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巧穆斯林
家族名人骆牙:临安(今属浙江)人,南朝陈将领。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骆宾王: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文学家。高宗时官至侍御史。因故下狱,获释后出任临海丞。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他撰写檄文,武则天见后大加赞赏。徐失败后,他不知所终。其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写个人哀怨,整炼缜密,为初唐四杰之一,辑有《骆临海全集》。骆炳贤:1934年出生,原名骆宜大,浙江诸暨人。1960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及高师工委会主任,《中学物理教学》期刊主编等。任教以来,先后在大学本科、物理骨干教师培训班、助教进修班讲授普通物理学、光学、物理教学论、中国物理教育史、物理教育测理与评价、高等教育学等课程,并指导物理教育进修学者3人,出版专著《中国物理教育简史》,合编教材、教参《中学物理教学法》、《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初中物理教育通论》等6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中国物理教育简史》1994年荣获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优秀专著奖、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原则》荣获浙江省高师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此外,主持浙江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工作期间,从浙江高师院校的实际出发,竭力开拓师资培训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工作,1995年被国家教委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授予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师资培训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骆承烈:1935年5月生于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孙子文化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孔子与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原孔子学会副会长、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40余职,中共党员。早在山东师大历史系毕业前,就多方调查、搜集资料、写出《济南惨案》。毕业后连续出版了四本书,加上教学工作出色,1958年被山东省授予“先进生产者”称号。至今为止出版物有:自撰《孔子故里史迹》等19本,主编《儒家思想与社会管理》等25本,任副主编的《孔子资料汇编》等12本,参编的有《孔子评传》等10本,任顾问的《中华传统美德》等15本。其中参编的《孔子故里志》等获国家奖,编写的《孔子名言》等获省级奖。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文章360多篇。还将传统文化用现代手法予以表现,撰文井主讲电视专题片《孔子与儒家思想》36集,900分钟,《三字经》80集,1000分钟,还有许多短片,均由电视台上卫星播出,有的国外播映。年青时曾演过话剧、歌剧、京剧、曲艺等100多场,日后参加编剧并任顾问的大型舞剧《孔子畅想曲》是全国优秀舞剧之一。在其发表的文章中,涉及历史、考古、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但以孔子与儒家研究为主。在孔子研究领域中又以微观见长。仅以收藏2500多种孔子像来说,1997年就获世界吉尼斯记录“收藏孔子像最多的人”。还研究自然科学。和夫人刘桂林副教授研究人体科学10年,做过5000次实验,发过多篇文章,1994年被全国人体科学研究会授予“15年来对人体科学作出突出贡献者”。近半个世纪以来,编印过300万字的讲义,教出四千名学生(其中硕士研究生20人)。曾应邀到国内10个省、市(含台湾省)及日、新、马等国作过学术报告。1992年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国际文化名人”称号。骆沙鸣:副主任医师。男,汉族,1957年出生,中国台湾人。台盟盟员。毕业于福建晋江地区医科学院。现任晋江市医院五官科料主任。福建省八届政协委员。主要业绩: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五官科疾病,注重穴位注射疗法。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AGL液穴位注射治疗额窦炎100例分析》获东方医药杂志主办的全国基层医药论文大奖赛二等奖,创新了下鼻甲注射甲氰咪胍治疗变应性鼻炎,获良好疗效。《下鼻用注射在眼底病治疗中的应用》获首届“淇滨杯”全国医药论文论著大赛二等奖,该疗法为全国首创治疗眼底病新的用药途径。参加编著专业书籍6册,1996年被晋江市委、市政府评为晋江市第二批中青年优秀拔尖人才。骆恒光,书法家, 号翼之,1943年6月生,男,汉族,浙江诸暨人。1964年9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美术、书法编辑工作。曾从陆维钊先生研习古典诗文、书法和书论。并请益于余任天、诸乐三、沙孟海等前辈书家。学书从《兰亭序》《圣教序》入手,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尤倾心于隋智永、宋米芾诸家法帖,后攻汉魏碑刻。作书以行草为主兼及楷隶。作品入编《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全国中青年书法家22人作品集》《中国著名书家百人作品展》(日文版),并参加在日本、韩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书法展。致力于书论研究,出版有《骆恒光论书》《行书法图说》《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等专著9种和《骆恒光行书墨迹》《集句对联字帖》《唐宋绝句行楷字帖》等字帖40余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骆尚骅:副研究员。男,1942年3月生,云南昆明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现任职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系中国蜂产品协会理事、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主要业绩:长期从事蜜蜂及蜜类物品的研究与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果众多。是《南方山区有毒蜜源植物调查和有毒蜂蜜检验方法的研究》的主要执行人和撰稿人,获1978年湖南科技大会奖。主持过“蜜蜂纯种保存”、“蜜蜂近交系选育技术研究”、“蜜蜂细胞培养技术的研究”、“蜂王浆的高产和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等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持鉴定的“活性蜂王浆口服液的研制”、“西洋参蜜、西洋参王浆蜜的研制”,农业部主持鉴定的“山植营养蜜的研制”的第一主持人;农业部主持鉴定的“中植营养素8号及其制剂天然有机硒口服液的研制”的第二主持人。参译《昆虫生物化学》;参编《现代养蜂和蜂产品加工技术》;主编《国外产品文摘》;参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昆虫卷》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养蜂卷》。骆文光:高级工程师。男,1942年9月出生,四川营山人。九三学社社员。1964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任内江市水电局总工程师,内江市三届政协委员,四川省九届人大代表。主要业绩:长期从事水利工作,在担任书房坝水库新建、黄板桥水库溢洪道扩建、瓦店子水库开裂漏水整治等工程设计中,首次采用含石土、立柱加横担启闭闸门取代门楼式间房、聚氯乙烯胶泥补缝等新材料、新结构。曾参与或担纲内江段主要城镇新水源和综合治理10年规划等5个课题研究。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和学术会上交流了《提高小水电站防洪能力的措施》、《砌石坝病害的对症施治》、《用免耕垄作覆盖技术提高耕地抗旱能力》等30余篇文章,大多数被评为优秀论文,编辑的《奇特的砌石拱坝裂缝》、《水稻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等3部录像,在地方台播放、在全国性学术会上交流。参与和主研课题,已获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发明“一种可拆取旋转推移窗”获国家专利。骆锡耀:男,1930年8月生,浙江省诸暨市人。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总工程师。业绩小传:195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机械系,“一五”计划期间,参予前苏联援建的多项重点工程建设,成绩显著。1958年—1993年任职于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最终职务为总工程师,在多项重要工程中起技术骨干和主导作用。1980年在舟山定海山顶上负责我国自制的第一台直径30米微波天线的整体吊装中,克服山高风大地理环境恶劣等困难,自己设计和制造吊装设备,使安装顺利成功。1980-1984年全面负责镇海炼化总厂引进大化肥工程的安装技术,创造出多项超大件设备卸船、运输和吊装新方法,对促进该工程获国家银奖起重要作用。1987—1989年在宁波北仑港发电厂60万千瓦机组的我国第一座240米烟囱钢内筒建造中;为主创造出“气顶倒装法”工艺,并成功应用,该工艺获建设部和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发明专利,先后获建设部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施工技术进步先进个人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专业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三篇获省部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担任浙江省土木建筑为会理事兼安装分会会长,1993年退休,现在多家单位任高级顾问。骆祥发:男,1935年2月生,浙江省义乌市人。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1962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任职于浙江师范大学,为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从80年代初开始,先后担任浙江师大教务处长、副校长、校长等职。现为浙江师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兼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为浙江省第八届人大代表。担任浙江师范大学校长期间,根据当时学校存在的实际问题,狠抓教育观念的更新,大力进行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在扩展学校规模,提高学校档次,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待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的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为全省的教育发展和经济振兴作出贡献。由于业绩显著,被评为浙江省高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和教学工作之余,长期坚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近年来专攻初唐文学,先后出版有《骆宾王评传》(与人合作)、《骆宾王诗评注》、《初唐四杰研究》和四九录《碌碌人生旅》等著作。并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现正撰写《文章四友与吴中四士》、《碌碌人生旅》、《书斋田园录》等著作。骆 丽:女,1959年生,山东人。大专毕业,辽宁省朝阳市副食品厂工程师。主要学术成果:完成课题“利用价值工程,提高酱油出品率”、“采用 SWK系列控制,提高成曲蛋白酶活力”,获市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家级科技刊物上发表《浅谈对甲醛法成曲酶活力测定的一点看法》、《酱曲酿造不可忽视糖类物质的作用》、《谈谈如何抓好酱油生产的基础工作》等论文5篇,其中2篇获市优秀论文奖,《浅谈对甲醛法成曲酶活力测定的一点看法》获国家级科技成果三等奖。骆胜:1940年9月生,浙江义乌人,大学文化,浙江省衢州市碰柑科学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主要学术成果:从事柑桔生产研究工作,主持开展劈山种桔试点和万亩优质碰柑试验示范及国家、省级红壤种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同时完成“碰柑砂囊罐头的研制和开发”,属国内首创。发表论文122篇。曾获全国垦火三等奖。浙江星火一等奖,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星火技术管理先进工作者。骆传洲: 男,1952年6月生,湖北省人。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骆传洲头痛治疗中心主治医师。擅长诊治各种顽固性头痛。更多:骆春墀:工程师。男,1930年5月生,广东龙川人。大学。顺德市汇丰有机玻璃厂顾问,广州市科技咨询服务公司建华化工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曾在广州塑料一厂、广州塑料五厂任职,从事塑料吹塑成型生产技术研究工作。废旧料回收利用和LDPE、HDPE的改性改塑研究成果引起同行关注;开发钙塑材料、无毒PVC瓶、聚烯烃、PS、ABS、PMMA板材等产品。1987年试制成功大型塑料卫生肉食砧板,获广州科技进步奖。撰有论文3篇。研究方向:塑料成型加工。骆光明:男,1956年出生,四川省新都县人。电子科大在职博士生。1984—1996年在电子工业部第三十研究所工作。现任电子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系统工程总体部副总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84年获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数字通信网体系结构及总体技术研究,数字和程迭交换技术、数字接入网技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网络特性测试评估、嵌入式处理机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发工作以及通信系统工程科研的组织和管理。1997年调入电子科学研究院,参与国家“九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总体工作,任电子部专家组成员,拟任副总设计师。近年发表、撰写论文、译作及研究报告20余篇,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1993年全国十大电子科技成果。1991年被机电部授予“优秀科技青年”,1993年被中电总和总参通信部联合表彰为“七五”国家重点通信装备先进个人。被授予电子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7年首批入选国家“人才工程”计划。骆国杰: 男,1926年9月生,浙江省玉环县化工仪表配件厂技术科专业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管路阀门、管件及附件的设计、生产管理工作。1987年受聘于化工仪表配件厂专门从事各种自控专业。常用管阀件及辅助容器等的设计制作工作。主要科技成果有:1988年负责试制生产的锥面密封管接头及阀门,经化工部基建局主持鉴定进行批量生产,荣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负责试制生产MC系列过滤减压调压器,由省工业厅组织七位专家、教授进行书面鉴定,认为是创优产品,可出口创汇,荣获台州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该产品最新一代过滤减压器,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进口压力高,流量大,寿命长等特点,在国内属首创。骆焕香:男,1946年4月生,湖北省监利县人。现任监利县网市棉花采购站财会股长、主管会计,1961年参加工作,1962年起担任会计工作,先后在监利县刘市、网市、三官粮站,棉组等基层单位担任会计,后调(北口)现改为网市等棉站,担任主管会计、财务股长。1983年被评为会计员,1988年被授予会计师职称。他从事基层财会工作30多年,在企业工作期间,特别是在现阶段能刻苦钻研市场经济学理论,准确运用会计学原理,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为领导当好参谋,能结合本单位实际,主持制定出了一系列适应企业经营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完成居全县同行业之冠,多次被评为经营管理先进单位,他也年年评为优秀财务工作者。骆家刚:男1932年11月生,浙江省义乌县人。浙江金信集团,高级会计师。现任浙江金信集团总会计师、浙江金迪期货公司和金华粉末冶金公司董事长。历任中国人民银行金华中心支行信贷员、计划股长,金华量具厂财务科长,金华市二轻工业局和金华市二轻总公司企管财务科长、财务开发部经理、总会计师等职,并兼任浙江会计师事务所顾问。1991年,曾赴美国西堤大学国际财务班学习结业。在70年代曾组织实施班组核算,建立内部银行,创立“一个目的,二个作用,三个观点,四个体系,五项结算”群众参加管理的工作方法,为全系统树立了榜样。在二轻局工作期间,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进行了改革,改革责任会计与传统会计的统一,分别实行“单轨”与“双轨”核算的实施方案,并推行目标成本、价值分析和ABC物资管理等现代化管理。先后30多次参与企业技改和企业改制有关政策性问题的制定和实施,为企业增效作出了贡献,被授予省优秀会计。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已先后撰写了专业理论研究和工作经验文章27篇。他从基层企业到主管部门,现在仍担负着一个大型集团总会计师重任,将近半个世纪一直从事财会专业,为金华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骆家宗:男,1958年4月生,广州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任广州市三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广州市三和广告有限公司)总裁。广州市广告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广告户外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广州市海珠区工商联理事。1.为第一个发现并推广使用全电脑电动控制霓虹灯技术的广告人;2.“松下电器”霓虹灯广告获全国第三届广告作品评比优秀奖(1992中国广告协会),“太阳神”灯饰系列、广州市环市路灯饰长廊和广州白云宾馆灯饰群分获广州市建筑灯饰大赛“繁华奖”、“光华奖”(1992),“XO马爹利”霓虹灯广告获794广州市“新大新杯”广告灯饰大赛银奖,霓虹灯广告“NEC日本电气”、“高露洁牙膏”、“广氏菠萝啤”均获794广州“新大新杯”广告灯饰大赛优秀奖,“高露洁”、“生力啤”获“古汉杯”95中国广告奖优秀奖,“不落的太阳”获“古汉杯”95中国广告大奖佳作奖,“太阳神”、“生力啤”获广东省第四届广告优秀作品评比金、银奖;3.公司在1994年首届中国广告公司实力评价排序中位于综合实力排序第32位,营业额排序第29位,广州地区私营企业综合实力60强第5名,1995年全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第186位,获1994年广州地区“十佳广告公司”称号,1993、1995、1996、1997年四度获得广州市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纳税大户称号。主要著述:论文《后现代广告观》(《现代广告》1994)、《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报》1994)、《后现代广告观论纲》(《粤港信息报》1994)、《论广告市场》、〈如何使企业更具生命力》、《户外广告随笔》。骆景茂:男,1945年5月生,陕西省临潼县人。咸阳市财政局,副局长、会计师。1968年毕业于西北财经学院。先后在县百货公司、市农副产品公司、棉烟麻公司从事会计、物价、统计等工作。在干校讲过会计专业课,在主管部门从事过财务管理工作。1984年调任陕西省咸阳市财政局副局长,主管工交商贸企业财会工作,曾任市会计专业职称评审组组长、市第一届会计学会会长、《咸阳财会》杂志主编。从事会计工作认真负责,善于理论研讨。先后在《财政》、《财会》、《陕西会计》、《陕西财政》、《陕西财政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荣获财政部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佳作奖,多次获省级2、3等奖。论文曾入选上海编印的《审计文集》及《中国经济文库》。在市直企业中曾组织实行《目标利润管理》,收效良好。多篇论文受到市上党政领导的好评及推广应用,对提高市直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从基层会计工作到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几十年勤奋不息,作风严谨,理论基础扎实,至今仍在财务会计战线上耕耘不止。现仍担任咸阳市财政局副局长,主管会计工作;市第三届会计学会会长,并兼任陕西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咸阳分校副校长、会计专业课兼职教师。骆统:会稽乌伤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年二十,拜为乌程相,有惠政。后官至建忠郎将,迁偏将军,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骆峻: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名士。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骆知祥:合肥(今属安徽)人,五代吴大臣、理财家。为淮南支计官时,励精为理。徐温秉政时,其掌管财赋,与严可求齐名,时称严骆。后迁中书侍郎。骆仕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初官吏。洪武年间进士。授崇阳知县,居官廉介,抚民有方。官终太原知府。骆问礼:浙江诸暨人,明代官吏。嘉靖年间进士。任南京刑科给事中时,因直言敢谏,得罪皇帝和宦官而被贬。后起为湖广按察副使。有《万一楼集》。骆日升:字台晋,福建惠安人,明代官吏、学者。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副使。死于奢崇明的叛军之手。有《骆台晋文集》。骆从宇:浙江武康(今属德清)人,明代官吏。万历年间进士。由翰林官累迁礼部侍郎,忤魏忠贤,罢归。魏忠贤败,官南京礼部侍郎。有《澹然斋存集》。骆绮兰:江苏句容人,清代女画家、诗人。为袁枚女弟子。工诗,作画亦有天趣。有《听秋轩诗稿》。骆秉章:广东花县人,清朝大臣。骆为龙:1933年2月生,浙江杭州人。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高级记者。骆伟里:男,1941年10月生,浙江安吉人。研究员。1960年毕业于苏州师专。现任《汉语大词典》编委、分卷副主编,《汉语大词典简编》编委,苏州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中文系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兼任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苏州市语言学会副会长。他从事辞书和训诂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论著有《汉语大词典》第九卷(分卷副主编),第一卷、第四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定稿编委)。《试评《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首卷复审定稿札记》、《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新收获—《近代汉语词典》简评》、《一部颇具特色的新字典—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谈相关条目的处理》、《读辞典相关条目偶记》、《“三礼”郑注与辞书释义》、《辞书疏误举例》、《训诂拾零》、《从“见猎心喜”的语源谈起》、《部首史话》、《释“街鼓”》、《释“行香”》、《觥与觥筹交错》、《“解手”来源之我见》、《“三阳开泰”的来历》等等。上述论文均发表在《辞书研究》、《词典研究丛刊》、《语言研究集刊》、《咬文嚼字》、《苏州教育学院学报》等书刊上。另有辞书编纂札记及字词考释文章多篇。因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有突出贡献,1994年应邀赴京出席庆功会,受到国家新闻出版署表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6年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骆文胜:1967年生,广东龙川人。谜家。惠州大众实业投资服份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自幼喜谜,1987年开始从事灯谜研究。从谜十余年来,在全国性灯谜大赛上,荣获猜射金奖26项,被授予“猜谜状元”、“谜王”、“最佳射手”等荣誉称号;荣获创作金奖十项。在公开发行报刊及电台、电视台表灯谜作品逾5000则;发表谜论、谜评文章100多篇。首创“桥牌谜”。谜文《灯谜与三十六计》被誉为开拓了灯谜理论的新领域。《中华谜报》曾先后两次以整版篇幅报道其人谜来绩。大量作品被收入《中华当代谜海》、《实用灯谜大全》、《毛泽东诗词灯谜集粹》等多部有影响的谜著中。
每天只睡4小时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的产生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生活动来创造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要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关心自己的生产成果与生产它们所消耗生产资料的比例,讲求效益,力求少投入、多产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劳动过程进行组织和规划,同时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观察、计量、记录、计算和比较,从而也就产生了融合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最初,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它是由生产者凭借记忆,或是简单的记录,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入、支出等事项记载下来。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过程日(二)会计的发展和计算。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节约劳动耗费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日益增强,并且难度越来越大,对会计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会计从早期实物数量的简单记录和计算,逐步发展成为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综合地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会计的技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广泛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渐完善纵观会计的发展历程,会计从其产生到现在,大致经历3个阶段。1.古代会计阶段古代会计阶段是指从会计产生到15世纪50年代这段时间。在我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会计”一词,并且有为王朝服务的会计,如“司会”。当时会计基本含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记录,又有岁终的综合核算,通过日积、月累到岁会的核算,从而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定期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册,并实行单式收付记账,也出现了对“会计”一词精辟的解释,如战国时期鲁国的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到了宋朝出现了“四柱清册”,即管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初结存新收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本期收入)开除(相当于现代会计术语中的本期现代会计(三)近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阶段主要是指西方从15世纪50年代产生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开始,到20世纪0年代末出现的第一份代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研究公报”为止的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近代会计形成的标志是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复式簿记的书籍—《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其中有一章专门论述簿记,对复式簿记及借贷记账法做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和总结,标志着近代会计的产生,是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完成,以及以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特点的股份公司的出现,要求在经济活动和财务活动中以“自由职业”身份出现的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产生了,1854年,在英国的苏格兰成立了第一个会计师协会—爱丁堡会计师公会,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同时期在中国,也有相关的会计理论和技术出现。明末清初,在“四柱清册”的基础上又设计了“龙门账”,并且在规模较大的工场手工业,已专设“账房”,设置账簿,考核费用、成本润。清代学者焦循所著的《孟子正义》一书中,会计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四)现代会计阶段还是会计实践都进入了一个快车道。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股份公司大量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从而对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反映和传递信息之外,还要进行规划、控制、分析并参与经营决策。随之传统会计被划分为以对外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和服务于内部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另方面,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现代数学、现代管理学与会计的结合,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使会计在操作方法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十分重视会计工作,于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先后制定了许多统一会计制度强化了会计工作的组织、规范和指导。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使我国的会计工作进入了法制的轨道。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992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这表明了我国在会计核算法规体系、宏观会计管理模式、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及一些主要核算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与改革,并逐渐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会计的国际化已势在必行。2006年财政部在总结我国会计规范和进一步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发布了一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使我国的会计从理论到实务都迈进了国际化轨道。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及解释,进步丰富和完善了会计准则的内容体系。总之,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促实践的逐渐丰富和完善。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麦兜兜次鱼丸
骆俊:(生卒年待考),字孝远,乌伤人。著名汉末将领。有文武才干,少为郡吏,擢拜陈留相。时值袁术借号,群贼并起,骆俊动员军民组织起来,加强防御,贼不敢犯。后袁术军众饥困,就向骆俊求粮,骆俊不应,袁术大怒,就秘密使人将骆俊刺杀了。骆牙:(生卒年待考),临安人(今浙江杭州)。著名南朝陈国将领。梁文帝任吴兴太守时,其为将帅,勇冠三军。文帝即位后,封为临安县侯,累迁散骑常侍,入直殿省。骆统:(生卒年待考),骆俊之子,字公绪。著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年二十岁,试为乌程首相,有惠政,孙权召为功曹,出为建忠郎将。后随陆逊破蜀有功,升为偏将军。曹仁攻打儒须,骆统与严圭共同击退曹军。后封为新阳亭侯,后为孺须督。孙吴黄武中期逝世于官任。骆峻:(生卒年待考),华州华阴人(今陕西华阴),著名唐朝文士。曾官扬州士曹,后弃官隐居三十六年。善画山水,喜论当代利病,尤不信佛。骆宾王:(公元619~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著名唐朝文学家。骆宾王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七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朝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也就是唐朝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骆姓是古乌伤望族,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过骆俊、骆统等著名人物。骆宾王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望子成龙,根据典籍《周易·观·六四》的记载:“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不久他父亲骆履元上京谋仕,把儿子的抚育教养,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为了使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教育非常用心。当他开始咿哑学语之后,就教他朗读简易诗文。到了五、六岁时,不仅熟记多首诗文,在祖父的指点下,还能吟句联文。转眼到了七岁,一天,祖父的一位朋友远道来访。席间,祖父谈起教孙读书的乐趣,就把骆宾王在吟诗习文方面的灵悟表现,情不自禁地一一道出。客人听着,捋髯而笑,心里似乎不太相信。饭罢,祖父带骆宾王陪客人外出散步,领略农家幽静的田园风光。当他们走过村边的一口池塘时,看见一群白鹅正在塘中戏水。有的拍翅追逐,有的引颈高歌。白毛翻腾,清波荡漾,煞是好看。客人心里一动,就把小骆宾王拉到身边,指着塘中的景象,附耳对他说:“你能把白鹅戏水的情景做成一首诗吗?”骆宾王听罢,向塘中凝视片刻,略一思索,就用清脆的童音大声念道:“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短短十八个字,把一群白鹅戏水的神态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形象是那么生动,意境是那么清丽。“白毛”、“红掌”,“绿水”、“清波”,于用词准确,对仗工致之中,又流露出童稚的天真浪漫。客人几乎不相信自已的耳朵,他一把把骆宾王抱在怀里,激动地说:“你真是一位神童!”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迅速传遍遐迩,为此,他博得了江南神童的美誉。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大约在十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骆宾王的父亲为了给儿子实施严格的系统教育,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骆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骆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同时还让儿子多方接触当地的学界名流,使他在广泛的交流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通过这种多渠道、多层面的严格教育,加上骆宾王资质颖悟,学习刻苦,态度虚心,所以学业进步很快。在日后写的《上兖州崔长史启》中,骆宾王回顾自己在博昌学习的情事,详细谈到由于接受父亲的严格训导,各方面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非常专心,态度极为刻苦。所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不仅有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而且还涉及兵书、术数、方技、乃至三教九流的诸多学问。最终使自己成为“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垂薰有十步之芳”的著名学者。
Kiwi琪薇
中国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到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适应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厅会计部门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础。秦汉时,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这是中式会计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编辑本段隋唐至宋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础。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编辑本段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单式簿记的持续发展和复式簿记产生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产生,在民间商界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帐法:①“龙门帐”。它把全部经济事项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和资本)四大类,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处理帐目。龙门帐的特色表现在年终“合龙”结算方面。凡进项减去缴项等于存项减去该项者,为“龙门相合”,否则为“龙门不合”。②“四脚帐”,又名“天地合帐”。此种帐法有两种结册编制,一为“彩项结册”,相当于近代的“损益计算表”;一为“存除结册”,相当于近代的“资产负债表”。“四脚帐”的试算平衡,勾稽全部帐目是在“存该结册”上进行的,该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天方,下部称为地方。凡上、下两部分数额吻合谓之“天地符合”,否则为“天地不合”。在当时,这两种帐法代表着中国会计的先进水平。编辑本段近代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会计出现了中式会计的改良和借贷复式簿记的引进同时并存的局面。清末,蔡锡勇(?~ 1896)《连环帐谱》(1905)一书,为中国引进借贷复式簿记之开端;谢霖(1885~1969)与孟森合著的《银行簿记学》(1907)一书,为引进借贷复式簿记创造了条件。1908年大清银行创办之时,即采用现金收付复式记帐法,为中国改良中式簿记之先声。编辑本段中华民国时期大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借贷复式簿记,中小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中式收付簿记。30年代会计师徐永祚(1891~1959)发起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拟订《改良中式簿记方案》(1933),但未能广泛推行。与此同时,会计师潘序伦(1893~1985)通过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图书用品社编著、出版多种会计书刊,使借贷复式簿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此外,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过会计法及其他一些会计法规,但未能贯彻执行。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从此,中国会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joyzhou512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jennyzhao701
最基础的,证书要考好。会从(现在应该是要取消了)、初级会计、中级会计、注册会计师等等,然后要有实践经验。慢慢业务成熟了,可以独当一面了,自然就是会计师了。
RitaQinQin
先秦至秦汉 中国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公社制时代,人们已用“刻记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及其他收支。这是最原始的会计活动。 到奴隶制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建立,为适应统治阶级管理经济的需要,官厅会计部门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西周设置了专门负责会计工作的"司会"官职,它与专门负责财物保管工作的官职“小宰”有明确的分工。会计部门内部设“司书”、“职内”、“职岁”、“职币”四种官职分别执掌财务与出纳。周朝还制定了一些财计管理制度,如收支报告制度、交互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在周代,会计一词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含义,即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周代的官厅会计,不仅采用了类似凭证(当时的“书契”、“官契”等)、帐簿(当时的“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而且有了叙事式会计报告(如《周礼》中讲的"日成"、“月要”和“岁会”报告)。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有了长足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时期,官厅财计组织从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构成一个经济管理系统。以"编户制度"、“上计制度”以及国家财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别管理制为主干的财计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御史监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国家经济集权的重要体现。以“入、出”为记帐符号,以上入下出为基本特征的单式入、出记帐法的形成,以“入-出=余”为基本公式的三柱结算法的普及运用,以及在战国中后期会计帐簿设置分为“恒籍”(汇总登记的会计籍书)、“籍”(专门登记粮草的会计籍书)、“苑籍”(专门登记厩苑的会计籍书)进行分类核算等,奠定了中式会计方法的基矗秦汉时,还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采用了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上收下付为基本特征的单式收付记帐法,并对一部分收支以钱币为计量单位进行核算。这是中式会计获得初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隋唐至宋代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会计、审计和国库组织发展到较为完备的程度。会计与出纳、会计与国库、现金出纳与实物出纳、签证单位与财物发放单位,以及审计与会计之间都有了明确的分工,各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总计司”、“会计司”等专门组织的设置,表明了当时对会计的重视。唐代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审计组织机构──比部,和行使财计监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监察制度,以及后来宋代的“审计司”、“审计院”的设置,都反映了当时对经济监督工作的重视。唐宋时期计算各项赋税收入的计帐户籍制度,以“量入为出”为原则的岁入岁出预算制度,财物出纳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簿”的上计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经济控制的基本财计制度。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四柱结算法”是按照“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结存)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结算帐目的一种会计方法。“四柱清册”是以“四柱”为基本格式,以“四柱结算法”为基本方法所编制的一种会计报告。“四柱结算法”的创立、运用和发展,“四柱清册”编报形式的产生、运用,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四柱结算法”是系统反映国家经济和私人经济活动全过程的科学方法,它集中归结了中式会计的基本原理,是中式会计方法体系的核心与精髓,为中国会计从单式帐法向复式帐法的演变奠定了初步基矗从世界范围讲,“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和“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实在-旧管)的建立、运用,比西式簿记中的平衡结算法的出现要早得多。在唐宋时代,会计分析工作也有了进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国计簿》和宋朝的《元佑会计录》中,就有计帐、户籍的分析,国家财政收支的对比分析,以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专门分析。宋代的《太平经国之书》和《玉海》,则是汇集会计史料的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中国民间会计也得到了发展,中国早期的金融业──柜坊,典当业──质库,以及为商业服务的货栈──邸店等行业也运用四柱结算法。 明清 这一时期,是中国单式簿记的持续发展和复式簿记产生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和产生,在民间商界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帐法:①“龙门帐”。它把全部经济事项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和资本)四大类,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帐规则处理帐目。龙门帐的特色表现在年终“合龙”结算方面。凡进项减去缴项等于存项减去该项者,为“龙门相合”,否则为“龙门不合”。②“四脚帐”,又名“天地合帐”。此种帐法有两种结册编制,一为“彩项结册”,相当于近代的“损益计算表”;一为“存除结册”,相当于近代的“资产负债表”。“四脚帐”的试算平衡,勾稽全部帐目是在“存该结册”上进行的,该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天方,下部称为地方。凡上、下两部分数额吻合谓之“天地符合”,否则为“天地不合”。在当时,这两种帐法代表着中国会计的先进水平。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会计出现了中式会计的改良和借贷复式簿记的引进同时并存的局面。清末,蔡锡勇(?~ 1896)《连环帐谱》(1905)一书,为中国引进借贷复式簿记之开端;谢霖(1885~1969)与孟森合著的《银行簿记学》(1907)一书,为引进借贷复式簿记创造了条件。1908年大清银行创办之时,即采用现金收付复式记帐法,为中国改良中式簿记之先声。 中华民-国时期 大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借贷复式簿记,中小型工商企业一般采用中式收付簿记。30年代会计师徐永祚(1891~1959)发起了改良中式簿记运动,拟订《改良中式簿记方案》(1933),但未能广泛推行。与此同时,会计师潘序伦(1893~1985)通过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图书用品社编著、出版多种会计书刊,使借贷复式簿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此外,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过会计法及其他一些会计法规,但未能贯彻执行。 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从此,中国会计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