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峰1124
参与管理,简单地讲就是间接参加管理活动,为管理者当参谋,为企业管理活动服务。 基本要求,努力钻研业务,熟悉财经法规和相关制度,提高业务技能,为参与管理打下基础,熟悉服务对象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使参与管理的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一,参与管理(Management by Participation) 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下级和员工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他们可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参与管理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取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给人一种成就感。二,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三,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是指员工拥有所在公司的一定数额的股份,使员工一方面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员工在心理上体验做主人翁的感受。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工作激励水平。四,员工除了具有公司的股份,还需要定期被告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拥有对公司的经营施加影响的机会。当具备了这些条件后,员工会对工作更加满意。五,员工参与管理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参与管理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具体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我国的企业也注重使用参与管理的方式,例如许多企业开始采用员工持股的形式。但是,参与管理并非适用于任何一种情况。在要求迅速做出决策的情况下,领导者还是应该有适当的权力集中;而且,参与管理要求员工具有实际的解决管理问题的技能,这对于员工来说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xiaoyimoon
论成本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成本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主要对成本的涵义、作用及成本会计工作组织进行论述,旨在通过论述来详尽的了解成本。
“成本”一词可以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成本描述为“花费”或“代价”。比如,一个家庭要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花费一定数量的货币,这项花费就是该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在财务会计中,成本主要运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计价,即成本是为了取得资产或某种利益发生的资金耗费,如将各种资产的购置支出定义为资产的取得成本;是将成本与费用区分开来。成本是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一、成本涵义
成本作为商品经济中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是指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耗费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中必要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产品实体及其价值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是劳动的耗费过程,其中物化劳动的耗费表现为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活劳动的耗费表现为劳动者为自身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及超过这个部分的剩余价值。
现代成本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财务会计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成本及相关费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成本会计是为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同时又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管理是企业为降低成本所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为适应成本管理的要求,企业必须及时提供足够、相关、可靠的成本信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成本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能感受到成本范围的逐渐扩大。从其过程结构来看,它已不只是局限于生产过程的成本,而是伴随着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从其内容结构来看,它已不只是考虑与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相关的直接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而是对事前、事中、事后成本的一种全面考虑。随着会计管理职能的扩大,也引入了诸如质量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作业成本、环境成本和战略成本等众多新型的成本范畴。
为了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对于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某些价值,如财产保险费等,以及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的废品损失、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也计入了成本。可见,实际上作中的成少开支范围与理论成本包括的内容存在一定差别的。就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损失性支出来说,从实质上看,并不形成产品价值,它不是产品的生产性耗费,而是纯粹的损耗,其性质并不属于成本的范围。但是考虑到经济核算的要求,将其计入成本,可促使企业减少生产损失。
二、成本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公企业管理工作中具有要的作用,成本的高低是企业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确定毛利的基本尺度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即资金耗费进行补偿。作为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企业,要确保其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定期从收入中把相当于成本的数额划分出来,用以补偿其资金耗费。同时,已耗成本也是企业确定毛利的基本依据,因为扣除已耗成本后才是企业的毛利,而且已耗成本与企业毛利之间存在着反比例数量关系。
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基础产品的定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国家的价格政策、各种产品的比价关系、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及市场竞争的态势等。但是,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必须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即产品实际成本水平,因为成本是产品价格制定的最低经济界限。
成本是企业合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制造业来说,提高企业在行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是决策者进行合理决策的.主要目标。决策时,只要是社会需要且企业也具备相应的能力,在预测了价格因素的基础上次定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产品(或提供哪些劳务)的最重要因素便是产品(或劳务)的成本水平。在价格等因素一定的前提下,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盈利的多少;而较低的成本,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成本会计工作
组织为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完成成本会计的任务,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应包括成本会计工作应遵守的法规制度,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及其职责、权限,以及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等内容。一般说来,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的特点、生产规模的大小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等具体情况来组织成本会计工作。
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是企业中直接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机构。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是企业会计机构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成本会计机构的职能作用,企业的总会计师和会计主管人员应该加强对成本会计机构的领导;经常研究成本会计工作,督促和检查成本会计机构做好各项业务工作,支持成本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以身作则,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在企业的成本会计机构中,配备适当数量业务上合格的成本会计人员,是做好成本会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成本会计人员应通过成本会计的各种职能,充分挖掘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潜潜力,促使企业不断地降低成本、费用;应该从降低成少和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出改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建议,当好企业负责人的参谋。
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是组织和从事成本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是会计法规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执行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可以使企业的成本会计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存关的方针、政策,保证成本会计资料真实、规范、及时、有用。成本会计法规和制度按适用范围和制定权限划分,分为全国性成本会计法规制度和特定会计主体的成本会计法规制度。全国性成本会计法规制度是国家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这四类会计法规制度,是企业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其中与成本会计工作有关的部分,是规范成本会计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必须严格执行的。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