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儿88
会计职能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会计职能也相应扩展。人们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往往存在分歧。下面是由我分享的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希望对你有用。
一、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职能和控制职能。
1、放映职能:
一是信息确认阶段,通过这个过程进行信息筛选,去伪存真,将虚伪假冒及失真之信息揭示出来,清除出去、为整个优化信息的过程奠定基础,确保财务会计信号的真实,可靠,为决策提供非但是有用之信息,而且是足以确保决策正确无误之信息。
二是核算工作阶段,核算过程包括制证、计量、记录、归类、组合、测试、编表等环节,这个过程体现为对若干会计方法的具体应用,诸如以货币为统一之计量标准、设置账簿、会计科目在分类中的应用,以及在编报前应用平衡公式进行测试等。
2、控制职能:
其一,财务会计控制与管理会计控制;
其二,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参与经济决策;
其三,会计部门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进行控制,诸如在执行财务计划中体现出来的计划控制,以及进行成本控制等;
其四,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即通过对优化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控制,防止信息失真;
其五,就现代会计而言,已由侧重利用内部信息施行控制转向从管理战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以及来自外部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全面控制。同时,现代管理会计亦由以往固守传统的财务成本控制转向作业成本控制;最后,现代会计控制还应当包括内部审计控制等内容。
会计环境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会计环境对簿记及会计的影响是直接的,就簿记及会计的职能或日功能作用而言,它伴随着诸如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经济体制等环境要素的变化而相应在其内涵与外延方面发生变化,会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会计的功能作用,限定了人们对簿记及会计功能作用的认识,进而也限定了人们对它的评价、限定了它在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工作中的实际地位。故必须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变化既取决于会计所处环境的变化,也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
人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与研究会计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方能对一历史时期簿记或会计的职能作出正确评价,进而也才能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会计定义作出科学之结论。正因如此,在研究会计职能与揭示会计本质时便不能仅仅把“会计”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或仅仅作为一种纯技术性的工作来对待,而应当从总体上对它加以考察,即应当把它看作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在一定会计部门组织之下与在一定会计法制支配之下的会计工作,以及这种工作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技巧、会计方法相协调所形成的一体化关系的集合体。可以讲,这是研究会计职能问题与研究会计定义问题的一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出发点。据此,以下分别考察一下历史上有关会计职能的几种不同认识。
核算工具论
在人类会计发展的早期阶段,会计环境中的经济发展要素成为人们认识“簿记”职能的主要依据,它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簿记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这一历史时期又集中体现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
在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在经济结构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生产之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而非积累价值,故在此阶段,经济关系尚较为简单。这时作为国家仅需要通过簿记核算其财政收支状况及其结果,为考察“量入为出”之财政原则服务,而民间商业与手工业也只需要通过单式簿记核算其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求得收大于支这一所企望之结果。
古代数学家正是从记账、算账、报账、用账与服务相结合的角度,作出了“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一结论。这一定义仅仅表现了簿记的核算职能,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均未涉及到会计的监督职能,所以它所体现出来的是这一历史时期,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核算工具论”思想,是人们最早关于单式簿记本质的认识。
管理工具论
伴随着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复式簿记在早期的金融业、商业等行业的应用中逐渐成长起来,并最终在核算中取代了单式簿记的地位,这时,人们对簿记职能的认识逐渐在发生变化。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问世,改写了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它标志着由古代会计进入近代会计发展时代。
16世纪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使世界进入到资本主义统治的时代,而以18世纪60至8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及至到19世纪这场由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人类又进入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在此几百年间,一则,学者们通过复式簿记在公司经济管理中所显示出来的功能作用,将家计与公司簿记分离开来,并使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自此得以独立;二则,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支配下的各类股份公司逐步实现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此时,在权益成为管理所关注目标的同时,人们已进一步认识到簿记对于公司管理的作用;三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价值决定机制、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协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之结果,故在公司内部管理中,逐步把加强成本核算作为加强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
正是由于成本核算问题而引发,使学者们不仅明确认识到簿记在公司管理中的作用,而且成本问题也逐步成为人们由簿记思想认识阶段向会计思想认识阶段演进之导因,进而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会计界为完成由簿记发展阶段向会计发展阶段转变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最后,由于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兴起及其社会性功能作用的展现,也相关联地向社会显示了簿记工作在社会经济及公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人类的会计思想与理论由“核算工具论”转变为“管理工具论”,使“管理工具论`成为在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占支配地位的思想与理论。
把簿记看作管理的工具,认为它是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服务的观点,最初可以从卢卡·帕乔利的《簿记论》一书中看到。卢卡·帕乔利认为簿记是商业经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管理资产及其所有权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商人欲求经营之顺利便离不开复式簿记.在19世纪上半期,英国学者克朗赫尔姆(F.W.Conhelm)在《簿记新法》一书中曾对簿记作出这样的结论:“簿记,乃是通过记录财产,随时反映所有者的资本全部价值及其组织部分的技法”。
这里尽管作者依旧看中簿记之技法,并仅仅强调簿记的反映作用,然而,却明确指出簿记与体现所有者权益相关联,从这方面已体现出簿记的管理功能。此外,又有美国学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福斯特(B·F·Foster)在《复式簿记解说》一书中所作出的类似结论:“簿记,乃是反映全体价值及其各组成部分的价值方法,是记录财产的技术。”这类观点对于后世出现的“技术(艺术)论”有着直接之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工具论”这一在复式簿记时代占支配地位的簿记思想,其影响极为深远,在20世纪现代会计发展中,西方会计界所产生的关于会计定义的几种主要派别,与其均存在历史渊源关系。尤其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中,它的影响更为深刻。在那里的教科书中明确写道:“核算是一种工具”。“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系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
在50年代,这一理论被引入到我国,以后成为50至70年代在我国占据支配地位的一种思想及理论。究其原因,“管理工具论”之所以在上述国度复兴,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会计实体是国家而非独立核算的企业,故在客观上,无论政府会计还是企业会计均是实行计划管理的工具。
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
历经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100多年旷日持久的探索与在渐进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的革新,如前文述及,终于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完成了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变--由簿记时代进入会计时代。到 20 世纪30~40年代,世界又进入到以新技术革命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时代,从40年代开始,“三大”(指大科学、大工程、大企业)发展态势的出现,从此“使科学研究和生产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了科学社会化、技术社会化、管理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以及生产社会化的新阶段。”信息化经济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一背景变化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决策论”影响之下,以及在经济管理界酝酿、设计与构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产生了旨在揭示新时期会计本质的“两论”--“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现就两论出台的情形及其内容分述如下:
会计技术论
对“会计技术(Art)论”,我国不少学者将“Art”译为艺术,并依此将这一学派称为“会计艺术论”学派。事实上,从本质上考察,会计不能列入艺术之列,只能讲它在计算账目、汇总账目、求取平衡,以及表现在会计报表中对各科目的组合方面显示出具有一定“ 艺术 ”性态的技巧或技艺,故我们认为部分学者将“Art”译为“技术”为妥。
会计系统论
为阐明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成因,首先必须揭示“会计信息系统论”产生的历史导因,这些导因将使我们明显地看到以往对这一学派的研究所存在的片面性。
范畴中的一部分。“这一提法在70年代已为相当一部分学者所认同,并为大多数会计工作者所接受。
1970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1957年由AIA改为此名)也改变了它在40年代“会计的性质是技术”的提法,而在公报中提出:“会计是一种服务活动。它的职能是提供有关经济事项的定量信息。该信息主要是财务性质的,而且是对经济决策有用的。”这份公报强调信息服务,并在信息服务与经济决策之间建立了必然之关系。至70年代,由美国学者西德尼·戴维森(Sidny Davidson)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在序言中论及会计定义时更进一步讲;“会计是个信息系统---一种用来将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的有意义的经济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这种观点历经80~90年代,已成为在世界会计界占主要地位的一种论说,其影响之大是史无前例的。
从总的方面考察,“会计信息系统论”较之“管理工具论”、“技术论”进步在于:一则,它迎合了时代潮流,引入“信息系统”这一科学概念,从人机结合方面突出了现代会计反映这一功能性作用;二则,它明确并且强调了财务会计信息或经济信息对于公司经营决策的有用性与必要性,并从服务方面突出了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最后,这个学派从建立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方面来认定会计方法改革的方位,使现代会计方法体系与电子计算机有机结合起来。
然而,必须指出,从根本上讲“会计信息系统论”所强调的依旧是会计的反映职能,所肯定的也依旧是会计的服务性功能作用,即使在确定财务会计信息与决策的关系方面也依旧是从被动方面认定的,而未能体现会计的能动作用,所以,说到底它与“技术论”一样未能跳出“管理工具论”的圈子,仅仅体现为对以往"管理工具论”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会计学者利特尔顿在阐明"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这一基本观点的同时,又直言不讳地把现代会计说成是由过去简单的工具发展成为一种"复杂的工具”。这一事实便是反映“会计信息系统”依然囿于“管理工具论”圈子之内的最典型的例证。
纵观以上从古至今人们对会计职能认识的演进史,以及人们在认定会计职能的同时对会计本质问题的揭示使人不得不作出这样一个惊人的结论;在众多会计名家及著名会计团体的笔下,会计从来都未曾摆脱过作为“工具”的命运,无论会计环境发生着多么重大的变化,会计都始终被看作是纯粹服务性的工作,是处于被动状态的行为,从始至终处在作为“工具”的这个社会位置之上。
木头人的老婆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仅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概念去认识,而要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角度去思考。站在这个高度,就能考虑会计信息对于经济社会的作用,发现会计信息对于经济运行的价值,研究它在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中所发挥的功能。本书按照上述思想写作,探讨研究了以下问题:第一,重新认识会计理论并进行突破与创新。第二,分析会计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经营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第三,介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讨论会计信息处理的智能化。第四,讨论“公称会计”理论,进行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经济信息处理综合化的“国家经济信息支持系统”的设计给你一个构架吧!第一篇 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1 影响会计的各种活动与理论(上) §1.1 经营活动、管理活动与会计活动的关系 §1.2 管理学、经营学理论与会计理论的关系 §2 影响会计的各种活动与理论(中) §2.1 经济学与会计的关系 §2.2 法律与会计的关系 §3 影响会计的各种活动与理论(下) §3.1 宏观经济管理与会计的关系 §3.2 道德、素质和品质对会计的影响 §4 会计的基础理论 §4.1 会计活动产生与存在、发展的原因 §4.2 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影响制约着会计活动 §4.3 会计信息的来源与会计对象 §4.4 会计前提(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再认识) §4.5 会计的基本原则 §4.6 会计核算方法 §4.7 会计本质与属性 §4.8 会计定义 §4.9 会计信息生产的不同方式——会计基础理论基本命题的创新探讨 §5 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5.1 系统论与系统工程 §5.2 信息论与信息 §5.3 信息系统 §6 管理信息系统 §6.1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6.2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6.3 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结构 §7 经营信息系统 §7.1 经营的理念与理论 §7.2 企业的重要经营活动 §7.3 经营信息系统的功能构成 §7.4 MRP-Ⅱ与ERP简介 §8 会计信息系统原理 §8.1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对它的认识 §8.2 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影响 §8.3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的探索 §8.4 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 §8.5 会计信息系统模型 第二篇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9 企业会计信息的作用 §9.1 会计信息的需求分析 §9.2 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9.3 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9.4 企业会计信息生产的缺陷和不足 §10 经营活动中的经济联系是会计信息处理的基础 §10.1 企业组织是企业会计存在的基础 §10.2 企业经营活动是会计信息的来源 §10.3 会计信息的本源是经营活动中的经济联系 §10.4 企业中的会计信息 §10.5 反映经济联系的会计信息流 §10.6 反映经济联系的会计公式 §11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结构 §11.1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定义 §11.2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结构 §11.3 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结构 §11.4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内容与数据结构 §11.5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结构 §12 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12.1 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的功能 §12.2 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的主要数据文件设计 §12.3 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的主要设计 §13 会计报表程序的设计 §13.1 科目余额表是会计报表数据的方便来源 §13.2 资产负债表程序设计 §13.3 利润表程序设计 §13.4 现金流量表程序设计 §14 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智能判断 §14.1 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职业判断 §14.2 编制会计凭证的会计职业判断的智能化实现 §14.3 智能化实现会计职业判断的会计信息系统构思 第三篇 构筑社会性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经济信息处理综合化 §15 公称会计一一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的理论 §15.1 用公称会计构筑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的理论 §15.2 构筑公称会计理论必要性和重要性 §15.3 会计信息需求内容再分析 §15.4 公称会计的理论基础 §15.5 公称会计的基础理论 §16 公称会计支撑会计新领域 §16.1 公称会计支撑环境会计 §16.2 公称会计支撑价值链会计 §16.3 公称会计信息生产的其他讨论 §17 公称会计信息社会化生产系统的代码 §17.1 公称会计信息社会化生产系统的基础代码 §17.2 公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 §18 公称会计的核算方法 §18.1 公称会计的要素及平衡关系 §18.2 公称会计的账户(科目)体系 §18.3 公称会计的记账公式及处理方法 §19 会计、统计信息共享的国家经济信息支持系统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