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五叶神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按照Aumann所撰写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博弈论”辞条的看法,标准的博弈论分析出发点是理性的,而不是心理的或社会的角度。不过,近20年来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就而对博弈论进行一定改造的行为博弈论(behavoiral game theory )也日益兴盛。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Pigs’payoffs)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另外,推荐一篇文章《20世纪西方经济学:博弈论渐成主流》,限于篇幅,提供链接供参考:
中国式话
你看到整条街的包子都卖5毛钱一个,还可以赚1毛钱。于是你也做包子出来卖,你计划卖4毛8一个,只赚8分钱。这样肯定所有的人都会来你这里买包子,所以你就发了。然而后来你发现,没多久其它店铺的包子也卖4毛8了。 这就叫:博弈论
我不是水蜜桃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32636437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要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国内的以及国际的)、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伦理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按照Aumann所撰写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博弈论”辞条的看法,标准的博弈论分析出发点是理性的,而不是心理的或社会的角度。不过,近20年来结合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就而对博弈论进行一定改造的行为博弈论(behavoiralgametheory)也日益兴起。
旋转吧陀螺
《博弈圣经》曹•国正 著 新加坡希望出版社出版博弈是浪漫主义的运动。博弈一直在以哲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因而研究它就要进入逻辑哲学领域。博弈的发现并不提供赌博的诀窍,但它确实讨论了定性取胜的本质。博弈并不关注目的的本身,而关注达到目的的行为,达到目的的行为才是经济研究的内容。《博弈圣经》里的博弈哲学思想是从大自然中获取题材、精心制定的一种博弈的世界观。读者不要认为我有一套自明的原理着手推演,或者靠纯粹的反思达到自然的图景,也不必认为我所描述的表达和举例说明的东西都是受幻想的支配。它是通过我发明的高熵赛棋○1,建立了二人对局,发现有一方占优,出现了不平等特性。就是这样的一个启发,就可以有意让参与博弈的一部分人变成了赌场获胜的性质。我写了这本《博弈圣经》,我在书里定义了新的概念词,国正论○2、国正双赢理论○3、粒子行为论○4等,已向瑞典斯德哥尔摩作了汇报,是为了抢先占领这些重大理论的发明时间,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发现这些理论,这些理论已经发展到可以提供解释博弈的地步,可以从决策人○5和对抗者○6的行为结构上解释博弈的结果。新词语可以引入抽象的概念,建造情境模型,结合语言进入规则。 《博弈圣经》是一本神奇光彩的经济学著作,书中隐含着丰富的东西方智慧,显得意义非凡。里面的全部思想,不会有支离破碎的印象,它优美复杂多层的语言结构,决不让人厌倦,它像人类几百首完美的诗叠加而成,处处显示和谐和均衡。《博弈圣经》这本书又像是一个无限的科学宝藏,里面有说不清的科学谜团。世界上对此有兴趣的人会建立学派和学说。博弈属于全人类,博弈的语言也是国际性的文化,它超越了国界。博弈科学思想,作出与大自然挑战的姿态。《博弈圣经》中的新语言、新词汇唤醒的灵魂意识能更好地理解博弈,理解问题的核心,基本上可以理解所有问题的核心。博弈适应所有的人,用哲学解释博弈,用博弈作为解释世界的手段,打破传统世界的博弈秩序,把想象的东西用博弈的行为进行复原。《博弈圣经》这本书会引起世界的骚动。世界内部和外部事物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构成博弈科学的范式,科学知识论、科学的结果就是围绕着这个范式发展起来,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和思维模式,所以,军事战争以外的另一场战争就是——经济博弈大战,也是未来所有的人都要参与的最文明的战争。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