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90

就爱装修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格力地产会计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辛巴在深圳

已采纳

账面未分配利润如果是真实的,那就依法交税后进行分配,很多企业多半是账务处理有问题。

我曾经给一家客户做咨询的时候发现这家建筑公司,以前是核定征收,公司即使亏损也要按专管员的要求做到规定的利润率,以求达到所谓的税负率,而因为核定征收,很多该要的成本发票没有要,十多年下来,未分配利润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改成查账征收后,被要求分配利润才傻了眼,面临汇算清缴急了,找到我来解决。

这种情况是很多核定征收公司遇到的,他们认为反正核定征收不用查账,成本票要不要无所谓,导致企业明明没那么赚钱,账面却几个亿未分配利润,最后被税务人员查到未分配利润太大长久不分红,强制分红征收20%分红税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尽管问题给他解决了,还是提醒有类似情况的企业注意了。

从会计的角度解释,利润就是从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分红等等各项必要的或者选择性的支出后还剩下的部分。这部分利润会从某一期间的利润表转到资产负债表中进行累计,从而形成未分配利润,是权益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单纯从会计的角度出发去理解未分配利润的内涵,想要知道处理这一现象的思路,个人认为首先要明确以下两点。

刚刚有提到未分配利润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权益科目,权益是什么?是属于股东的利益,说白了账上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就是公司在持续的赚钱,股东的钱袋子越来约满,从表面来看至少不是一件坏事。

股东的钱袋子是充气的还是确实装满了财富,这个就需要结合其他会计科目来看。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应收账款。一般企业卖东西给客户,客户很少当场给钱,而是在一定的时间后付款。但是企业在把东西卖出去后就会认为已经有了收入,进而产生利润。但是钱是否真的会到银行账户还要看回款情况。所以就算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也未必是实实在在赚到钱。

在明确一以上两点后,基本上就可以明确出未分配利润的两个作用。 首先是真金白银,其次是风险准备金。

分配!如果未分配利润已经过多,分配掉就是最好的选择。根据分配对象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分配给企业正在急需资金的项目,这种主要是公司为了扩大在生产,进一步提高生产规模。

主要是以年终奖、节日津贴、购买补充保险、赠送股权等等,作为员工福利来激励和留住对企业有长期贡献的人才。

这里不单单指的是企业创始人,还有很多在创业期间的机构和自然投资人,有可能是为了执行合同中的条款,比如企业达到一定盈利水平就需要付给对方报酬等;也有可能是为了维护关系,有助于以后投融资的发展。

留存!既然是做为风险准备金,主要就是为了防范未来利润不能做实而发生的风险,因此绝大部分要留在账上。

如果把股权权益看作一个球,那未分配利润就是这个球的外罩。如果未来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作为坏账核销,对应的利润也会因为发生费用而被冲抵。在多年累积规模很大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调动以往积累的未分配利润进行补充,这就可以保护股东的原始出资——股本、股本溢价等等不受损害。

对于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公司,很多项目都需要融资,外部筹钱成本高,最好还是用自己的钱;还有就是对外部股东和员工有个交代,账上利润这么多,却一点分红都没有,难免让人觉得有点铁公鸡的味道,正所谓一分也是爱。

以上就是对于账上未分配利润过多的一些处理办法。当然根据每家企业的不同,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总的思路就是先弄清楚这些累计的利润未来可能存在的状态,根据不同的情形和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来做合理规化。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简单解释一下未分配利润。

未分配利润是 企业的利润缴纳完企业所得税、弥补完以前年度亏损(5年以内的亏损可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进行弥补)、提取10%的盈余公积、任意公积金,以及分配给股东后的 余额 。这个余额,每年累积。

一、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至少表明一点这是一个长期盈利的企业。

这样的企业是可遇不可求啊!像东岭尽管职业生涯不短,但未有幸在这样的企业待过,实在是一件憾事。

二、公司的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公司的现金流不一定充足,甚至缺乏。

比如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公司进行大量投资(包括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大股东占款等,都会导致企业的利润多,但账上不一定有相应匹配的银子。

三、账上越来越多的未分配利润可以这样使用

1、转增资本

这个时候,如果股东是自然人股东,则该自然人股东需就个人资本增加的部分,按“股息、利息、红利”项目,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下同 )。法人股东这个时候不需再缴纳企业所得税。

注: 注册资本的变动、现金分红、股票股利等都要股东大会通过后方可执行。

2、现金再分红

如果账上银子多,可以对股东进行现金再分红 。

3、发放股票股利

账上银子不多的时候,可以发放股票股利。但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股票股利和转增资本实质是一回事。

4、特定情形下,转增资本公积。

注意啊,是特定情形下。 会计上是不允许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公积的 ,只有一种特定情况例外。

特定情形是:在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时,未分配利润的是有可能进入资本公积的。

举例: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权益15000万,其中实收资本8000万,资本公积1000万,未分配利润6000万,如果改制时折成10000万股(我们国家股票面值1元/股),按转股要求,改制后未分配利润需为0。这样,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本为10000万,资本公积为5000万,未分配利润为0。未分配利润的6000万,其中1000万记入股本,5000万记入资本公积。

5、暂时不处理,或待以后弥足可能的亏损。

以上几种情况,不知东岭是否解释的清楚?

可能有人要说了,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当年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加上当年的利润总额,减去交纳的企业所得税后的余额,怎么还有“真假”之说呢?

未分配利润是企业的留存收益,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企业对它有支配权,可以用它来做很多事,所以,未分配利润就有了“真假”之说!下面分别来说明一下:

其实,在实务中有一些企业处于一些目的,虽然企业并没有多少利润,甚至是亏损的,也会把财务报表做的“很好看”,看上去利润很大,未分配利润也很多,实际上早已资不抵债,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

比如:我们这边有个搞农业的公司,公司每年都是亏损的,但是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整天找人改报表,找中介机构出虚假报告,虚增资产,虚增利润,未分配利润也逐年增大,银行呢,未尽责,每年都给贷款,在去年“东窗事发”了,法人代表和财务总监都进监狱了,银行也处理了好几个人。

这种情况下怎么处理,说实话,没办法处理,人家说“一个谎言需要千百个谎言去弥补”,这样的公司是“拆东墙补西墙”,早晚有补不上的那一天,出事是早晚的事,如果你与这样的公司有关系,请尽快远离!

这个好办,既然是实实在在的未分配利润,那就按正常的途径处理就行了,但是也要注意税收问题,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企业可以将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也可以用于企业的项目投入、固定资产购置等方面等企业建设方面的投入。

如果企业用未分配利润作为投资款再去投资其他企业,那么该企业就是被投资单位的法人股东,等到从被投资单位分回投资收益的时候,是不用交税的。请注意:我说的是居民企业之间的投资与被投资!

未分配利润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给股东分红,如果给法人股东分红,不需要扣税,这也是我们一直建议,在注册公司时以法人做股东的主要原因!

咱们主要说说给自然人股东分红,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非上市公司给自然人股东分红,需要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有没有感觉税负有点高啊,不奇怪,很多老板和你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他们都不愿意通过分红的形式拿走这笔钱,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税收筹划,在此不做过多介绍!

举个例子:我们这边的一个房地产企业,项目结束了,账上还有6000多万的未分配利润,几个股东开会研究了几次:分红要交那么多个人所得税,还是几个股东把钱拿走,公司扔那不再纳税申报,让公司转为“非正常户”,一了百了合算。结果大家应该可以想象的出来,没用多久,因为一个税务案件,税务机关发现了这件事,随后对几个股东追缴个人所得税及滞纳金,几个股东一分钱都没跑掉!

这个要注意法人股东与自然人股东的区别,如果以“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法人股东不用交税,自然人股东则需要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未分配利润还有其他用途,比如弥补亏损、分配给员工等等。

弥补亏损主要是为了报表好看,打个比方,企业的亏损是“脸上少块肉”,未分配利润是“屁股”,弥补亏损,就相当于从“屁股割块肉补到脸上去”,结果“脸上”好看了,“屁股”上少块“肉”,所以,用未分配利润弥补亏损,没啥实际意义!

再比如,把未分配利润分配给员工,不排除有的企业会这样做,但是大部分企业不会分配给员工,因为未分配利润是属于股东的!

可能有人要说:未分配利润是员工创造的,如果老板有良心的话,应该分配给员工!

别开玩笑了,“良心”这玩意,老板们哪有?反正我碰到的老板们没有!哈哈!

综上所述,未分配利润怎么处理,需要老板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账面上,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怎么办?

利润越来越多,主要看股东对利润的态度了

1, 分红

一般公司大股东不喜欢分红,他们更倾向于再投资,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本家,而那些小股东,非实际控制人股东,他们喜欢资本的投资回报,或者说投资回报的落袋为安。

2, 增资

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为了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提高自身价值,增资是一个选择,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对手在行业中抗衡。

3, 提取资本公积

可以在账面上趴着,提取资本公积,如果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可以做些理财或者金融投资。

4, 股权激励

设计股权激励,员工只分红,不持股。

公司账面未分配利润多,这是好事,说明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强。但是未分配利润多,并不代表公司的可动用资金多。

公司的资产来源于几方面:负债、股东投入、自身的利润留存。

公司的资产又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真正的可动用资金其实是很小一部分资产,也就是货币资金,其余资产都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加大投资力度后形成的经营性的资产,需要通过经营变现。

所以,不应该考虑公司账面未分配利润多应该如何处理,真正应该考虑的是公司账面货币资金太多应该怎么处理才对。

如果公司现金流非常充裕,并且近期也不存在需要增加投资的领域,首先不要想到分红,毕竟分红给自然人股东需要承担比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可以考虑暂时运用公司资金做一些理财性的投资,以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要让它在账户睡大觉。等到有合适的投资机会时可以随时投资。

如果确实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股东又比较急用资金,也不建议直接分红,毕竟分红税负太高。一般中小企业监管没有那么严格,可以用往来款的方式,先给股东去使用,年度终了前能够归还公司最好,不能归还,到时再计算个人所得税并申报缴纳也来得及。根据 财税〔2003〕158号文 ,借款给股东使用资金并不是禁止的行为,只要年度终了归还或者未归还的按照股息红利所得交税即可。

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在当下疫情影响的经济条件下,莫名有种备受鼓舞的感觉。困难时期,公司未分配利润越多,说明可以轻松的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将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细心的人们一定看出来了,公司账面未分配利润不等于未分配利润。

笔者从事财税工作20余年,从未见过中小企业人为的虚增公司利润的情况。

如若确实发生虚增利润的情况,多半与账务处理不当、应取得未取得税前扣除凭证有关。

债务处理不当,造成公司利润虚增,这种情况会比较复杂。根据中小微企业现实工作中常见的业务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例如当前 科技 型中小企业比较热门,本应当计入研发费用的进入了研发成本。或者笼统的计入研发支出,没有及时归集到损益科目当中。造成费用资本化少计成本费用,虚增公司利润。

这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账面上虚增了利润,但实际情况是,实际可供分配的未分配利润却没有,或者少有。

公司账务处理不当,造成折旧期或者摊销期人为延长的,必然造成当期损益,少计成本费用,虚增公司账面未分配利润。

财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财政部规定的相关折旧期或者摊销期进行折旧和摊销。

小结一下,公司账务处理不当的因素众多,不再一一列举,本文选取比较常见容易理解的几点,引发大家的思考。

处理方法,唯一遵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自查自检,并及时纠错。

现实工作中,鲜见中小微企业人为虚增利润的情况,但不排除有少部分人为虚增利润的纳税人。

会计核算的要求,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性。人为虚增利润的情况,通俗的讲就是与做假账直接相关。这是与职业道德操守和法律法规直接相悖的现实情况,财税人员应当依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严格作出账务处理。

同时,对于已经纳税申报情况,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更正申报。

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凭证,取得不完整不合法的,确实常见于中小微企业实际经营困难中。

一方面,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和要求,公司在取得所得税前扣除项目时,应当按照规范取得。随着法治 社会 的不断推进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我相信中小微企业应取得的税前扣除凭证会越来越完整。

另一方面,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突出真实性,即使取得的原始凭证“不合规”,通过经济合同、银行流水等其他辅助项目佐证,应当完整的入账记录。中小微企业应当积极降低实际经营情况与账务处理之间的差异,不具备分红条件的,不得分红。

再一方面,财税人员应当清楚的认识到,会计核算与税务是两条线管理。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无论是时间性差异还是永久性差异,均客观存在。

这样的情况,是令人欣喜的。这里我主要说2点:

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来看,未分配利润贷方余额越来越大,说明可供股东分红的利润也就越多,同时这种趋势更令人欣喜。

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在公司持续盈利以后面临的是自然人股东分红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很多人认为税负较重,企图利用不法不轨的手段规避纳税义务,殊不知众多的纳税人中,可以承担分红个人所得税的股东并不多见。承担分红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既有财富增加的惊喜又有纳税大户的骄傲。

另一方面,法制进程从未停歇过,妄图少交税或者不交税的行为,无论用任何纳税筹划的外衣粉饰,均改变不了偷税漏税的本质。纳税人应当将税务风险作为常备课题,不断反思和警醒自己。

当前形势下,既有内部经济困难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挑衅。中小微企业应当从长期规划入手,生存下来、留住人才才能更长远的发展和壮大。

企业不断积累的未分配利润,不应当狭隘的认为只属于股东。一方面,应当在困难时期提高职工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留住人才,提高人才的忠诚度。另一方面,公司可以添置包括但不限于车辆等与经营相关的合理支出。

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大,不是只有分红给股东以后才可以使用,公司长期发展亟待更多的合理支出。

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如果是账面数与实际数不符的,应当自查并及时纠正账务差错;如果是公司持续盈利,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花钱的方法应当比挣钱更容易;同时,适当分红可以改善股东和职工生活质量,承担纳税责任无可厚非。

关于这个问题回答如下:

1.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如果是合法的未分配利润,如果是非上市公众公司即使不分配也没有关系。如果是上市公司应按上市公司有关利润分配规定处理。

2.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建议认真分析一下原因,是长期没有分红,还是账务处理有问题。如果是因为长期没有分红导致的,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账务处理有问题,建议对错账进行调整。

3.实务中的确碰到有的财务人员将以前年度漏记的收入或者其他损益直接记入未分配利润的问题,没有按规定申报缴纳增值税及相关附税,企业所得税也未按规定进行申报,如果是这种情况,建议调整账务,同时按规定申报缴纳相关税费。

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越来越多,那么在股东进行股权转让或者是进行注销的时候会碰到纳税的问题。具体如何处理,还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企业当年的利润总额,可按一定顺序进行分配: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交税;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分配优先股股利;分配普通股股利。

然后剩下的,就是年终未分配利润。

最常用的应该是分红。但是是否能够分,还取决于企业是否有“真金白银”。有些企业纸面富贵,但却没有相应的现金流相匹配,那么这样的情况下,未分配利润再大也没办法用来实际分红。

此外,也可以留待以后弥补可能产生的亏损。

利润多了,自然是给股东分红。

我发现啊,A股喜欢分红的公司还真不太多,除了格力电器、银行、茅台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能坚持稳定的分红以外,很多公司分红就是走个形式,实际的真金白银很少。 很多公司更喜欢的是“X转X送X”这样可以用来炒作的噱头。

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源自公司每年利润的积累。理论上来说,股东投入资本到公司,想要享受的是公司的长期回报 ,那未分配利润应该是股东所承担风险的补偿,应该分红给股东。那如果不分红,很可能就是把利润又投入到了公司未来的发展中,继续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或者是继续研发,开发出新的产品。核心还是为了未来能有更多的盈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很可能会是风险,那从股东回报的角度 ,当公司的盈利变好以后,现金流也能支撑分红的时候,就应该给股东分红,享受到公司成长的收益,这对股东来说,是一种保护。万一未来公司失利,已经分红得到的回报,就算是落袋为安,不至于让股东的所有投入都打了水漂。

而且,上市公司的分红,还能享受到税收优惠,这本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非上市公司不分红,很多时候也有处于避税的考虑。事实上,不分红并不是最好的避税方法,有效的策略应该是通过股权设计,利用政策优势,降低税费水平,而不是直接不分红。而有些上市公司不分红,股东却热衷于通过推动股价上涨来减持套现,长期来看,对公司并非是好事。

格力地产会计

352 评论(10)

小嘉菜菜子

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要找一个工资高的工作,受到你自身的能力和学历的限制,如果你的学历很高,可以选择,去做,公务员,民航飞行员,医生。

如果你既没有学历又没有技术,那就只有从事危险性很大的工作,高空作业之类的,比如外墙清洗工,或者去学习一门技术,高级的厨师,美发设计师,这些工作月薪都在1万以上。还有就是长途挂车驾驶员,但是技术门槛要求比较高,挖掘机驾驶员现在月薪也在1万以上。

有实力高学历的人往往工资都比较高,公务员、医生,这些职业的工资都是在1万以上算是很高的,如果你没有高学历的话,你想取得高工资,就只有去学一门专业的技术。

我有一个老乡,他在广东珠海那边做发型设计师,每个月的月薪都在15000元左右。所以有技术还是比较好。

我的堂哥他是学的厨师在山东那边做,每个月的月薪也在8000以上。所以你如果想拿高工资的话,就要去学一门技术,如果没有技术特长那你想拿高工资就只能以自身安全和体力去换取。

没有技术门槛的高工资,外墙清洗工,吊篮安装工,足浴技师,去足浴店上班,做足浴按摩,免费培训,而且工资也很高,底薪都在5000元左右,然后上不封顶,根据你的业务提成,如果你的颜值够高的话,也可以去那些KTV,酒吧里面上班,做酒水促销员,工资也很高,而且也比较轻松,但是就要自己能够很会喝酒才行。

挖掘机驾驶员工资也很高,月薪都在15,000元左右,我有几个朋友,他们都是开挖掘机的,但是学开挖掘机的时间比较长,这个技术门槛有点高,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前期投入较大。

高工资的工作主要有,医生、公务员、民航飞行员。如果没有高学历,可以去选择学一门技术,比如,厨师,驾驶、发型师、汽修工,这些技术类工作,工资也是很高的。

217 评论(9)

大大的蚂蚁啊

格力电器因为一季报难看,加上分红违约,墙倒众人推。

就像老实人出轨,会带来强烈的心理落差,如果是浪子回头,却让人刮目相看。

格力与美的,国内制造业的两张名片,在A股都是良心公司,给股民带来丰厚的回报,很多人因此有了感情,经常把两者拿出来争论。

类似比较科比和詹姆斯,C罗和梅西谁更牛逼一样。

就像拿牛头人酋长和剑圣对比,一个力量型英雄,一个敏捷性英雄,两者各有所长,技能也有差异,让他们PK,很难说谁能100%干掉谁。

也许,拿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

空调行业竞争格局稳定,但成长性并不乐观。

受地产周期影响大,天花板渐行渐近,大家都心知肚明。

美的在向厨电、小家电、工业机器人、甚至新能源 汽车 领域渗透,做了一系列并购,包括东芝白电业务、小天鹅、合康新能、还有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

并购太多,遗留下来商誉问题,目前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为26.56%。但商誉也不一定会爆,美的搞一次性财务洗澡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美的已经在厨电和小家电领域获得不错的成绩,多种产品市占率位居榜单前列,又通过整合库卡成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一哥。

美的在一级市场也是大手大脚,喜欢高溢价投资,把企业的估值整得老高,下一轮融资都难,只能说钱多就是任性。

格力的转型之路要坎坷很多,之前试图进入手机和新能源 汽车 领域,已经基本失败。还是因为赛道没找对,手机是一个红海市场,大厂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众多搅局者都折戟沉沙,比如贾布斯、罗胖。 汽车 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供应链极其复杂,需要技术积淀,我只看好传统造车贵族,以及特斯拉和比亚迪。

格力在战略上确实存在问题,等到空调真正触及天花板了,多元化还没搞起来,就会比较麻烦。这也是市场给美的更高估值的原因。

空调行业有很强的季节性,二季度销量达到高峰,下半年明显是淡季。

对于重资产行业,产能利用率很关键,这一点上,格力做得更好。

格力以高额的销售返利为诱惑,淡季时候向经销商压货,压货越多,给经销商的返利越高。适当给经销商让利,平滑了自己的生产,这是一种双赢的操作。

董小姐销售出身,深谙经销商的心理,独创的销售返利模式吊足了经销商的胃口。此外,这样可以提前占用经销商的资金,变相打压竞争对手。

格力每个季度末的预收账款波动非常大,每年二季度末,预收账款都会大幅减少,而美的却变化不大,这又是为何?

我的理解是,格力会在淡季大幅向渠道压货,因此预收款会大幅增加,第二季度是销售最好的旺季,经销商手里的货被大幅清空,预收账款结转收入,这样周而复始。

预收账款可以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的竞争力的体现,可以通过其预测下一会计期间的业绩。重点关注格力三季报和年报的预收账款,如果同比大幅减少,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为什么美的、海尔不能通过抄作业达到同样的效果?

个人认为,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品牌力和口碑独占鳌头,并且和经销商合作多年,早就已经形成默契,很多经销商尝到了甜头,对格力非常信任。也就是说,格力已经在渠道上建立了很深的护城河。

格力2019年空调业务占比高达69.99%,产品更加单一。

美的空调收入只占42.99%,消费电器占比39.35%,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占9.05%。

格力对空调收入的依赖更高,美的消费电器和空调业务平分秋色。在怡情期间,空调业务受到的冲击更大,所以格力一季报更难看。

2019年,美的海外收入占比达到41.98%,而格力海外收入只占10.51%。

海外怡情在3月份开始爆发,二季度达到高潮。在二季度,国内怡情已经被控制住,格力业绩有望复苏,美的受到的冲击会更大

空调行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CR3市占率由2018年的73.6%提高到2019年的76.39%。其中格力是老大,占据线下市场零售额的36.83%,美的是老二,线下市场份额为28.9%。

格力是专注做空调,美的在其他领域也有不错的市占率:

单从空调业务来看,格力和美的毛利率在稳步提高,这源于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格力的毛利率在2012年完成了对美的的反超,此后便一直略胜一筹。这也反映出格力在空调领域的品牌力更强、对成本的控制更好。

空调行业受房地产影响较大,带有一定周期性,美的ROE的波动显然更剧烈,说明受周期性的影响更大。

每当行业陷入低谷时,老大总是最后一个倒下,格力在产销平衡上也做得更好,降低了周期影响。格力对产销两端的管控,堪称制造企业的教科书。

对于制造型企业,现金流比净利润更重要,因为利润是纸面上的,可以通过财务手段进行调节,现金流是保证企业生存的血液。

从净经营现金流来看,格力波动大,美的平稳些,二者的业务结构和销售策略有所不同,但都属于现金奶牛。

从货币资金来看,两个都是土豪,根据今年一季报显示,格力账上有1216亿,美的有785亿。很多人质疑格力账上有这么多钱,为什么这次会调低分红?

格力自1996年上市以来,现金分红21次分红,累计分红544.25亿元,分红率为35.23%。直接融资累计81.52亿元。

美的电器1993年上市,2013年美的集团完成整体上市,现金分红25次,累计分红416.74亿元,分红率为32.07%。直接融资共计166.46亿元。

两者给市场的回报,都远高于从市场圈的钱,是A股为数不多的良心企业。

格力在2017年选择不分红,在今年调低了预期分红,股民骂声一片,市场上也有很多解读,这很能理解,毕竟很多人是奔着高分红来的,尤其是外资。但这并不等于公司就不行了,也不能说管理层背信弃义,毕竟特殊时期,高分红能让管理层拿得好处更多,不分红对公司的发展有利。

格力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明显低于美的,格力对产业链的控制力更强。

两家公司存货周转天数相近,长期来看周转天数有所下降,说明渠道管理能力在提高。最近三年周转天数升高,可能系地产调控,家电行业需求不足。

两家公司的营业周期都比较短,格力略小于美的,资金周转速度更快,营运能力强于美的。

事在人为,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还是看管理层。

格力前有朱江洪,后有董明珠,一个主技术,一个主销售,相得益彰,完美互补。

美的前有创始人何享健,后有经理人方洪波,老板对经理人团队高度信任。

董小姐致力于打造个人IP,粉丝无数,不得不佩服董小姐炉火纯青的营销能力,最好的销售就是营销自己。不少创业者的书架上都放着董小姐的书,很多有事业心的妹纸都把她当作偶像。

相比之下,美的一直闷声发大财,何享健不知不觉跻身财富榜前十。

一路高歌与不露圭角,并不能说孰优孰劣。

在管理人的继承方面,美的显然做得更好,董小姐的强势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格力,但也带来了风险,年过花甲,早就过了国企退休年龄,后董明珠时代谁来扛旗,充满了未知数。

总结:格力在空调领域的霸主地位难以撼动,美的多元化做得更好,两者在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渠道控制上都是我国制造业的佼佼者。

格力想要走得更远,需要解决跨界发展和继承人的问题,美的存在高溢价并购带来的商誉风险。

作者:萌哥的视界

323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