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匿名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研究顾美玉 【摘要】:近几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备受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已超出了会计范畴而演变成一种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拓宽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 豫顺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关键词】: 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 【分类号】:F275【DOI】:CNKI:SUN:XXJK.0.2006-24-091【正文快照】: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力度。修订后的《会计法》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作了明确规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企业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已
小林绿子UUU
一、我国内部控制 (一)内部牵制阶段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内部牵制,在《柯 氏会计词典》中的定义是指:“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它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 业务流程设计。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每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 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内部牵制的实践是现代内部控 制的起源。它的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 上的责任分工,然后通过其他个人或部门实施交叉监控。因此,内部牵制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仍居 重要地位,是组织规划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在内部牵制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不必考虑内、 外控制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一方面,企业 需要在管理中采用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另一 方面,为了适应当时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需要,西方各国纷纷提出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对企业财 务会计资料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 1980年3月召开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代表大会上,有代表建议对内部控制的范围和目标进行扩展并 将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纳入内部控制系统。同时提出控制环境因素应包括:组织计划、预算程序和预算 控制、责任的确定和授权、员工雇用计划、财务人员培训计划、以及保证员工保持较高道德水准的方 法。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人们逐步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必须将控制环 境问题纳入内部控制的研究视野。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为向具体内容深化,并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 的研究范畴。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 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同时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二、国外内部控制环境 1、内部牵制阶段--孕育,控制环境尚未纳入研究 1905 年,L. R. Dicksee 最先提出内部牵制概念,包括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和人员轮换,可以看 作是内部控制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内部牵制的主要内容是相互核对,主要方式是设定岗位分离,着 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控制,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 舞弊,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雏形。 在内部控制环境孕育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忽视了 组织活动中岗位分离、业务流程及记录过程的监督缺位问题,未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即没有意 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客观上已产生了对控制环境的需要。 2、内部控制两因素阶段--萌芽,控制环境开始受到关注 20 世纪 40 年代至 80 年代初,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传统内部牵制思想与之相结合产生 了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伴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对日益趋烈的竞 争,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改进内部管理,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为此,CAP 在 1958 年《审计程 序公告第 29 号》中,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80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内部审计师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提出“将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纳入内部 控制系统”,这是国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最早研究。人们第一次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 要作用,第一次认识到必须将控制环境问题作为内部控制的因素来研究。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