年度。小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称为会计中期。
区别
1、在中国,会计年度和会计期间是固定的:即按自然年度为一个会计年度,而会计期间就是12个自然月。但在其他大多数国家,会计年度和会计期间是不做硬性规定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义。总账模块提供了灵活的方式来定义会计年度和会计期间。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将特定的会计年度和期间定义为一个“会计年度变式”。对于一个集团来说,可以有多个会计年度变式。各个分公司既可以共用一个会计年度变式,也可以使用自己特殊的会计年度变式。
2、中国的公司可以使用12个自然月加4个特殊期间的会计期间定义。4个特殊期间是用于年结时不同性质的调整分录的。对于国外的分支,可以定义其他会计年度变式。
3、出于业务需要,有些公司的会计期间定义得比较复杂。比如按周定义期间,也称为445方式。即期间1是每年的第1-4周,期间2是第5-8周,期间3是第9-13周。即每年依然是4个季度,但每个季度不再是3个自然月,而是3个期间,其长度分别是4周、4周和5周,年度结账日是每年的12月31日。
扩展资料
统一会计年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1、工作堆积
统一会计年度使年底各项工作堆积,导致会计工作的分配极不均衡。我国统一把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导致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构在每年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各项工作堆积。
2、不利于资本市场发展
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中国证监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但由于多数委托理财协议是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前后签订的,造成我国证券市场每到年底就会出现“资金结算问题”,资金抽逃严重。
3、不利于跨国公司的会计处理
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跨国公司的会计处理。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来到我国投资建厂,开展业务。跨国公司大部分来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实行灵活的会计年度。
但我国实行统一会计年度,导致一些外资企业因为与母公司的会计年度起止日期不一致而不得不对财务报告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无疑增加了跨国公司会计处理和经营管理的难度,从而制约了我国吸收引进外来投资。
4、不利于会计核算与报告
统一会计年度不利于某些特殊行业和企业的会计核算与报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以及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统一会计年度使一些经营周期带有明显季节性特点的企业的会计核算尤为不便,而且由此产生的财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相关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决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期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年度
钉子生锈了
中国的会计期间是以自然月来划分的,月度就是一个月,季度就是一年的四个季度,年度会计报表就是指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年初1月1日即为上年末数据,年末为12月31日止的数据,损益表年报为全年1-12月的累计合计。半年报就称为中期会计报表。
dlpengzhen
会计中期包括月度、季度、半年度。即小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称为会计中期。会计期间又称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川流不息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区间,在连续反映的基础上,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定期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和成果。由于设定了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必然要解决企业收入和费用属于哪一个会计期间确认的问题。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家企业各项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现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会计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为了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够定期、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把连续经营活动人为地进行划分,以便定期进行结算、汇总、报告和评价。会计期间假设是正确计算损益的前提,利润总额、收入、费用等会计概念都是以“时期”为前提的。
吃是王道呼
一个会计个体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其经济活动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为了及时提供决策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在会计工作中,人为地在时间上把连续不断的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用起止日期加以划分,形成会计期间,这就是会计分期的假设。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期间一般应从公历1月1日开始,12月31日结束,又称会计年度、会计年度,财务年度基准日,会计年度基准日。
除了会计年度以外,我国的会计期间还有:月度、季度、半年度。小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称为会计中期.
扩展资料
会计期间是指在会计工作中,为核算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所规定的起讫期间。会计期间主要是确定会计年度,会计年度也是财政年度、预算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会计年度根据国家的不同情况面定,可以采用历年制,即目历年制,从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也可以不采用历年制,如采用7月制,从每年7月1日起至下年6月30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还有采用4月制的,从每年4月1日起至下年3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
会计年度确定之后,一般还要确定会计月度和季度。
由于设定了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必然要解决企业收入和费用属于哪一个会计期间确认的问题。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一家企业各项收入和费用的发生与现金的实际收入和支出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因固定资产耗用等原因引起折旧费用的发生,却没有导致现金的流出。处理此类业务,有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基础,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把会计期间看作一个企业连续两次编制并提供财务报表之间的时间段,常常对我们很有用。会计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为了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够定期、及时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把连续经营活动人为地进行划分,以便定期进行结算、汇总、报告和评价。
会计期间假设是正确计算损益的前提,利润总额、收入、费用等会计概念都是以“时期”为前提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期间词条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