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88
1、A股东稀释后股权=【A股东原股权比例*注册资本+A股东本次注资。
2、当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即除了普通股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以外,还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的时候,由于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可以通过转换使自己成为普通股股东。
扩展资料:
股权稀释类型:
1、短期股权稀释
所谓股权短期稀释,是指单位股利的暂时性下降。当企业购并溢价小于或等于企业购并协同效应时,虽然从理论上或长期来说,是不会导致股权稀释的。但短期单位股利摊薄依然不可避免。
2、长期股权稀释
所谓长期股权稀释,是指单位股利的永久性下降。造成这种股权稀释的根本原因是购并溢价大于企业购并的协同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购并协同效应完全得以实现,企业购并增值额依然不能弥补购并溢价,从而单位股利摊薄现象无法自动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股权稀释
克利玛碴
A股东稀释后股权=【A股东原股权比例*注册资本+A股东本次注资(若没有,则为零)】/新的注册资本
当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即除了普通股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以外,还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的时候,由于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可以通过转换使自己成为普通股股东。
认股权证持有者可以按预定的价格购买普通股,其行为的选择有可能造成公司普通股增加,使得每股收益变小。通常称这种情况为股权稀释,即由于普通股股份的增加,使得每股收益有所减少的现象称为股权的稀释。
由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属于简单股权结构,中国证监会目前还未对复杂结构下的每股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做出规定,原则上规定发行普通股以外的其他种类股票的公司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计算该行指标,并说明计算方法和参考依据。
扩展资料:
股权稀释类型:
1、短期股权稀释
所谓股权短期稀释,是指单位股利的暂时性下降。当企业购并溢价小于或等于企业购并协同效应时,虽然从理论上或长期来说,是不会导致股权稀释的。但短期单位股利摊薄依然不可避免。这是因为,企业购并协同效应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目标企业潜在价值的挖掘,而挖掘目标企业潜在价值,则不仅需要具备特定条件(资金、技术、高效管理等),而且需要一定的整合时间。
2、长期股权稀释
所谓长期股权稀释,是指单位股利的永久性下降。造成这种股权稀释的根本原因是购并溢价大于企业购并的协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购并协同效应完全得以实现,企业购并增值额依然不能弥补购并溢价,从而单位股利摊薄现象无法自动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股权稀释
钟玉婷是好孩纸
标杆资本 Benchmark Captical 合伙人、在线理财咨询管理平台 Wealthfront 首席执行官 Andy Rachleff 最近撰写了一篇为预测公司股权稀释建模的文章《股权稀释的影响》,可视为硅谷初创公司如何融资和稀释股权的一个典型。融资稀释股权说明未来融资对股权的影响前,我先解释一下成功的公司如何通过股权出让进行融资。现在,一家成功的公司在它上市前可能需要经历四到五轮融资。通常,第一轮融资即种子轮,主要由个人天使投资者出资,融资规模从 50 万美元到 200 万美元不等,公司则出让股本的 10% 到 20%。如果创业公司在第一轮融资后发展势头强劲,接下来会有早期风险资本跟进,早期风投通常会投资 500 万美元到 1000 万美元,占公司股权的 20% 到 30%。然后是新一轮扩张,规模从 2000 万美元到 4000万 美元不等。再次说明,假设公司处于快速增长,募集这些资本仅需要出让 10% 到 15% 股份。而最终当公司稳步发展,年收入已经达到至少 2000 万美元时,成长期投资者通常愿意为 5% 到 10% 的股份投资 5000 万美元。后期融资稀释股权到期权池公司通常也会发行期权或 RSU,以吸引新员工和留住老员工,这样也会导致股权稀释。每年公司都要扩大期权池,公司第一年招募员工所给予的股权要比第二年高,这是因为早期员工加入风险较大,公司前景还不明朗。期权池第二年的增量,通常要大于第三年,然后保持每年 5% 的稳定增长。股权稀释的总体影响员工股份被后期融资和期权池的扩大所稀释。这一点,通过下表可以说明:针对每轮融资,我假定稀释等于上述融资比例的平均水平。此处的期权池稀释百分比,基于我对数以百计的私营企业的经验观察。股权稀释在员工层面的影响每当新一轮融资结束,现有员工和投资者所有权都被同等稀释,这些被稀释股份分配给新一轮融资和期权池增量。不论是员工还是创始人,他们的股权比例都以同样程度稀释。例如,某员工种子轮融资后持有 1% 股份,在公司获得早期风投后只拥有 0.6% 股份,这是因为融资稀释了 25% 股份,期权池增加稀释 15%。总期权池所有权的增长比例不到 15%(即从 10% 到 21% ),因为原来的 10% 期权池被稀释到 6%。你可能会惊讶地看到,经过几轮融资和期权池扩大,公司创始人股权最终只有 32.5%。记住这里的前提是公司收入极高,发展过程中没有失误。的确有一些例子创始人最终股权比例很高,比如谷歌和 Facebook,但这类公司少之又少。如果你的公司发展不能持续超过财务预测,那么它很可能需要募集更多资金,而且是以较低估值进行融资,这会导致你的预期股权比例至少多稀释 50%。选择早期加入好公司股权稀释也反映在 Offer 中。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级软件工程师在公司第一和第二轮融资后的平均水平的 offer。以我们公司为例,公司拥有 6 到 20 个(第一轮风投时的预期人数)三级软件工程师,第 25 和第 75 百分位的平均股本赔偿是 0.27%。公司拥有同样工程师大约 21 到 50 名(第二轮风投时的预期人数),平均股本赔偿为 0.084%。因此对同样的工程师,从第一轮融资到第二轮,Offer 提供的期权下降 68.9%。这远远大于融资和期权池扩大导致的 17.5% 的稀释,这是因为第二轮融资后员工加入公司的风险显著降低。对于同一个员工,第三轮风投后,一般 Offer 给予的股份是 0.071%,这比上一轮要低 15.5%,根据我们的模型预计是 12.5%。随着公司发展,加入它的风险降低,但你的价值也下降很多。风险越大,潜在回报也越大。为什么股权稀释是值得的?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公司愿扩大期权池,即便会稀释股份。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是 CEO,面临的选择是:1)出让股份招募新员工和留住老员工,同时股份稀释 5%;2)雇佣数量不足或能力不足的员工,股份稀释程度较低。我想你会选择前者。想法股权稀释未必是件坏事,公司筹集资金后增长更快,这将补偿稀释的损失。公司的发展对你手上股票期权或 RSU 价值的影响远远超过你的股权比例。换句话说,饼本身的大小,比你手上那一片要重要得多。
小火车君
A股东稀释后股权=【A股东原股权比例*注册资本+A股东本次注资(若没有,则为零)】/新的注册资本当公司具有复杂的股权结构,即除了普通股和不可转换的优先股以外,还有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的时候,由于可转换债券持有者可以通过转换使自己成为普通股股东。认股权证持有者可以按预定的价格购买普通股,其行为的选择有可能造成公司普通股增加,使得每股收益变小。通常称这种情况为股权稀释,即由于普通股股份的增加,使得每股收益有所减少的现象称为股权的稀释。由于我国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属于简单股权结构,中国证监会目前还未对复杂结构下的每股收益的具体计算方法做出规定,原则上规定发行普通股以外的其他种类股票的公司应该按照国际惯例计算该行指标,并说明计算方法和参考依据。【拓展资料】今天朋友问了这样一个法律问题。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是50万元,A股东出资20.5万元,持股41%;B股东出资19.5万元,持股39%;C股东出资10万元,持股20%。目前,公司经营不善资金短缺,为了公司的发展,三股东拟对公司进行增资扩股,追加20万元投资。A股东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追加8.2万元,B股东按照实缴出资比例追加7.8万元,C股东不愿意再追加投资,但接受股权被稀释。那么增资扩股之后,C股东的股权如何稀释?也就是说股权被稀释后,C股东持有的股权比例是多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增资扩股时涉及的四个核心指标,出让股权比例、融资额度、融资前估值与融资后估值,它们四者的关系如下:出让股权比例=融资额度÷融资后估值融资前估值+融资额度=融资后估值从上述两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出让股权比例取决于融资额度与融资前估值这两个指标。而股权稀释比例又由出让股权比例决定(股权稀释比例+出让股权比例=1)。在这个案例中,融资额度为20万元已经确定,关键是判定公司融资前估值。何为融资前估值?融资前估值不等于公司注册资本,它是公司在融资前全部价值的评估和计算。除了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的可量化的资产,比如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还包括创始团队的能力、商业模式、产品价值、公司所处的阶段等等。在确定公司估值时,有很多估值方法可供参考,比如可比交易法、现金流折现法等。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公司估值更多的是投融资双方博弈的结果,主观成分较大。我们假设本案例中三股东最终判定的公司融资前估值为100万元,那么出让股权比例为16.7%,计算公式如下:20万÷(100万+20万)=16.7%。也就是说增资扩股完成之后,原股东的股权要同比稀释83.3%(1-16.7%)。C股东持股20%,稀释之后为16.7%,计算公式为:20%x83.3%=16.7%。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