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10

  • 浏览数

    216

怡安宝贝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洪秀全开会计划

10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子非鱼1102

已采纳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第二种,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如郭毅生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如“杨秀清、萧朝贵、秦日昌等人便是无产阶级分子杰出代表”(此等人作者认为属于市民等级,编者注)。“因此,就不能不使得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单纯农民战争的许多特点,其中如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平等观念,否定专制神权和专制政权的思想,便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经过:1、金田起义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众到桂平金田村“团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清廷闻讯,调集兵力进行“围剿”。2、永安建制太平军向东南发展受阻后转至武宣。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自称“天王”,并分封杨秀清为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5月16日由东乡突围北上象州,因遭清军堵截,折回金田地区,被包围。9月下旬,突围北上攻占永安(蒙山),粉碎清军围攻。太平军在永安一面抗击清军进攻,一面进行军政建设。12月天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3、突围北上1852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攻桂林不下,转攻全州,冯云山中炮身亡。后折入湖南道州(道县),在此整顿队伍,增修战具;制备军火,并作出“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战略决策。8月10日弃道州东进,占郴州,建立“土营”。9月攻长沙,萧朝贵阵亡。12月占岳州(岳阳),建立水营。1853年1月攻下武昌,震动清廷。2月9日洪秀全等率领号称50万众、船1万余艘,夹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势如破竹。3月19日占领江南重镇江宁(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旋派军两支攻占镇江、扬州,与天京形成犄角之势。4、定都天京太平军攻占江宁后不久,清军即赶来堵截。钦差大臣向荣率万余人在天京城东建立江南大营,阻扼太平军东出苏、常;钦差大臣琦善率万余人在扬州外围建立江北大营,遏止太平军北上中原。同时拟南北配合,伺机夺占天京。洪秀全、杨秀清决定固守天京,同时派兵北伐京师,西征长江中游。5、出师北伐1853年5月13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和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领2万余人由浦口出发,奉命“师行间道,疾取燕都”。太平军经安徽、河南、山西、直隶(河北)长驱北上,于1853年10月29日进抵天津西南的静海、独流镇,驻守待援。清廷震惊,以胜保为钦差大臣,后又任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会同胜保“进剿”。北伐军陷于清军重兵包围之中,时值隆冬,军资缺乏,援军不至,处境日艰,被迫于1854年2月5日突围南走束城,旋又至阜城。清军紧追不舍,北伐军再度被围。洪秀全、杨秀清得知北伐军抵达天津附近时,才考虑派军增援。1854年2月4日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统率北伐援军7500人,从安庆出发,经皖北、苏北,直入山东。4月12日克临清,旋遭胜保部围攻,27日在南退途中溃散覆灭。5月天京再组援军未果,北伐军遂陷于孤军作战。林凤祥、李开芳得知援军北上,于5月5日由阜城突围东走,占领东光县连镇。为分敌兵势,迎接援军,李开芳率千余骑于28日突围南下,占据山东高唐,获悉北伐援军已败,乃筑垒固守。北伐军兵分两地,势更孤单。1855年3月7日连镇被僧格林沁攻陷,林凤祥被俘。僧格林沁旋南下会胜保军猛攻高唐。李开芳突围南走茌平县冯官屯。5月31日冯官屯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失守,李开芳被俘。北伐军将士英勇善战,但由于战略上犯了孤军深入的兵家大忌,终致全军覆没。6、领军西征在北伐的同时,1853年6月3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步军两三万人,由天京溯江而上,开始西征。意欲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以屏蔽天京。10日西征军占领安庆,旋进围南昌,攻城80日未下,撤围北返。石达开至安庆主持西征战事,集中兵力进攻皖北,于1854年1月14日攻克庐州(合肥)。继率师西攻,于黄州堵城大败清军,乘胜再占汉口、汉阳,进围武昌。同时分军两支向鄂北、湖南进军。与曾国藩所率湘军战于岳州、湘潭和靖港,失利退出。湘军乘势陷武汉,并突破太平军田家镇、半壁山防线;1855年1月兵锋直逼九江。为阻遏湘军攻势,石达开率军驰援,于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一举扭转不利战局。旋乘胜反攻,再克武汉三镇。清廷为挽救败局,调集兵力围攻武汉,西征军与湘军在武汉周围激烈争夺。1855年10月上旬,曾国藩自江西遣军援鄂,武汉形势危急。石达开又率部西上,败湘军于咸宁、崇阳,并乘虚挺进江西,连占7府40余县,困曾国藩于南昌,西征军事达到巅峰。1856年3月石达开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西征作战结束,基本实现预定战略目标。自太平军北伐、西征后,天京一直处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包围之中。1853年12月太平军弃守扬州,江北仅占瓜洲。1854年夏清军自广东调“红单船”50艘驶抵天京江面,天京上下游交通受阻。1855年8月芜湖失守,镇江危急,天京外围的军事形势日趋严重。是年底,洪秀全、杨秀清决定从西征战场调兵回救。1856年2月燕王秦日纲率数万人白天京援镇江,北渡瓜洲,4月攻破江北大营,重占扬州,旋又南渡,连破镇江外围清军营垒后撤回天京。时石达开率部从江西前线赶回,太平军兵力更厚,6月攻破江南大营。向荣败走丹阳,不久忧愤而死。至此,天京的威胁基本解除。7、天京事变1856年8月,杨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相救。9月初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韦昌辉残杀。不久,韦昌辉又被洪秀全处死。合朝文武迎石达开到京辅政。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疑忌,于1857年5月负气出走,率数万将士脱离天朝,独立作战。虽继续反清,但远离根据地,于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覆灭。经此“内讧”,太平天国受到极大损害,军事形势不断恶化,武汉、九江相继失守,湖北、江西根据地大部丢失,只有安徽战场控制地区略有扩大。从此太平天国开始衰败!8、防御战此时,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处于高潮,加之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年轻将领,才使军事形势没有发展到恶化的地步。1858年初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围攻天京。为解京围,后军主将李秀成请命出京,与前军主将陈玉成在安徽枞阳举行会议,确定作战方略。会后,陈玉成率部首先攻占庐州,后南下会李秀成部,于1858年9月27日攻破位于浦口的江北大营。此时,湘军自湖北两路东犯,南围安庆,北攻庐州。湘军悍将李续宾率5000之众于11月3日进抵庐州南面的三河镇,陈玉成得报,约李秀成等部先后赴援,在三河外围全歼李续宾部,并乘势收复舒城、桐城等地,迫使进围安庆的湘军撤回湖北。1860年初江南大营再次合围天京。忠王李秀成与干洪仁玕商定采取“围魏救赵”之策,解救京围。2月10日李秀成率2万余人经皖南入浙,攻占杭州,诱使江南大营分军往救。俟清军援兵抵杭,即弃城昼夜兼程北返。4月下旬各路太平军进抵天京外围。5月2日再破江南大营。旋乘胜东征,连占句容、丹阳、常州,6月2日占领苏州。接着进军上海,因内应被破坏,又遭英法侵略军阻击,未能得手。正当太平军进攻上海之际,清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北巡抚胡林翼督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东下进围安庆。9月洪秀全调集大军,西上救援。陈玉成率军走江北,李秀成率军走江南,约定次年4月“合取”湖北,迫使湘军回救,以解安庆之围。1861年3月陈玉成占领湖北黄州,由于受到英国侵略者恐吓阻挠,停攻武汉,4月下旬返回安徽。李秀成部迟至6月才抵武昌外围,得知陈玉成部先回安徽,也东返浙江。“合取湖北”计划彻底落空。此后,洪秀全增调兵力,三次强攻围困安庆之敌,均为湘军所败。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陷。陈玉成坐守庐州,束手无策。1862年初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赴河南、陕西招兵,皖北兵力更加单薄。李秀成率部再次进军上海,因英法侵略军与清军联合抵抗,未能得手。4月至5月间署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6500人自安庆分抵上海,东线军事形势日渐严峻。5月荆州将军多隆阿率清军来攻,陈玉成弃城走寿州,为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擒,解送清营遇害。天京西部防线瓦解,东南方面却有所发展,太平军于年底攻占杭州及浙江大部地区。1862年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下,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线督战的李秀成火速回援。9月李秀成等“十三王”统率10余万人自苏州等地回救,急攻40余日,未能取胜。不久,洪秀全又责令李秀成率部“进北救南”,企图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围城湘军回救。李秀成部在西进途中遭湘军节节阻击,进至安徽六安被迫折返,途中又遭湘军拦截,损失精锐数万。与此同时,李鸿章淮军在“常胜军”支持下,由上海西进,于1863年12月攻陷苏州、无锡,兵锋直逼常州。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浙江,于1864年3月攻陷杭州,并基本占领浙江全省。曾国荃部湘军则逐一攻占天京城外要点,对天京形成合围。苏州陷落后,李秀成自前线返回天京,建议“让城别走”,遭洪秀全拒绝,乃布置死守。9、结果:天京失守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但分散在长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的数十万太平军,仍英勇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10、尾声:余部斗争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幼天王突围而出,不久失散。1864年7月22日李秀成被俘,8月7日被害。幼天王在江苏东坝与洪仁玕相遇,经浙江进入江西,10月分别被俘,11月在南昌遇害。活动于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的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带领下,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最后于1866年2月在广东嘉应州(梅州)被清军击灭。远征陕西的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回救天京途中,于1864年11月在湖北、安徽境内为清军所败,余部由赖文光率领与捻军合编,坚持反清斗争,直至1868年失败。

洪秀全开会计划

214 评论(13)

Mr。。伍

纵观中国历史起义领袖还是开国君主,都没有像洪秀全这种全靠运气上位的!完全没有能力和远见!洪秀全的很多想法异常怪异,全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刚刚起义成功以后他竟然想要沿江去英吉利!而杨秀清相比就远见战略都要强太多了!杨秀清当年主张直接打入北京,趁热打铁,但洪秀全就想要享受于是定都南京!这一下错过灭掉清朝最好的机会,迅速腐化!

267 评论(15)

桃子爻爻

当时天王府一直不断的让秀女进宫,非常的奢侈腐化。

141 评论(12)

真锈菜刀

洪秀全那时候非常的不正直,迷恋色情,当时天王府一直不断的让秀女进宫,据说他的后宫有一百多名妃子,非常的奢侈腐化。所以最后才倒戈

226 评论(10)

陈果果122

统治地位最高的洪秀全想迁都开封却为什么受于杨秀清,小编认为是谋略上的差距:

杨秀清指挥屡战屡胜,更让人心服。

杨秀清(原名杨嗣龙,1823年-1856年),原籍广东嘉应州,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 杨秀清在其曾祖父之时,迁居到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依靠耕林烧炭为生。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这些说明,这个人确实有能力,带兵打战很有一套,还会拉拢人心。

但洪秀全屡试不第却在这些方面略微吃亏。洪秀全出生于耕读世家,7岁起在村中书塾上学,熟读四书五经及其它一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都在童生试中的广州院试失败落选。

杨秀清快人一步,夺得天父代言权

太平天国在攻入南京之后,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曾经因为定都地点问题差点闹翻,此时的杨秀清已经位极人臣,从广西金田到江苏南京,一路上太平天国的计策谋略,多出于东王府,早在永安建国封王的时候,洪秀全就肯定了东王的地位,宣布自东王一下的诸王全部受东王的节制,实际上杨秀清之所以能抢夺先机,在早期太平天国运动中获得如此显赫的地位,除了因为杨秀清机智多谋,是个打仗天才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杨秀清已经快人一步,首先抢夺了天父代言权。

你想,洪秀全学习传教,宣言基督教,特别在开始阶段,见到人,就宣传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义,称之为“拜上帝教”。自称是上帝的二儿子,耶稣的弟弟。况且,天父代言权,原来对他来说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筹码,但现在没了。他就会对杨秀清妥协,,,

哈哈,小编实在不才,还请多多担待。比心。。。。

337 评论(10)

a淡淡小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的(南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希望能帮助到你

204 评论(8)

癞皮狗旺旺

洪秀全定都天京,十一年不出天王府,只是去让更多的宫女招进宫中,然后享受自己的奢侈生活,听说她的后宫有100多名宫女。

172 评论(15)

蚊防四宝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创始人和思想指导者,与整个运动相始终。认识了洪秀全,可以说基本上认识了太平天国整体事业。这里就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形成和发展、学习西方的反侵略思想与实践, 以及对19世纪末中国革命运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求正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洪秀全反清爱国革命思想的形成 洪秀全,广东花县官禄布人,1814年出生于一个中等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的洪秀全,也和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曾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力图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的老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光宗耀祖。 1843年,即鸦片战争失败后一年,他第四次赴广州应试,结果又名落孙山,为此他愤怒万分地说:“不考清朝试,不穿清朝服,等我自己来开科取士吧!”为不平之心所刺激的洪秀全,“发现研读孔子不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正当日后宏图伟业岌岌可危之机,圣经的真相,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基督教的教义也就深入其心。”〔1〕当时, 他读了1837年赴广州应试得到的被束之高阁的《劝世良言》,“如梦初觉”,遂抛弃了科举致仕的老路,创立了中西结合的拜上帝教,决心“要开创新朝”,来代替满清封建王朝。这是洪秀全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对于洪秀全由读书做官到造反当皇帝的思想转变,中国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标志着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另一种则认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是1847年形成的。这里就涉及到洪秀全早期著作,即1845~1847年《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的理解问题。现将这三篇著作,略加剖析。 《原道救世歌》宣传独拜“真神惟上帝”,不准拜邪神,反对邪淫、忤父母、行杀害、盗贼、巫觋、赌博等六不正行为〔2〕。 《原道醒世训》抨击了当时“世风日下”是“一出于私”造成的,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平正直之世”——“大同世界”,来代替那个“陵夺斗杀之世”的旧世界〔3〕。 《原道觉世训》强调上帝与妖魔的对立,提出“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当共击灭”“阎罗及其妖徒鬼卒。”〔4〕 这三篇文章,太平天国后来把它们编为《太平诏书》颁行。其中前两篇文章,有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劝人为善”,即“改邪归正”,没有明确提出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观点。后一篇文章,在宗教外衣下提出以暴力推翻妖魔即后来的清朝皇帝“咸丰妖”的思想。正是依据这一史实,有的专家学者认为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要到1847年才形成。笔者认为1847年前洪秀全暴力反清思想虽然未完全形成,但反清思想早已形成。 1847年5月,洪秀全从广州罗孝全学习圣经之后,第二次来到广西,与紫荆山创立拜上帝教的冯云山会合,终于确立了反清的具体革命计划。最后在上帝教信徒与地主武装冲突中,于1850年底开始“团营”,要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综上所述,金田起义前洪秀全反清爱国革命思想的形成,经历了“改邪归正”到“斩邪留正”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当和平改革已不可能时,才采取暴力推翻清王朝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将“改邪归正”和“斩邪留正”完全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因为“改”和“斩”的目标都是针对清王朝的,不同的仅仅是手段,即和平改造还是暴力革命的问题。 二、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发展及其实践 洪秀全在宗教外衣下的平等平均思想,代表了广大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所以金田村点燃的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两湖三江, 终于在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南重镇南京,汇合成燎原之势。 随着太平天国初期胜利发展的实践,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也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他把原始基督教的“太平之世”与儒家大同思想熔于一炉,并把历史上千百年来亿万农民追求的平等平均思想提高到一个消灭私有制的新阶段,从而将中国历史上旧式农民战争推向最高峰。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反清与反孔相结合和对外政策三个方面。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其集中体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一个立国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土地问题。 《制度》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即土地国家公有的原则,宣布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并规定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分男女。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所谓杂以九等,就是按田亩产量,把土地分为上上、下下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坏田),好丑各一半”〔5〕。 对于受田年龄,规定“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多于十五岁以下一半”。《制度》还规定:“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至于人民“所有婚聚弥月喜(丧)事,具用国库,不得多用一钱。”由此可见,农民分到的田,只是使用权,而所有权则归天王的国家所有。《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二母鸡、二母彘(猪),无失其时。”“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6〕可见, 《制度》要建立的仍然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小生产自然经济。《制度》没有提到商业,是很自然的事。 总之,《制度》在土地问题的基本精神是:试图在小生产基础上,推翻封建土地私有制,由天王所代表的太平天国国家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进行平均分配,以达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目的。这是《原道醒世训》中“大同”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思想。 洪秀全的农业社会主义乌托邦设计,集中表达了千百年来贫苦农民追求消灭私有、压迫、剥削,创建一个天下为“公”、“共同富裕”的“太平”世界的理想。马克思把这种消灭“私有制”的思想称之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也把洪秀全的“均产主义”称之为“社会主义”。 把反清与反孔结合起来,是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在天京,太平天国掀起了一个“敢将孔孟横称妖,经世文章尽日烧”的排儒高潮。洪秀全试图从制度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他这种把“奉天讨胡”的政治革命与反孔的文化革命同时并举的做法,尽管有严重的局限性,但在近代社会变迁的模式上具有先驱意义,开创了以西方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并力求把两者融合起来的新途径。这个问题,我写了《洪秀全与中国传统文化》、《洪秀全反孔的再评介》等文,不再赘述。这里只想补充一点,造反可以不要儒学,统治却终究以儒术更为应手。 洪秀全反清革命思想的第三个特点,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提出独立、平等、友好的对外交往原则。 早在金田起义前,洪秀全曾说:“如果上帝助吾恢复祖国,我当教各国各自保管其产业而不得侵害别人所有;我们将彼此有交谊,互通真理及知识,各以礼相接,我们将共拜同一天父,共崇敬同一之天兄世界救世主之真道。”〔7〕这是主张国与国、 民族与民族之间应当平等友好交往,不得侵害别人所有,干涉他国内政。这具有一定的反对外国侵略意义。 当1853—1854年英、法、美第一批公使访问天京时,北王韦昌辉根据上述平等友好交往的原则,在回答英国公使文翰时说:“吾等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8 〕虽然洪秀全尚有自诩为“天下万国真主”的大国主义思想,也不能掩盖他对外平等友好的开放立场。对于这一点,甚至连法国公使布尔布隆也承认:“广西革命军人对外国态度是友好的。”这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形成显明的对照。 洪秀全要创建的太平天国,是千百年来贫苦农民梦寐以求的没有压迫、剥削,国与国、人与人、男与女平等的理想国家。正是这一理想,汇集了广大贫苦农民,并成为他们反清的强大精神力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经过北伐,特别是西征和天京破围战的胜利,于1856年5月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西、 江苏广大地区,把太平天国事业推向全盛时期。 三、洪秀全学习西方的反侵略思想 1856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开创新朝”事业大有希望的时候,革命最高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了亲痛仇快的内讧悲剧。这次内讧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东王杨秀清“逼封万岁”开始,中经韦昌辉滥杀无辜,到1857年石达开率精锐出走结束,历时近一年。内讧造成严重的恶果:一是这次“天京王杀王”的悲剧,使首义诸王或死或走,只留下天王孤家寡人一人外,前期领导核心全被破坏,“自坏长城”;二是清军乘机攻占武昌、九江、镇江等长江中下游战略要地,到1858年清朝重建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三是更为严重的损失是“人心散乱”,广大将士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当时太平军内部有首民谣云:“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依旧让咸丰。”因此,当时曾国藩曾说:“洪杨股匪,不患今岁不平。”太平天国面临着由盛转衰的严重危机。 太平天国之所以没有象曾国藩预期的那样被镇压,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客观上一是当时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不可能集中全力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仍处于高潮,分散了对天国的压力。主观上是洪秀全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轻将领,重建领导核心,“振作同心”,艰苦奋战,于1858年继三河大捷之后,又取得二破江北大营的胜利,使太平天国得以“稍可自由”。 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如果说,前期洪秀全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宗教上,那么后期则触及到学习西方经济、政治等实质问题。这一新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他批准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学习西方的政纲《资政新篇》上。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根据在香港七年学到的资本主义知识,向天王提出的力图振兴天国的近代化政纲。《新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方面。 政治上,它要求加强“权归于一”的中央集权,反对“联盟结党”的分裂主义倾向,学习“西邦邦法”,即若干民主制度。 经济上,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火船技艺”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近代工矿、交通和金融事业,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鼓励私人雇工设厂,制造产品,给予专利,允许“百万富翁”存在。 思想文化上,强调文以纪实,“言贵从心”的朴实文风,兴办新闻馆、医院、学堂等公益事业,禁止贩卖鸦片、人口等。 外交方面,主张自由通商和平等友好交往,反对外国干涉中国内政,坚持独立自主的民族立场。更可贵的是,它认为与外国“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善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诬之字皆不必说也。盖轻诬字样,是口角争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新篇》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与“番国并雄”的“兵强国富”的近代化国家,“奋为中地倡”。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那么《资政新篇》则是“欧风美雨驰而东”的结果。 洪秀全对《新篇》的28条建议,除“准买新闻篇或暗柜”三项表示以后再行,有16处批“是”,七项批“此策是也”,说明他基本上都是赞同的。这就说明洪秀全是顺应时代潮流,向西方国家摸索救国救民真理,思想已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新篇》是游离于农民运动之外的舶来品,与太平天国没有内在联系。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笔者认为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以后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时代趋势,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主张。这是一;其二,事实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主张搞近代化的不仅有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郑观应的《救时揭要》和容闳向洪仁玕提出的七条近代化建议;第三,太平天国后期,实际上已经开始购买制造洋枪、洋炮、轮船的军事近代化活动,比洋务派搞洋务运动还早几年。那种认为农民天然拒绝中国近代化观点,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生活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从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和进军苏浙胜利后,洪秀全把广大将士奋战的一切胜利,归功于上帝的保佑,从而更迷信自己创立的拜上帝教。拜上帝教成为束缚洪秀全至死的严重精神鸦片。同时效法古人“众建诸侯而削其力”的方法,滥封王爵,更加深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主义倾向。与太平天国内部分裂相反,清王朝则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满汉地主阶级和中外反动派则公开联合起来镇压革命。曾国藩为代表的汉族地主经世派执掌军政大权,以各个击破的手法进攻太平天国。 面对中外反动派的联合武装进攻,洪秀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既表现了学习西方接纳新知的开明,又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两者具有同样的光辉。他号召太平军将士,与“妖(清朝)及番鬼盟军”展开英勇的反侵略、反清的武装斗争,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爱国主义精神。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失败和清朝统治得以延续,除了其它主客观原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崛起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经世派势力。洪秀全与曾国藩两者对比,洪秀全似乎更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但他的理想在中世纪是一种异端。曾国藩更懂得中国社会,并因此能够代表中国传统社会,前者用理想汇聚力量,后者用传统汇聚力量。结果只能是传统战胜理想。 四、洪秀全思想和业绩的历史影响 近代中国110年历史的基本问题是两个:一是要求独立、民主;二是要求工业化、近代化。从爱国走向近代化与从爱国回到中世纪,是区分近代爱国主义与传统爱国主义的主要标志。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外争独立,内搞近代化,说明他的爱国主义已经由传统向近代转变,并具有近代爱国主义的性质。 太平天国以喜剧开始,以悲剧结束。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而烟消云散,接着兴起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基督教的教案,直至19世纪末汇合成近代中国第二次农民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从爱国回到中世纪,这正是义和团与顽固派发生感应的内在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在战争中确实有严重破坏江南经济的一面。正如王韬所说,当时江南“几于百里无火烟,其中人民大半死亡,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耕不弃。”〔9〕苏州府九县一厅,人口由1831年的340万降到1865年的128万。这个破坏中,湘淮军、侵略军和太平军都应负责, 全加在太平军身上,是不公正的。事实上,任何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国内战争,尽管有破坏,却是革命的、合理的,因为它推动了历史前进。 太平天国尽管有破坏江南经济的一面,但它仍然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从经济上说,太平天国后自耕农增加和永佃制盛行。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地主势力,迫使地主或逃或亡,使一部分农民把“租田概作自产。”革命失败后,地主“视田为畏途”,农民通过低价买田占有了一部分田地;再次,农民又通过“开垦”无主荒田,“占为世业”。这样,江南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集中现象有所缓和,自耕农数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江南田底、田面权分离的“永佃制”盛行。农民持有田面权后,生产积极性提高。以上两个方面,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73 评论(9)

灰羽联盟

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在短短的时间了席卷了中国南方大地。建立起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他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作为自己的革命纲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领导集团滋生了腐朽作乐的思想,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天京事变的出现,太平天国由盛而衰。洪秀全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军的将士们进行了艰苦的防御作战,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为太平天国运动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终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作为在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的近代历史涂上了浓重的一笔。然而,作为小生产的代表,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148 评论(8)

mini灵灵

杨秀清和洪秀全同为当时的将领,但是两人在许多问题上意见并不相同,所以当有重大决策的时候,并不能洪秀全一人决定

348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