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51

ronghuiguantong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中国会计最早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指尖的淚

已采纳

08年下半年最新版书中这样下定义:什么是会计?一种通俗的说法认为,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我国古代“会计”一词产生于西周,其基本含义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和的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终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这时“会计”主要指对收支活动的记录、计量、考察和监督。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计”两字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进一步说明会计既要进行分别核算,又要进行综合、系统的核算。

中国会计最早

257 评论(14)

火星电台666

从奴隶社会至今,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集团都依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会计立法做出过相应的规定。西周时期 有了会计立法的雏形:周期中央政府设立了会计主管官员——“司会”一职,它是会计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利用账册、数字、公文、户籍、地图等文件中的副本,考核各级官吏的工作,并检查、听取他们的会计报告。 战国时期 由魏文侯李俚所编篆《法经》,史称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典,其中就有许多与会计有关的条款,最重要的是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就会计账簿及安全受法律保护的问题做出了明文规定。此外,在《账法》、《杂法》等条文中,还对会计凭证、会计印鉴、仓储保管及度量衡等技术方面也规定有具体条款。 秦代 法律中涉及到会计方面的规定就更加具体。如在《效律》中就严格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廉洁奉公,账实相符,记载准确,计算无误等要求。同时还对会计交接、财物损耗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 汉朝 对于会计账簿的设置与分类,会计簿籍的登记方法,会计计量单位与盈利的计算,会计凭证、会计报告、财物的保管与盘点等方面作了规定,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如在《上计律》中就具体规定了“上计簿”的拨出程序与时间,严令对上报不及时或者不实者治罪。 唐宋时代 史称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会计方法的发展上产生了奠定当今账户结算余额原理的“四柱清册结算法”,在会计机构的设立上又设立了专司审计的机构——比部。在会计立法方面亦更趋完善,不仅规定对违反会计制度的人给予较严厉的处罚,而且限定凡属经济报告上隐漏重复,收支不实者均从严治罪,甚至在有关条文中还规定了会计报告的格式及书法誉写要求。 元、明、清时期 在当时的一些重要法典中,对会计制度均有相应的规定,并较之前朝更加具体与完善。 辛亥革命后 由于对外政治与经济交往范围的扩大,西方成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大量传入中国,推动了会计工作法制化的进程。1915年3月,北洋军阀政府参议院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比较完善的《会计法》,共九章三十六条,史称为“民三会计法”。后来,又陆续颁布了一些专业会计法规,但后因袁世凯倒台,北洋军政府内部分裂,全国发生军阀混战事件,致使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1935年,国民党政府也颁布了一部含十章一百二十七款的《会计法》,其内容详尽,分项说明具体,加上后来于1945年颁布的《会计师法》,对于规范会计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 财政部于1949年12月设置了管理全国会计工作的专门机构,会计立法工作逐步展开。在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主要以财政部的名义颁发了一系列行业性的会计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操作法规体系。 八十年代 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会计法制建设的步伐。1985年元月21日经第六届人大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同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会计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关于会计工作基本法律性文件的诞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会计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有必要对构成会计法制体系基础的《会计法》进行调整。 九十年代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人大五次会计会议做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会计法》,实施范围扩大,会计工作地位与作用突出,更适应我国会计自身改革及在具体事务处理上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接轨的需要;还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1999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了《会计法》,其具体条款的规定更加适合经济发展对会计改革的要求。 回顾中国会计法制化的历史,从中得到的启发是:不论哪朝哪代,会计工作都要有相当的制度规范,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自古以来开展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168 评论(14)

葳蕤9999

我国会计一职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我国从周代就有了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一词。

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统计法》、各种税收法规为法律依据来核对记账凭证、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从事经济核算和监督的过程,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的反映职能

(1)会计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核算方法,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

(2)反映职能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反映,即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3)会计对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要以合法真实的自我凭证为依据,要有完整的和连续的记录,并按经济管理的要求,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以便于全面掌握经济活动情况,考核经济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会计

209 评论(8)

80年代之后

书本第2页,1985.1.21

120 评论(9)

杨小妹0215

你应该是羡慕吧

219 评论(9)

凌人happy

中国会计起源一、《史记》中的“会计”不少学者认为“会计”命名起源于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夏”,其根据是《史记》中出现的一段关于“会计”的记载。司马迁所著《史记·夏本纪》中记:“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占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从虞舜夏禹开始,纳贡赋税的制度就基本完备了。有人说人禹在江南召集诸侯,进行考核功绩的时候去世了,于是就葬在当地,把此地命名为‘会稽’,‘会稽’,也就是“会计”’。二、春秋战国的“会计"(一)《周礼》之“会计”《周礼》中记载了许多财务会计的行为和标准,如《周礼·大宰》中记“会其什伍而教之道艺。月终则会其稍食,岁终则会其行事”。意思是:将宫中各官府官员的子弟按照军队的编制形式组织起米,教给他们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艺。每月终了统计所发月俸,年终时要统计一年所办的事情。又如:“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以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意思是:根据司书的统计副本、职内的收入账和职岁的支出账,综合稽考每十天的成事文书;根据每个月的统计报表稽考本月的成事文书;根据一年的统计报表稽考全年的成事文书。(二)孔子做会计《孟子·万章下》中所记:“孔子尝为委吏矣,日‘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日‘牛羊茁壮长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曾经当过掌管仓库的小官,说“(做这个事)只要出入账目符合要求就行了”。曾经主管畜牧的小吏,说“只要牛羊茁壮成长就行了”。职位低而好为大言,是罪过,立足于本职工作而不能行道,合乎规范,是可耻的。这段话对于会计的意义是:①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春秋时代的孔子说了这段话,显然,“会计”一词在春秋时就已出现了;②虽然孔子旨在借“委吏”和“乘田”的职责来表达关于“在其位谋其政”的思想以及儒家主张的等级观念,但这段话中对“委吏”的职责表述却表达了孔子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会计当而已矣”。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现代人们如出一辙,反映了会计职业悠远的历史沿继和文化传承。三、西周的“会计”“会计”命名起源于西周,已为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研究证实,西周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会计的起源提供了客观条件。西周是我国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无论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商业以及经济制度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西周王朝较之以前的朝代都要更注重对各经济部门的严格控制,并注重其中的财政与会计工作,以至推动了官厅会计的发展。四、“会计"命名的含义“会”与“计”连用成为中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和影响的专业名词,在西周时代它用以表示中国人最初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以及这一概念的最初含义。“会计”两字的连用,形成专有名词,其含义在西周有关的典章制度中体现出来,最早见于《周礼》。《周礼》中把主管会计的官员称为“司会”,会计的功能在书中有详尽的阐述。到了战国时代,《孟子》中又记录有孔子对会计的评述。汉代《说文》中称“会,合也”。“计,会也,算也”。清代数学家焦循对“会计”予以了更详细的注释:“会,大计也。然则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1.“零星算之”与“总合算之”《周礼》称:司会掌邦国会计之法度“以参到考成,以月要考成,以岁会考成。”日成为一旬之会计记录,是在每一日会计记录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总合性质的会计记录,凡一日之计,由每笔账目核算而成,表现为“零星算之”,故为“计”;凡一旬之会计记录,由十日账目总合而成,故称之为“会”。“月要”核算,时间单元为l个月,自然是在每旬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相对而言,月要为总合算之,日成是零星算之,依此类推,岁会为总合算之,月要则为零星算之。《周礼》中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为每3年要进行一次总的会计,所以,相对3年一次的总计而言,“岁会”又体现为零星算之了。1.“零星算之”与“总合算之”《周礼》称:司会掌邦国会计之法度“以参到考成,以月要考成,以岁会考成。”日成为一旬之会计记录,是在每一日会计记录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总合性质的会计记录,凡一日之计,由每笔账目核算而成,表现为“零星算之”,故为“计”;凡一旬之会计记录,由十日账目总合而成,故称之为“会”。“月要”核算,时间单元为l个月,自然是在每旬核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相对而言,月要为总合算之,日成是零星算之,依此类推,岁会为总合算之,月要则为零星算之。《周礼》中称:“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意为每3年要进行一次总的会计,所以,相对3年一次的总计而言,“岁会”又体现为零星算之了。2.“会计”与“计会”的区别从西周至春秋战国,史书中对会计的记载有“会计”和“计会”,“会”字置于前,其意为总合算之是关键性工作,零星算之为基础性工作,如《管子·四时》中:“三政日:效会计,发山川之藏。”如果称为“计会”,则意为零星算是关键性工作,总合算是后续工作,重点是零星核算,如《六韬·龙韬·王翼》。

9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