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4

beyond45678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退货成本会计分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berber1215

已采纳

退货的会计分录

(1)尚未确认销售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

借:库存商品

贷:发出商品

如果发出商品时已经发生了纳税义务,需要在退回时考虑: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2)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同时:

借:库存商品

贷:主营业务成本

如果购买方享受了现金折扣,发生销售退回时应将扣除现金折扣后的金额退回购买方,会计处理为: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财务费用(现金折扣的金额)

退货成本会计分录

314 评论(10)

尝试新鲜

销售实现时会计分录:

借:应收账款 409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 59500

结转成本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 182000

贷:库存商品 182000

收到货款时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409500

贷:应收账款 409500

销售退回时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 3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 59500

贷:银行存款 409500

销售退回结转成本分录:

借:库存商品 182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82000

销售商品发生退货时会计处理,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尚未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将已记入“发出商品”科目的商品成本金额转入“库存商品”科目,借:库存商品 贷:发出商品

第二种情况,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除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一般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成本,如按规定允许扣减增值税税额的,应同时冲减已确认的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如该项销售退回已发生现金折扣的,应同时调整相关财务费用的金额。已确认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时,按应冲减的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同时,按退回的商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主营业务成本

在销售退回时,购货方的账务处理

购货方可以凭红字发票,做如下分录:

借:库存商品等(红字)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红字)

贷:应付账款等(红字

已经付款的

借:应收账款

贷:材料采购

1、部分商品退货的,购货方根据重开的专用发票发票联,作会计分录:

借:商品采购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2、如果商品全部退回,供货方根据红字专用发票记账联冲销原账面记录,购货方不作账务处理。###借:应收账款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借 :库存商品

贷: 主营业务成本

如果是跨年度的退货应按调整事项处理。

购货方采购退货处理:

1、商业企业采购退货

借:库存商品 红字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红字

贷:应付账款 红字

2、工业企业

借:原材料 红字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红字

贷:应付账款 红字

申报时,作进项税额转出

拓展:城建税的会计分录

账户设置

企业应当在"应交税金"账户下设置"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明细账户,专户用来核算企业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发生和缴纳情况。该账户的贷方反映企 业按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当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借方反映企业实际向税务机关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应交而未交的城市维护建设税。

如果出口企业当期的.应纳税额>0,企业会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出口企业根据税务机关出口退税审核系统的预审反馈情况,计算当期的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如果当期的应免抵税额>0,企业应进行以下会计处理: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很显然,出口企业根据“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这两个科目当期的借方发生额就可以计算出当期应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城建税的会计分录实例

某工厂1998年11月30日计算出企业当月应交的增值税为68000元。该企业地处某城市,则计算出当月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为:

应纳税额=68000×7%=4760元

则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4760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4760

12月4日,企业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4760元,则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4760

贷:银行存款 4760

[例2]某企业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分期预缴增值税和消费税,每10日预缴一次,月终汇算清缴。1998年1月2日、12日、22日分别预缴增值 税340000元,消费税120000元,则同时预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应预缴额为:

应预缴额=(340000+120000)×7%=460000×7%=32200元

则企业按规定预缴时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32200

贷:银行存款 32200

月末,企业计算出企业当月实际应缴纳增值税为1180000元,消费税为420000元,则实际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为:

应纳税额=(1180000+420000)×7%=1600000×7%=112000元

则企业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112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112000

企业当月实际已预缴城市维护建设税96600元,则12月2日企业与税务机关汇算时应补交其余未交税金15400元 (112000-96600),则补交时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金——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 15400

贷:银行存款 15400

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算与计提

一、计算

1、一般纳税人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是根据上缴的增值税计算提取的。

2、城建税的计算

应交城建税=增值税×城建税税率

城建税税率:

纳税人所在地在市区的,税率为7%;

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镇的,税率为5%;

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税率为1%

3、教育费附加的计算

应交教育费附加=增值税×3%

二、会计分录

1、提取时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应交教育费附加

2、结转时

借:本年利润

贷:营业税金及附加

3、上交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应交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等

121 评论(14)

肖肖肖肖肖雪*

首先看发票是否已开,是否跨月:如果发票已开,尚未跨月,直接当月红字冲销或者作废,办理退款,无需分录;如果跨月,小规模纳税人可以直接红字冲销,一般纳税人,需要购买方已抵扣,需要到其当地税务机关开具红字发票申请,再开红字发票,做收入确认分录的红字即可。

1、如果是销售退回,做: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银行存款/现金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一般纳税企业)(红字)

同时,冲回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主营业务成本

2、如果是进货退出,做:

借:银行存款/现金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企业)(红字)

贷:库存商品

扩展资料:

(1)先借后贷。分行列示,“借”和“贷”字后均加冒号.其后紧跟会计科目.各科目的金额列在其后适当位置。”贷”字与借方科目的文字对齐.贷方金额与借方金额适当错开。

(2)在复合会计分录中.“借”“贷”通常只列示在第一个借方科目和第一个贷方科目前。其他科目前不再列示“借”或“贷”。所有借方、贷方一级科目的文字各自保持对齐;所有借方、贷方金 额的个位数各自保持右对齐。

(3)当分录中需要列示明细科目时,应按科目级次高低从左向右列示,二级科目前加破折号,三级科目放在一对小圆括号中,即一级科目—二级科目(三级科目)”。

(4)借方或贷方会计科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二级科目同属于一个一级科目时,所属一级科目只在第一个二级科目前列出,其余省略.

每个二级科目各占一行,其前均应保留破折号,且保持左对齐 。需注意的是,如果这些二级科目分别列示于借方和贷方.应在借方和贷方分别列出一个该一级科目;处于同一个方向的每两个二级科目之间均不能列示其他一级科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分录

204 评论(11)

zhizhuo1986052

销售商品发生退货时会计处理,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尚未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应将已记入“发出商品”科目的商品成本金额转入“库存商品”科目,借:库存商品贷:发出商品。

第二种情况,已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售出商品发生销售退回的,除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外,一般应在发生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收入,同时冲减当期销售商品成本。

会计分录在实际工作中,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实现的,它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的重要环节。会计核算中,不论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都需要在登记账户以前,按照记账规则,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确定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不同于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要求要素齐全,并有严格的审核与编制程序,而会计分录则只是表明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科目与金额,是记账凭证的最简化形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分录

21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