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贝塔11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雯浩天使
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的合计额,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的合计数,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公式:存货单位成本=(原有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发出存货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发出存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月末库存成本=月末库存数量*月末存货单位成本所以该题:存货单位成本=(8000+400*78+600*81)/(100+1000)=78.82 发出存货成本=(300+500)*78.82=63056 月末库存成本=(8000+400*78+600*81)-63056=24744
金威家具
“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期末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企业已入库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差异;如为贷方余额,反映材料的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注意:公式中不扣除本期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
本期发出材料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额=本期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如果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各期之间是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分摊本期的材料成本差异。年度终了,应对材料成本差异率进行核实调整。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
【提示】“材料成本差异”反映的是企业已入库的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注意入库与发出的方向是相反的。
(二)基本核算程序
第一步,采购时,按实际成本付款,计入“材料采购”账户借方。
借:材料采购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等
第二步,验收入库时,按计划成本计入“原材料”账户借方,“材料采购”账户贷方。
借: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第三步,期末结转,验收入库材料形成的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节约差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
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
贷:材料采购
或者第二、三步合并: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超支)
贷:材料采购(实际成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
第四步,平时发出材料时,一律用计划成本。
第五步,期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
总体情况
《经济法基础》是全国初级会计专业资格考试的两门考试科目之一。对于初级职称的考试,每年只安排一次考试,并且需要考生一年同时过两科才能取得胜利。
因此,对于《经济法基础》科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勿“厚会计、薄基础”,导致大意失荆州。
该科目所涵盖的内容都是会计工作者日常接触和应用的,试题的特点表现为在熟悉具体的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考核各个法律制度的应用。考生应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范围和要求,立足教材,全面学习,加强练习,巩固考试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避免盲目的猜题和押题。
考题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初级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科目的分析,本课程考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法基础》试卷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
考试科目主要有以下特点:
(1)单选题中有计算性的题目;另外对一些日期等记忆性的内容考查较多。
(2)多选题主要是概念题,考查对教材基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由于全国开始机考,考试内容范围扩大,教材中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会有考的可能性,需要考生加强对教材中涉及的每个知识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题型难度较大,所以不易得高分。
(3)判断题主要是考查对于知识点掌握是否非常准确。本题型判断错误会倒扣分,所以,做题时要注意方法。
(二)考查范围广阔,考试内容重点突出。
虽然范围全面,但部分考点依旧突出,如不定项选择题中常考查的几个税是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并且通常结合税收征收管理来考核。
考试答题要求和应试技巧
在进行机考试卷的回答时,要注意对电脑的操作,按照考前说明的操作进行,避免因操作失误影响考试成绩。
如何高效的得分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解题技巧、并且有计划的复习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得分的概率。
(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型共2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36分。单项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是比较容易得分的一种题型,而且题量大,我们可以抓住机会多得分。这类题型是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符合题意的最佳答案。《经济法基础》科目本身的难度并不大,所以在做单选题时,肯定了一个正确答案之后,其他的选项可以不用再考虑了。如果实在不能判定哪个正确,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
(二)多项选择题此题型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多项选择题是大家都头疼的一个题型,其主要测试大家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具有比较大的灵活性。因此,不吃透教材,很难回答有经验的命题者所设计的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大家可采用排除法、猜测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选择。建议大家把备选答案与题干、各个备选答案之间联系起来考虑,不要盲目胡猜。
(三)判断题根据考试要求,判断题每小题判断正确的得1分,判断错误的扣0.5分,不判断的不得分也不扣分。因此,考生在做此类题型时,应慎重作答,对有把握的题目毫不犹豫地作答,而对似是而非、自己又没有十分把握的题目宁可放弃,也不要凭想象或感觉猜测,以免失分。
(四)不定项选择题根据历年考题来看,一般是给出一段资料,然后根据资料给出几个小题目,每个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全部选对得满分,少选得相应分值,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做该题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给出的资料,准确把握资料信息,然后结合具体题目问题给予解答,因为少选可以得相应分数,所以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选项,可以放弃。
另外,这种题型的选项个数也是比较容易判断的,比如说,对于计算性的小题,答案一般就是一个,如果是文字性的表述题,选项就可能是多个了,但也不排除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可能。
(五)计算机考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初级职称考试的形式也随之变化,今年依然实行无纸化考试,也就是计算机考试,将纸面的题目搬到了计算机上,考试的内容并没有变化,所以考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对知识的掌握到位,要相信不管什么形式,都不会影响我们顺利通过考试。
学习建议
与《初级会计实务》那种第一章就占了试卷近40%左右的重难点不同,《经济法基础》走的是全面路线,所以考生复习时唯一的捷径就是全面出击,各个击破。
具体而言,应从下面7步着手,然后采用倒计时的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一)立足教材。对于教材首先要通读,从头到尾阅读一遍,了解和把握考试的内容,同时对自己不懂的地方作出标记,在后面的听课过程中重点关注,通过老师的讲解解除疑惑;第二步选读,听课后,做题中,发现自己掌握不好的章节,再针对性的去看教材,加深理解。
(二)善于听课。对于经济法基础来说,建议大家一定要结合老师的讲解来复习,通过听课可以解决看书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听,记住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点,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在理解。很多考生对学习经济法基础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背”。我们认为,对于重要的知识点,“背”是必要的,如法的本质与特征、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等,但是,更多的知识点是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的,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其中的道理,然后去记忆掌握。
(四)勤思考,多归纳。《经济法基础》课程共计7章,章不多,但内容不少,而且比较碎,容易混淆的点也非常多,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比如第六章中的小税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动手总结和归纳,勤思考多对比,从而理出头绪去学习,而不是糊里糊涂的乱学。
(五)研究历年考题。通过研究历年考题我们可以了解这门课程以往出题的思路和难易程度,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复习,从而有的放矢。
(六)适当做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做一些习题是必要的。
只有通过做练习,才能发现自己薄弱的知识点,才能很好的熟悉答题思路及答题方法和技巧。但是千万不要沉于题海之中,我们要学会做题,做经典的题,通过做每一个题目,对应的去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七)熟悉电脑答题。在以往计算机考试中,很多学员答题时找不到感觉,平时复习的很好,但考试成绩不理想。建议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投入更多精力进行计算机的答题操作,熟练掌握机考的答题模式。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一定要有自信,要有战胜初级考试的信心。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心,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
另外,由于本科目的题型都是客观性的题目,从题型来看是变简单了,但部分题目本身的难度却有所增加,所以在考试时要从战略上藐视,在战术上重视。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