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30

艳醉迷风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学方程式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难般聊聊

已采纳

财务状况恒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会计等式。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 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② 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便于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③ 它在会计实务中是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进行分类、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依据。

会计恒等式是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它揭示了各会计对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帐、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不同会计期间,它的会计恒等式表示方法也不相同。

会计恒等式有以下几种形式:

1、资产=权益,资产=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

2、收入-费用=利润,。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等式原则

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

净收益又会做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的经营,于是就产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没有破坏等式一,当利润分配后,分成股东收益和一部分交税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

所以会计六要素不管如何转变,最后都会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帐有错。 会计是有会计的游戏规则的。会计有如下前提需要考虑。

会计学方程式

104 评论(13)

无锡小呆

会计基本等式主要有两个: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代表“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

2、利润=收入-费用,这是代表“利润表”的会计等式。

具体内容如下: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分类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等式

302 评论(10)

萌萌panda我最爱

会计等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

(一)会计等式的表现形式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会计等式。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称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一会计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

(二)交易或者事项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3)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4)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5)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8)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上述九类基本经济业务的发生均不影响财务状况等式的平衡关系,具体分为三种情形:

基本经济业务(1)、(6)、(7)、(8)、(9)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保持不变;基本经济业务(2)、(3)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增加;基本经济业务(4)、(5)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减少。

254 评论(14)

甜心派儿596

会计恒等式是指各个会计要素在总额上必须相等的一种关系式。会计等式(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该等式是会计记帐、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基矗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会计等式(二)收入-费用=利润(或亏损)即:得到的-付出的=赚的(或亏的)企业的目标就是赚钱,只有取得的收入抵消为这笔收入所花的费用还有剩余,企业才算是盈利了。会计等式(三综合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企业在经营中,“收入-费用=利润”中的利润就表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也就是企业资产增多,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一时刻负债不变,赚与赔都是股东的。新的所有者权益=旧的所有者权益+利润=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而,新资产=负债+新所有者权益=负债+旧的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个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状况,也就是企业经营中的某一天,一般是开始日或结算日的情况;而第二等式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所有的资产都是为了赚钱,而资产一旦运用并取得收入时,资产就转化为费用,收入减去费用即为利润,又叫净收益。净收益又会做为资产用到下一轮的经营,于是就产生了等式三。等式三并没有破坏等式一,当利润分配后,分成股东收益和一部分交税后,等式三便消失了,又成了等式一。所以会计六要素不管如何转变,最后都会回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在实际工作中要是等式不平了,那就说明记帐有错。

269 评论(12)

风铃结香

会计基本等式主要有两个: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代表“资产负债表”的会计恒等式。2、利润=收入-费用,这是代表“利润表”的会计等式。

具体内容如下: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

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基本等式的动态图:

会计基本等式的分类: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等式

343 评论(11)

颖儿yuki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会计方程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账户余额平衡公式

资产、费用账户期末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期初余额+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增加数-资产、费用账户本期减少数

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类账户期末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期初余额+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的本期增加数-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净收益账户本期减少数

借贷记账法

资产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权益类账户期末余额=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增减记账法的平衡关系

1、差额平衡法

资金占用类科目增方余额-资金占用类科目减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增方金额-资金来源类科目减方金额

2、余额平衡法

资金占用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资金来源类各科目期末余额之和

资金收付记账法的平衡关系

资金来源总额-资金运用总额=资金结存总额

1、发生额差额平衡

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发生额合计-资金结存类科目付方发生额合计

2、余额平衡

资金来源类科目收方余额-资金运用类科目付方余额=资金结存类科目收方余额

复式反收付记账法平衡关系

1、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或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2、所有账户收方余额合计=所有账户付方余额合计

企业未达账项的调节方法

1、 双方余额调节法

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

2、 单方余额调节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银行对账单余额

或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

3、 差额调节法

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银行对账单余额=(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

库存现金限额

库存现金限额=前一个月的平均每天支付数额×限定天数

赊销净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当期实际赊销净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估计坏账的百分比=(估计坏账-估计坏账收回)/估计赊销净额

应帐账款余额百分比法

坏账损失估计数额=期末应收账款余额×估计坏账百分比

期末坏账准备账户应调整的数额=(坏账准备账户期初余额+坏账准备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坏账准备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期末估计的坏账损失数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

应收票据贴现净额=应收票据到期价值-贴现息

应收票据到期价值=面值(不带息票)=面值+利息(带息票据)

贴现息=票据到期价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存货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法

2、后进先出法

3、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期末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期发出存货的成本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实际成本+本期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

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4、移动加权平均法

库存存货成本=库存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发货前库存存货总成本-发出存货的成本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本次收货前结存存货总成本+本次收入存货实际成本)/(本次收货

前结存存货数量+本次收入存货数量)

发出存货的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当前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存货成本差异

1、存货成本差异额=存货的实际成本-存货的计划成本

2、存货的成本差异率=(期初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本期收入存货的成本差异额)/(期初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存货的成本差异率

4、发出存货实际成本=发出存货计划成本+发出存货分摊的成本差异额

间接费用的分配

1、按定额耗用量的比例分配间接费用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各产品的定额耗用量=各种产品的单位耗用定额×该产品的实际产量

分配率=应分配的费用/全部产品的定额耗用量

2、按实际耗用的工时分配间接费用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该种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分配率

分配率=间接工资总额/全部产品生产工时总数

辅助生产费用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各受益部门(产品)应分配的费用=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该部门(产品)的受益数量

辅助生产单位成本=辅助生产费用总额/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总量

2、一次交互分配法

材料费用分配

1、重量(体积、产量)比例分配法

某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产品的重量(产量或体积)×分配率

分配率=应分配的材料费用/各种产品的加工重量(产量或体积)

2、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法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材料单价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数量=该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材料消耗量分配率

某种产品的材料定额消耗量=该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消耗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消耗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之和

3、标准产量比例分配法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费用=该种产品的标准产量×标准产品的单位材料费用

各种产品的标准产量=∑(某种产品产量×该种产品系数)

标准产品的单位材料费用=材料费用总额/各种产品的标准产量

外购动力费用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

某产品动力用电费用=该产品生产工时×电力费用分配率

电力费用分配率=车间动力用电费用总额/该车间各种产品生产工时之和

2、机器工作小时比例法

某产品动力用电费用=该产品机器工时×电力费用分配率

电力费用分配率=车间动力用电费用总额/该车间各种产品机器工时之和

制造费用分配

1、生产工时比例法

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的生产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时总数

2、机器工时比例法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机器工时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机器工时总数

3、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某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生产工人工资总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人工资总数

4、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比例法

某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耗用的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原料及主要材料成本总额

5、直接费用比例法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种产品的直接费用数额×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直接费用总额

6、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数×计划分配率

计划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计划总额/年度预计产量的定额标准

7、累计分配法

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已完工该种产品全部分配标准数×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期初费用结存数+本期费用发生数)/(期初未完工产品累计分配标准数+本期发生的分配标准数)

在产品成本

1、约当产量法

期末在产品成本=单位成本×期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总成本=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数量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成本)/(产成品数量+在产品约当产量)

3、定额耗用量比例法

期末在产品成本=期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分配率

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完工产品数量×完工产品的单位定额耗费

期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在产品数量×在产品的单位定额耗费

分配率=(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期发生成本)/(完工产品定额耗用量+期末在产品定额耗用量)

成本还原

某成本项目还原数=上一步骤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的某成本项目数额×成本还原率

成本还原率=本月产成品耗用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合计/上一步骤本月所产该种半成品成本合计

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直接材料成本标准=单位产品用量标准×直接材料价格标准

直接工资成本标准=单位产品工时标准×小时工资分配率标准

制造费用成本标准=单位产品工时标准×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标准

成本差异

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实际产量×成本标准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直接材料实际成本-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用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材料价格差异+材料数量差异

2、直接工资成本差异

直接工资成本差异=直接工资实际成本-直接工资标准成本

=工资率差异+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3、制造费用成本差异

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实际发生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可控差异+能量差异

可控差异=实际发生制造费用-标准工时弹性预算

能量差异=标准工时弹性预算-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营业税金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

1、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销售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销售返回-销售折让-销售折扣

其他销售利润=其他销售收入-其他销售成本-其他销售税金及附加

2、商业企业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汇总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国家补贴收入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税及附加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率)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率=全部商品产品成本降低额/∑(全部商品产品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可比产品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1、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

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

2、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降低率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划成本降低率

3、单位产品成本变动的影响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单位产品成本变动对成本降低额的影响/∑(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材料成本分析

1、材料消耗量的变动,也就是实际消耗量与计划消耗量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消耗量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实际消耗量-计划消耗量)×计划单价]

2、材料单价的变动,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成本的影响=∑[实际消耗量×(实际单价-计划单价)]

制造费用分析

生产工时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工时-计划工时)×计划小时费用分配率

费用分配率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小时×(实际小时费用分配率-计划小时费用分配率)

技术经济指标对产品成本影响分析

1、材料利用率对成本的影响

材料利用率变动对单位产品材料成本降低率影响=1-(计划材料利用率/实际材料利用率)

材料利用率变动对单位产品成本降低率影响=[1-(计划材料利用率/实际材料利用率)]×计划材料成本占单位产品成本的比重

2、劳动生产率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1-(1+小时平均工资年增长率)/(1+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计划工资成本在单位产品成本中的比重

小时平均工资率增长率=(实际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平均工资率)-1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计划单位产品工时消耗/实际单位产品工时消耗)-1

3、产品质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合格品率变动对产品成本的影响=(实际合格品率-计划合格品率)/实际合格品率

4、产量变动对成本的影响

产量变动对成本降低率的影响=[1-1/(1+产量增长率)]×固定成本占计划单位成本的比重

营运资本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现金+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存货+其他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税金+短期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速动比率=(现金+应收账款+短期应收票据+短期投资)/流动负债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存货平均余额=(期初存货余额+期末存货余额)/2

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

负债对股东权益的比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总额

股东权益比率

股东权益比率=股东权益总额/企业资产总额

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资产平均总额

营业净利=销货毛利+利息收入-销货费用-管理费用

希望高顿网校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会计硕士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101 评论(11)

爱美食的NANA

会计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 :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

会计等式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扩展资料

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

(1)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等式,称为财务状况等式,它反映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具体而言,它表明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所拥有的各种资产以及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企业资产要求权的基本状况,表明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资产,都是由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的。

(2) 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称为财务成果等式,它反映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关系,揭示了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3)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这一等式综合了企业利润分配前财务状况等式和经营成果等式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等式词条

217 评论(13)

致远……

会计等式是指明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的恒等式,所以也称为会计恒等式或会计平衡式。会计等式有几种类型如下:

1、静态等式

静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等式,是由静态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合而成。

其公式为: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2、动态等式

动态会计等式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等式,是由动态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组合而成。其公式为:收入-费用=利润

3、综合等式

综合会计等式:期末资产=(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期末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利润

扩展资料:

会计等式简介:

会计等式(Accounting equation) :是揭示会计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恒等式。会计等式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经济关系利用数学公式即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又称会计方程式、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恒等式。它是各会计主体设置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报表的理论依据。

会计等式提示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复式记账、试算平衡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反映资产负债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利润表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会计等式

130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