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多多lady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2、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具体是借方还是贷方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会计科目来判定,根据“贷来”)
3、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 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 余额合计
从公式左右平衡来看,因为资产与费用的方向一致,因此其记账规则也是一致的;而等式的另一边的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记账规则也是一致的,但是其方向会与资产与费用正好相反。
此时只要确定这些要素当中一个要素的记账方向,剩下要素的记账方向就因为这个公式而自然而然被确定了。
具体来说,如果假设(注意是假设)资产的增加记为借方,减少记为贷方,剩下要素的记账规则便是:费用与资产相同,也即其增加记为借方,减少记为贷方,其余三个要素与资产正好相反,也即增加记为贷方,减少记为借方。因为只有这样,等式才能保持最初的平衡。
扩展资料
借贷代表着相互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符号,但是符号后面其实又代表着不同的含义。这符号就像是易经当中的阴阳一样,阴与阳代表着不同的方面,但是阴阳又是能调和在一起,阴阳互动。
借贷也是一样,二者看起来是相对的,但是显然借中有贷,贷中有借,二者在会计实务的处理当中还会相互转化。这样看来,借贷记账法暗合易经哲学之思维,怪不得能长存不衰。
而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曾写一本书,名之《三式簿记》,从刚才我们从易经当中分析到的哲学逻辑来看,三式簿记显然不能成立。所以此书诞生之时,曾经引起会计理论界的轰动,但之后就悄无声息,三式簿记也再没有人提起。
可见簿记的创新很难,五百多年前,会计之父帕乔利划下的借贷记账法的规矩到现在还是保持原汁原味,没有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贷记账法
小川里沙
六大会计科目借贷方向:资产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负债类科目: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收入类科目: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费用类科目: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利润:借方表示减少,贷方表示增加。拓展资料:借贷记账法基本要求第一,在运用借贷记账法记账时,对每项经济业务,既要记录一个(或几个)账户的借方,又必然要记录另一个(或几个)账户的贷方,即“有借必有贷”;账户借方记录的金额必然等于账户贷方的金额,即“借贷必相等”。第二,所记录的账户可以是同类账户,也可以是不同类账户,但必须是两个记账方向,既不能都记入借方,也不能都记入贷方;第三,记入借方的金额必须等于记入贷方的金额。主要原理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发生相应变动。但无论发生任何经济业务,它们对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不外乎是以下的几种类型。即:(1)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金总额增加。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贷方。(2)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资金总额减少。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借方。(3)发生经营收入,一般会导致资产和收入同时增加,资金总额增加。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入资产类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收入账户的贷方。(4)发生经营费用,一般会导致资产减少与费用增加,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费用账户的借方。(5)资产内部项目互相转化,即两个项目一增一减,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某一资产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另一资产账户的贷方。(6)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某一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另一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借方。
打篮球的猫咪
简单来说所有会计科目跟据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利润,这六大要素。资产类科目期初余额一般都在借方,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但备抵与附加类科目除外,如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因为是备抵,因此期初余额在贷方,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又如商品进销差价,材料成本差异,这类是备抵附加科目,需要跟据企业的经济实质,可能借方增,贷方减,也可能相反。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是期初余额在贷方,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收入与负债类同,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但没有期初数。成本与资产类同,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也没有期初数。而利润就是收入-成本。了解这种记账原则之后,余额就容易判断了,本期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拿资产来说就是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如果是正数那么就是借方,如果是负数,就是贷方。而负债就是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余额,如果是正数那么就是贷方,如果是负数,就是借方。是累计摊销,也是资产备抵科目的一种,跟累计折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一样,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
望天的猪
借方代表增加额,对应的贷方代表减少额。
资产类、费用类,借方代表增加额,贷方代表减少额
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借方代表减少额,贷方代表增加额
一、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经过一年经营(不考虑分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可以推推导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
二、资产+成本+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该等式左边的科目,借方额=增加,贷方额=减少;(借增贷减)
该等式右边的科目,借方额=减少,贷方额=增加。(借减贷增)
借贷记账法下,所有账户的结构都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借方、贷方反映会计要素数量变化的增减性质则是不固定的。不同性质的账户,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不同,下面分别说明各类账户的结构。
(一)资产类账户的结构
在资产类账户中,它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在同一会计期间(年、月),借方记录的合计数额称作本期借方发生额,贷方记录的合计数称作本期贷方发生额,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期末将借贷方发生额相比较,其差额称作期末余额。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
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十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
(二)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正好相反,其贷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应在贷方。
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
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十本期贷方发生额一本期借方发生额
(三)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账户的借方记录费用成本的增加额,账户的贷方记录费用成本转入抵销收益类账户(减少)的数额,由于借方记录的费用成本的增加额一般都要通过贷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也表现为借方余额。
(四)收益类账户的结构
收益类账户的结构则与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收入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贷方,收入转出(减少额)则应记入账户的借方,由于贷方记录的收入增加额一般要通过借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也没有期末余额。如果有余额,同样也表现为贷方余额。
参考资料
借贷记账法_百度百科
借贷_百度百科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