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每木每
【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二战后的几年,是上海会计师事业最为兴盛的时期,那时在上海论规模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1、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人潘序伦(1893一1980),是我国杰出的会计学家及会计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曾经在暨南大学和上海商科大学任教授,这段期间他目睹旧中国会计的落后状况与民族工商业蓬勃发展局面的不相适应,决心以推广西式薄记改革旧式会计为己任,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翌年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 由于该所在承办的业务活动中效率和质量俱佳,很快便声誉鸽起,业务不断扩大,工作人员逐年增多,以后又在桂林、至庆、南京等地设立分所多处。在开展业务的同时,潘先生深感会计人才短缺,先后开展了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有补习夜校、展校、函授,也有正规的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其办学地点遍及10多个省市,培养的会计人才10万余人,校友遍及海内外。立信通过办学,汇集了数十位会计专家到它的教师队伍中来,如李义杰、蔡经济、刘芷休、王逢辛、钱素君、张蕙生等。或在外地扩设分所、分校,或在上海既执行会计师业务并兼任教授。 与此同时,立信又出版《立信会计季刊》与编辑出版《立信会计从书》,推动了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教材的编译。《立信会计季刊》于1933年在原有立信补校同学会所办的《会计季刊》的基础上创刊,登载了许多中外会计专著,社会反响至为热烈。该刊前后发行共18期。《众信会计从书》从1924年就已开始编译,最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自开办“立信图书用品社”后,丛书皆自行出版,至解放前夕共出版有关会计、薄记、审计、成本会计等方面的编译书籍160余种,畅销国内及海外华人区。此外,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还经营会计用品(如标准的帐薄、凭证、报表等),为业务客户提供了方便。为此,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这样三位一体的事业,使立信的声誉日隆,其社会影响越来越大。2、正明会计师事务所:“上海第一家中国人办的会计师事务所”,前称“徐永柞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是后来的“正明会计师事务所”。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它的发展规模与业务影响,已名列上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第二位。 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一场记账方法之争,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学术论战,它对此后我国会计的变革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引发这场论战,起于徐永柞所撰《改良中国会计的回题》、《改良中式簿记概说》等一系列论著的发表。当即引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多位会计师的回击。先后有潘序伦《为讨论“改良中式簿记”致徐永柞君书》,顾准《评徐永柞氏改良中式簿记》,《钱膺对于徐永柞氏“改良中式簿记”之批评》等反驳论文的发表.形成了会计学术界的两大流派,一为“改良派”指徐永柞改良中式簿记的观点;另一为“改革派”(或称“取缔派”),指取缔中式簿记,完全效法西式簿记,采用借贷记账法的观点。两派各有其论战园地,即徐氏主办的《会计杂志》和潘氏主办的《立信会计季刊》。两派还各有其支持者,如当时南京的社会名流于右任、叶楚怆、黄炎培等或著文,或题词赞扬改良中式簿记,《会计杂志》也陆续发表了不少会计界人士赞成中式簿记的论文。支持改革派的多系高校师生和国外留学归来的人士及已经采用了西式簿记的企事业会计人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双方刊物停顿,争论暂时搁浅。直至解放前夕,我国工商企业中采用西式簿记者多为大型企业,采用改良中式簿记以中型企业为主,有的小商仍沿用单式收付记账法,各行其事,从未统一。这场学术争论,两派都是朝着改变中国会计的落后状况达到振兴实业的同一目标出发的,在我国会计变革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徐永柞会计师曾经作为自由职业界代表,也是上海市会计师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在开会的第一天,当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到徐永柞会计师时,毛主席十分风趣地说:“你是孔夫子的同行啊!孔子尚为委吏,会计当而已矣。孔老夫子也做过会计的。”这段往事不仅是徐永柞会计师一人的光荣,也是当年上海会计师界的光荣。3、公信会计师事务所:公信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于1927年,创始人奚玉书在上海既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会计师,又是我国第一代的会计理论专家,学术造诣很深。由他主编的《公信会计月刊》,从1939年创刊到1948年停刊,是旧中国出刊时间最长的会计刊物。由于所发表的论文质量高,深受高校师生和会计界人士的欢迎。 奚玉书在1947年发表《会计之透视》一文,就曾提出“会计所处理对象为资本循环过程”,并在文中附有”产业资本之循环过程”与“商业资本之循环过程”两张图表加以阐述。这可以说是我国第一篇研究会计对象的理论文章,说明奚氏是我国最早接受德国巴比动态论并有专著发表的学者。此外,该刊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还开展了请如“物价变动会计”等具有前导性意义的理论问题的讨论。就连首篇倡导增减分录法的论文(作者梁润生)也是1947年在《公信会计月刊》上发表的,并引发了一轮讨论。 奚玉书还是一位爱国的会计师,为了维护民族称严,曾经出现过两次毛遂自荐的故事。由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作祟,不少政府机关或企业遇有会计业务,不是延聘本国会计师承担,而是找“洋会计师”解决。奚玉书首次是自荐于华安人寿保险公司,要求将其会计业务委托中国会计师承担,另一次自荐于交通部,要求以国格为重,廷聘中国会计师为其会计顾问。由于其要求理直气壮,最后均获胜利。4、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建立的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创办人就是中国第一号会计师证书的获得者谢霖。不仅如此,谢霖还是中国会计师制度的策划人,也是我国第一部《会计师暂行条例》的执笔人。除了上述三个“第一”之外,有文介绍谢霖还有两项“第一”,即“他是第一位对银行会计制度实行改革的开拓者(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立了新式会计制度);又是我国第一部《审计学》的著作者,1915年写于南通商校。为此合称:“五项桂冠第一”。 但是,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原设在北京和天津,直到1931年才将其总所南迁上海,拥有秦开、张翼燕等50多位著名会计师,力量雄厚,并先后在南京、重庆、成都、汉口等城市设立10余个分所.正则事务所承办业务,坚持原则,公正客观,在全国亨有很高的声誉。
吃货终结者0416
早期在中国素负盛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正明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公信会计师事务所。这是按其创办的先后排列,如果说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最多人认识的则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是由中国第一位会计师谢霖在1918年末到1919年初创办的。先期在北京设所,不久在天津设立分所。首先在中国承办会计师业务,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记录。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后来附设有“正则会计实习学校”,培训会计人才,首开先河,影响遍及全国。正明会计师事务所原名“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是中国著名会计学家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发起人徐永祚于1921年创办的。
幽香雨草
一、杨汝梅
杨汝梅(1899年8月——1985年9月)男,汉族,河北省磁县人。1920年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高等科(北京交通大学前身),1921年夏前往美国留学,是学校派往美国得第一批留学生。在美国就读于密歇根大学,主修经济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26年攻读哲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二、顾准
1915年7月1日生于上海,1927年在黄炎培所办中华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潘序伦的立信会计事务所当练习生,随后通过自学,逐步掌握了会计学。16岁时,初次走上讲台,却被学生轰下了台。一年之后,再次上台,才站住了脚。
1934年,他完成了第一部会计学著作《银行会计》,为国内第一本银行会计教材。以后,陆续出版的有《初级商业簿记教科书》、《簿记初阶》、《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中华银行会计制度》、《所得税原理与实务》、《中华政府会计制度》等。
三、潘序伦
潘序伦(1893-1985),因兄弟辈中排行第四,故又名秩五,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国内外颇负盛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被国外会计界誉为中国会计之父。
四、闫达五
人大会计学1号专家,我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所长。
五、余绪缨
曾担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七校客座(兼职)教授;美国伊 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权威性会计刊物《会计国际学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编辑政策部成员(该部由从世界多国选聘的5名著名学者组成)
我与食俱进
近 代 会 计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 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卢卡-帕乔利<-- #EndEditable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1.折旧的思想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2.划分资本与收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3.成本会计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现 代 会 计“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公认会计准则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1)利润必须实现:(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置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优质会计资格证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