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F=WheresTheFood
企业常见的涉税风险有:
1、公司出资购买房屋、汽车,权利人却写成股东,而不是付出资金的单位;
2、帐面上列示股东的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
3、成本费用中公司费用与股东个人消费混杂在一起不能划分清楚;
按照《个人所得税法》及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上述事项视同为股东从公司分得了股利,必须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相关费用不得计入公司成本费用,从而给公司带来额外的税负。
4、外资企业仍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应付福利费,且年末帐面保留余额;
5、未成立工会组织的,仍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计提工会经费,支出时也未取得工会组织开具的专用单据。
扩展资料:
涉税风险原因分析:
1、税收行政执法不规范以及税收政策多变性导致的风险 由于中国目前税务行政执法主体多元,主要包括海关、财政、国税、地税等多个政府部门,各部门之间在税务行政执法上常常重叠。
2、另外,法律、法规、规章中赋予行政机关过多的自由裁量权,纳税人即使具有较为充分的理由,税务机关也可以利用“税法解释权归税务机关”轻易加以否定,从而使纳税人的税务风险大大增加。
3、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税务法规变化过快,朝令夕改,税收政策的变化比较频繁、不够稳定,加之信息传输渠道不畅通,难以让纳税人及时准确掌握。如果企业不及时跟进调整自己的涉税业务,就会使自己的纳税行为由合法转变为不合法,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收风险
莉莉安c
近年来纳税方面的问题越来越频繁地被管理层提及。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问题和老总分不开。其根本原因是老总普遍缺乏正确的纳税意识,在企业运作管理中存在着错误的涉税观念和行为误区。误区一:通过关系解决企业的税务问题盛华房地产公司房产销售火爆,每年实现3亿元的销售额,为了规避金额庞大的土地增值税。公司老总通过关系与当地税务局领导“协调”,并达成减免50%土地增值税的意向,但未取得税务局下达的正式认可文书,而是采取由上而下的层层打招呼的形式获得默许,盛华房地产公司会计也未将该笔税款反映在账面上。两年后稽查局进行税务稽查,认定该企业应纳未纳土地增值税行为属于偷税行为,查补欠税并处罚金多达6000万元。面对巨大的税务损失,老总追悔莫及,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利用关系能最终解决企业税务问题吗?这是中国的现状,许多企业老总特别是一些大企业老总都有一些社会关系和税务资源,他们在遇到棘手的涉税问题时,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托关系、找路子解决问题。在现实中的确有些问题能以这种方式解决,但往往留有许多看不见的隐患,这种非基于法理的解决方式,最终有可能会付出“亡羊补牢”的沉重代价。误区二:财务可以处理好涉税问题企业未发生税务处罚,并不代表企业就没有涉税问题。随着国家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企业发生涉税问题的几率正在增加:一方面,税法的浩瀚繁杂以及税收环境的不断变化,使财务人员很难准确而系统地掌握税法并及时有效地调整企业的涉税行为;另一方面,企业老总忙于经营,一般不太关注财务或对财务不熟悉而疏于管理,财务往往片面追求税负最小,主观上易于导致偷漏税行为的发生。虽然企业税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模糊而又可争取的节税空间”,但财务人员没能及时发现并通过与税务机关积极沟通以争取最优惠的税收界定,这可能使企业财务人员在涉税问题上力不从心。在企业财务实践中,限于时间和精力,财务人员往往不能够全面理解和把握税收政策,而过高地要求他们创造性运用税收政策并进行合法纳税筹划,几乎就是一种奢求。因此,当企业遇到棘手的涉税难题,借助中介机构或专家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规避风险,正确解决企业税务问题,这可能是一种最为便利、最为节约的解决模式。误区三:请税务代理就一定可以少缴税一些企业老总虽然有请税务代理专业理税的意识,但对税务代理的真正理税作用的认识还有许多偏差,最普遍的就是认为请了税务代理后企业纳税就一定比没请税务代理要少。在企业老总心目中,被聘请的税务代理机构通过与税务局的关系和专业知识技能使企业纳税降低,税务代理是疏通税企关系的一个桥梁,税务代理是帮助企业实现“合理”避税的工具。但企业老总没有意识到,企业纳税的多少,即企业税负的高低是依据国家的税法并最终决定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并不是企业纳税的多少决定于税务代理的税收资源及税企之间的关系融洽程度。但是,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借助于税务代理的事前筹划、事中指导、事后减免等专业操作途径,是可以追求合理降低企业税负,实现最大化的节税效益。误区四: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企业就没有涉税风险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取消和下放了多项涉税管理项目的审批权,企业的纳税自主权扩大了,纳税审批程序减少了。因此许多企业老总直观地认为,企业有了更多的纳税事务自由裁量权,企业几乎就没有涉税风险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行政许可法对企业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从深度的税务角度观察,纳税人的涉税风险加大了,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在享受自由申报权的同时,也要对纳税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譬如,企业对弥补亏损的处理事项,在弥补亏损审批未取消之前,许多地方税务局都规定:企业亏损年度的亏损经过中介机构的审计后,由税务局对企业核发一个弥补亏损认定书,认定企业当年度的亏损数额。弥补亏损审批取消后,税务局只对弥补亏损的结果进行核实和稽查,对企业亏损的认定差异作出的滞纳金及罚款处理就是企业面临的实实在在的税务风险。因此,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对纳税事务的裁量尺度的把握与税务局有一定出入或存在较大偏差时,就会面临被处罚的不利局面。查询各地区业务请点击:建筑资质办理,餐饮资质办理,医疗资质办理资质代办多少钱?找曼德企服放心,公司代办安全高效,税务顾问专业,曼德企服一站式服务专家。
端木青烟
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来查账先搞清楚会计师事务所来查账的缘由,一般在非重组情况下有几种情况,【拓展资料】 1、企业年审,由本单位邀请;2、经济效益审计,由出资人聘请;3、政府监管审计,由国家行政机关聘请。1、企业年审,一般比较好沟通,做些重分类使企业帐更符合会计准则要求,满足税收征管要求,不会出现很不理想的结果。2、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上级主管单位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往往是对任期内或将离任的企业负责人进行评价依据,会计师事务所会做较多的附注帮助说明企业的实际经济状况,一般结论是实际实现净利润情况,资产保值情况,资金净流量情况,资产负债变动情况,不会造成企业的额外负担。3、政府监管审计,主要有几种情况A、证监会对被怀疑的上市公司进行监督行使的审计,评价上市公司年审报告是否真实,上市公司是否有违规行为;B、税收监督审计,有主管税务机关聘请,或者有税务机关稽查部门陪同,主要检查企业计、缴税费是否符合税法,此项审计可能是随机、也可能是针对性的,结果是可能补税和缴纳罚金;C、获取政府补助项目的专项审计,主要评价单位在获得政府补助后,是否按照政府补助项目支出规定开支。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是政府补助资金是否被收回。对策: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审计前的准备,年审准备资料:收入确认依据,提供相应的合同及销货清单等;成本确认依据,购入合同、验收入库资料、费用分摊资料等;其他根据审计人员需要提供。经济效益审计准备资料基本同上,但是还需要提经济责任状、供考核指标、内部考核收支资料;政府监管审计,证监会监督审计与年审一致,税收监管审计主要把握税收政策,对于部分可能难以把握的收入或成本。需要更多的准备支持企业确认的辅助证据,使审计人员相信企业的认定是符合税收法规的;政府补助专项审计,按照补助项目的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表准备相应的资料,目的在于是审计人员相信单位承担的项目按照计划执行,实现计划任务书目标,实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补助费用按照预算执行,没有截留政府补助款。提供资料要简明扼要,必须是能起到企业会计事项成立的证据,不要盲目提供证,起到反正作用。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