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2

小剑2016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教育费会计分录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尝试新鲜

已采纳

1、缴纳上月的增值税的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

贷:银行存款

2、缴纳所得税的会计分录

借:企业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3、缴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企业应通过“应交税费”科目,总括反映各种税费的缴纳情况,并按照应交税费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的贷方登记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借方登记已交纳的各种税费,期末贷方余额反映尚未交纳的税费;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多交或尚未抵扣的税费。

应交税费是指企业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营业收入、实现的利润等,按照现行税法规定,采用一定的计税方法计提的应交纳的各种税费。

应交税费包括企业依法交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印花税、耕地占用税等税费,以及在上缴国家之前,由企业代收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等。

扩展资料:

应交税费核算规定如下:

①、本科目核算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纳的各种税费,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个人所得税、车船税、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②、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注意:营改增后印花税、房产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简称土地使用税)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核算,不再计入管理费用)等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借:管理费用

贷:应交税费-

根据财会[2016]22号文件规定,全面试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名称调整为“税金及附加”科目,该科目核算企业经营活动发生的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相关税费;

调整后,发生的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相关税费,借记税金及附加科目。

借: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

③、本科目应当按照应交税费的税种进行明细核算。

应交增值税还应分别“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已交税金”等设置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应交税费

教育费会计分录

351 评论(15)

肖肖肖肖肖雪*

缴纳上月应交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做会计分录的方法:

借:应缴税费--未交增值税,应缴税费--城建税,应缴税费--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销售返利形式:

为激励经销商,很多企业都会制定返利奖励政策,目的是通过返利来调动其积极性。返利是指厂家根据一定的评判标准,以现金或实物的形式对经销商进行奖励,它具有滞后兑现的特点。通过采取以下方式:折扣销售,包括商业折扣、现金折扣及销售折让;商业返利,以平价低于进价销售,它包括现金返利和实物返利两种。

根据会计处理的不同,商业返利可具体描述为:

1、达到规定数量赠实物的形式。例如:在一个月内,销售电磁炉30台,赠配套具10套。

2、直接返还货款的形式。例如:读者来信中,让利2.1万元若直接以现金或银行存款返还百货公司,即为直接返还货款。

3、冲抵货款的形式。例如: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购买2万件,返利为进货金额的1%,购买至5万件返利为进货金额的1.5%,以此类推,返利直接在二次货款中扣减。

销售返利处理:

据税法规定,销售货物并给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后,如发生退货或销售折让,对于购货方已付款或货款未付已作账务处理,发票联和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货方必须取得当地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送交销货方,作为销货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合法依据,并开具红字专用发票。

154 评论(12)

zhizhuo1986052

借 管理费用,职工教育经费贷 库存现金希望采纳!

205 评论(11)

Me馍馍27

借:应缴税费--未交增值税 应缴税费--城建税 应缴税费--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279 评论(9)

阳光的玖零

职工教育经费会计分录:计提时:借:管理费用-职工教育经费,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

缴纳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职工教育经费,贷:银行存款。职工教育经费是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职工教育事业的一项费用。

职工教育经费项目

1、职工的上岗、转岗培训。

2、职工各岗位适应性的相关培训。

3、培训高技能人才,岗位培训职业技术等级。

4、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5、单位特种作业人员培训。

6、单位组织的职工外送培训的经费支出。

7、职工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等经费支出。

8、单位购买教学设备、设施的支出。

9、单位对职工岗位自学成才的奖励费用。

10、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费用。

11、其他开支。

32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