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许一
本世纪中国十大会计名家一、中国第一位会计师谢霖(1885-1969年)1990在广东早稻田大学毕业获商学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国银行总司账,随即在银行进行会计改革,率先在中国使用国际通行的借贷记账法。1918年6月上书北洋政府建议制订会计师制度,后获委草拟章程;同年9月,农商部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谢霖随即获颁发第一号会计师证书。二、被美国人称为“中国会计之父”的潘序伦(1893-1985)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士,1927年回上海开设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次年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分设会计专科学校、会计补习学校、会计编译所、会计图书用品,因此在全国各地形成庞大的会计企业集团,培养了大量会计精英,八十年代初立信复办至今,其影响深远。三、替上海交易年设计会计制度的徐永祚(1891-1959)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练习生出身,后回母校神州大学银行科任教、《银行周报》总编辑。191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前,特聘徐拟订业务规程,会计制度和培训会计,后开设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会计杂志》、出版《改良中式会计》,其所创收付记账法,在解放后税算会计、商业会计中沿用至九十年代。四、现代政府会计制度的设计者雍家源(1898-1975)早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忠实信托银行实习员出身,后回国任审计院协审。1930年国民政府财政部成立会计委员会,被委任为主任委员,主张改革政府会计制度,与他人合作设计《中央各机关及所属统一会计制度》,著有《中国政府会计论》,是影响很大的预算会计理论。五、敢于挑战洋会计师的奚玉书(1902-1982)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会计专科毕业,先后任会计教师和开设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会计师事务所期间,努力维护民族利益,敢于挺身与外国同行“拗手瓜“,创办《公信会计月刊》达九年之久。六、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赵锡禹(1901-1970)曾在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数度留学,研究世界会计发展,五十年代,先后在中央财经金融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61年敢于开设《资本主义会计专题讲座》,在自力更生的口号下宣扬外国理论,其勇气可谓惊人。被誉为最早介绍西方现代会计理论的学者。七、移植苏联国营会计方法的余肇池(1892-1968)苏联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企业会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余在五十年代初任财政部会计制度规章审议委员会委员,在移植苏联国营企业会计中起很大作用,最早编有《国营企业会计》一书,影响全国,并成为企业会计蓝本。八、主管全国会计事务首位官员安绍芸(1900-1976)清华学堂毕业、留学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回国任会计教授,并开设会计事务所,1949年任财政部会计制度处处长,1951年改称会计制度局(现称会计司)续任司长,主持设计一系列全国统五的会计制度,从而为今日中国会计事业打下基础。九、自学成长的会计专家顾准(1915-1974)小学毕业后,曾就读中华联业学校商科,十三岁入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在潘序伦直接指导下工作。他从学徒做起,边学边做,十九岁写出第一本著作《银行会计》,随后更自著或与潘序伦合著作品甚多,1950年曾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局长,后调北京,从事会计研究工作,陆续写出《会计原理》等不少著作。十、为中国会计准则绞尽脑汁的杨纪琬(1917-1999)毕业于上海商学院,后任会计教授,1949年调财政部工作,57年任会计司副司长,80年任司长、85年改任顾问,是中国注册会计会计师协会首任会长,93年任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今年2月逝世后,中国官方发表的《杨纪琬同志生平》中称他为“新中国会计界公认的一代名师”,为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你看哪个你比较崇拜?
yoyo爱生活2012
“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一)加强会计法制建设。1.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提高会计法律法规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可执行性,进一步规范会计审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执业质量。2.广泛开展会计普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广泛宣传加强法制、依法理财、维护国家财经纪律的重要意义,引导单位负责人和社会各界重视、支持会计审计工作,引导广大会计工作者学好用好会计法律知识、自觉树立诚信理念,努力构建学法、用法、守法长效机制。3.加强会计监督检查。认真开展对《会计法》及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按照定期随机抽查与不定期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创新监管手段,主动公开检查结果,严肃查处违法会计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研究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和会计“黑名单”制度,将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记录和单位会计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理顺会计监管机制,整合会计监管资源,形成会计监管合力。(二)加快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1.建立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加快落实国务院批准发布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有序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在已发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基础上,加快制定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和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为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和健全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奠定基础。研究制定政府成本会计制度。抓好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贯彻实施工作,完善信息化建设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政府会计改革顺利进行。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建设,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政府会计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2.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适应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要求,密切跟踪基金会、社会团体、民办医疗、民办教育等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情况,研究修订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一步规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3.修订社会保险基金等基金(资金)类会计制度。积极配合社保、住房、土地等制度改革,适时修订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土地储备资金等基金(资金)类会计制度。(三)健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1.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时修订、完善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时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研究制订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相关会计政策。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例,清理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类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继续保持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适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各层面事务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工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充分利用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中日韩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等多边、双边交流机制,协调立场,争取支持,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深度参与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工作,提高我国对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等规则制定的影响力,持续研究综合报告在我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3.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加强企业会计准则宣传、培训和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密切跟踪、分析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及时了解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企业会计问题应急处理机制。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与监管部门、有关企业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沟通交流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加强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收政策、监管政策的协调。做好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的监督、指导。4.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外部咨询机制。发挥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在会计准则建设中研究咨询、决策支持的重要作用。发挥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实施以及对外交流、组织联系咨询专家队伍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健全企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队伍,充实研究力量,改进咨询方式,提高咨询水平。(四)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1.加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坚持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加强政策指导,2018年底前基本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补充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制定发布系列分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推动企业切实改进和加强成本管理。加强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管理会计界的地位和影响力。2.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认真抓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实施,采取政策宣讲、经验交流、成果推广、人员培训、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和措施,深入推动管理会计广泛应用。同时,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教学教材改革,支持管理会计创新中心建设。3.提升会计工作管理效能。以深入实施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为抓手,积极推动企业和其他单位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五)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1.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的要求,研究制定政府内部控制规范和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规范,修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制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量化指标体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研究制定《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参与国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标准制定工作。2.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加强对中央企业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指导,推进地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密切跟踪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定期发布上市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报告。会同监管部门制定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挂牌公司执行内部控制规范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六)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1.推进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有效实施。不断更新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推动监管部门在监管领域制定和实施监管扩展分类标准,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的财务报告数据交换标准体系,适时推动建立以披露财务报告数据为主的社会化会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制定企业账户层面和交易层面会计数据以及相关业务数据交换标准,降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和企业内外部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数据的深度利用。积极参与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等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全面提升我国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国际影响力。2.不断提高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认真抓好《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在不断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同时,积极探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引导企业以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提升内部管理信息标准化,促进财务、业务数据的融合与互联。同时,密切关注大数据、“互联网+”发展对会计工作的影响,及时完善相关规范,研究探索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会计资料无纸化管理制度。(七)大力发展会计服务市场。1.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不断拓展会计师事务所业务领域,研究建立公共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政府购买注册会计师专业服务制度,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涉税服务、管理会计咨询、法务会计服务等新型业务。研究探索改进会计师事务所选聘方式和审计费用支付方式,着力增强独立性。推动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广泛采用特殊普通合伙组织形式,鼓励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优先采用普通合伙组织形式,适当、适度限制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关系公众利益的高风险业务。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内部治理和总分所一体化管理,完善大中小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布局,进一步推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促进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健康、规范发展。2.推进代理记账业务不断发展。加强对代理记账业务的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促进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选择依法设立的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支持小微企业等的健康发展。探索建立政府购买代理记账服务制度。注重发挥各代理记账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方面的服务作用。积极支持其他会计咨询、会计培训等服务业务的大力发展。3.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和其他会计服务行业的行政监管。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法规制度,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要求,简化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审批和变更备案,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退出机制。完善注册会计师考试、注册、职业责任保险等制度。改进中央企业审计轮换制度,探索大型企业集团“主审+参审”审计模式。适应金融改革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完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加强政策协调,研究解决对会计师事务所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问题,探索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加强对代理记账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代理记账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代理记账机构信息公示制度。探索会计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4.推进会计服务市场开放。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抓好双边、多边会计服务市场开放谈判和跨境审计监管合作。鼓励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开展跨境服务,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跨境执业行为,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企业、中国资本“走出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指导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以成员所模式为主流构建国际网络、参与国际竞争,重点扶持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创建民族品牌国际会计网络或在加盟的国际会计网络中日益发挥重要影响。(八)实施会计人才战略。1.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以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为指导,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制度,改进选才评价标准,完善考试科目设置,加强考务管理,提高考试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推动增设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含副高级和正高级)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的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对会计人才选拔、培养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结构,到2020年具备初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500万人左右,具备中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200万人左右,具备高级资格会计人员达到18万人左右。2.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指导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加强继续教育教材、师资队伍建设,丰富继续教育方式、内容和手段,推广在线教育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规范会计培训市场,坚决打击乱收费、假培训等违法行为。3.深化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研究制定《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发展规划》,健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及其特殊支持计划长效机制。创新选拔、培养机制,完善考核、使用制度,不断充实全国会计领军人才队伍,到2020年,完成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达到2000名的培养目标。继续推进会计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指导各地财政部门和中央有关主管单位开展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4.加快行业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培养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继续加强总会计师制度建设,推动在大中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配备总会计师(财务总监),深入推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适应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加大政府会计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与政府会计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积极推进高端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国际化人才培养。5.指导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推动加速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研究完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质量认证体系,加大案例研究和教学,创新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推进设立会计博士专业学位,完善会计专业学位系列。积极推动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双向挂钩”。6.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会计诚信理念,探索建立会计诚信档案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行业自律,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进一步提高会计社会公信力。7.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完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充实、更新无纸化考试题库,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公正性、科学性。加强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建立统一的会计人员管理平台,促进会计人员基础数据的共享和利用。8.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健全会计管理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要将作风正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到各级会计管理队伍中来。加强对全国各级会计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指导、督促会计管理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改进工作作风,加强理论业务修养,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服务会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九)繁荣会计理论研究。1.加强对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会计理论工作者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会计中心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会计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实现重大理论突破并彰显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指导会计理论工作者深入改革实践一线,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理论指导,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指导会计理论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切实改进文风学风,不断净化学术环境。2.发挥会计学术人才高端引领作用。继续抓好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等学术带头人培养;进一步完善《会计研究》、《中国会计研究》(英文版,CJAS)、优秀论文评选等会计学术成果评价机制,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和高端会计学术人才,更好地推动中国会计理论研究走向国际。3.加强会计学术组织建设。加强对各级会计学会的业务指导,支持学会依法开展学术活动,规范学会内部管理,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服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智库。不断改进学会会员服务,进一步提高组织凝聚力、增强社会服务力。
wangxinrose
截至2020年底39人获得会计名家称号对。会计名家指的是通过《“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章程》和《“中国会计名人”提名及评选办法》的评选而获得称号的人员,而在中国会计名人官网发布的公告中可以得知,截止到2020年年底,我国获得该称号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9人,因此该句子是完全对的。
小蟠桃儿
李天民教授1919年10月生于江苏扬州。194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获法学士学位。1942年起历任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副教授兼会计原理教研室主任。1979年调至北京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任会计系国外会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兼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院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现每学年仍为经管系的博士生讲授“经济学与管理学前沿问题”的课程,另外还在中央电大、江苏高等财经专科学校、河南高等财税专科学校、上海大学、淮海工学院等校任兼职教授,并担任中国化工会计学会、中国成本研究会、中国汽车工业会计研究会顾问,中国审计学理事,北京审计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内审协会会员。50年代初,李教授在上海编著的《审计学教程、新银行会计教程》(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会计学界的奠基性著作。1958年在上海财经学院主编的《会计核算原理》(财政出版社出版)是全国率先打破前苏联框框的教材,在国内学术界影响很大。80年代初他的研究重心转向管理会计,是我国研究和引进该学科的先驱者之一,特别是在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李天民教授曾先后编著和主编各类会计、审计教材和专著三十余种,累计五百余万字。其中《管理会计学》(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于1987年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国当时最畅销的教材,截至1997年10月止累计发行量已逾137万册。1994年撰著的《管理会计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两年间曾先后荣获国家教委全国第二届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95年11月),财政部第三届全国财政系统大中专优秀教材一等奖(96年1月),上海市(93—95年度)优秀图书二等奖。他还在国内著名刊物中(包括《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财务与会计》、《上海会计》、《财会通讯》等)公开发表论文170余篇,累计150余万字,其中有二十余篇获奖,另有十余篇被选入由中国会计学会、中国审计学会秘书处编辑的全国《论文选》中。李教授五十余年来,以其奉献和开拓的精神致力于会计、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积极推动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会计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著名的会计学家。他不仅治学严谨,而且造诣极深,成果卓著。从1985年至今已为祖国培养出高质量的硕士生32名,其中7名已成为博士生。鉴于他的卓越成就,1985年被民盟北京市委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服务中做出优异成绩”的荣誉证书;1986和1994年两度被中央电大授予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主讲教师称号;1992年10月起成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又荣获安盛、国卫奖教金。李天民教授教书育人,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爱护青年教师。这些美德使他倍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画家李天民人物简介李天民国画作品创作的“金石风格”及其艺术价值吕明坤李天民现为中国吉尼斯名人书画院名誉院长、常务副院长;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孔子书画收藏家协会专家委员;中国孔子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果菜杂志名人书画院一级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名人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员,山东省五洲文化交流中心书画院副院长,山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一、李天民“金石风格”中国画创作鉴赏李天民,山东济南人,师从徐悲鸿、李墨,临池四十余年潜心中国画创作,并从秦兵马俑、汉画像砖汲取营养、技法,在继承中创新笔法、墨法、技法和表现手法,画风独树一帜,其作品逐步形成独特的“金石风格”。他笔下的马,既有徐悲鸿画马的风韵和传承,又凸显铮铮铁骨、极神似汉代出土画像和秦兵马俑的金戈铁马;其山水画作品,壁立千仞,气势恢宏,似滚滚铁流,既豪情万丈动人心魄,又在尺寸间包容万象,深具中国传统山水画内涵。这种独特“金石风格”,使其作品在当今百家争流的书画界,深得鉴赏家、收藏家和广大书画爱好者喜爱,极具鉴赏、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二、李天民国画作品的艺术追求—“金石风格”当代中国书画界正逢盛世,画家师承各有所宗、学术流派百家争流、传世作品推陈出新、精彩纷呈涓流归海。李天民的中国画正是在此大背景下,求索、创新,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金石风格’。李天民国画作品“金石风格”的涵义:一是其指其作品表现手法:师法青铜器、石刻的线条、造型和刀法,融入现代审美观念,是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 他笔下的奔马直线勾勒,镌直、浓墨骨架、反手浓墨飞扬鬃尾,既有青铜器、石刻的威猛厚重,又有现代审美的动感视觉;其山水画或壁立千仞,或高山流水,或铿锵,或婉约,均质感厚重,荡人心魄。二是精神诉求:其作品表达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取《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后汉书·独行传序》:“或志刚金石,而克扞于强御” 之意。李天民笔下以“金石风格”表现的马,多为奔马,力图诠释马的坚强、进取、忠贞。其单马“飞越”,双马“争锋”,六骏图、八骏图之“风云际会”,真切表达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龙马精神。李天民笔下山水画,多取材峻峰流水,以“金石风格”手法表达中国山川的博大和奔流的不屈情怀。三是取材和创意深具思想性,表达金石之声:铿锵有力,经年不朽:李天民在创作中,追求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其作品立意精准、表达淋漓、观赏性强,伫立细品,犹闻金石之声,回味无穷。“飞越”画面简洁,思想内涵深邃,激越之情跃然纸上,深刻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人激励、催人奋发向上;“风云际会”把蓬勃向上、争先恐后、欢喜鼓舞、铿锵之声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反映的是正能量。三、李天民画马的“金石风格”艺术特点李天民少年时代初学画马,师从徐悲鸿,用书法的笔意来抒写自己的感情。马画得非常传神生动,主要强调气势,他用写意的线条勾出轮廓后,然后再挥墨。他不光烘托出马的气势,刻画出马的神态,而且更重要表现在笔墨上面,更着重笔墨的生动,所画之马骨骼骏奇,神态清秀,气韵生动。在八十年代与其兄李墨和天津名家孙其峰、王学仲作画于天津杨柳青画社,作品“八骏雄风”和“龙马八骏”被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和泰国皇室和博物馆收藏。画马的难度很大。画得好,能达到形神兼备、笔墨俱佳、神完气足、能表现出马的龙性就更不容易。李天民在九十年代后期,有机会接触到秦兵马俑和汉画像砖马,深受震撼,开始探索新的画马表现手法,逐渐成熟的创作出即源于徐悲鸿,又不同于徐氏马的“金石风格中国汉像马”。李天民画马的艺术特点:(一)、创造出完全不同于“徐悲鸿”模式的“金石风格中国汉像马”。徐悲鸿先生的马以瘦为美,而李天民刻意强调了马的骨骼动感:直线勾勒骨骼,强调突出马的张力,劲颈宽胸、壮腿硕臀;顾盼有致、暖而有情;鬃尾暴涨,凛凛生威;神态张扬,龙马精神跃然而出。以独有的笔墨艺术语言,形成其“金石风格”。(二)、创新腿、蹄表现手法,以篆书的线条表现金石特点,勾勒表现其力度和形态:直线刀刻般的腿骨骼,素描写意手法四个点勾出马蹄。李天民画马最传神的是马腿。李天民把马的龙性、野性,驯良,矫捷,优雅,高贵,挺拔,都凸现在精致的腿和蹄上。骏马飞奔银蹄翻飞, 刚劲有力、姿态优美,速度与节奏在马腿的飞动间变幻无穷。雄健的马腿肉里裹铁,膝与蹄的转折优美,蹄声时如惊风,时如疾雨,时如砧上铸打剑器;寥寥四笔勾勒的马蹄叩地腾空,有打击乐的美感,犹如优美独特的晨光曲、进行曲、狂想曲、凯旋曲、田园牧歌,使人痴迷。(三)、追求、突出鬃尾的动感、金石感觉:马鬃浓墨强调金石质感,淡化渲染烘托姿态,马尾正手用墨彰显气势开阔,反手用笔强调动态飞扬。李天民画的马,既有青铜器、石刻的威猛厚重美,又有现代的动感视觉美;(四). 以奔马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双马表达意境,姿态各异,变化多端而不失气势恢宏。独创的平面角度画马,令人有劲风扑面之感。群马的处理乱中有序,既有整体的气势,又有个体的区别。(五)背景处理:或浓墨重彩强调对比,或大量留白,余味无穷。意在衬托“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豪迈气势,领略到“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的洒脱浪漫。马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易经》说乾为马,它是阳刚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李天民以“金石风格”画马,更能表达马的“龙”性,更精确的体现和宣扬“龙马精神”,借此诠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李天民以他“金石风格”笔下的马,做了最为准确的注解。四、李天民“金石风格”山水画艺术特点评析李天民笔下“金石风格”山水画,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最突出特点是体现“意在笔先”,按时代价值取向立意,深切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思考,深具思想性;二是中锋笔法运用创新,把传统山水画中锋画点线革新为中锋刀法镌刻式竖式直线,侧峰画横线、点 ,以其独创的金石篆刻技法起笔落墨,力图用“金石风格”手法表达中国山川的博大和不屈情怀;三是多取材高山流水,体现“天人合一”万宗归流的哲学思想。四是以山聚气,以水为韵,把山的浑厚雄伟和水的奔放柔情揉和在一起,达到“气韵生动”的视觉效果;五是融风水五行文化入画,山的藏气聚气、物的相生相宜、水的生生不息,给人和谐的视觉感受和勃勃生机。李天民以“金石风格”技法创作的《万宗归流》中国山水画作品,反映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之一,展现了国人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性,海内外华夏子孙万宗归流的哲学观念、家国情怀、爱国爱家、包容、和谐的社会诉求。“金石风格”表现手法是在传统技法上的创新,表情达意更加淋漓精致,更能表现峻立的山之雄厚和流动的水之亲和,使得李天民笔下的山水画刚柔并济,更能引发共鸣。《在水一方》 画中的景色犹如仙境,唯美动人,流露出的氛围水润异常,沁人心脾,草木华滋,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意境悠远空灵。看到这幅作品后有种陶醉其中的感觉,令人神往,豁达开阔;《云深不知处》为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画艺,还将我们带入到这风景宜人的山水之中,体现了中国人对山水的热爱,也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联结自然与文化的方式。作品构思巧妙,虚实详略,赋予表现力和形式美,细腻的画笔,流畅的线条,纯朴厚重,符合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风格中强调的天人合一之感,是难得的山水画精品。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融,渴望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画家们见仁见智,从未停止过对于山的崇敬和描摹,山水间尽显文人雅士的脱俗情怀,《清泉》寄予了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赋予了山水更多的灵性与诗性,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李天民山水画以“金石风格”语言强调“诗情画意”表现雄壮粗犷或秀丽俊美的山式、云吞雾幕——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即:将大自然的美与文人逸趣(中国文化)紧密地糅合在一起,用高远、平远、深远(或合三远)法的结构画面,计白当黑的处理方式,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来赞美生命、歌颂大自然——挥洒“胸臆”。 观其《争流》、《肝胆相照》 总体上追求传统文化(内在的)与以线造型的笔墨意趣(外显的)融合,即:诗情画意和“气韵”、“神韵”的表现。在造型上不拘泥于外形的肖似(逼真),而着重表现物象内在的“气韵”、“神韵”与画家“胸臆”的挥写(抒发),既有金陵四大家的笔法技法,又有其独到语言表达。李天民“金石风格”在笔墨色彩上讲究:笔法丰富、有力度,或浸润凝重、或枯涩快疾;或中锋、或逆锋、或侧锋、或拖笔、或散笔,各有收放;墨法多层次的变化,或积墨、或破墨、或泼墨;色彩为随类赋彩等感性色彩,讲求墨气、沉着(色彩以墨骨为主,施以淡彩)并有工笔重彩,且多为朝阳。李天民长期探索将金石风格移入山水画,在构图、透视上的处理有别于西方绘画,以多角度、多视点(移动)的“散点透视”来表现画家的主观意图自由组合空间。为此,构图画面作构成性处理,山水形象适当装饰化,笔墨、色彩与山水造型相统一:一级形态为金石刀刻技法构成山水,空间趋于平面,山水形象趋于峻立,仍有较强的纵深感,但仍存有山水意象并采取意义确定的主题。其特点是:有浓淡干湿和形态变化的墨晕统领画面,内含略似山、水、云雾、树木的笔线勾皴、宿墨渍块和肌理,它们精致而丰富,或由墨晕连缀成气脉贯通的整体意象。二级形态为墨法渲染,为主题思想服务,即:以作品立意的思想性确定墨法,这也是李天民山水画另一个鲜明艺术特色。李天民用山水画表达华夏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用独特的“金石风格”绘画语言,显化中国乃至东方世界对宇宙自然的看法,对社会人事的态度,对美与永恒性的追求,表现着人格乃至对生命宇宙的体验。五、李天民“金石风格”国画作品艺术价值书画作品,包括中国山水画的存在价值,在于他的审美与引领功能,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山水画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百年来,中国山水画作品从题材内容、画法、材质、融合、艺术功能都随时代发展和交流等变化而变化,更加贴近生活,随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山水画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人们要求山水画的象征性,趣味性,装饰性更加突出。正是在此变革中,兼有学术性和市场性的文化消费也促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书画作品的鉴赏、收藏方面,大多数受众往往关注其名气而忽略其艺术价值;而专家、学者、书画界、拍卖行则更关注其师承、传统和创新,雅俗不同赏是困惑书画界的顽疾。李天民的作品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他画马师承徐悲鸿,山水取法金陵四大家之长,其作品的特征性,趣味性,装饰性更加突出,既有学术性又有市场性,但从其作品的立意《肝胆相照》《万宗归流》《飞越》《如影》《风云际会》《在水一方》,初识就抓住受众关注,细品艺术造诣更高,真正达到雅俗共赏。李天民在创作中,在技法上用线条和色彩搭配来表现虚实之间的互动, 作品能够反映山川河流的风韵,提炼美的形式,能够尽量满足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在文化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