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9

优优来来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会计七原则收获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xiao765

已采纳

会计有以下十三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四)一致性: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五)可比性: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六)及时性: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

(七)清晰性: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八)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

(九)配比性: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

(十)实际成本:实际成本原则,亦称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如有变动,除有特殊规定外,不得调整起账面价值。

(十一)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十二)谨慎性:谨慎性原则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或费用。

(十三)重要性:重要性原则是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扩展资料:

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指导性规范。对财务会计基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比如稳健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实际工作中,会计原则常与会计准则相混用。

美国先使用“会计原则”,后流行“会计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即美国的会计规范经历了从“有限的、指导性”的规范(会计原则)发展成“数量可观的指导性和技术性并重”的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核算处处体现着成本效益原则。为什么有代理记账,这是因为老板不愿承担会计人员的人工成本。为什么会有一次摊销法,这是因为精确地计量造成了人工浪费。

为什么有实地盘存制,因为失控带来的损耗无足轻重。行止于不划算,成本效益原则不应只是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而应该作为财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谨慎性用好了是稳健,用坏了是保守。谨慎性原则在流程建设中易走极端,导致防卫过当。漫长的审批流程,级级汇报的责任体系都是谨慎性原则滥用的体现。

谨慎性原则往好了说是为防范风险,往坏了说是抓不住关键与重点。谨慎性原则滥用的后果是加剧运作成本,降低运作效率。

形式与实质哪个更重要,会计准则要求实质重于形式。但审计与税务稽查好像更关注形式,如税务以票控税,审计强调内控流程。试想没有形式的合规,遑论实质的正义。即便实质有瑕,只要形式无恙,大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书不可尽信,实际工作中,会计形式未必轻于实质。

企业有独资、合伙和股份公司三种形式。

会计主体的三个条件:⑴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⑵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⑶实行独立决算。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会计原则

会计七原则收获

220 评论(11)

mrs探险家

会计七原则 1、以现金为基础经营。 2、对应的原则。 3、收入费用配比原则。 4、完美主义原则。 5、双重确认的原则。 6、提高效益的原则。 7、玻璃般透明的经营原则。

财会新手入门首先要记牢会计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前三项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后三项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所谓会计要素就是把会计的核算对象进行归类,因为不同的会计要素核算方法也会有所区别,区分会计要素是我们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

333 评论(8)

素素V587

一、以现金为基础经营。

近代会计以年度为单位,从收入中扣除所有费用,就是利润。按照会计制度,收支钱款的实际时间与其成为可核算的收益和费用的时间不一致,往往导致账面数字与实际现金数量脱节,在企业经营实际过程中出现账面盈利但手头没钱的现象。

另外,有些资产在账面上是财富,在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垃圾,账目没错却没有现钱。有些企业经营者根据账面上的利润进行决策,以借贷的方式筹措资金,为开拓新事业或增加生产设备进行投资。

然而,依靠借贷进行投资,会直接受到市场利率、资金供需变动以及政府和银行的政策影响,一旦银根紧缩,企业的资金链就有断裂的危险。所以,稻盛强调,企业经营必须以手头的现金为基础,努力提升自有资本比率,保证自己的现金流量。

二、一一对应的原则。

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发生钱和物的流动,稻盛和夫要求必须保证钱、物和**一一对应。表面看来,这种对应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实中却往往不如此。

稻盛说:“**已经先行处理了,货物后来才送到。又或者相反,货物先送到了,**却等第二天才开。这种情况,即使在一流企业也会频频发生。这样的‘**操作’乃至‘账簿外处理’,哪怕只允许一丝一毫,都意味着数字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想怎么改就怎么改。说得极端些,这样,这个企业的结算就不值得相信了。”

因为一旦允许不对应,就会产生欺骗。例如,这个月销售数据不理想,就和关系好的客户串通先开出一张**来把账面“做”好看,这样的公司将会没有道德,也没有前途。

在京瓷,稻盛坚决要求杜绝这种行为,“构建一个玻璃般透明的系统,使隐蔽或模糊事实的企图变得不可能。”不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保证钱、物和**的一一对应,尤其是赊销和赊购,每一笔对应的是什么必须清清楚楚,不能笼统对冲。

坚持贯彻一一对应原则,数据就能够如实地反映经营事实,**上的数字累加起来,就是公司整体的真实数据,据以做出的结算报表就能够如实体现公司现状。更重要的是,贯彻该原则能够提高公司的道德水准,使员工相互信任,对于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三、收入费用配比原则(或者称为“筋肉坚实”原则)。

公司股票一旦上市,为了让股民维持信心,经营者就需要维持企业的良好形象,装饰形象就会衍生出赘肉。稻盛认为,经营者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克服过分美化企业的诱惑。

大致而言,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实现收入费用配比原则:第一,减少固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京瓷的经验是采购二手货。创业之初,由于缺乏资金,往往购买二手设备。一流设备的价格往往是二手货的十几倍,但工作效率可能只提高了两三倍,相比于价格便宜的二手货,其投资效率并不高。若企业过分投资先进设备,固定费用会迅速增加,盈亏平衡点会大幅上扬,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及时**库存。京瓷采取订单生产方式,会按照正常的良品率额外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这些额外产品会变成卖不出去的库存。例如,有一万件产品的订单,为了保险起见生产了一万二千件,这二千件存在库房的产品尽管品质没问题,但已经没用了,稻盛把它比喻为“路边的石块”。

他主张,不能为了资产账面上的数字好看而将已经毫无价值的东西作为财产放着,库管人员不会**这些“石块”,经营者应该时常亲自检查仓库,及时将“石块”**出去,这就是稻盛的“陶瓷石块论”。

第三,警惕固定费用的增加。稻盛说的固定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用与人工费用。稻盛认为,大量的设备投资和非生产员工的增加,实际上是“虚胖”,必须高度警惕。

第四,靠汗水换取利润,绝不投机。稻盛十分反感滥用“理财”概念,对“风险投资”深恶痛绝,认为那就是投机。日本泡沫经济时代,许多企业空手套白狼,从银行贷款买地皮,转手卖掉就能发财。对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利润,有些企业趋之若鹜。

然而,稻盛认为:“只有自己额头流汗、辛勤工作赚来的钱,才能成为利润。”所以当银行建议稻盛投资房地产时,他坚决拒绝。正因为稻盛经受住了这种诱惑,才使得京瓷在泡沫经济的冲击下巍然不动。

第五,即用即买。稻盛提出:“不要预算制度,需要花钱时,即时申请,即时裁决。”在采购方面,稻盛坚持“买一升”原则。就是哪怕买一斗更便宜更诱人,我只买眼下需要的一升,绝不积压。

四、完美主义原则。

“所谓完美主义,是指不允许暧昧和妥协,所有工作都要追求完美,达至每个细节。”身为企业的经营者,不但要宏观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要了解工作的细节。“甚至可以说,部下请假的时候,自己如果不可以代替他工作,就没有资格做领导。”

对于生产、销售目标以及研究开发的进度,都要百分之百确保实现,哪怕差一点点,也绝不通融,否则,“公司经营就会怠慢,公司内部纪律就会松弛。”对于会计统计数据,经营者要严格审核,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

经营者自身严格贯彻执行,完美主义原则就能够渗透到整个公司,成为每位成员的习惯。“对不起,我重做”是一种遁词,错误不可能用橡皮擦掉。

五、双重确认的原则。

稻盛和夫倡导“以心为本”的经营理念,他认为,人心是脆弱的,同时又是最可靠的。因为人心具有脆弱性,所以需要制度来加以约束,避免员工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

为此,京瓷从原材料的接收、产品的发送到应收款的**,整个管理系统都实行“双重确认”制度,让两个以上的人和部门互相审核,互相确认,由此推进工作。

具体而言,对于进出款项的处理,开票的人和管钱的人必须分开;对于每日合计的现金余额,必须同**数额保持一致,不仅是总额一致,而且必须在每一个时点都保持一致;

对于公司印章,设置双重护锁,使用必须经过两人;采购物品和服务时,需要物品的部门必须向采购部开具委托购买的**,请采购人员发出订单,禁止需要物品的部门同供货商直接联系;

对于赊销赊购款项的收付,亦非销售人员一手包办,而是一律通过公司财务部**;对于废料处理,必须双重确认数量和金额;乃至自动售货机和投币电话的现金**,尽管数字很小,也不能一人**而要两人互相确认。

稻盛和夫强调,双重确认原则并非基于对员工的不信任,更非“人性恶”假设,而是出于防范人心脆弱的一面,“是经营者对员工的关爱之心,是不让员工犯罪的善的信念。”

六、提高效益的原则。

提高效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阿米巴经营的“单位时间效益核算制”。“阿米巴的经营计划、业绩管理、劳务管理等所有经营上的事都由他们自己运作。”由阿米巴实现全员参与的透明经营,独立核算。

需要注意的是,阿米巴经营是把市场规则运用于企业内部,但绝不是倡导阿米巴之间的激烈竞争,而是通过阿米巴的独立核算能够明确反映出其对公司整体做出的贡献,推进公司的互相支持和共存共荣。

七、玻璃般透明的经营原则。

经营的透明,首先要表现为光明正大的财务,绝不可在财务上做手脚。不但高层要知道员工在干什么,而且员工也要了解高层在干什么。松下幸之助曾经为公司规模扩大后如何实现信息公开和透明而苦恼,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要保证阿米巴的良好运行,还需要公司的整体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传达到每个员工。实行阿米巴经营的前提之一在于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员工对领导是否信任取决于领导能否如实公布信息,并率先垂范,“经营者带头奋斗的身影,员工们会一目了然。”部分领导者出于保密原因,主张不公布企业的经营数据。

稻盛认为这种行为弊大于利,因为员工无法得知企业的相关情况,就难以同领导人产生共鸣,更不会产生努力工作的动力。为了做到玻璃般透明经营,稻盛和夫主张最重要的是领导者要严格自律,公正无私,然后将领导思考的问题、企业的现状以及目标如实告知员工,即便有“不好的事”,也要即时如实通报。

企业上市之后,就成为社会公器,如实公开信息更是经营者的职责所在。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及时公开有助于给投资者传达正确信息,避免谣言,长远来看有利于投资者增强信心,提升股价。稻盛和夫强调,如果企业始终坚持一一对应等管理会计原则,对企业的现状了然于胸,那么自然就不会担心信息公布之后可能出现意料之外的问题。

所以,一一对应等原则是实质条件,玻璃般透明原则是限制条件,企业经营者坚持正确的做人之道,彻底贯彻一一对应等原则,水到渠成就能够做到玻璃般透明。反之,如果经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那么经营者当然不敢落实玻璃般透明原则。

坏的制度使好人不能做好事,甚至迫使好人不得不做坏事;好的制度则使好人能做好事,甚至迫使坏人不得不做好事。人性的善恶之争往往各执一端,如果仅仅强调人性善,就会忽视制度的作用,使做好事的人得不到保障;如果仅仅强调人性恶,就会使制度走向消极面,只能防范人做坏事。

稻盛和夫跳出了这种人性善恶之争,他强调公认的**观念,从正确做人开始,以呵护和弘扬人性之善为基点,同时又看到人性的脆弱面。由此进行的思考,就不是从会计教条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在稻盛的经营实践中总结出管理会计七原则。

稻盛的会计学,其本质是“人的会计学”,这正是不懂会计的稻盛为会计学做出的最大贡献。他的会计学和他的经营哲学结合在一起,用“抑恶扬善”四个字概括,足矣。(来源:阿米巴实践研究院)

227 评论(13)

小遥CITY

举国抗击冠状病毒的日子,作为普通公民,也许最好的支持方式就是修身读书了吧,给大家推荐一本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经营与会计》。 稻盛和夫是日本四大经营之神之一,创建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京都陶瓷和第二电信,是世界著名的实业家和哲学家。刚学完混沌大学的创新哲学,对于深谙经营哲学的稻盛和夫充满敬意。 读后感总结一句话:人生要规划,理财做后盾; 企业要发展,会计做基石 稻盛和夫会计学基本思维方式是追求事物的本质。 首先是对于“作为人,何谓正确”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做人的最基本道德、良心为基础,把做人何谓正确作为基准进行判断,他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他从不相信一般公认的所谓的“适宜的会计基准”,而是站在经营的角度,有意识地追问“为什么是这样”和“什么是它的本质”。 其次是判断基准不拘泥与常识,对于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常识”被当成永远正确的东西而囫囵吞枣生搬硬套是经营企业的大忌,要透视事物的本质,不断做出正确的判断。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稻盛和夫的会计学思想,包含他的会计学是如何诞生的,基本思维方式,及会计学与经营企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会计7原则”,第二部分针对实际案例以问答的方式解决企业的经营问题。 会计七原则 他在此书中归纳的“会计七原则”条条精辟、字字珠玑,使我们正确经营企业指南针,对人生财务规划也有振聋发聩的启发。 分享其中觉得最有收获的几条: 1、以现金为基础的经营要 会计产生于中世纪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的贸易。一次航海结束后,从收入中扣除所有的费用,将剩下的利润进行分配。就是说现金收支的计算就是盈亏的计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制度和商务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也跟着复杂化了。根据什么事实发生了收益和费用,也成了模糊的难题。因此稻盛和夫回归会计的原点,关注最重要的“现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正确的经营判断。用举例和图标方式让大家轻松理解京瓷所采用的美国式的“现金”会计报告。 2、一对应的原则,分解一下便是:比如钱与物的流动与票据相对应,销售与进货相对应,应收货款和应付货款相对应的原则。 3、彻底地实行筋肉结实的经营 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人体,那么,人体各部分要血脉通畅,而且肌肉及时,充满活力。同理,经营者必须塑造一个没有赘肉的、筋骨结实的企业,而稻盛和夫的会计学精髓就是“彻底地实行筋肉坚实的经营”。 很多公司一旦上市就会催生一种意识,即设法让股民看好这个公司,一遍维持高股价。受这种欲望的趋势,利润要客观,一切都要给人好印象。但追求表面的繁冗,必然添加赘肉,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作为经营者,如果这样的虚荣心太强,就会粉饰企业,结果把公司弄得满身赘肉。 稻盛和夫在本书中提到京瓷创立初期资金不足,所以凡是节俭。他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二手设备及二手办公用品原则是二手设备能创造同样的效率就不购买新的。另外他还强调降低固定费用来实现筋骨坚实的企业体质。 这跟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经营人的面子问题,一边欠着外债,一边开着豪车,购置豪华设施,打肿脸充胖子只图其表的行为完全相反,这样的企业往往长久不了,因为有着虚胖的体质,见风就倒,遇雪便消亡。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不投机,他坚定地认为——额头流汗换取的利润才有价值。 1973年10月爆发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了日本经济的混乱,某都市银行的行长来拜访稻盛和夫,试图说服他像其他企业一样购买土地,通过专卖获利,说银行可以提供大金额的贷款给京瓷,不管多少银行都愿意借,并保证不动产可以升值。稻盛和夫告诉行长:只有自己额头流汗、辛勤工作赚来的钱,才能称为利润。始终没有被行长的劝诱所动。一年半载后,泡沫破裂,许多知名企业陷入困境,当记者来采访稻盛和夫你的先见之明从何而来,他直率的回答:“我没有你们所说的先见之明,我只是不喜欢靠投机获利,我讨厌依靠转卖房地产赚钱,如此而已。” 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看似经营着大公司,公司也装修的令人羡慕,实际上操作利用公司流水进行与公司业务不符的其他交易的企业比比皆是,不乏有通过买卖房地产获利的,但是一旦泡沫破裂,造成企业无法经营下去,不务正业,投机心理的结局往往是倒闭和破产。个人理财也是如此。 4、贯彻完美主义的原则 这里的完美主义,是指不允许暧昧和妥协,所有工作都要追求完美,关注每一个细节。这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态度,不是指万事等到完美采取做。 5、用双重确认的办法保护公司和员工 这里有个新观点,我们通常认为的企业“签字机制”或者繁琐的流程是“监督机制”是防范人心的机制,本书中强调其实“双重确认”更是“保护性机制”。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根基是“以心为本的经营”,这在他的另一本经营实学《活用人才》里面有论述。刚创立京瓷时,因为深感责任重大,他常常夜不能寐,对企业经营也一无所知,他便认真反复思考“依靠什么去经营企业才好呢?可以依靠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他领悟到,最重要、最值得重视的就是“人心”。人心易变也最不可靠,但这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也是人心。京瓷就是由互相信赖的伙伴共同创立的。人心一方面具备强大的力量,同时人心也有脆弱的方面,无意中的一念之差,就会让人犯下错误。因此,要贯彻“以心为本的经营”要保护员工,这是设计“双重确认”制度的初始动机。他认为这个背景绝对不是什么“人不可信”或“性恶说”恰恰相反,制度之下流淌着的,是对人的关爱之情,是不让人犯罪的“善的信念”。 诚实的人也难免一时鬼迷心窍。比如稍稍挪动一下公款,事后就还。开始这么打算,后来却因为某种原因还不上了,这就会铸成大错。这是惯例上的漏洞造成的,人起了贪念是人祸,但如果制度上有切实的防范,这种贪念就无法实现,人就不会陷入犯罪的泥潭。 关于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不得不说的是他为日航创造的奇迹: 2010年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出人破产重建的日航董事长,到2011年3月底共424天,一年创造了日航历史上空前的1884亿日元的利润,是“全日空”的三倍,仅1年时间里他让日航做到了三个世界第一:利润世界第一,准点率第一,服务水平第一!不愧是经营之神的称号! 他在51年的经营生涯中,一手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却在退休时把个人股份全部捐献给了员工,自己皈依佛门,转而去追求至高财富提炼心智。他认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超脱和追求,使得稻盛和夫得以拥有了俯瞰人生的视野。他在著作《人为什么活着》中指出: “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磨难。有人成功了,觉得自己了不得,态度变得令人讨厌,表示其人格堕落了;有人成功了,领悟到只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就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而真正的胜利者,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都会利用机会,磨炼出纯净美丽的心灵”。 正是这样的“美丽心灵”早就了他的成就和影响力,愿智慧和坚定的力量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迎来胜利曙光!

8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