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99

百变珠珠侠may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由于会计监管问题案例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沙尘暴来袭

已采纳

“会计监督”是一个工作过程,而不是一个独立工作内容,无案例可讲。在会计工作中,审核单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就是会计监督的内容之一;与银行对账,与仓库对账等都是会计监督的内容。不要误以为会计监督是对会计业务的合法性进行监督,你说的大概是“审计”的内容。

由于会计监管问题案例

292 评论(10)

panda熊猫陈

答案:你若对自己诚实,日积月累,就无法对别人不忠了。

354 评论(8)

小小小小野

ХХ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税务违法案 一、企业基本情况 ХХ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冶金企业,下设营销部、材料供应公司、炉料供应公司、修建工程公司、运输部、机械分厂、烧结分厂、炼钢分厂、炼铁分厂、轧钢分厂等四十四个二级核算单位。公司财务实行统一管理,分级核算,材料和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营销部主要负责产品的销售,材料供应公司、炉料供应公司及国贸部主要负责大宗材料的采购。 该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规范,内部分工明细,实行了会计电算化,分厂的财务人员由公司财务部垂直管理,各分厂、公司以计划成本价核算各环节成本,通过内部银行相互结算。××会计师事务所按季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会计报表进行独立的审计,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国税机关在公司设立税收驻厂管理组,对下属各分厂、公司要求按月申报进、销项税额、应纳税额等涉税资料,月底由公司财务部汇总申报纳税。 2001年度,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8040.52万元,实现增值税46108.37万元,已纳增值税45316.01万元;200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4686.05万元,应纳增值税48286.42万元,已纳增值税44152.06万元。 2003年9月,当地国税稽查局对该公司2002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的增值税进行了稽查。 二、查前分析 检查人员在检查前分析了该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有关纳税资料,调阅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对公司的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分析性复核,认为该公司财务基础工作较好,会计核算规范,财务人员业务素质较高,有关的涉税问题公司进行了自查,作了税收调整。检查人员根据这些情况,结合该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检查: (一)针对该企业是大型冶金企业,分厂较多,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要求高,需要众多的辅助生产部门为基本生产部门配合。因此,应考虑企业辅助生产部门为本企业生产和在建工程项目提供自制产品、设备的税收处理问题;下属具有独立纳税主体资格的分厂之间相互提供自制产品、相互领用材料问题;公司二级分厂及关联企业之间的销售价格是否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进行税收处理问题。 (二)考虑该公司在2001年、2002年技改任务较大,再从会计报表看,两年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增加额都较大,应检查其在建工程领用材料(水泥、沙石、木材、备品备件等)、使用自制产品(钢材、钢板、水、电、气等)和设备的税收问题,看是否按规定转出进项税额或做视同销售处理。 (三)通过对企业2001、2002年度财务报表及报表说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应收帐款”数额较大,逐年呈上升趋势,再进一步进行明细分析,均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的单位。检查人员认为,近几年钢材市场较好,“应收帐款”逐年增多的现象很不正常,而且都集中在少数单位,怀疑和这些客户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有无向这些客户收取延期付款利息的可能。 (四)由于公司的大宗原材料购进都是由材料供应公司、炉料供应公司、国贸部集中采购,再由下属各单位按用途和需要进行领用,进项税额由物资采购公司、供应公司上报公司财务部申报抵扣。材料的领用使用两种领料单,即工程领料使用《工程领料单》,生产领用使用《生产领料单》,工程领料由公司财务部统一作税收调整。因此,检查人员认为各下属单位领用材料的用途应是检查的一个重点。 (五)通过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计算表》和《单位销售成本明细表》比对分析,发现2001年6月份、12月份和2002年8月份、11月份单位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与其他月份相比,高低波动幅度较大,检查人员凭着平时的检查经验,分析是否存在自用产品直接在产成品车间领用,未通过产成品仓库;产成品损失是否直接在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中结转,未作正常的会计和税收处理等问题。于是检查人员将此作为检查的又一个重点。最后再进行一些常规的税收检查。 三、检查方法 (一)、摸清情况,分析疑点 由于该公司规模大、核算形式比较复杂,因此,在检查准备阶段,我们详细地了解被查企业的基本情况。 一是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情况。包括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品种结构、用途、销售对象以及生产所需矿石、燃料、辅料、备品备件、及其单耗和购货渠道;从矿石投入经焙烧、初炼、精炼,最后轧成型材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二是了解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主要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二级核算单位名称,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隶属关系,在异地是否设有生产经营分支机构,总机构对其管理的形式。三是了解企业存货的购进、领用、发出、保管制度。包括材料的采购权、材料的领用手续、使用凭证和产品销售权、产品发出和销售手续(如何收款、开票、提货、结算)以及财务税务处理方法。四是了解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制及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企业的核算级次、内部各部门(单位)之间的结算方式、成本核算方法、营业收入的确认时间、依据、增值税税额缴纳方法(是集中由总厂纳税,还是由各分厂单独纳税)、进、销项税额汇集方法、会计报表汇总编制程序、资金调度权限和内部考核制度等等。 在全面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税收问题的环节,确定检查的重点和方向。 (二)、全面分析,寻找疑点 针对该公司检查业务量大的情况,我们在检查中采取了“三结合”的方法:即分核算单位检查与汇总核对检查相结合,重点环节全面检查与分环节抽查相结合,帐簿检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 首先,将该总公司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资料分别与总帐、明细帐、有关帐户以及与下属二级核算单位相互核对,看上下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其次,对各项销售收入和费用支出、成本项目等帐户逐月进行配比分析,看是否合理;再次,根据各相关帐户之间的勾稽关系,进行纵横、上下比对,看是否正常;最后,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组织全体检查人员回过头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查找存在问题的疑点和环节。 疑点一:该公司2001年、2002年基建工程较大,再查看其公司与施工单位的工程结算表,原材料所占地比重较小,这中间是否有自产品、原材料用于在建工程呢? 疑点二:这么大的公司两年内在帐面上尽没有一笔存货损失,是否采取其他“变通”的手段进行处理呢? 疑点三:在检查存货及“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明细帐时,发现 2001年6月和12月、2002年8月和11月份结转完工产品单位成本比以前各月增长40%左右,远远高于该公司当期销售收入增长幅度,此中间必有蹊跷? 疑点四:在检查“其他应付款”明细帐时,发现“山东省某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01年2月开始每月都有贷方发生额,没有借方发生额,而且数字越滚越大,明细帐摘要栏注明“借款”,到2002年12月份多达630多万元,难道此建材销售有限公司每月都借款给该公司吗? 疑点五:在检查“应付帐款”明细帐时,发现“江苏省某市海底金砂公司”每月贷方余额较大,最高达700多万元,按理说近年来铁砂市场紧俏,不可能给欠这么多的货款?为什么到年底对方都不要款呢? (三)、深入检查,解惑疑点。 带着一个个的疑点,检查人员一边进行常规检查,一边对每个疑点认真思索、分析。具体在检查方法上考虑到该企业的财务核算水平高、业务量大的特点,帐面检查时,采取对一般环节和部门抽查与重点环节和单位详查相结合,顺查法与逆查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检查单位上,重点查有关物资供应、机修、供水、供电、供汽、市场营销、成本核算等部门以及财务部、各大炼铁厂、轧钢厂、机械厂、汽运公司等有关辅助分厂;在检查科目上,以企业“原材料”、“产成品”、“在建工程”、“主营业务收入”、“生产成本”“应收帐款””、“应交税金”“其他应收款” 等往来帐户为检查重点。在检查当中注重捕捉点滴信息和蛛丝马迹,抓住瞬息之间有价值的线索,注意观言察色,透过现象看本质。循环地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不断创新思维,调整检查方法,以此形成清晰、高效的检查思路,提高工作效率。 检查中除按照常规检查发现一些问题外,还解惑了以下疑点: 1、在检查“××第一机械分厂”时,发现2001年10月份一笔“借:内部往来18882140.79元,贷:原材料 10021146.18元,贷:内部利润7157399.76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703594.85元”的会计分录,后面附的原始凭证:《工程专用领料单》和设备处开具的验收《完工设备交接单》,品名为“H型”炼钢生产设备。引起了检查人员的警觉,后进一步询问有关人员,他们不得不交代出是机械厂自制的生产设备,没有作视同销售处理,偷逃增值税182.74万元的违法事实。 2、在检查“第一轧钢厂”和“第三轧钢厂”2001、2002年“生产成本”明细帐和“销售成本明细帐”时,发现2001年6月和12月份、2002年8月和11月份单位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与其他月份相比,高低波动幅度较大,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其km型元钢和ko型钢板2001年6月和2002年8月结转完工产品生产成本比以前各月增长50%以上,Kw型角钢Kc型元钢2001年12月和2002年11月的销售成本比其他月份分别增长42%和53%。 于是检查组人员分组分工,一是分别将所属月份销售日报表的收入销售数量、金额与《销售成本明细表》上的结转成本数量、单位价格进行核对;二是深入生产车间逐项对所属月份的每种产品《单位成本计算表》进行成本核查。 经核查,发现该公司,一是分别在2001年6月和2002年8月份采取将自用产品不作产品入库处理,直接在产成品车间提供给外部施工单位,以加大结转入库产品的生产成本价值和单耗,少申报销售收入486.66万元;二是分别在2001年12月和2002年11月份将产成品非正常损失,不作帐务处理,直接在成品仓库加大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以此来“消化”非正常损失312.27万元的违法行为。仅此两项共偷逃增值税119.7万元。 3、在对××物资供应部2001、2002年“应付帐款”明细帐检查时发现“江苏省某市海底金砂公司”每月贷方余额较大,最高达720多万元,按理说近几年铁砂市场紧俏,不可能给欠这么多的货款,为什么到年底对方都不要款呢?在对××市场营销部“其他应付款“明细帐检查时,发现户名为“山东省某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自2001年2月至2002年12月每月都有贷方发生额,没有借方发生额,明细帐摘要栏注明“借款”,到2002年12月份多达630多万元,难道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每月都借款给该该公司吗?对这两个不正常往来引起了我们检查人员的高度警觉! 为查清情况,怕打草惊蛇,检查人员不动声色,及时地向稽查局领导汇报。于是,决定将检查人员兵分两路进行外调,一路赴山东省某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路赴江苏省某市海底金砂公司。 结果,赴山东省某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外调的一路人马,在当地国税局地配合下,对该笔往来真实性的调查显示,没有此项借款业务往来,但是和该××钢铁股份公司有经营关系。后来在企业的支持下,我们找到了该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物资采购的张经理,他如实地告诉我们,近年来由于他们房地产公司资金投入过大,流动资金紧张,采购建材产品不能及时支付货款,只得和××钢铁股份公司达成协议,每月按照所欠货款总额的1%支付利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会计处理:借:财务费用,贷:银行存款。钢铁股份公司会计处理: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至此,问题原形毕露,原来是××钢铁股份公司自2001年至2002年收取的延期付款利息631.25万元,一直挂“其他应付款”帐户。 赴江苏省某市海底金砂公司的检查人员,在和该公司的财务人员核对“应付帐款”(金砂公司为“应收帐款”)时,发现其自2001年开始余额一直不符,且相差数字越来越大。后经检查人员逐笔核对,发现江苏省某市海底金砂公司2001年6月112#凭证、12月124#凭证和2002年7月19#凭证、12月186#凭证结算购进铁砂返利(会计分录:借:产品销售费用,贷:应收帐款-----××钢铁股份公司,摘要栏注明“结算购进铁砂返利”),冲减了××钢铁股份公司的“应收帐款”,而××钢铁股份公司一直未进行帐务处理,因此形成了两家“应付(收)帐款”相差723.3万元,偷逃增值税122.96万元的违法事实,至此,全部问题已水落石出。 4、在检查“投资收益”账户时,发现2002年12月份“投资收益” 科目中反映当年投资收益81.2万元,再检查“长期投资”帐户,企业并无对外投资,再查看该会计凭证,发现12月1485#凭证“收到上海振兴建材贸易有限公司投资收益81.2万元”。检查人员觉得很奇怪,难道该钢铁股份公司向上海振兴建材贸易有限公司投资了吗?资金又从那来呢?为此,检查人员陷入了困境,把它作为检查的又一个重要疑点。 检查人员带着各种疑问继续进行常规检查,突然发现“应收帐款”明细帐中也有一个名为“上海振兴建材贸易有限公司”的户头,而且业务发生很频繁,月末结存余额不大。检查人员立即和刚才的疑点进行综合分析,调整检查思路,做出了种种的推测和判断。再仔细检查该钢铁公司与上海振兴建材贸易有限公司2001年至2002年的每笔销售业务,发现其销售给该贸易公司钢材平均销售价格每吨在2280元,钢板每吨在2420元,在与其他同内产品相比较,销售价格明显偏低,钢材每吨偏低825元左右,钢板每吨偏低872元左右。 面对检查出来的问题,企业财务人员不得不交代出实情。说我公司为了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网点, 2000年8月份与上海一家商贸公司共同投资注册成立了“上海振兴建材贸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元,我方股本500万元,对方700万元。当时按照协议规定,我方开始不投入资金,但规定我公司第一年、第二年按照成本价供应产品,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5%的毛利供应产品,(同类产品毛利在32%左右)每年按所得利润的80%抵缴我方的投资款(股本),待抵缴达到500万以后,再按照股本分红。所以在帐面上我公司没有反映“长期投资”,直到2002年投资款抵齐后,才参与分红,帐面有“投资收益”。至此,疑点已全部解惑。仅此,两年共少计销售收入1409.62万元,少申报增值税239.64万元。 (四)、政策攻心,巩固证据 在检查人员掌握大量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分别对该公司财务人员、仓库保管人员和企业的法人进行询问。同时积极宣传税收政策,实行政策攻心,并将涉案的真实情况逐渐地告诉他们,使他们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促使他们如实交代真实情况,从而达到我们进一步取证的需要,扩大检查战果,把案件办成铁案。

168 评论(10)

大旺财爱小旺财

案例一:绿大地股份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分析

一、引言

2010年3月,因绿大地涉嫌信息披露违规立案稽查,发现该公司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利润、虚增收入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上市公司绿大地恶性财务造假案不仅误导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危害。

二、会计造假行为

绿大地主要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单据和销售退回等手段虚构经济业务从而达到虚增利润和收入的目的。

1、伪造合同,虚构交易

首先绿大地公司注册了一些由其实际控制或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这些公司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拥有各种不同的公章,而拥有这些公章就可以制造各种合同、发票。

财务背景出身的何学葵对此更是驾轻就熟。有了这些公章后,绿大地再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通过伪造合同的手段虚构交易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苗木,绿大地通过伪造的合同虚构受控公司之间的苗木交易,资金在各个受控公司之间周转,最终又回到了绿大地,进出之间虚增了营业收入2.96亿元。

2、伪造银行单据虚构银行交易

2004年,绿大地对五家供应商发生了数千万元的采购和支付。但在其提供的会计凭证中,通过支票付款的只附有支票存根,无银行转账回单,且有一半支票存根上填写的收款方与银行实际资金去向不明。其目的是以虚假采购的方式将资金流出,再通过其控制的五家关联公司将资金转回,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3、通过销售退回虚构经济业务

在绿大地成功上市后,大客户陆续退回其购买的苗木,而这些销售合同是其在上市前所签,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体现在上市前的财务报表中,上市后无故发生销售退回,绿大地难逃"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的嫌疑。

因此,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对绿大地2008年、2009年的销售退回出具了保留意见。绿大地2010年在接受监管层调查中承认,2008年苗木销售退回2348万元,并由此追溯调减2008年2348万元营业收入和1153万元净利润;而2009年苗木销售退回金额更高达1.58亿元净利润。

由此可以看出绿大地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虚增收入。

此外,绿大地还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虚增资产,并把"60块树苗估成300块"的手段高估存货,与中介机构串通,隐瞒企业问题,使得绿大地通过财务造假手段顺利上市。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诚信缺失

对企业以及大股东来说,上市与不上市有着天壤之别。一旦上市成功,不仅可以通过高价发行股票获得大量募资,控股股东和大股东也可以实现个人资本的扩张。

绿大地财务造假是专业人士所为,可以说有着很高的知识素养,但是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诚信不守,知识成了犯罪的帮凶,再加之上市公司违规成本与惩罚力度低,促使他们铤而走险,为了一己私利给广大股民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2、内部治理机构混乱

原则上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理应分别履行其权力机构职能、决策职能、监督职能和执行董事会决策的经营职能,形成权责分明、协调运转、有效遏制的治理机构。而绿大地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董事会成员人数不够,过半董事均已辞职无法进行决策;监事会成员频繁调动,成员职务的变动几乎涉及到了各类职务。

2009年之前绿大地公司一直没有实现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的分离,自己监督自己,其监督效果可想而知了;从2010年4月起,董事会秘书由董事长担任,这样董事长在董事会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权利无法得到有效制衡。

3、中介机构渎职

虽然绿大地公司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其所采用的欺诈手法并非高深莫测,何学葵只是简单地篡改了一些数据促成了公司上市和实现个人资本增富。但是这些手段却接连"瞒过"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荐机构、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等道道关卡。只是由于方方面面的渎职和纵容,绿大地最终达到欺诈上市的目的。

4、地方保护主义纵容造假

证监会对绿大地案调查之后,为了保护支持当地企业发展,分管这个工作的云南省副省长两次赴京,省副秘书长至少10次赴京,从中斡旋。证券犯罪中,一般涉及的上市公司,在当地都是明星企业、就业大户、利税大户,所涉及的企业高管都是"经济能人",因此当地政府往往授意当地司法机关将外地行政执法机关拒之门外。

甚至默许企业勾结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联手制作虚假报表。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了证券犯罪行为的发生,虽然能在短期内稳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从长远而言,滋生更多的无规则运行并毁坏当地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土壤,损害亿万投资者的利益。

四、启示

绿大地会计信息失真案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方面的监管存在很多问题:

(1)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主要表现在操纵利润上,如虚构业绩,通过关联方转移利润,伪造合同虚构经济业务等。

(2)内部治理结构混乱、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诚信缺失、中介机构渎职、地方保护主义等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案例二:

基于辽宁等地经济数据造假案例的分析

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在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承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指出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这次报告无疑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实上,中央早已注意到辽宁财政收入的造假行为,《国务院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揭示: 在2011年到2013年间,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将财政借款以税费名义缴入国库,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占其公共财政收入的22.6%;

一、2014年:

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辽宁时指出“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2014年审计署发现2013年庄河市塔岭镇公布财政收入比实际财政收入高出2534万元,虚增16.24倍;而相邻的普兰店市将全市2014年公共财政收入,由年初预算53.35亿元下调为33.85亿元,降幅近20亿元。

二、2016年:

1、中央巡视组“回头看”指出辽宁省普遍存在数据造假问题,且存在第一次巡视后对中央决策部署敷衍了事,甚至唱反调的情况。随后辽宁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巡视工作。本文梳理了辽宁省委在之后出具的巡视报告以及各市、镇公布的巡视整改情况公告发现:

本溪市某些单位和部门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经济指标虚假捏造经济数据;开原市、调兵山市为了成为百强县虚增各项经济指标;阜新经济数据存在较大水分;铁岭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掺杂水分等。

2、辽宁省数据造假的具体情况目前暂无披露,但从经济数据的变化中我们可以掌握大概的情况。2014年开始,辽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出现了负增长,财政收入也不断下跌,固定资产投资数据缩水60%-70%。

尤其是在中央巡视组“回头看”期间即2016年,辽宁各市GDP出现了暴跌,其中鞍山和辽阳跌幅最大,分别下跌了38.3%和36.4%。这些数据表明,辽宁省的数据造假是比较普遍的,且虚增比例较大。

3、据报道,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虚增的收入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比例达到23%。

继辽宁自曝之后,2018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也公开承认:“重新核算后,内蒙古需要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2016年总量的26.3%;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核减2900亿元,占201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4、2018年1月11日:

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也公开承认:“滨海新区2016年的万亿地区生产总值核减3348亿,占总量的50.32%”,这个备受瞩目的国家级新区一夜之间变得灰头土脸。

根据政府公开的文件与相关的报道,这些地方经济数据造假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假增加税收收入。如2012年辽宁省某县将县委和县政府机关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划拨给县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对外转让,转让行为并没有实际发生,该县却在账面上征收得到了5671万的土地增值税等税收收入;

2、虚假拆迁或转让土地、使用财政资金缴纳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如2012年,辽宁省某县重复转让4家粮库土地,虚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965万元;

3、财政收入虚增空转,即财政部门向企业进行拨款(以财政借款等名义),再由企业将资金缴回财政,以此实现财政收入的增加。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公开承认主要通过虚增空转、工业增加值谎报等方式完成收入增长目标;

4、税收收入先增后返,虚增税收收入。2011-2013年间,辽宁省某县对33家企业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实行先征后返,虚增税收2224万元;

5、更改统计口径,将统计范围扩大。天津滨海新区的生产总值在调整统计口径后缩水超过50%;

6、直接的数据编造。根据公开报道,辽宁省某些市县还通过违规编造、随意调整财政月报的方式虚增财政收入。

案例三:

证监会湖北监管局在三峡新材现场检查中,发现公司在成本核算中存在少计原材料成本情况。  2013年10月15日,三峡新材收到证监会武汉稽查局《立案稽查通知书》,因三峡新材涉嫌违反相关法规,决定对其立案稽查。

一、三峡新材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

公司营业收入为5.97亿元,同比增加31.81%;但是净利润为216.4万元,同比下滑66.19%。  身陷稽查漩涡中的三线新材,其短期借款规模有所收缩。  三峡新材的短期借款中,2013下半年期末短期借款为7.2亿元,比期初的15.3亿元减少8.1亿元。

其中抵押借款由期初的6亿元,下降到期末的5.8998亿元;信用贷款由6344万元,下降到2240万元。  今年上半年,三峡新材的短期借款,期末金额为6.2亿元,比期初的7.2亿元减少1亿元。其中质押借款由期初的7690万元,下降到期末的3500万元。

抵押借款由5.8998亿元,下降到5.65亿元;保证借款由3000万元,下降到2000万元;信用贷款由2240万元,下降到0元。  可见,三峡新材的短期信用贷款,一年间由6344万元骤减为0。

二、三峡新材公告显示:

其曾获得中国银行三峡获得最高为3000万元的授信额度。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三峡新材账面在该行借款余额2240万元。而截至2014年6月30日,三峡新材已无信用借款。  8月14日,三峡新材董秘张光春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新材贷款的具体情况,不是因财务造假造成贷款收紧,但并未说明具体情况。

三峡新材半年报中的主要贷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峡分行当阳支行,该支行一位负责信贷的人士称,三峡新材的财务造假,对其未来继续借贷会有影响。

上述建行人士说,他们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关注三峡新材的财务造假,对已贷出去的款项,会关注这个事情怎么处理。三峡新材下次申请贷款时会难度加大,要求有真实的报表,还要拿真实保单、资金流水等原始凭证。

华南地区一家公司的会计人士表示,企业在贷款时,银行在条款中会约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定期提供有关财务会计报表等资料,如果没有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银行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

三、今年4月12日,三峡新材出具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意见。

1、三峡新材在2011、2012年成本核算过程中,分别少计原材料成本7581.7万元、1567.7万元,导致2011、2012年营业成本分别少计7581.7万元、1567.7万元。

2、更正前,三峡新材2011年、2012年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905.4万元、1463.8万元。而在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后,三峡新材2011年、2012年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4539.1万元、131.3万元。

对于财务造假,上交所在处分书中表示,“前述调整致使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失真,后果严重,性质恶劣。”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绿大地增发露马脚 从明星企业到造假大户

中国新闻网-辽宁内蒙古等多地自曝GDP“注水”:弄虚作假歪招

人民网-三峡新材财务造假曝光 风险重估或波及未来银行贷款

19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