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妖妖1990
古代会计我国会计制度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沿革过程。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春秋以至秦汉,在会计原则、法律、方法方面均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意思是会计要平衡、真实、准确。具体说是要求会计的收付存平衡正确无误。它与目前的“客观性”原则相似。战国时期,中国还出现了最早的封建法典——《法经》,其中包含“会计”方面的内容,如在会计簿书真实性和保管方面,规定会计簿书如果丢失、错讹,与被盗数额同罪;在会计凭证和印鉴方面,规定券契(当时的原始凭证)如有伪造、更改等情,重者与盗贼同罪论处,轻者以欺诈论处,如上计报告不真实,有欺诈隐瞒者,根据情节轻重判刑;在仓储保管方面,规定对于账实不符的,区分通盗、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等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度量衡方面,规定度量衡不准者,按情况不同实行杖打等处罚。秦汉时期,中国在记账方法上已超越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建立起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即“三柱结算法”,又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西汉时采用的由郡国向朝廷呈报财务收支簿——“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南北朝时期,苏绰创造“朱出墨入记账法”,规定以红记出、以墨记入。唐宋时期,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推进。首先,产生了《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等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元和国计簿》和《太和国计簿》分别为唐人李吉甫、韦处厚所撰,收录了唐代人口、赋役、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统计资料,按照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分别记载其收入数字。《会计录》为宋人所编,是一种按照国家规定的财计体制和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并加以会计分析的经济文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部分,包括户籍计账方面的资料和当年财政收支的实际数额;二是会计、统计经济资料的分析比较部分,也可称为会计分析部分。其次,创立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这种结算法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可以说,“四柱结算法”的发明把我国的簿记发展提到一个较为科学的高度。四柱结算法中四柱平衡关系形成了会计上的方程式,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中式簿记)的一个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沿用下来。 最后,在宋代建立了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三司会计司”,总核天下财赋收入,提高了会计机构的地位;同时,随着人们对账簿的认识,宋代产生并流行着一些有关账簿的专门用语。此外,“簿记”一词作为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亦已见于宋代的文献中。宋代的会计凭证可分为收入与支出两类,皆有正副两联,凭证和账簿都作为重要档案一起由专吏负责长期保存。元代承袭旧制,在会计方面无大发展。至明代,政府颇重会计报表,要求按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柱编报,报表逐级汇总上报,国家对报表有统一的编报格式和上报日期。明代代表性会计著作是《万历会计录》,按旧额、见额、岁入、岁出汇录了人户、田粮、军饷、俸禄及各种税收和交通运输等统计资料,编排井然有序,数据先后可循,并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明末清初之际,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记账法——“龙门账法”。此帐法是山西人傅山根据唐宋以来“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其要点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资产并包括债权,“该”指负债并包括业主投资,四者的关系是: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傅山将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到了清代,会计制度又有新的突破,即在“龙门帐”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这种账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总而言之,中国古代会计制度经历了文字叙述式到定式表达式、从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的演变过程。单式簿记经历了从三柱结算法到四柱结算法的沿革,而复式簿记则经历了从龙门账法到四脚账法的演进。
juliejin(金培)
政府会计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计主要用来管理国家层次上的财政收入与支出,而民间所用的会计一直是比较简单的,直到元朝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可观的程度。
虎娃妈jsz
会计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和“刻契记事”等处于萌芽状态的会计行为会计的发展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快进和现代会计三个阶段我国有关会计事项的记载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立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了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便已经形成了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我家的笨笨蛋
记账法的演进为了显示和保存统计数据的结果,会计除了统计清算外,还需要记录。记账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我国最早有文字记录的记账方式出现在商代,采用的是单式记账法,通俗而言就是我们所说的流水账,它对经济收支事项的记录采用文字叙述方式。当时的记录已有专门的账簿,称为“册”,是一种用麻绳把竹片串在一起的“账簿”。虽然那时的单式记账是极其简单的,但它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所创造的中式会计,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创举。就单式记账法来看,早期如西周、春秋战国时人们的会计思想还是处于混沌状态,记录中只出现物品的种类以及数量的多少,尚未明确收支的区别。到了秦朝,出现了明显的记账符号“出”、“入”。西汉时期的单式记账法中“出”、“入”在会计记录中已经被广泛采用,且这些符号一般都固定在账本的首位。到了唐宋时期仍沿用此法,但民间会计已出现了复式记账法的萌芽。在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先后产生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法与四脚账法。龙门账法产生于明末清初,核算重点是总账,涵盖了比较健全的会计报表内容,以“收”、“付”为记账符号,将经济业务分为“进”(收入类)、“缴”(费用类)、“存”(资产)、“该”(资本和负债)四类,其关系为:进-缴=存-该,并设有进缴结册(损益类报表)与存该结册(资产负债类报表)。四脚帐法则比龙门帐法更为完善一些。“四脚账”的盈亏计算所运用的公式为:红利(亏损)=毛利-(费用+税金+损失),已与现代商业会计利润(亏损)计算所运用的公式基本相同。这一公式较为明确地表现了商业企业利润的构成,为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带来了便利。在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会计学者、会计工作者曾经建立了多种平账方法,中国的“四脚账”所采用的“天地合”平账法便是其中的一种,它突出地表现了中式会计的特色。同时,这种账法的基本做法与西式复式簿记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四脚帐法的应用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变,它把中式会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古代会计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结算方式的改进中国会计结算方式发展也是较早的,其中两种比较典型的结账法之一的“三柱结账法”应用时期约从商代后期至秦代,而从秦代以后,则进入另一方法——“四柱结账法”的产生与应用时期。“三柱结算法”的公式为“入-出=余”。而“四柱结算法”公式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旧管”指的是期初余额,“新收”指的是本期增加数,“开除”指的是本期减少数,“实在”指的是期末余额。这四方面的经济活动,反映了全部收支结余的内在联系。它与现代的会计结算式相同。由此公式演变的各种会计计算目前还在广泛地运用。“四柱结算法”的出现亦是中国会计发展史里程碑式的事件,其先进程度远远超过西方的水平。历史上,“四柱结算法”还被借用于文学界。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到湖北去访友。在荆州的路上,邂逅自己八年未见的老朋友李辅圣,心里异常激动。黄庭坚赋《赠李辅圣》诗一首,以会计知识和老友叙旧。诗如下:交盖相逢水急流,八年今复会荆州。已回青眼追鸿翼,肯使黄尘没马头?旧管新收几妆镜,流行坎止一虚舟。相看绝叹女博士,笔研管弦成古丘。诗人这里便是运用了“旧管”、“新收”的概念,笑问挚友如今身边的红颜知己还有多少,实则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感叹。这也为中式会计增添了些许诗的情境之美。规范化需“情”、“法”并重中式会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华精神文明的熏陶,一向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德”、“义”修养,会计人员受到道德的影响与制约来规范自身行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学家,他曾经任管理钱粮的“委吏”时提出了中国最早的会计原则“会计当而已矣”,指出会计需真实、准确、清楚。对会计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诚信。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公平正义,讲求原则、注重品行,反对弄虚作假,倡导遵纪守法,是其中的深刻内涵。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园”。要使会计信息真实,最重要的是对会计工作进行法律规定。中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是战国时期的《法经》,它对虚假做账等行为有明确的惩罚规定。西周的《周礼》对于丢失财产、伪造会计文书、违反会计报告制度等会计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还明确了“宰夫”是进行会计检查的职官,是一部更为完整的法制典籍。隋朝在国家经济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隋朝先后颁布的《开皇律》、《大业律》是惩治会计官吏职务犯罪的主要依据,明确规定在会计核算方面本钱不得亏损,利息不得乱用,否则就以贪污挪用公款判罪。唐朝通过《唐律》对官厅会计职务犯罪加以具体、细化的规定,较之前朝达到了更加全面、系统的程度。明太祖“重典治吏”,以重典惩处会计官吏职务犯罪,加重了对会计官吏职务犯罪的惩罚力度。明朝法律所涉及会计官吏职务犯罪规定之详细、适用的刑罚之重均为历代罕见。值得一提的是,为整顿吏治和经济秩序,朱元璋策划了历史上著名的“明初四大案”,其中有两件属于经济领域的大案,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影响深远而为世人瞩目。在此之后,明朝政府便制定了严格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把记载税款、钱粮的数字都改成大写的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我们今天的会计大写数字便是这么来的。在古代,为了维护其统治,统治阶级以法律为手段,并重道德来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为今天的会计监督管理有借鉴意义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