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73

大南瓜小咪咪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优化管理会计体系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四川创和

已采纳

我国CMA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管理会计人才队伍显著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显著繁荣,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CMA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一是整合科研院校、单位等优势资源,推动形成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支持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院校、国家会计学院等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在系统整合理论研究资源、总结提炼实践做法经验、研究开发管理会计课程和案例、宣传推广管理会计理论和先进做法等方面,发挥综合示范作用。三是推动改进现行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切实加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四是充分发挥有关会计团体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具体组织、推动作用,及时宣传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二)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一是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推动其有效应用。二是建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和应用等提供咨询。三是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组织建立管理会计案例库,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三)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一是将管理会计知识纳入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和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二是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三是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与单位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探索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其他途径。五是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是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二是鼓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充分利用专业化分工和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加快会计职能从重核算到重管理决策的拓展,促进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鼓励会计软件公司和有关中介服务机构拓展管理会计信息化服务领域。

优化管理会计体系

99 评论(15)

吃买吃买吃买

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角度看,尤为需要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加强管理会计研究,是中国会计理论界的当务之急。本文既不准备抽象地议论管理会计的一些理论问题,也不试图具体研究中国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问题,而是立足我国经济现实,从企业战略层面探讨如何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现状的研究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系统研究,从1982年左右开始起步。与此同时,对中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也引起了会计界的重视。1984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天民教授所编的《管理会计学参考资料》一书,辑入了介绍我国第四砂轮厂、山西机器厂、南京第二机床厂等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文章。之后,《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等国内权威的会计刊物,经常刊登一些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效果较好的典型案例或经验介绍。及至1995年,暨南大学成立管理会计课题组,就我国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应用情况作了问卷调查,《会计研究》1995年第11期发表了该项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管理会计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理论研究或实践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校教学大多停留在翻译介绍,管理会计理论队伍单薄、缺乏组织,重技术方法研究忽视基本理论探讨,教学内容与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重复,管理会计推广应用成效不大。为此《会计研究》杂志就曾于1997年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题组织过一次有奖征文活动。而《会计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征文,则是在前一轮活动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相信中国会计学会在这一领域所作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将为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1997年的征文活动中,《会计研究》杂志先后发表了18篇论文,从多种角度研究了中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问题,尤其是山东经济学院、杭州商学院、南京大学课题组的专题调查报告,较为全面地介绍、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问题,结论是:1.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状况较前虽有进步,但实务与书本介绍的差距较大,应用现状与实际需要很不适应;2.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状况与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有一定相关性;3. 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应用的要求有距离。最后,形成了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的一些共识。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化人们对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九州大学西村明教授1999年初发表于台湾《管理会计》杂志“亚洲的经济成长与管理会计”一文。该文主要以日本管理会计实务为背景,先把管理会计发展划分为成形型、传统型、数理信息型、综合型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运用的技术方法分别是:1.财务比率分析、财务比较分析;2.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成本差异分析;3.库存管理模式、线性规划、行为科学、机会成本分析;4.成本企划、成本改善、作业成本制度、运用计划消灭成本差异。文章用相当篇幅分别介绍了除日本外的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的状况,认为:中国的管理会计主要处于成形型管理会计与传统型管理会计阶段。这代表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管理会计发展水平的一种判断,与前面介绍的中国会计界所持的观点基本一致。 以上介绍,虽不足以囊括有关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研究的全部成果,但大体上能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难看出,现有的研究主要依据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在实务界应用的程度而得出了有关结论,这种研究固然直观,但明显的不足是偏离了研究目标。据我看来,研究管理会计实务,主要研究管理会计在实务界的应用效果,或者说是要研究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但是,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与管理会计实际发挥作用不是一回事。当技术方法应用流于形式时,实际作用就等于零。因此,已有的有关管理会计实务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尚有值得商榷之处,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很难说正确地反映了管理会计实务现状。 本文试图对我国管理会计作用在总体上作一判断。我们并不否认,在我国一些企业,管理会计确实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为此,笔者认为,通过下列指标可为判断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态提供依据。 国有工业企业(一)或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二)有关指标 指 标 1996 1997 销售利润率 3.9 3.0 1.7 1.3 ( 每百元固定资产 15.20]#$]UTKew].-p@'{]BC6Q7z=}^0U+人力资源论文yfX %4 =S* \Y=_8"Ae.2SO~ 14.76 11.23 9.89 实现利税(二) 每百元销售收入 10.30 一)(%) 11.10 9.54 8.88 实现利润(二) 资金利润率 10.33 10.21 8.29 7.11 (二)(%) 产值利税率 9.89 9.61 9.19 8.20 (二)(%) 工业增加值率 32.35 28.63 28.11 25.51 (二)(%) 企业亏损额 638.86 772.46 1198.55 1431.34 (二)(亿元) 国有企业亏损 479.4 624.5 802.1 1127 1420.9 总资产报酬 4.8 4.5 3.5 2.8 率(一)(%) 资本收益率 5.8 4.1 1.4 0.5 (一)(%) 额(亿元) 实现利润 660.2 705.6 630.5 368.5 295.7 (一)(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经济年鉴》(1997) 由上述指标不难看出,我国企业这几年经营状况不佳,而且呈恶化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管理会计作用不力应该是原因之一。因此,就企业经营效果而言,我国企业管理会计作用的总体状况并不理想。这种判断,比单纯从管理会计技术方法应用层面研究我国管理会计实务现状所得出的结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因此,如何提高中国管理会计的实效,已成为我国会计研究的重大迫切而非常现实的课题。 提高我国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实效,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比如,总结具有推广意义的成功案例,以达到迅速普及之效。但应用管理会计往往来自企业自身需要,若企业无此动力而强行推行某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只能流于形式。这方面,我们过去推行现代管理十八法、企业管理达标升级、满负荷工作法等,已有深刻的教训。又如,通过培训,强化企业经理与会计的管理会计知识,使之自觉地应用管理会计方法改善经营管理。但是,管理会计方法是中性的,利用得好能加强经营管理;利用得不好,会误导经营决策(例如不恰当地使用数量分析),反而带来更大的经营失误。当然,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推动管理会计实务的作用。但过去的实践表明,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总之,在我国解决管理会计应用问题,既不能停留在一般理论研究上,也不能满足于成功案例的推广,更不是通过知识普及就能奏效的,而应从基本理念上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实效理出一条清晰的工作思路。 正视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实,人们要么探讨一些所谓的基本理论,给人以隔靴抓痒的感觉;要么介绍一些所谓前沿,使人感到“可望不可及”;要么罗列一些具体问题,找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再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改进建议,只能供人“一次性消费”;要么沉溺于数量分析技术,在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下,构造了几个“貌若天仙”但不食“人间烟火”的模型。这些虽然也是我国管理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但仅满足于这些方面而远离如何提高我国管理会计实效这一现实课题,结果必然使管理会计研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若不改弦易辙,不认真地面对中国企业现实这一问题,那么,其发展恐怕是不能持久的。 二、提高中国管理会计实效的基本途径 管理会计必须融合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是管理会计与发展至今所表现出的一种规律。在中国,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植永久性的企业文化 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正如《创造永恒》一书作者所言:“综观那些有远见的公司的历史,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并不是最主要的推动力和首要目标。”(注:[美]杰克。费茨、恩兹《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58—59页。)企业利润增长和股东财富的扩大,只是市场考核企业的记分卡。企业要想在这张记分卡上获得高分,必须始终不懈地提高自身价值。按现代观点,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人力资产的价值,具体是指职员安全与发展需要满足而作出最佳工作;2.生产价值,表现为质量、服务和生产率的高水平;3.财务价值,通过销售、支出、市场份额、股东权益、股票价格等表现。企业在增加人的价值和生产价值方面表现出色,自然会得到财务价值的回报。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具体过程如下:

207 评论(11)

吉吉狼外婆小号

CMA 认证的目的在培育管理会计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广度,使其能预测商业的需求及参与策略决策制定。

299 评论(8)

周一小姐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一、管理会计内涵和边界 (一)管理会计的内涵或者说实质是管理会计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论题。 当前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本质属性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观点。(1)广义管理会计观。该观点以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A)对管理会计所下的定义为代表。NAA下设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于1981年发布的管理会计公告说: “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为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制定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编制财务报告。”该观点将管理会计视为囊括一切的大会计体系,财务会计等只是作为一个分支系统嵌套其中。(2)狭义管理会计观。该观点以198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管理会计所下定义为代表:“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财务的和经营的)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该定义与上一定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一,明确了管理会计信息的来源是广泛的,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而且包括经营信息,从而为管理会计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创新拓展了空间。其二,明确了管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不包括企业外部的相关组织和人员。这就将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系统独立于管理会计之外,从而有利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当前,狭义管理会计观被各国学术界与实务界广为接受,是对管理会计本质看法的主流。 据此,管理会计实质就是旨在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包括价值目标的确认、价值信息的提供、价值管理与控制、价值评价和分析等。企业价值有两个层次:一是企业整体价值,即企业未来收益的资本化。这一层次的企业价值是一个长期、动态的概念。二是指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的每一项作业都产生一定的价值,扣除各种成本后,各项作业最终累计为企业价值的增值。这一层次的价值增值都是整体价值链上的节点,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概念。企业整体的价值增值是通过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实现的。企业追求价值,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价值测量、控制和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就是管理会计。近年来,围绕管理会计的新方法和理论层出不穷,出现了诸如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记分卡、作业成本法等新方法和理论。但都是与价值管理和分析有关的,都是围绕着如何为优化企业价值链服务和使价值增值提供信息展开的。 总之,管理会计是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和技术,对财务会计和统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确认、计量、整理、对比和分析,为组织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对其整个组织及各个责任单位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为管理当局对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做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管理会计的边界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考察。 从横向边界看。(1)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与建立,但会计准则制度化限制了会计信息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功能,由此,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出来。管理会计主要通过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延伸,提供有关企业未来的计划、预测的信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管理会计是能动的、积极的, 目标只有一个,用最低的代价取得最大的价值提升。财务会计处理的是企业价值的历史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企业未来价值的提升。(2)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基于资本市场和金融体制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主要针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筹资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基于资本市场计量公司价值和资本成本等资本要素的需要,当然,它离不开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均为企业价值运动。所不同的是,财务管理是对价值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运动的实体管理,如按财务预算对企业进行现金流量管理等,而管理会计则不直接接触价值运动的实体,它是对价值运动的分析、管理和反映,最终旨在实现价值实体的增值。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财务管理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管理会计是积极主动从市场、成本、质量、人力资源、技术创新各个方面、所有环节进行企业价值提升或价值最大化。而财务管理主要通过资本筹集与运用对价提升作贡献。财务管理的功能相对独立,比较专注,主要基于现代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着重研究筹资和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管理会计涉及的领域很广,几乎覆盖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和所有业务链和价值链,覆盖所有的管理功能。 从纵向边界看。管理会计纵向边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1)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两个子系统。所谓战略管理会计(SMA),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它从战略的高度,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完善,保持并不断创新其竞争优势。与传统管理会计相比,战略管理会计主要特点是重在外部性、长期性、系统性、整合性和全局性。它是一种整体、全局、动态、前瞻的理论与方法。它立足企业于内外环境,通过审视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价值,是一种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的管理价值信息系统。传统管理会计囿于企业内部单项功能,旨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SMA关注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焦点在于整体、系统效率,站在战略的高度寻求比较优势,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相对来说,SMA更多的是基于外部性和长期性的前提下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例如,平衡记分卡、经济增加值(EVA)、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的系统性整合就产生了战略性效果,就是战略管理会计的体现。(2)传统管理会计与价值链会计。所谓价值链会计就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主要特征一是实施的范围是价值链,而不是单个企业;二是目标是实现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增值;三是价值链会计的有效实施有赖于价值链各方的同力协作;四是价值链会计具有信息化、电子化的特点。价值链会计实质上并非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管理会计分支学科,只是将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的价值活动在新环境下聚焦于企业运营价值链的全过程,是传统管理会计在价值链理论下的延伸。价值链会计紧密结合信息技术,把它上升为一种整合的管理方法体系,并以顾客价值增值为出发点,更强调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的一致性。 综合上述横向和纵向维度的考察,管理会计主要包括两大领域四大方面的内容: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规划方面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决策方面包括预测分析体系、以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为主的决策分析体系,控制方面包括成本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业绩评价方面包括业绩评价系统和薪酬激励机制等。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整合,它将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与企业价值提升形成一个超越传统会计的、全新的综合化系统。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是引导会计运行的行为标准。会计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具体目标表现为: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环境分析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战略计划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实施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战略评价方面的信息等。

14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