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91

c阿c的鲁鲁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核算对会计信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叶子青了

已采纳

这道题我觉得你错了.因为高低点法是进行成本估计的方法.成本估计其实就是y=a+bx.这个你应该明白.其中a是固定成本.b是单位变动成本.而y代表的是总成本.所以.利用高低点法的时候.单位变动成本b=[400000-(120000+80000+80000)]/(140000-80000)=2a=400000-2*140000=120000或a=280000-2*80000=120000

会计核算对会计信息

160 评论(10)

小花花cat

帮你找到了一篇,希望能帮助到你: 摘要:如何提供具有较高参考性和可用性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充分信赖这一信息,是金融企业目前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会计信息的质量高低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低下,将成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重要因素。 一、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 会计职业判断是财务报告编制中的一个决策过程,“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根据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即对企业应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政策进行判断和选择。”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的体现如下 : 1.会计原则的选择 会计核算应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比如重要性、谨慎性和可比性等,这些原则对会计工作都是指导性的,当涉及具体事项时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例如,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应以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这样,会计人员在确认某项经济业务时,必须首先判断其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 2.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政策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由于客观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企业的特殊性,任何一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涵盖一切经济业务事项。因此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只对会计工作提出基本的原则和规范。允许信息提供者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会计业务事项进行加工处理,这就需要依靠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会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会计技术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变更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政策的适应性。在会计实践中需要进行选择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资产的期末计价及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以及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等事项的判断。 3.会计估计的选择 会计核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将面对一些结果不确定的交易和事项,会计人员需要对未来事项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间和影响予以估计入账。会计估计实质上就是一种会计职业判断。例如新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规定:如果或有事项相关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将其确认为预计负债:①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通常是指履行与或有事项相关的现时义务时,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超过50%;③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此看来,要使一项或有事项最终确认为预计负债,要进行三次职业判断,会计人员对影响或有事项的相关因素及其发展变动趋势的概率是否能很好地把握直接关系到判断的最终结果,而要把握好影响因素的动态发展,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综合性职业素质,

328 评论(14)

崎岛莫奈子

我认为是对的,核算不准确,就会提供错误的会计报表,错误的会计报表会带来错误的经营决策

253 评论(15)

stella840706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12-19条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8项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1、可靠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3、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7、谨慎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246 评论(12)

大有小没

(1)客观性原则。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采用特定的专门方法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该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中坚持客观性原则,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2)相关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果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就不具有相关性。 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的决策,证实或修正某些预测,从而具有反馈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预测,做出决策,从而具有预测价值。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相关性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对于特定用途的会计信息,不一定都能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提供,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加以提供。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3)明晰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根据明晰性的要求,会计记录应当清晰,账户对应关系应当明确,文字摘要清楚,数字金额准确,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准确完整地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地加以利用。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不便于理解和使用,就不符合明晰性原则的要求,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4)可比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所有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就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相互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当遵循可比性原则的要求。(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某些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可能脱节,为此,会计人员应当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来选择会计政策,而不能拘泥于其法律形式。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承租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6)重要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详细反映;对于不具重要性、不会导致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决策失误或误解的交易或事项,可以合并、粗略反映,以节省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简化处理。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够使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对于那些不重要的项目,如果也采用严格的会计程序,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 在评价某些项目的重要性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应当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综合进行分析。从性质方面来说,当某一事项有可能对决策产生一定影响时,就属于重要性项目;从数量方面来说,当某一项目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7)谨慎性原则。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也就是说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使本期净资产和利润较低的方法或金额。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修正。(8)及时性原则。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或其他方面做出经营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营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

287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