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在现在
王广亚,男,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5月出生,成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6年7月由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分配到成飞公司工作,历任成飞公司设计所设计员、新机办技术员、总工程师办公室技术员、副主任、生产指挥长室生产指挥长、成飞(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成飞(集团)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成飞(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期间,1988.7-1990.5参加原国家体改委主办的中英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生班脱产学习,1993年获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程福波,男,汉族,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航工业成飞公司党委书记,兼任成都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1970年出生于重庆璧山,1992年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到成飞公司工作,历任车间主任、生产指挥长、公司副总工程师、工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等职务。先后获得成都市十佳青年创新创业带头人、四川省国防工业十佳青年等荣誉称号,荣获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荣立中国一航枭龙首飞三等功、中航工业某型无人机首飞二等功、中航工业枭龙飞机设计鉴定二等功。
rachelkong
企业秉承宗旨: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企业践行理念:敬业诚信,创新超越 林左鸣林左鸣(党组书记、董事长),1957年出生,中国福建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长江商学院EMBA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共第十八大中央委员。曾先后在中国西南和东北两个大型国有企业任总经理、董事长;历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在广义虚拟经济方面,出版《广义虚拟经济》等著作多部。谭瑞松谭瑞松(党组副书记、总经理),男,汉族,1962年2月27日出生于吉林,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3年8月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设计专业,2002年3月获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哈尔滨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哈尔滨三个大型国有企业任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董事长、党委书记。2008年7月至2012年3月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2012年3月至今,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惠忠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吴献东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耿汝光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玉海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新国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高建设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李方勇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孙卫福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李本正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中航工业把自主创新放在首位,构建创新导向的研发体系,大力加强探索研究、基础研究、预先研究,夯实技术基础,探索新概念新技术,推进原始创新,不断推出更新更好的产品,并为C919大飞机研制提供技术全方位支持 。中航工业现有航空科技研发院所:301所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303所 北京航空精密机械技术研究所(北京)304所 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北京)601所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602所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景德镇)603所 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原西安飞机研究所)(西安)605所 中国特种飞行器研究所(荆门)606所 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沈阳)607所 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原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苏州)608所 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株洲)609所 中国航空附件研究所(襄阳)610所 中国航空救生研究所(襄阳)611所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612所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洛阳)613所 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洛阳)614所 中国航空动力控制系统研究所(无锡)615所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上海)618所 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西安)620所 中国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621所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622所 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北京)623所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西安)624所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绵阳/成都)625所 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北京)626所 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并入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沈阳)627所 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与626所合并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哈尔滨)628所 中国航空信息中心(北京)629所 结构热强度研究所(长安)630所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西安)631所 中国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安)633所 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上海)634所 北京长城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北京)637所 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济南)640所 上海飞机研究所(隶属中航第一飞机研究院)(上海)648所 贵州飞机设计所(贵阳)649所 贵州航空发动机设计所(贵阳)650所 南昌飞机设计研究所(南昌)原国防部第六研究院 中国航空研究院北京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洪都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机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发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安黑豹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动力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国际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重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贵航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三鑫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马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虹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航电测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航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橘子的新生命
1956年4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议,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第二批援建我国航空工业19项的协议书,132厂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同年5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指示,新的歼击机制造厂代号为132厂。12月,国家建委正式批准132厂的厂址在成都温江黄田坝。1958年7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四总局通知132厂第二厂名为“峨嵋机械厂”。10月18日,132厂正式动工兴建。1959年5月,遵照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废除“一长制”的决定,工厂开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1961年,根据歼5甲型飞机试生产的需要,工厂建立了“四师一长”、“两级管理两级核算”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在工厂设立总工艺师、总机动师、总冶金师、总检验师和生产长;厂、车间二级管理、两级核算。该管理体制对工厂顺利完成歼5甲型飞机和歼教5型飞机的试生产任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62年,部颁发了总会计师试行工作条例,工厂开始实行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1964年10月,132厂基本建成,全厂占地面积507.4公顷,房屋建筑面积300525平方米,拥有各类设备3349台/件,总投资1.8亿元人民币,职工10485人。11月,歼5甲飞机首飞成功,至此,国内第一架自行测绘设计试制的高亚音速全天候歼击机在132厂诞生。1966年5月,工厂自行改型设计的首架歼击教练机——歼教5型机成功首飞,工厂的军品生产由测绘仿制转变为改型试制。1965年6月,三机部指示132厂在进行歼5甲型机批生产和歼教5型机改型设计的同时,开展试制歼7型飞机的工作,并决定对132厂进行技术改造。1966年,工厂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于1968年底基本完成,总投资386万元,具备了生产歼7飞机的能力。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由于厂内群众组织纷纷“夺权”,厂党委和行政管理机构处于瘫痪与半瘫痪状之中。1967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132厂成立第一届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工厂权力,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2月,工厂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革委会一元化领导。期间,大部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被下放车间劳动。这一举动,造成了工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严重混乱。由于厂内武斗和派性纷争不断,工厂局势长期处于混乱之中,企业连年亏损,成为全国闻名的“老大难”单位,1966年至1976年,工厂累计亏损高达5815万元。1972年,132厂成立厂临时党委,结束了军事编制管理。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132厂开始了从恢复、整顿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1978年,工厂革委会撤消,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同时对产品质量和企业内部管理进行了恢复性整顿。厂临时党委对全厂体制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装配、机加、钣金钳焊、锻铸、工装、机动等6个分厂和试飞站,实行厂部、分厂、车间、工段四级管理。工厂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科研和生产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70年3月,歼7I型飞机成功首飞,1975年歼7II型飞机设计定型,第三机械工业部将其作为新一代机种被列入航空工业发展规划,工厂为适应大上歼7飞机的需要,开始对工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至1985年,全厂共建成厂房面积80642平方米,新增设备1045台,综合生产能力接近年产歼7飞机200架的水平,比改造前提高了150%。1978年12月30日,经过整整10年的研制,歼7I型飞机的改进型歼7II型飞机终于成功飞上了蓝天。1979年,132厂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义对外开放,工厂的军品生产开始由军援转向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由单一的军品生产逐步向军民结合多品种生产方向发展。12月,工厂成立了民品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厂民品生产和开发工作,支柱民品摩托车的生产也初具规模。1980年,经三机部批准实行厂内经济责任制,工厂经营管理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2年,航空工业开展全面整顿,132厂被列为第一批重点整顿企业。在全面整顿过程中,132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经济核算制和经济责任制,加强计划管理,扩大了工装、机加、民品、锻铸四个分厂的权限,开始形成生产经营、独立核算实体,调整人员构成比例,实行定员定编。1984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和试行厂长负责制的要求,132厂被确定为航空工业部的试点单位。5月,国防科工委明确了新歼击机总体设计单位定点611研究所,新歼击机制造单位定点132厂。10月,部以航计函(1984)1216号文确定132厂和611所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名称为“成都飞机发展中心”。工厂结合“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保军转民”、“转轨变型”的方针,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逐步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8个分厂级单位陆续调整为14个专业厂。为适应军品生产的需要和进入国际市场,工厂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新机研制速度,先后研制生产了歼7A型、歼7IIA型、歼7B型、歼7M型、歼7III型等型号的飞机,并出口到10多个国家。1984年研制生产的歼7M型飞机,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轻型歼击机之一,并摘取了我国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第一枚金牌。1985年,公司初步建立了军品生产质量保证体系,产值、利润达历史最高水平,成飞公司进入了军品生产的鼎盛时期。公司还不断挖掘潜力,开发新的支柱民品,初步确定了轻型汽车、摩托车、干洗机、千斤顶、铝门窗、板式家具连接件和模具加工为企业的支柱民品。1986年,工厂第二厂名变更为“航空工业部成都飞机公司”。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公司军品任务陡然下降了66%,面对困境,公司开始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至此,成飞公司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1987年,公司组建了千斤顶厂、干洗机厂、摩托车发动机厂、模具厂、型架夹具厂和起落架液压附件厂,初步为军民品分线生产、分线管理创造了条件。成飞汽车模具中心的建立被纳入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工厂被列为全国19家摩托车生产点之一。1988年,公司开始涉足国际民机转包生产领域,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MD80机头的合同。汽车模具制造中心开始实施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工程,由此,工厂的民品生产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司为西南轻型汽车联营公司总装定点厂。12月,汽模中心研制的依维科汽车主模型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制造高水平汽车模型的空白。1988年,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自动化领域合作成员单位和CIMS应用实验基地。1989年7月,132厂与611所合并,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实现了科研、生产一体化。1990年,公司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公司被国家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以干洗机、家具五金件、千斤顶及MD机头热处理技改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扩大机电产品出口专项贷款技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型号工程全尺寸金属样机完成总装并通过国家评审,新机研制工作实现新的突破;首架MD机头成功交付,公司开始具备生产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民机大部件的能力。1992年,公司提出了以军机开发和生产为主体、麦道机头和机电产品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4月,汽模中心法人代表与公司签订了《汽模中心承包经营责任书》,成为公司民品部第一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为适应市场需要,公司将千斤顶厂、摩托车厂划归民品部,随后又将民品部组建成机电产品总公司,确立了机电产品发展格局。1992年,公司被确定为航空工业大型工业企业。1993年,公司改革现行等级工资制,实行工资结构多元化的岗位技能工资制;打破工人、干部身份界限,实行企业职工制度,推行干部聘任制。经过改革,公司定编减少22.3%,人员减少11.9%,处级编制由原来的97个压缩到68个。12月,汽模中心一期技改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初步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的较完整的汽车模具生产经营体系。1994年,公司名称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变更为“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公司进一步改革劳动用工制度,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用法律形式规范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权利与义务。1995年,公司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拓展了转包生产项目,先后与美国麦道公司、波音公司、韩国大韩航空公司、新加坡宇航公司签订转包生产合同,开创了转包生产的新局面,同时为公司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公司进入国家特大型企业行列。在抓好航空产品生产的同时,公司狠抓非航空产品的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在原有洗涤设备、汽车模具的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包装机械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以及PVC低发泡板材、光纤、光缆等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1996年,公司非航空产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1997年,公司对型号工程、波音技改专项工程、洗涤设备和包装机械“双加”工程以及PVC等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近3亿元,是建厂以来投资力度最强、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年。公司将人员、设备、厂房等生产要素向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方面转移,提高了转包生产和非航空产品生产的能力。公司被四川省经贸委批准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挂牌成立“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着力理顺内部管理体制,把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制度,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加大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岗位公开招聘制度,使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建立全员劳动合同制,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全面推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工资二级考核动态分配机制,使效益与职工贡献挂钩,更好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 公司转包生产进一步发展,空客A320(后登机门)部件实现首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垂尾实现首架交付、波音757-200飞机平尾实现首架交付,公司跨入国际民机转包生产优秀转包商行列,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飞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取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998年,型号工程首飞成功,标志着公司已掌握了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技术。汽模中心被评为“中国名优产品推荐企业”,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基地。2000年,公司与浙江吉利集团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成都航空仪表公司共同创立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波音757-200飞机48段实现首架交付;歼7E型飞机生产定型。深化公司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实施“考核排序、动态管理、合理流动、末尾淘汰”;实行技术带头人技术津贴和科研与开发项目责任津贴,逐步建立起稳定、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队伍的新机制。2001年,歼7E型飞机优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了国家验收;四川成飞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成都市高新企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列入四川省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机电产品总公司获得“1999~2001年洗涤行业全国用户产品质量满意、售后服务满意示范单位”、“四川省质量信誉信得过单位”等称号。新开发的技术合作项目——磁悬浮列车项目、柴油机电喷装置项目、通用小型飞机项目,均有良好的市场前景。2002年,型号工程(即歼-10)领先试用批实现军检移交,树立了国产第三代歼击机装备部队的一座丰碑;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超7/FC-1(即枭龙)首架原型飞机完成部分机身段初装,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机在研制中广泛采用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技术,促使公司新机研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歼7G型飞机实现首飞;与法国达索公司签订了转包生产“隼-2000EX”公务机3号油箱的合同;柴油电喷项目单体泵样件试制成功;美式磁悬浮列车项目被成都市列入重点培育项目。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