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76

狮子跃峡谷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容县高中会计老师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zylongfeng

已采纳

1. 容高的住宿如果是在北区的话,水平挺好的;在南区就稍微差一点,但是南区的环境挺好的,夏天很适合乘凉。饭堂水平挺好的,如果你试过到北方的学校的话,就会觉得还是南方的饭菜好吃,但前提是你的口味都不重,不是麻辣食物的爱好者。现在的容高都是多媒体教室。老师有外地的,也有本地的,主要是广西境内的。 学校是整个容县最好的,容县高中现有校园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84457.7平方米;有2幢教学楼,教室80间;5栋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可以同时容纳3500人就餐;有标准的400米环道运动场一个;学校图书馆藏书有8万多册(含电子图书2万多册);有72个教学班,学生4700人;有专任教师194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中、高级职称教师12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26人。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06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重点中学,首批示范性高中。1992年被列为中国名校,2005年获“中国百强中学”称号,在区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现有本部面积70亩,已基本建设完工的东校区占地面积423亩。二中现有62个教学班,学生4000多人。现有教师183人,有特级教师12人,在岗高级教师85人,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教师98人,有28名教师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国家中小学骨干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2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市优秀青年专业人才7人,南宁市教坛明星4人,市学科带头人25人,市教学骨干71人,一支具有崇高师德,全新教育理念,业务精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各有所长的一流师资队伍为学生个性化成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宁二中历年高考总分获广西前三名的共有49人,其中高考“状元”18人。在2004年高考中,重点率、本科率及X1、X4标准分综合分均居全区示范性高中第一,其中有20人被清华北大录取。2005年高考二本上线率和一本上线率分别名列广西示范性高中第一第二名,其中广西高考总分上700分的考生和全区文理科前200名的人数为广西第一。2006年,二中高考再次传来喜讯,文科又获全广西第一,录取清华北大的人数居全广西第一,理科位于广西前200名的人数共20人,居广西第二,南宁市第一,一本上线率居南宁市第一。3.[1]南宁三中是中国百强中学、广西首批重点中学、广西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始于1897年维 新人士余镜清创办的南宁乌龙寺讲堂,曾用过的校名有广西省立第一中学、广西省立第一高中、广西省立第一联中、南宁中学、南宁高中等,1955年改为现名。历经112年办学历史的洗礼,南宁三中以“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和“德育为先,文理并重,崇尚一流”的办学特色饮誉华夏大地,成为莘莘学子向往的求知殿堂。 学校坐落在秀丽的青山脚下,旖旎的南湖之滨,周边环境佳,交通极为便利。现有56个班级,3200余名学生。校园占地275亩,校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雅,拥有广西乃至全国一流的教学楼、图书馆、科学楼、艺术楼、体育馆、学生公寓、学生饭堂等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而标准的田径运动场、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健身房以及中心花园、四大主题园则是同学们课余锻炼或愉悦身心的理想场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在职的273名教师中有高级教师94人,特级教师17人,市学科带头人47人,国家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3人,广西21世纪园丁工程A类培养对象29人, 50余人次在国家级或自治区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第一名或一等奖,近90名教师完成了硕士或研究生课程的学习。 4.就整体而言,南宁三中无疑是广西最好的高中。

容县高中会计老师

134 评论(13)

Mary瑶瑶

1932年秋,陈济棠为了巩固其统治的地位,罗致知识分子,过去古应芬(湘芹)帮陈济棠不少,故用西南政务委员会的名义创办勷勤大学。任命肖佛成、邓泽如、陈济棠、林云陔、林翼中、陈融、刘纪文、谢瀛洲、陆幼刚等人为校董,以刘纪文、谢瀛洲、陆幼刚为筹备委员。1933年夏,将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扩设为勷勤工学院,设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修科,并设有附属高中。任卢德为院长。同时将广州市立师范扩设为勷勤师范学院,设文史系,地博系,数理化系,附设高中和附小,任林砺儒为院长。另以光孝路工务局原址筹办商学院。 1934年7月,商学院成立,设会计学系,银行学系,经济学系,任李泰初为院长。于是三个学院合称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按条例须有三个学系以上,才得称为学院,有三个学院以上,才得称为大学)。任林云陔为校长。在石榴岗建筑新校舍。1935年7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改称为教育学院,增设教育学系。工学院增设电信交通专修科。商学院增设工商管理学系。各学院的附属中学合并为勷勤大学附属中学,附小称为附属小学。1936年8月,陆嗣曾任代理校长。10月,石榴岗校舍大部完工,各学院迁入。附中和附小,仍设在粤秀书院街和西湖路。抗日战争开始,教育学院疏散于广西省梧州市,后迁融县。工学院疏散于新兴县天堂圩,商学院初迁遂溪后迁信宜,再迁往广西容县。蒋介石对陈济棠等办大学来纪念蒋的政敌古应芬,本已极为不满,遂停办勷勤大学。于1938年8月,将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商学院改为广东省立商学院,教育学院改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均作为独立学院。1940年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改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45年广东省立商学院更名为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 )1951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改造为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师范学院由林砺儒兼任院长,下设文史、数理化、博地、教育等学系,院址在永汉路(北京路)市师原址。商学院由李泰初任院长,下设经济、会计、银行、工商管理等学系,院址在光孝路。工学院设立四个学系,由李锦安任机械系主任,李文翔任化学系主任,罗明燏任土木系主任,林克明任建筑系主任。当时全国各大学很少重视培养建筑师专业人才。全国只有两间大学设建筑系,一是中央大学建筑系,二是勷勤大学工学院所创办的建筑系。各系均拥有资历较深的师资若干人,教学比较认真,加之:(1)院址设在增埗,距市区远,学生不易习染城市习气,形成了良好的读书风气;(2)在工学院前身“工专”时期,屡易校长,教师变动多;改大后,物色师资只讲求资历而不偏重于任何一派,且对老教授不轻易更动或调整,使教师少五日京兆之忧,安心教学;学生亦因对教师有信仰而更引起钻研的兴趣;(3)改大后,因林云陔兼任校长,有可能拨出大量资金为学院扩充费用,因而各种图书、仪器、工厂设备均充实可观,在教学上给师生以莫大的帮助及鼓舞。有了以上这些原因,勷大工学院在成立后培养出一批技术人材,得到社会上的好评。勷大工学院扩展迅速,教室、厂房不敷应用,有建筑新校舍的需要。加上校方感到各学院分散,不易管理,更有筹建大学校舍将各学院集中一处的必要。于是在增埗隔河对面择定一个地方作为兴建新校舍地点。当时已购好部分材料准备兴工建筑,后因当地农民生怕在此兴建校舍会占用大片土地,群起反对,学校遂将原议取消,另选河南石榴岗为新校址。由于林云陔兼任校长,政府尚能拨出较大数目的资金建设新校舍。鸠工庀材,经过一年多的施工,新校舍终告落成。1936年秋各学院遂正式迁入新校舍上课,三个学院学生已达到1000多人。这时,陈济棠已下台,林云陔调京任职,由陆嗣曾接任校长,勷大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勷大新校舍落成后,政局改变,1936年秋省政府已换黄慕松担任主席,1937年黄逝世后改由吴铁城接任。陆嗣曾与他们不属于同一派系,因此,勷大能领到的仅是维持一般校务开支的费用,对于要求加拨扩充设备所用的资金则完全无望,学校各种建设因而转入低潮,勷大从此进入了它的艰难时期 。勷勤大学是西南割据局面的产物,蒋介石对创办该校以纪念他的政敌古应芬本来就极为不满,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广州频受敌机空袭,学校难以正常上课,勷大三个学院相继迁入内地,南京政府利用其分散播迁的机会,决定将勷大停办,勷大因此解体。1938年,工商院并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改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后改称文理学院,仍由林砺儒任院长;惟商学院改为广东省勷勤商学院,仍保留“勷勤”二字,由原大学校长陆嗣曾任校长 。 勷勤大学的商学院,1938年改组成独立的“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广州沦陷前迁至广西容县,继又迁回广东信宜县水口镇,再迁至遂溪县麻章镇寸金桥。该地与广州湾(湛江市)毗连,交通比较便利,教学和生活上也比较易于供应和照顾。1939年广东省政府迁粤北韶关市,省主席李汉魂饬令广东外迁高等院校一律迁返粤北或粤湘交界地区。当时,远迁云南瀓江的国立中山大学所属学院已陆续迁回以坪石为中心的粤湘交界地区,内迁罗定县榃濮镇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也已迁至连县东坡镇。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也于1941年秋,由遂溪的麻章镇寸金桥迁至曲江县桂头镇,把当地原有数座粮仓,稍加改建,并添建简易平房多座,迟至是年10月底才正式上课。当时师资来源奇缺,幸而由于广东省政府已由连县迁至韶关市,广东省财政厅和广东省银行等财政金融机关也随着迁到韶,还有重庆中央政府又在粤北设立如资源委员会和中国茶叶公司等经济机构驻粤办事处,才得向其延揽一些专业人员来院兼课,以资因应。另则延聘专家学者,如:秦元邦、蔡世英、曾仲谋、彭麈舜、陈南山、吴胜己、丁景堪、区萃仑等,逐渐充实教学力量。1943年夏陆嗣曾辞去勷勤商学院院长职,省教育厅令文理学院院长黄希声兼任商学院院长。1944年夏黄希声辞去兼院长职,遗缺由黄典元教授接任 。这所学院当时的教务主任是杨伟绩,训导主任是梁贞,总务主任是刘君望(后由李本洪接充)。仍设立会计、银行、工商管理等学系,也曾经一度增设统计学系(只招了一年级新生一班,便停办,学生约50人,于升二年级时分别转入其它各学系)。又为广东省银行培训行员,开办过银行训练班一期,二年毕业,属大学专科程度。全学院学生约200人 。当时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各学系开设的课程,除了一、二年级的共同必修科目:国文、英文、政治(三民主义)、经济学、会计学、商业地理、商业历史、商用数学、商用英文、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商法、工商组织与管理等之外,各学系还分别设置专业课程如下 :会计学系:高等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所得税会计、政府会计、铁道会计、会计报告分析、审计学、主计制度等课程 。银行学系:信用制度、商业信用、银行会计与实务、中国货币史、中国金融问题、合作银行与金库、合作经济等课程。工商管理学系:工厂管理、商店管理、人事管理、采购学、销售学、广告学、市场学、商品学、商业心理学等课程。此外,还开设适应战时需要的讲座计有:战时经济、战时财政,这两门讲座虽属各学系三、四年级的选修科,但以其适应战时需要,修习者每班都达五六十人 。1944年秋,韶关沦陷前夕,广东省立勷勤学院本部由院长黄典元率领大部分师生又自粤北迁到信宜县。当时广东省政府东迁平远大柘,同时也在梅州市东兴宁县龙田镇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一起设立两学院联合分教处,主任为原文理学院社会教育系主任陈亮(子明),教导主任为黄友谋教授(后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总务主任为肖铸成,并就向梅州地区的梅县区、兴宁市招收各有关学系一年级新生,其中属商科的有会计、银行、工商管理各学系共招收新生约150名。其他原勷勤商学院留在东江一带的二、三、四年级学生,分别在中山大学法学院借读或转学,也有一部分在梅州南华学院系借读的。1945年秋,续招一年级新生,其中商学院部分约150名。未几,日本无条件投降,两院联合分教处仍在兴宁龙田镇继续上课一个学期,1946年春才迁回广州,商学院部分师生约300多人则拨入改组后的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大学)【当时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已改组为法商学院,黄典元已被免去院长职,另由黄文山接任院长。原在信宜的勷勤商学院本部已于1945年秋后先行迁回广州。改组为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前广东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前身)】。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省立法商学院(大学)停办。1983年,国务院同意筹建广东财经学院,隶属国家商业部。1985年,启用赤沙校区,正名为广东商学院。1987年,广东省立(商学院)法商大学校友在商学院设立古勷勤奖教奖学基金。2013年6月19日,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广东商学院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简称 “广财”。广东省立勷勤师范学校1929年3月,在广州市北郊江村办了一所广东省立江村师范学校,设普通(高中)师范和简易(初中程度)师范两部,用以培养初级中学和小学的师资。1945年秋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改组为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后,广东省教育厅乃饬令广东省立江村师范学校(校址在江村)并人新办广东省立勷勤师范学校(校址在蚌湖,离江村不远),以原广东省教育厅秘书黄佐为勷勤师范学校校长,设社会教育和普通师范(均高中程度)两部,前后任职的有教务主任潘元浩、总务主任张仲熙(兼语文课)、生物教师潘大显、语文教师谢镇锋、体育教师翟迪权等,学生约六七百人。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又恢复江村师范原名,旋合并于广东第一师范学校 。

215 评论(14)

超级飞侠包警长

大界曾氏名人录 大界曾氏名人辈出。曾元吉公六个儿子都读了书。至第六十七派后不仅代代有读书之士而且房房有人在朝中做官:以下资料录辑[大界曾氏五修族谱]曾国藩、曾国荃、曾国葆、曾国华、曾纪泽、曾纪鸿、曾昭燏、曾昭抡。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宪杰、等在论坛已有专述。下列名录不再重复。末入谱的名人当有遗漏。 曾尚榜:曾元吉第三子。名文炳字兴榜、号静轩。清从九品。 曾尚怀:曾元吉第四子。字兴怀、号明德。清诰封建威将军。配贺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尚烈:曾元吉第六子。字兴烈。号戌若。清诰封建威将军。配龙氏,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胜:尚庭长子。字儒胜。号竟希。清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义勇伯。配彭氏。清诰赠一品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衍寀:尚庭次子。字儒,号同寅,别号桂亭。清诰赠奉政大夫。配彭氏。诰赠宜人。 曾衍霖:尚榜长子,字儒霖,号琼芳。清貤赠通奉大夫。配彭氏,清貤赠夫人。 曾衍雅:尚榜次子。字儒雅、号仲醇。清诰赠建威将军。配高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达:尚怀六子。字儒达、号尊三。清诰赠建威将军。配左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才:尚烈长子。字儒才,号际盛。清诰赠建威将军。配左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衍铎:尚烈次子。字儒铎。号金声。清诰赠中议大夫、武翼都尉、建威将军。配贺氏。清诰淑人一品夫人。 曾兴仁:衍政长子。字于心。清诰赠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配刘氏。清诰赠淑人晋赠一品夫人。[衍政系尚梁长子] 曾兴教:竟希长子。名民升。字为教。号重五。清太学生,貤光禄大夫。配彭氏。清貤赠一品夫人。 曾兴致:字为致。号中和。清貤赠荣禄大夫。诰赠振威将军。配肖氏。清貤赠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星冈:名玉屏。号星冈。清太学生。诰封中宪大夫荣禄大夫、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毅勇伯。配王氏。清诰封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兴旭:衍寀长子。字东阳、号阳谷。清诰封奉政大夫。配聂氏。清诰封宜人。 曾兴晟:衍寀次子。字日成。号紫云。清太学生。 曾兴国:衍霖长子。字民惠。清诰赠奉政大夫貤赠通奉大夫。配唐氏。清诰赠宜人她赠夫人。 曾兴渠:衍雅子。清诰赠建威将军。配彭氏。清诰封一品夫人。 曾兴渤:衍魁次子、清诰赠奉直大夫。配胡氏。清貤封宜人。 曾兴炬:衍达次子,清诰封武显将军。配赵氏。清诰封夫人。 曾兴松:衍才子。清太学生,诰封武义都尉,诰赠建威将军。配刘氏。清诰封淑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兴蚊:衍铎次子。清武庠生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配杨氏。清诰封宜人晋封淑人。 曾兴甲:衍铎四子:清诰封建威将军。配刘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曾兴楚:衍铎五子:清诰封武又义都尉、晋封武显将军。配刘氏。清诰封淑人晋封夫人。 曾毓岱:兴仁次子:字瞻岳、清诰封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配彭氏。清诰赠一品夫人。 [尚梁曾孙] 曾毓裔:兴教次子,清敕授文林郎诰赠奉政大夫晋赠中宪大夫。配彭氏。清例封孺人、诰赠宜人、晋赠恭人。 曾敏羔:兴教四子。清五品衔侯选训导诰授奉直大夫诰赠资政大夫。配朱氏。清诰封宜人诰赠夫人。 曾毓公:清诰赠武显将军诰赠振威将军。配朱氏,清诰封夫人诰赠一品夫人。 曾毓圭:清诰赠昭武都尉。配彭氏。清诰封恭人。 曾毓壁:清诰赠武显将军。配彭氏。清诰赠夫。 曾毓济:名麟书。号竹亭。清邑庠生。诰封中宪大夫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诰赠建威将军。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毅勇候一等威毅伯。配江氏。清诰封恭人一品夫人诰赠一品候太夫人一品伯太夫人。 曾毓驷:名骥云。字高轩。清太学生貤封荣禄大夫光禄大夫。特旨诰封通奉大夫。配罗氏。 清诰封一品夫人特封夫人。 曾毓龙:清从九品。 曾毓玟;清从九品。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通奉大夫。配王氏。清诰赠宜人晋赠夫人。 曾毓璋:清诰赠武功将军。配高氏。清诰封夫人。 曾毓官:清由军功五品保外委把总赏戴蓝翎加守备都司游击赏换花翎升参将副将总兵记名提 督刚勇巴图鲁御赐奖武银牌赏穿黄马褂诰赠建威将军。配王氏。清诰封一品夫人。 曾毓华:清军功五品。 曾毓聘:清从九品以军功保县丞府经历加同知衔即选知县由蓝翎赏穿花翎加三品封典奏留两江补用同知直隶州知州。浩授中议大夫。配周氏。诰封淑人。 曾毓衢:清六品军功。诰授振威将军。晋授建威将军。配欧阳氏。清诰封一品夫人。 曾传家:毓岱长子。原名嘉。号进贤。清诰赠武义都尉晋赠建威将军。配陈氏。清诰封淑人晋封一品夫人。 曾传芹;清六品军功加五品顶戴。配王氏。 曾传薰:清诰授通议大夫。配李氏。清封淑人。 曾传芳;清太学生诰封昭武都尉。 曾传唐:清赏给二品封典,诰授武显将军。 曾传盛:清太学生加同知衔,候选知县升用直隶知州,赏戴蓝翎。 曾传黄:清由军功保外委把总。千总守备,都司尉游击赏戴花翎。 曾传俊:赏给一品封典。诰授振威将军。。赏骑都尉世职。追赠建威将军。 曾传巨;清五品顶戴。世袭骑都尉。 曾传里:清由军功保至都司。貤封武义都尉。 曾传纯:清以军功,历保至参将,浩授武义都尉、建威将军。 曾传宠:清赏五品功牌,历任江苏太湖水师哨长。 曾纪辉:传冢次子。清由军功保外委把总千总守备赏戴蓝翎升都司游击赏换花翎。补授江南孟河营都司加参将副将总兵记名过缺简换提督敢勇巴图鲁。诰授建威将军。配李氏。清诰封淑人晋封一品夫人。 曾纪纲:传家三子:字趾祥原字祯祥。清由军功保外委把总千总守备加都司衔赏戴蓝翎。二十六岁,同治六年丁卯二月十八日午时在湖北蕲水县阵亡。 曾纪麟:传家四子。清太学生。 曾纪兰;清五品顶戴。 曾纪铎:清五品顶戴。 曾纪梁:曾国潢长子。清县学附生、貤封中宪大夫。 曾纪湘:曾国潢三子。清县学附生。诰赠奉政大夫。 曾纪渠:曾国潢次子[抚曾国葆]清二品荫生。奉旨记名出使大臣。诰授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 曾纪寿;曾国华次子。钦加三品衔、二品顶戴,诰授昭武都尉、奉政大夫、晋封资政大夫。 曾纪瑞:曾国荃长子。一品荫生。兵部员外郎,钦加三品衔、诰授奉直大夫。通议大夫、诰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曾纪官:曾国荃次子。正一品荫生,户部员外郎,云南司兼广东司行走,钦加三品衔,诰授奉直大夫。通议大夫。貤赠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曾纪禄:诰授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官夫。 曾纪福;清从九品。 曾纪和:清贡生、遵例纳捐中书科中书。 曾纪策:诰授武显将军、振威将军、建威将军。 曾纪范:例授武显将军。 曾纪笏:赏给正四品封典。诰授昭武都尉。 曾纪典:清太学生加同知衔。诰封奉政大夫。 曾广勋:清诰封奉政大夫,太学生蓝翎五品衔,安徵候补知县。 曾广祺:清五品顶戴。 曾广祜;国民党中央陆军讲武堂毕业、历任连长、营长、高级参谋、江苏句容县公安局长。 曾广俊:清太学生。德国陆军大学毕业,囝国民党陆军部航空署上校科长。保定军校上校教官。 曾广坛: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少将。 曾广銮:纪泽三子。清正一品荫生。花翎郎中衔,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曾广鎔:纪鸿三子。花翎二品衔湖北侯补道,湖北牙厘局总办。简授湖北施鹤兵备道、署理湖北按察使。 曾广祚;纪梁四子。江苏侯补道,诰授中宪大夫。 曾广汉:纪瑞长子: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承袭一等威毅伯。钦派留京师大臣。 曾广河:纪瑞三子:特赏员外郎,邢部奉天司行走。诰授中宪大夫。 曾广江;纪官长子:特赏举人,一体会试花翎郎中。钦加三品衔、二品顶戴。安徵候补道。诰授通议大夫,晋授资政大夫。 曾广敷:纪渠长子。诰授通议大夫。 曾广泰:清太学生,国民党陆军少将。 曾广镇:西南联大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后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中国科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广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少校。 曾广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陆军中校。 曾昭懿:广祚第四女。南京金陵大学理科学士。北平协和医院博士。 曾昭繗:广祚第五女。西南联大经济系学士。 曾昭楣:广祚第六女。长沙艺芳女校高中毕业,西南联大生物糸学士。 曾昭佑;广荣三子。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中校。 曾昭粟: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陆军中校。 曾昭敦;广泳三子。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十三期毕业,陆军第四十九师军需处主任。陆军上校 曾昭垂:字启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6期毕业。新疆建设兵团离休干部。著有[评说曾国藩]。入选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和世界名人录。 曾昭谏:广鎔六子:交通大学公务管理科经济学士。 曾昭杭:广钧钧子,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毕业。华东美术学校校长、湖南省政府参议。 曾昭桦:广钧三子。香港大学文学士。广西省高级顾问、 曾昭柯:广钧四子。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毕业。军政部外事局少校参谋。 曾昭亿:广鎔次子:国立南洋大学铁路管理科学士。北平铁路管理学院交通博物馆主任。 曾昭建:广鎔三子:湖南大学商科学士。川滇公路局宣威段会计主任。 曾昭明。中央陆军官学校毕业。囝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参谋班毕业。陆军少校。 曾昭棉:广鎔五子:上海无线电专门学校毕业、汉口公路局无线电台台长。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常德无线电厂高级工程师。 曾昭权:广钟长子: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北平电灯公司西山新厂主任工程师。新中国建立后任湖南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主任。 曾昭桓:广钟次子。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美国意利诺大学铁路土木工程学士。复旦大学教授、广西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教授。 曾昭承:广祚长子。美国威斯科康新大学经济硕士。国民政府会计处科长。 曾昭拯:广祚五子。大夏大学商科学士。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财务科科长。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 曾昭六:广汉九子。上海复旦大学商科学士。历任国民政府兵工署科长。 曾昭籛:广河长子:国民政府邮传部员外郎路政司行走。 曾昭南:广汉次子:清太学生、花翎同知衔。湖南私立第一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曾昭河:广江长子。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 曾昭义:广江四子:日夲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士。国民党中央考试院检定高考及格会计师。 曾昭祁:广江五子:日夲东京大学商科学士。国民党中央铨叙部甄审合格经济部特许会计师。 曾昭茂:广敷次子。清太学生。花翎三品衔。日夲法政大学毕业。国民党政府河南省鹿邑县县长。 曾宪惠: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第一期毕业。陆军中校。交通部人事处审查委员。 曾宪模:湖南私立明德中学毕业。辽宁铁道管理学校毕业。 曾宪栋:国立湖南大学理工科学士。全国运输总司令部上校电信主任。 曾宪朴:昭和长子。国立中央大学农科学士。英国伦敦大学理科硕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厅主任。 曾宪柱:昭和次子。湖南私立明德学校高中部毕业。华西大学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曾宪楷:昭和长女。曾宪植之姐。湖南大学文学士,私立燕京大学文科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终身未嫁。 曾宪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校区毕业。美国联合大学硕士,台湾国防部电视制作中心主任。国大代表。 曾宪援:立军军官学校气象科第十二期毕业。台湾民航气象中心简任主任。少将衔。 曾宪衡:湖南医学院毕业。历任湖南医学院教授。卫生部外医学杂志社编审。 曾宪枚:湖南私立明德中学初中毕业。广雅中学高中部毕业。 曾宪枢:国立湖南大学商科学士 。 曾宪根:湖南私立明德中学初中毕业。岳云中学高中部毕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毕业。 曾宪涤:昭承次子,字雅恂、号子静、行二。著名导演(代表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大界曾氏名人录中:曾兴仁、曾毓岱、曾传家、曾纪纲、曾纪辉、曾纪麟、系夲人直系长辈。 家谱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曾味根续修,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附注曾宪口等在台湾重印宗圣传记事略

357 评论(9)

藤原惠津子

一切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从现在起,现实让你知道,社会不是你从政治课历史课上所写那样子的。

270 评论(14)

蓝色天机

按往年,一中分数线比容高稍低一点,但像你这样去一中应该是可以的

345 评论(14)

LiangJin0727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为搞好学校硬件设施建设,达到示范性高中的各项标准,我们拟计划在5年内投入资金1790万元搞学校基建项目建设。这些项目是: 2001年: 建女生宿舍3460平方米,投资210万元(已竣工入住)。 2002年: 建男生宿舍楼4500平方米,投资240万元(在建); 学生食堂(2层)3200平方米,投资200万元(7月动工); 建教职工集资房40套,每套120平方米; 建校门,投资30万元; 把旧教学楼重新装修,投资40万元; 2003年: 建科技楼,投资250万元; 建设实验室14个,投资140万元; 建办公楼,投资180万元; 铺校园道路、绿化,投资100万元; 2004年: 修整田径场,投资70万元; 建球类运动场80万元; 安装校园网络250万元; 以上投资主要来源是学校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南京二 三 中你可以去看一下校网二中校网:三中校网:

272 评论(13)

深田和美

覃姓一、姓氏源流覃(Tán,Qín,Xún)姓源出有四:1、出自夏朝有覃怀地,为覃怀氏之后,以地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夏有地名覃怀,居者以地为氏为覃氏。”。“覃怀”是地名,夏代时的称谓,今河南温县周围为覃怀,底绩是覃怀之地的最底部。《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左传》云:“覃怀,近河地名。”“衡”是称其重量,漳是河流之意,“衡漳”就是黄河称起的地方。《左传覃怀注疏》云:“河内郡有怀县,在河之北,善覃怀二字为一地,故云近河地名。”河南温县周围,夏称覃怀地,秦汉称河内郡,唐宋称怀州,元以后称怀庆府。覃怀底绩是这块方的底部,即今温县北平皋村,也是汉代以前的古地邢丘。“覃怀”字意来自甲骨文中的解释。考古学家罗振玉说:“覃像酒盈樽,(古代的酒壶)。郭沫若和陈梦说,“覃”字上面的“西”字,是酒壶的盖,西下的“曰”是酒壶的大肚,“十”字底部为尖状,插入地中便于存放。这些历史大家考析的覃字,正是古代覃怀地区的形貌。覃怀地区,西与北是太岳山脉,南与东是万里黄河。在今邢台、安阳一带为“西”处,在今焦作、沁阳一带为“曰”处,在今温县北平皋为“十”的下底处。北平皋四面环水,中为突起高地,黄河过此后,开始东北去,故称底尖部。此地有一部落叫覃怀氏,其后以部落名为姓,称为覃怀氏,后简改为覃(Tán 音谭)姓,称为覃氏。2、出自南方少数民族姓氏,为复姓皇覃氏所简改。据《姓氏考略》载,夏有皇覃氏部落,其后亦简改为覃氏(Qín 音秦)。相传覃元先(南梁南海人,即今广东省南每人,相传是皇覃氏之后人)义勇隶属。3、出自姒姓,源自春秋时谭氏为避难所简改为覃氏(Tán 音谭)。谭姓源自春秋时代是以国为氏。根据《万姓统谱》、《谭氏家谱序》等文献记载,谭姓家族的祖先本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周朝初年大封先圣之后时,把他们封于谭国,爵位为子爵,后为齐国的附庸国,到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诸侯,就于周庄王五十四年,即公元前683年,将谭国吞并了,当时谭国的主人谭子奔到莒国去避难,失去祖国的谭国公族后裔就“以国为氏” 而姓了谭(见《谭氏家谱序》)。覃姓为谭姓避祸去言字为覃姓(见《万姓统谱》)。故谭与覃应为一家。4、出自曋姓,为巴人曋氏所改,覃(Xún 音荀)姓为土家族最大姓氏之一。土家族覃姓以鄂西南山区腹地长阳、招徕河最为集中,据《覃姓族谱》称:招徕河是覃姓圣地。覃是早期巴人四姓之一,有学者考证,“覃氏源于曋姓”,这证明早期巴人四姓,曾居住在招徕河流域。得姓始祖:伯益。覃姓的始祖是有竹氏的伯益,生活在虞舜时期协助大禹治水。当时,温地竹林茂密,生活在此的族群,有一支以竹为图腾称有竹氏,首领是伯益,住在今北平皋处。此地周围今日仍然竹林丛生,晋代有“竹林七贤”在此地活动。当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后,伯益开始协助他治理济河、沁河和黄河。其后,伯益携族人向东,随大禹往东至兖州地治水,今河南浚县有覃氏族人数千人,是伯益族人留居下来的,他们以祖地“覃”为姓氏。伯益族人一直随大禹治水迁徙,最后到了江南的会稽(今浙江韶兴),其族人散居到各地。但是,他们不忘自己的祖地,均以覃怀地名为氏,在各地产生了覃的姓氏。另外,在周代期间,有竹氏迁出外地的有称孤竹氏,一支被封在今山东的章丘、历城一带建谭国,后谭国被齐国所灭,在逃亡中去“言”字边以覃为氏,《姓篡》中说:“覃本谭氏,避难改。”故覃氏后人奉伯益为覃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缺)覃氏演变过程: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上古周武王伐纣成功,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封远古颛顼帝的后代为谭地的首领,让他们建立了谭国(在今山东省历城县)。并封给子爵爵位,所以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继而兼并诸侯,废了孤竹国,孤竹氏被改为有竹氏。先后被遣送到洛阳(今洛阳市东)和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两地修筑东周城郭和抵宫。为周穆王贵族的奴隶。修筑工程完成后,周穆王把修筑抵宫的奴隶升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国去耕田种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谭国耕田种地,随谭国而姓,归宗谭氏。到古代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并吞谭国,国民分崩离析。国君谭子奔莒(今山东省莒县),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相传姓谭;原有竹氏公族子孙,不甘做齐国的顺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谭国名去言为姓,相传姓覃。覃氏“义勇隶属将军诗”立两广开阳之罗城(即广东罗定市)戍乾位,始建功东汉末年,据此纪念义勇隶的覃氏民间传说“覃公千子生百姓”指的就是公元前约一千年左右,覃怀河部族皇覃氏氏遭禹下令灭族时期,覃公命覃氏部族各人自行改姓四逃求生,以免灭族之灾。当时覃公命誉族部人几经周哲展转沿海地带南北大迁异,历经千载后于南北朝时代早期定居南海。《覃氏家谱》载辈排有“文星朝化日,明誉向中天。思永作元辅,发祥克绍先。”覃姓望居会稽(秦初置郡。在今江苏省东南部及浙江西部一带。治所在吴县,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南海(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弘农(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三、历史名人覃 昌: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覃光佃的儿子,庆历进士,官至国子祭酒,退休后闭门讲学,教人读经书,著有文集。覃 达:明代湖南石门人,曾任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万户官,洪武年间(1368-1398年)被征调到四川征剿,奋勇杀敌立功。丧于四川省大溪坪。覃 吉:明代太子太傅,太子年九岁,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老伴”这个称呼,原来是太子称呼老太监的,现在通用于老年夫妻之间的称呼。明朝宪宗皇帝朱见深册立9岁儿子朱佑樘为太子,派宫中服侍多年的太监覃吉专门照管太子的生活和学习。几年间,覃吉对太子口授“四书”,还常常叙说民间情况,连历史上宦官专权祸国的往事也不避讳。覃吉对太子说:“我老了,也不想当富人,但愿天下有个圣君,我就满足了。”覃吉为人正派,忠于职守,太子非常尊敬他,称他为“老伴”。以后传到民间,老年夫妻之间互称“老伴”了。覃 振:原名道让,字理鸣。当代湖南桃源县人,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护法运动。蒋介石隐退时,以主执委代行总统职权数月。系国民党元老,孙中山好友,与毛泽东有密切交往。1947年在上海病逝,终年63岁。葬岳麓山,墓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覃元先:字流钦,名无克,南梁广东南海人,原籍陕西善骑射,亦精通文墨。齐未,反者四起,元先募乒卫乡里,据有番禹。庆州刺史李坚,遣人说元先归梁。武帝召见问其姓名,元先以“衍”与“彦”同音,恐犯帝讳,乃以无名对帝渭曰:“公当立勋业,书彝常,奈何无名乎?遂改今名。拜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县)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侯景反,元先与萧云合力讨伐,擒贼斩将,所向无敌,未凡卒于军中,年73岁。其后裔均落籍罗城。覃光佃:北宋广西融州(今融安县)人。博学能文,宋仁宗时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势,京师呼为真御史。外筹军政,内肃朝仪,咸倚重焉。曾与狄青并封为将军,以音乞归赐诏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致仕。覃庆元:覃光佃之父亲,北宋融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景德进士,景德至大中祥符年间(1006-1010年)被封为御史中丞。为人稳健,遇事敢于发表意见,举朝服其公正。覃应元:字德芳,明朝四川省云阳县人,嘉靖进士,知河南府。他以德感召下属及群众,平息匪乱,整肃地方治安,政绩突出,升任四川副使。覃子豪:又名天才、覃基(1912-1963),出生于广汉县城西街。在广汉中学读书时,便喜爱诗歌。1932年考入北平中法大学孔德学院,与同学朱颜等成立诗社,研读法国浪漫派诗人雨果等的作品,合出诗集《剪影集》。1934年,覃参加中共党员夏奇峰、蒋代兹组织的读书会,开始阅读高尔基等的作品。1935年到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读书,参加中国诗歌作者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国,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先后主编《扫荡简报》、《前线 日报》副刊、《新时代》周刊,创办《东方周报》、《太平洋日报》等,并创作出版《自由的旗》、《永安劫后》等诗集,宣传杭日。抗战胜利后,覃在上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7年,覃子豪去台湾。先后担任台湾省物资调节委员会专员、粮食局督导员、文坛函授学校教授、文艺创作委副主任,并当选为青年写作协会理事兼该会诗歌研究委员会主任。1951年主编《新诗周刊》。后与钟鼎文等创建兰星诗社,编印《兰星》诗刊。先后创作、翻译出版《海洋诗抄》、《瓶之存在》、《论现代诗》、《法兰西诗集》等诗集、诗论。其诗作对台湾和东南亚现代诗有过极大影响,被誉为台湾诗坛三老之一,与纪弦、钟鼎文齐名。1963年10月10日,覃子豪病逝,台湾文艺界为他出版《覃子豪全集》。覃绍殷:广西自治区马山县人,壮族。1959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理事,桂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桂林画院院长。作吕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有作品在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或限表。有作品被全国人大会堂,天安门管理处、毛主席记念堂等收藏。四、郡望堂号1、郡望会稽郡:秦置会稽郡,治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省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吴郡、会稽郡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南海郡:秦置南海郡,治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赵陀据其地建南越。汉武时再置。隋唐有广州(隋为番州)南海郡。弘农郡:①汉置弘农郡,现在河南省内乡、宜阳县以西,黄河、华山以南,陕西省柞水县以东地区,治弘农县。②弘农县,汉置。为弘农郡治,元至元八年(1271年)废。故城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2、堂号覃姓的主要堂号有“务滋堂”等。============================================================【覃姓宗祠通用对联】〖覃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授九岁太子;传各龄儒生。——佚名撰覃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太子太傅覃吉,宪宗时,在朝中侍太子。太子年九岁,口授四书章句及古今政典。下联典指宋代国子祭酒覃昌,融州人。致仕后闭户讲学,有文集。

218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