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81

:小小的菇凉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核算应当区分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哲藤1

已采纳

成本核算原则是指进行成本核算应当遵循的规范,是人们在成本核算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并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逐渐形成的,是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和依据。是计算成本应遵循的原则。成本核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指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规定。2.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真实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可核实性指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员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3.相关性原则。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成本管理、预测、决策服务。及时性是强调信息取得的时间性。及时的信息反馈,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改进工作。4.重要性原则。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力求精确。而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琐碎项目,则可以从简处理。5.一致性原则。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6.分期核算的原则。企业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进行分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7.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即使在本期支付,也不应计入本期成本。8.按实际成本计价的原则。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要按实际耗用数量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

会计核算应当区分

100 评论(11)

水中央1985

1、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

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

算的依据。

3、有用性

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5、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6、及时性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

会计信息失去时效。

7、清晰性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业经济活

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

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

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

9、配比性

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

配比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即将收入与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即将一定

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

10、实际成本

实际成本原则,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

如有变动,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起账面价值。

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12、谨慎性

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

压低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加以合理估计。争力。

13、重要性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经济业务

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扩展资料

把握会计准则,还应当注意会计准则具有“四性”

1、规范性。每个企业有着变化多端的经济业务,而不同行业的企业又有各自的特殊性。而有了会计

准则,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就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

的基础上进行。

2、权威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发布和实施要通过一定的权威机构,这些权威机构可以是国家的立法

或行政部门,也可以是由其授权的会计职业团体。会计准则之所以能够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

的规范和处理会计业务的准绳。

3、发展性。会计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会计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

会计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准则也要随之变化,进行相应的

修改、充实和淘汰。

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性。会计准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会计准则又是会计理论与会计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准则

314 评论(13)

一碗小泡饭

会计核算的13项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它是指会计核算要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真实性是对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要求。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可比性原则。它是指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所以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可比性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4、一致性原则。它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也就是说,同一会计信息不仅要求在企业之间可以比较,而且在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也要保持一致性。一致性与可比性一样,都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则。 5、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它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应尽可能减少经营者的风险负担,办法是在符合会计政策的前提下应当考虑企业风险,尽量低估企业的资产与收益,对可能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则要算足。谨慎性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实行谨慎性原则对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扩大企业的财务决策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6、相关性原则。它是指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投资者、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的要求并有助于他们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和信贷决策,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当局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7、及时性原则。它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 8、清晰性原则。它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清晰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会计核算要尽量使会计信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9、重要性原则。它是指可以根据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的影响程度来决定会计核算的精确程度及会计报表内容的详略程度,进而决定核算的工作量。 10、历史成本原则。它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如有变动,除有一般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按照此原则,企业的资产应以取得日期所费的成本作为入账和计价的基础,所以称为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不仅是一切资产取得据以入账的基础,而且是其以后分摊转为费用的基础。此原则在正常情况下,同样适用于负债、所有者权益。 11、配比原则。它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当确定某一个会计期间已经实现收入之后,就必须确定与该收入有关的已经发生了的费用,这样才能正确确定该期间的损益。 12、权责发生制原则。它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亦即费用或收入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负担来确定。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记账基础,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会计模式可以正确地将收入与费用相配合,正确地计算损益。 13、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它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如果支出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只与本会计期间有关,那么该项支出就作为收益性支出;如果支出的经济收益不仅与本会计期间有关,而且与几个会计期间有关,那么该项支出就是资本性支出。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对于正确地确定某一会计期间的损益有着重要性的意义。

291 评论(11)

者尼私人影院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十三项吧(1) 真实性原则:又称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3) 有用性原则:也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4) 一致性原则:又称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5)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核算,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6)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应当及时提供。 (7)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能清楚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8) 权责发生制原则: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收入或费用的确认应在实际发生或影响期间而非现金收付期间予以确认。 (9) 配比原则: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经营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10) 实际成本原则:又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各项财产物资都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的实际成本计价。 (11)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会计年度收益,即支出的效益仅仅与本会计年度有关的支出,如已销售商品的材料费用、工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资本性支出是指与几个会计年度效益相关的支出,如固定资产购建支出等。 (12)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应当合理估计,并登记入帐,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13)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分其重要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和程序。 会计信息质量原则:真实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用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 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实际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修正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349 评论(15)

小眼睛晶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 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 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 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 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 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 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 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 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从总的方面来说, 两者都属于可比性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对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 的变更。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 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2、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要求会计处理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 息及时利用。 3、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使用。 三、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 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 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的一个概念。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营业收入和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合。 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联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 的配比,即一定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的配比问题。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其取得或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 算。 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 本性支出的界限,以正确的计算企业当期损益。 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即仅仅与本期收入有关。 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不仅与本期收入的取得有关,而且与其他会计期的 收入有关,或者主要是为以后各会计期间的收入取得所发生的支出。 四、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1、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 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 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 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104 评论(12)

榜样的力量

会计中成本核算的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根据《管理会计会计制度(试行)》的规定:“管理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对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从管理会计制度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会计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同时存在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种处理原则,对预算资金的收支处理按照收付实现制处理,对经营活动收入和支出的处理按权责发生制进行。那么什么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呢?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编的《会计》(2005)一书中对权责发生制的界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依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两个基本前提来正确划分不同会计期间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归属,并运用一些诸如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项目来记录由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等会计要素。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本期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在本期实际以现款付出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在本期收入中获得补偿均应作为本期应计费用处理;凡在本期实际收到的现款收入,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应作为本期应计的收入处理;反之,凡本期还没有以现款收到的收入和没有用现款支付的费用,即使它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经营活动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而其损益的记录又要分期进行,每期的损益计算理应反映所有属于本期的真实经营业绩,收付实现制显然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二、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又称配比原则,它要求费用与其相关收益相匹配,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匹配、相比较。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或产出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或产出和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为取得收入或产出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 收益成本配合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的确认要求,用于利润确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带来一定的收入,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有利得必有所费,所费是为了所得,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利润正是所得比较所费的结果。收益成本配合原则的依据是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费用归谁负担。受益原则承认得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并非所有费用与收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须按照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有因果联系的直接成本费用和没有直接联系的间接成本费用。直接费用与收入进行直接配比来确定本期损益;间接费用则通过判断而采用适当合理的标准,首先在各个产品和各期收入之间进行分摊,然后用收入成本配合来确定损益。 在实际工作中收益成本配合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合,将收入或产出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合,将一定时期的收入或产出与同时期的成本费用相配合。例如为培养教育学专业学生所发生的支出不能计入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成本中去,把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在计算成本时剔除。本学期购买的教学用品支出不能计入下学期中去。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一般原则第十七条规定:“有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经营支出与相关的收入应当配比”,并没有对进行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收益成本配合原则进行规定。但是在核算教育成本时采用这一核算原则,能够准确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准确计算出一个时期或某一项教育产品成本。高等学校各项成本的计量必须在确定成本对象之后合理、准确地应用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将教育的费用与教育的收益相配合、将科研的费用与新知识的产出或技术改进相配合。 三、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收益性支出又称“收益支出”,是指企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其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因而由本年收益补偿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发生时,都应记入当年有关成本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指取得的财产或劳务的效益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支出,这类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先计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再分期按所得到的效益,转入适当的费用科目。资本性支出是与收益性支出相对称的。它是指单位发生其效益及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的各项支出,包括构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支出。 收益性支出不同于资本性支出,前者全部由当年的营业收入补偿,后者先记作资产,通过计提折旧或摊销分年摊入各年成本费用。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为了正确计算各年损益和正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如把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结果是少计了当期费用,多计了资产价值,虚增利润;反之,则多计了当期费用,少计了资产价值,虚减利润。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本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凡是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并在产生效益的几个会计期间内均衡地摊销,分别计入几个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但是目前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没有对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进行区分。依据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划分标准,可以确定事业支出属于收益性支出,基本建设的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而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单位支出根据配比原则不能计入教育成本。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于正确确定哪些支出应计入当期成本,哪些支出不能计入当期成本。要准确核算教育成本,就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支出中,也存在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要准确地核算教育成本,也必须遵循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四、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条原则是事业单位会计特有的一条准则,它只存在于事业单位会计。这是成本核算区别于一般企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对于国家指定用途的各类专项资金和专用基金,应当根据指定用途使用,不能挪作他用。专款专用原则对于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权限固然有所削弱,但却是出资者对其资金使用的一种约束和控制,是对高等学校不要求投资回报的资金使用的一种要求,是出资者权利的体现。 在资金投入主体较多,投入项目较多的企业,必须按资金取得时规定的不同用途使用资金,专款专用并专设账户;会计报表应单独反映其取得、使用情况,从而保证专用资金的使用效果。“专款专用”原则是预算会计特有的会计原则,充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按出资人意愿使用资金的思想。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此项原则,保证国家利益的顺利实现。 权责发生制原则、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会计主体,正确地核算收入和成本,是成本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

299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