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soniccz
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栽培起源区之一, 中国原始农业萌芽于距今11500—9000年, 确立于距今9000—7000年。根据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方式和强度的不同, 可将中国土地开发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时期。
原始农业 (约11i500年前到约500 BC) 为掠夺式农业 。土地开发主要以石器为农业工具, 耕地主要集中在较平坦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农业起源和生产方式的差异, 逐渐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北方粟、黍等旱作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稻作的土地利用格局 。5000—2000 BC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 史前农业达到兴盛, 根据耕作方式可划分为北方的粟作农业区、南方的稻作农业区和黄淮地区的稻粟混作农业区, 稻作与旱作栽培的分界较现今偏北2~3个维度;
北方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的北界达到现今以畜牧为主或半农半牧的内蒙古长城地带及西北的甘青地区;至夏商之际, 受全球气候环境恶化的影响, 长城沿线的原始旱作农业蜕变为以半农半牧、时农时牧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特征的农牧交错带, 长江以南地区的稻作农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 而黄河中下游地区则相对繁盛成为原始农业的中心区 。西周时期农耕区亦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传统农业 (500 BC—1950 AD) 以循环式农业为特色 , 其思想基础是, 承认自然环境的限制作用, 强调在此前提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铁器与牛耕技术等得到广泛使用是进入传统农业时期的技术标志, 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增强, 在促进了人口增长的同时, “土地狭小, 民人众”的土地紧张局面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而日益突出。
作为中国历史上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主要手段 , 土地开垦面积在整个传统农业时期不断扩大, 开垦的土地类型从平原向丘陵、山地和湖泊低地扩展;为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 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中国发展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1950年以后) 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投入式农业。新中国成立后, 人口进入中国历史上的第3个快速增长期。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经济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等被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 新垦耕地迅速增长的同时, 城市扩展对耕地的占用不断增加, 化肥、农药和机械等的投入使得对耕地的利用强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莫小木木木
非法为包含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悠闲之乐的诗句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中,包含归隐之情的主要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饮酒》(其五)。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的诗句表现了田园劳作不辞辛劳,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在这份满足中,他慨然写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自己归隐园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自得其乐之情在短短的诗句中完全彰显。 7、包含热爱祖国山河、赞美自然美景的情感的诗句祖国山河壮丽瑰奇灵秀多姿,引中华儿女尽折腰。雄关古道、峻岭险峰、飞瀑流泉、幽林虫鸣……指点江山处,尽皆美景逼人,诗人叹赏之情激荡心间,泼墨走笔,于是就有了“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瑰丽空灵;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奇壮丽;有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雄伟秀丽;有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景象宏大;有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空濛萧然。品味这些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句,我们会深深感到在或秀丽或雄浑的自然景物中蕴藏着无穷的生机活力。这种生机活力,是属于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文明古国的。正因为有了这份生机活力,诗人们的诗歌才能如祖国的山川河流一样长久。8、表达男女相思之情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闺中思妇之忧的。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中就大胆写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渴慕与执着追求。又如《兼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艺术地吟咏出主人公与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与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还有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都对男女相思之情进行了深情吟唱。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