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91

jiujieayiyua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初级会计实务净值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ozai4130

已采纳

对固定资产来说账面价值=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无形资产来说账面价值=资产原值-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初级会计实务净值

231 评论(14)

浮生若梦762

这个17是2014年该无形资产的摊销额,截止2013年底的时候,因为减值之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成了120万元了,所以以后的摊销都是在新的账面价值的基础上算的。再者,当月减少的无形资产当月不再摊销,即2014年无形资产只摊销半年,7月份处置的时候是不用再进行摊销的,减值之后剩余的使用年限是3年半,所以2014年的摊销额=120/3.5*(6/12)=17.14(万元)。答案中只是为了简化,所以就只是给你精确到了整数而已。

326 评论(9)

shishan786

链接:

提取码: sw6h

该内容通过一些高频考点、常考知识点、真题考点之类的题材,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进行的学习。

138 评论(13)

fengzhenpeng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研究阶段所有费用进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无形资产开发成本,无形资产摊销原则就是当月形成资产当月开始摊销,当月处理当月不摊销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相差一个月,根据这个原则分录如下:(1)06年: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50-资本化支出 300贷:应付职工薪酬 400应付存款 50年末 借:管理费用 150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5007年: 借:无形资产-专利 300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300(2)07年摊销金额为 300/10=30 税法规定和公司预计使用年限谁短就用谁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 30贷:累计摊销 30如果题目指明说该无形资产用于生产用,计入制造费用;如果没说明一般计入管理费用,少数情况无形资产让渡使用权,形成其他业务收入,根据配比原则则摊销计入“其他业务成本”(3)08年末,该无形资产已经计提了2年折旧,则它的净值为:300-60=240 与预计可收回金额160差80,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以后不予转回借:资产减值损失 80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80计提减值准备后,计提摊销金额也要做相应调整,也就是现在要按160万元,在剩下的8年内摊销(10年已经摊销2年了),每年20万(4)09年4月出售资产:截止至4月09年摊销为:借:管理费用 5(20/12*3) 当月处理当月不摊销贷:累计摊销 5计算出售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者支出借:银行存款 120累计摊销 65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80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益 41贷:无形资产 300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20*5%) 6去年刚拿下注会,所以还比较熟悉请采纳。

331 评论(10)

养鱼的老头

初级会计实务》

1.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1)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2)移动加权平均法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2.材料成本差异

(1)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2)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3)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4)结存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

3.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商品的核算

(1)毛利率法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2)售价金额核算法

商品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购入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购入商品售价)×100%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4.固定资产折旧历年试题

(1)年限平均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

=原价×年折旧率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年限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2)工作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3)双倍余额递减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100%(不考虑残值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

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折旧率

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累计折旧

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的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净值平均摊销(考虑预计净残值)。

(4)年数总和法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10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折旧率

5.可供分配的利润=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年初未弥补亏损)+其他转入

6.某一时段履约义务收入和成本的计算

(1)本期确认的收入=交易价格总额×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2)本期确认的成本=预计总成本×截至本期履约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成本

7.利润的构成

(1)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净敞口套期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资产处置损失)

(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3)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8.所得税费用的计算

(1)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2)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3)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9.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月末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

(2)约当产量比例法: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完工产品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单位成本

在产品成本=在产品约当产量×单位成本或(总成本-完工产品成本)

(3)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单位成本=完工产品总成本/产成品产量

(4)定额比例法:

分配率=(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生产费用)÷(完工产品定额+月末在产品定额)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定额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成本=分配率×月末在产品定额

10.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

分配率=待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各部门应分配的费用=分配率×该部门耗用的劳务量

(2)交互分配法:

对内分配率=辅助生产费用总额÷劳务总量

对外分配率=(交互分配前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费用)÷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11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