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31

何水生之LED灯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2001年会计准则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吃撑了别跑

已采纳

小企业可以使用企业会计制度,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使用的会计制度

2001年会计准则

273 评论(11)

壹只头俩只脑

《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2004年4月27日发布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同时废止。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也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下列三类小企业除外: (一)股票或债券在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小企业。 (二)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小企业。 (三)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和子公司。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本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小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的,应当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因经营规模或企业性质变化导致不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2 / 33第二条规定而成为大中型企业或金融企业的,应当从次年1月1日起转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已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不得转为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

345 评论(13)

勇往直前邓好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268 评论(14)

天晴小姐8755

我国会计准则发展到今天,近二十年的国际趋同,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93-2000年,为形式趋同阶段。

第二个阶段2001 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有了新的调整,并进入了实际趋同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等效性研究阶段。即本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由于这些国家实行的也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故此境外上市的企业按照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需要再调整,只对个别项目作出适当说明或者编制调节表即可,毋须进行全面转换。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意义

(1)提高企业吸引外资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无疑会提高各国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可以简化企业全球化的财务信息,使各国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可比较的基础上顺利的进行各项分析和比较,比如判断投资是否可行、融资是否恰当、财务数据是否支持财务决策等。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企业的筹资成本和决策成本,从而使投资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在“走出去"的同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引进来”,伴随着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我国进出口的贸易壁垒会有所降低,贸易成本也会有所下降,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将更具有竞争力。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升级。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其中一项重要的改进便是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的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开发热情和投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获得资金都有很大的帮助。

(3)有助于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效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编报成本,有助于企业筹资、融资、挖掘市场潜力等,也有助于海外企业参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中国也进入了全球化市场,中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理解性等方面的提高,给各国企业带来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信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准则

105 评论(13)

suejasmine

中国自1987年在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成立了七个研究组,其中一个就是“会计原则和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组”。该组织曾先后于1989年起开始研究和探索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于1989年1月及1991年1月召开了二次研讨会,分别讨论了会计准则和物价变动与外币业务会计两个专题。 1989年1月,这个研究组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制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必要性、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内容、会计原则与现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关系、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的思路等问题,会后提出了《工作程序》、《形成会计原则说明和研究报告的程序》等一系列文件,并更名为“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研究组以合适的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成果,并向财政部有关部门提出建设性建议。

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也于1988年10月建立了会计准则课题组。课题组在1989年3月提出了《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讨论稿)》和《关于拟定中国会计准则需要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征求意见稿)》,并在全国会计工作会议上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准则(草案)提纲(讨论稿)》。

1991年11月26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基本准则)(草案)的通知》,向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在1992年7月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讨论后,1992年11月30日以部长令形式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l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

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发布以后,财政部即着手草拟制定具体会计准则,为保证准则质量,分别成立了国外、国内两个咨询专家组和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1996年完成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分四辑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到2001年先后修订、颁发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些具体准则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规范了中国会计实务的核算,大大改善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财务状况的透明度,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证券市场的发展、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处理会计具体业务标准的规范。其具体内容可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财务报告准则三大类,一般业务准则是规范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要求,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薪酬、所得税等。特殊行业和特殊业务准则是对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会计问题做出的处理规范;如生物资产、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合并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报告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

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

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我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现予印发,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现行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109 评论(9)

virgoleegoon

您好,第一个阶段为1993-2000年,为形式趋同阶段。我国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经济转向市场化,开放不仅是对内也是对外的,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的趋势。第二阶段实质性趋同工作就此顺利完成,但是趋同只是第一步,目标是国际等效,趋同是等效的前提。2005年至今为止,我国正在进行的是第三个阶段:等效性研究阶段。所谓等效是指一个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的准则或者是国际准则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认可的关系,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上应该具备同等的效力。

33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