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4

我爱吃酸甜苦辣
首页 > 会计资格证 > 上海会计授课老师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黄小仙128

已采纳

不久前看过介绍涂龙力教授的一篇文章,发在这里给你参考。

涂龙力: 为财税改革摇旗呐喊的教育“杂家”

有人说他是税坛教育“杂家”;有人说他是我国税收会计的“鼻祖”;还有人说他是税收科研的“拼命三郎”。

他经历了一条与其工作经历和职务变迁紧密联系的特殊的求学之路,其学术成果大致可概括为税务会计、税制改革和税收立法三个部分。

他,是涂龙力。

出版多部专业著作 前瞻性探索税制改革

涂龙力1978考入黑龙江大学经济系(现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师从我国著名生产力经济学家熊映梧教授。1987年7月应聘进入国家税务总局系统院校,先后在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与杨州税务学院任职系主任、教务处长、副校长、副院长。现为中国税务学会税收学术委员会研究部召集人。

1987年,涂龙力受命为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会计系第一任系主任。1988年,他在全国首提并设计了税务院校会计学科的创新性改革,率先开设了《税收会计》《税务会计》《税务审计》《税收经济活动分析》等具有税务特色的会计学科,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并于1994年获得教育部门四年一度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一举获得全国财经高校统编教材《税务会计》和《税收会计》的主编资格,2001年《税务会计》再次修订出版。

同时,涂龙力参与了国家税务总局税收会计改革并主要承担理论设计部分。1991年,涂龙力在《税务研究》杂志上连续发表了三篇有关税收会计、税务会计学科建设与指导改革的论文,后被多部《税收大辞典》全文引用,其主编的《税收会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更为全国税务计会人员人手一册,受到总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1994年涂龙力教授调任扬州税务学院副院长后,根据税务总局领导意见开始研究税收体制改革。

在税收体制改革方面,涂龙力进行了前瞻性探索。他认为,税收制度是一个体系,由税收体制制度、税收实体制度和税收程序制度三部分组成,其中税收体制制度是前提与基础,影响与制约实体与程序的改革。因此,他把税收体制制度改革作为研究的重点方向。涂龙力提出,税收体制制度改革其实质是分税制改革,而分税制的改革又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休戚相关。因此,他始终把分税制改革锁定在国家行改体制改革层面上。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第一轮大部制改革提出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原则后,他分析提出了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具体职能定位与划分。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第二轮大部制改革提出的“职能整合”原则后,他又分析提出了完善国地税税收管辖权应当分两步推进即第一步“一税一征”,第二步“一户一管”。中办国办下发《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后,他又明确分析预测,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要分步实施:第一步“合作”;第二步“职能整合”。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特别是决定国地税合并之后,有关合并的模式选择、如何垂直协调管理等问题他又提出了新的政策建议。

房地产税制改革一直是涂龙力关注的实体税制改革的重要领域。他在不同场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中国房地产市场房价问题必须实行“一房两制”才有效果;开征房地产税是否有悖法理、是否重复征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立法的背景以及立法的基本原则及趋势;开征房地税是否正当、对市场房价影响、是否全面征收......

“三书一法”奠定研究基础  为财税法学发展作贡献

早在1989年,涂龙力就撰文提出“税务院校应当把《税法学》作为各专业的主干课”的观点,任职扬州税院后,他把法律系改为了税法系。

在工作过程中,涂龙力深知自已缺乏法律基本功底,开始恶补法律基本功。他利用三年的业余时间通读自学了“三书一法”(“三书”是张文显的《法学概论》,刘剑文、熊伟的《税法学基础》,周旺生的《立法学》;一法是《立法法》),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心得,为日后研究税收立法奠定了基础。

中国税法学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财税法研究会)成立以来至2016年,涂龙力参加了历届年会,且每次都提交论文并发言;此外,他还尽量参加财税法研究会举办的各种专业论坛,每次都提交交流论文,他认为这是倒逼自己带着问题向同行学习的极好机会,不容错过。

当选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后,涂龙力受两任中国税务学会会长委托,主持了《税收征管法》修订、《增值税法》立法研究、《环境税法》立法研究等三项税收立法课题,其中最值一提的是《税收征管法》的修订。从2009年列入人大立法规划,至2015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开征求意见稿的7年里,涂龙力带领他的精英团队与时俱进,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四个建议修订稿,最后一次建议稿于2015年2月2日以中国税务学会名义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预工委法案窒,收到法案窒回函并予以充分肯定。

涂龙力对财税法学发展的突出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1998年在扬州税务学院承办了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发起成立的中国税法学研究会(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的前身),并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二是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税收基本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被评为国家税务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三是在税收学术委员会主持了近8年的《税收征管法》修订课题研究,受到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学会以及全国人大预算工委法案室的高度评价。

时刻关注改革建言献策  尽心竭力贡献专业智慧

涂龙力时刻关注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不遗余力地建言献策。对于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他提出,首先,要尽快在税收体制改革层面有重大突破,完善分税制。一是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尽快启动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为解决地方债务和土地财政奠定基础。二是加快整合税务机构职能,根据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探索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相配合的体制机制。

其次,尽快在实体税制改革层面有重大突破,优化税制结构。一是按照“简税制”改革基本原则推进各项实体税制改革,筒并税种。一方面税制设计应当简单明确,让纳税人看得懂、便于操作,减少征纳成本;另一方面税制设计要相对稳定,不能以过多过滥的税收优惠替代税制改革。二是按照“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改革框架,推进所得税制和财产税制的立法进程,实现优化税制结构的目标。

第三,尽快在程序税制改革层面有重大突破,为实体税制改革保驾护航。一是明确《税收征管法》是税收执法的基本程序法这一定位。二是争取尽早出台《税收征管法》(修订稿),如再久拖不决可委托第三方(财税法研究会)尽快评估出台。三是明确《税收征管法》与其他部门程序法的关系及法律适用。

在财税法治建设层面,他提出,第一,决策层首先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一是严格落实《立法法》规定,规范授权立法、禁止转授税收基本制度立法权和僭越立法权;二是处理好税收征收法定与税收计划的关系,不能以计划替代法定;三是严格执行重大改革决策的立法程序,不能以内容正当替代程序正当。

第二,尽快完善税收法律四大体系。一是完善税收法律规范体系即税收立法。首先最重要的是调整税法体系结构,提高立法级次,减少下位法特别是规范性文件占的比重。其次,完善税法部门,尽快创制出台税收体制法律制度比如基本法,涉外税收法律等;二是完善税收法治实施体系即税收执法。首先要制定具有明确操作性的税收法律程序。其次要厘清抽象税收法律行为与具体税收法律行为的责任及追究程序。最后要形成社会共治的税收执法环境。三是完善税收法治监督体系即税收司法。要健全税收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税务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捡查机关、审判机关的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克服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实现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无缝对接。四是完善税收法治保障体系即增强全民依法治税意识。首先,要明确依法治税与纳税服务关系。纳税服务的前提是依法治税即提高税法遵从,这是纳税服务的底线,不能片面强调服务忽略法治。其次,要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邦助其经济纳税。

第三,营造良好的财税法治环境,建立严格的决策程序及责任追究制度。一是建立重大支出决策的严格程序制度;二是建立重大支出决策失误的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三是允许地方财政破产重组,先在市县重组试点,同时竞聘重组后的市县负责人等。

此外,对于如何发展财税法学,涂龙力又提出,第一,完善财税法研究会的定位。应理论与实务并重,加强对税法实务的研究与人才培养,以适应目前税务机关对规避法律风险和公职律师的人才需求、社会税务中介等就业需求。第二,继续提升财税法研究会的地位,争取介入国家重大的财税法话动。一是每1~2年出一本《中国财税法白皮书或蓝皮书》;二是利用刘剑文教授影响参与重大立法事项,成为人大或国务院重大税收立法事项的委托第三方;三是积极主导参与解决国家税务系统执法法律风险的对策研究等等。第三,完善财税法体系,积极推进与参与重大税收立法活动,适时创制《财税基本法》。

财税法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十九大以后,财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艰时期,涂龙力仍将为中国财税法学的行稳致远尽心竭力。

“他是税务院校的一面旗帜;他一直为改革摇旗呐喊;他讲真话、讲实话,不趋附权势。”中国税务杂志社原社长张木生如是评价涂龙力。(来源: 财会信报,作者:滕娟)

上海会计授课老师

275 评论(10)

cathryn0603

科学研究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学科体系初步建立,设立了会计、审计、金融、企业管理和应用经济五个研究所。学院从自身学科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出发,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研究课题。学院共有师资3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12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占比80%。此外,学院广泛整合院内外、国内外政府部门、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一流师资资源,建立了近500人的兼职师资队伍,开展以实务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科研机构学院设有会计、审计、金融、企业管理和应用经济五个研究所,所有专职师资均在相应的研究所开展工作。会计研究所致力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教学和研究,努力成为在会计学术界和实业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教学方面,针对企业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形成全面、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涵盖中外会计准则、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激励机制、平衡计分卡等一系列主题,全面提高学员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究方面,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开展财务会计应用研究,为准则制订和企业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以企业现实需要为导向,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管理会计实践研究,为企业的管理改进提供理论支持。会计研究所现有教研人员10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成员兼具扎实的会计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成员包括:管一民 教 授 卢文彬 副教授 郭永清 教 授 颜延教 授 赵春光 教 授 刘凤委 副教授 佟成生 副教授 江百灵 副教授 余坚博 士 朱丹博 士 审计研究所致力于审计理论前沿的开拓和审计最佳实务的推广,树立审计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后续教育的标杆。教学方面,针对会计、审计专业硕士,以及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人员等不同对象,结合审计最佳实务开发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服务于战略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精品课程。研究方面,围绕审计业可持续发展、审计人员能力框架、审计方法变革、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效率以及审计法律责任等领域开展学术探索和应用研究。审计研究所现有教研人员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成员兼具扎实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咨询经验以及事务所或行业监管机构等工作经历。成员包括:谢荣 教授/博导 宋德亮 副教授 袁敏 副教授 王纪平 副教授 高伟 副教授 尹成彦 宋航 博士 金融研究所致力于财务管理和公司金融的教学和研究。教学方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企业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形成全面、系统、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突出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实践。研究方面,以金融学和金融市场为核心,结合企业现实需求,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财务战略、财务规划、财务设计方面的研究,努力在公司金融领域成为金融学术界和实业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金融研究所现有教研人员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3名,副研究员1名,博士1名。成员兼具扎实的研究能力和财务、金融领域等实务经验。成员包括:张人骥 教 授 彭润中 教 授 单喆慜 副教授 王怀芳 副教授 郑德渊 副教授 陈胜群 副研究员 叶小杰 博 士 企业管理研究所致力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和商务英语沟通技巧的教学与研究。教学方面,为EMBA、EMPAcc、MPAcc等在职和全日制研究生提供高品质的管理学、信息系统管理和高级商务英语沟通等方面的课程,并为企业高端管理人员的短期培训提供专题课程。研究方面,立足本土经济,确立国际视野,围绕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国际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领域开展前沿性、应用性研究。企业管理研究所现有教研人员9名,其中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4名。成员包括:李扣庆 教授/博导 刘 勤 教授 曹声容 教授 徐宪光 教授 汤超义 博士 屈伊春高级工程师 张向菁 博士 季 周 博士 刘梅玲 博士 应用经济研究所致力于打造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与研究团队,传播和创造经济、财政、税收等相关知识。教学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结合政府、企业以及学位教育项目等不同需求设计、实施培训课程。研究方面,围绕财政、预算、税收政策与实践、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领域开展前沿性、应用性研究。研究所强调团队建设,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突出研究的应用性和社会影响力。应用经济研究所现有教研人员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成员包括:夏大慰 教授/博导 赵敏 副教授 庞金伟 博士 吉瑞 博士 张各兴 博士 王蕾 博士

151 评论(13)

淡水氤氲

任永平 一.基本情况介绍任永平:男,1963年生,博士,教授、中国CPA。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学习经历:1981年~1985年,江苏大学( 原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动力机械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1985年~1986年,厦门大学会计系进修会计学;1989年-1992年厦门大学会计系攻读硕士学位,于1992年获经济学(会计学)硕士学位;1996年~1999年,厦门大学会计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于1999年获管理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7年-1998年在德国RIETSCHLE公司进行会计研修(1年);2006年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进修半年。工作经历:1985年~2003年,在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在江苏大学财务处任副处长。2003至今,在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担任会计系主任、学院院长助理。任永平是我国财政部首届会计领军人物培训班学员,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前担任主要课程本科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际会计等硕士生课程:会计理论研究、财务分析研究等 二、主要科研成果在《会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务与会计》、《财会通讯》、《财会月刊》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4部,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合作主持省(市)科研和教研课题7项,其中主持的上海市教委《基础会计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获得了上海市精品课程光荣称号;主持大型企业横向课题多项。——主要著作(包括教材) (1)《基础会计学》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12月出版(2)《中德财务会计比较研究》,独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3)《会计学基础》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出版(4)《财务会计》主编(2/2)兵器工业部出版社1996年出版——主要论文(1)WTO后时代,我国会计规范制订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2月 (2)发达国家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经验与借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治理:国际比较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论文集](3)关于独立董事若干职责问题的思考,《财务与会计》,2003年8月(4)德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3年10月 (5)关于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讨,《财会通讯》,2002年10月 (6)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若干重要参数的财务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2月 (7)电子网络倾倒会计大厦吗?《财务与会计》,2001年09月 (8)中德财务会计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比较研究,《会计研究》,2001年07月 (9)德国秘密准备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会计研究》,2001年02月 (10)中德会计报表比较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7月 徐宗宇 徐宗宇 男 1963年1月生 山西定襄人1992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经贸学院管理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士学位;1989年12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工程专业,获管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1月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专业,获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2002年先后在国泰证券有限公司总部、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2002年10月进入上海大学工作,现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教学和研究,现任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期间,赴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商学院做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理论专题硕士生课程:会计学文献阅读、会计实证分析 主要科研成果: 1、主持课题(1)上海市教委项目“基于事项法的会计系统研究”(批准号:A.10-0104-06-807),2006-20082、主要著作(包括教材,以近年为主)(1)《基础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6月(2)《财务会计》(/副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8月(3)《上市公司盈利预测可靠性实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1月(4)《证券公司风险管理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等5部。3、主要论文(1)李远勤 徐宗宇,“The Classification of Shareholders and Voluntary Disclosure”,《Business and Economic Review》,Toyo Gakuen University 2007年第3期,第96-112页;(2)徐宗宇,“加强证券公司内部稽核的现实思考”,《中国审计》,2002年第6期,第67-68页;(3)徐宗宇,“境外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煤炭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第35-37页;(4)徐宗宇,“对事项法会计理论的思考”,《财经论丛》,2003年第6期,第70-75页;(5)徐宗宇,“上海市证券业同业公会案例研究”,《企业家天地》,2004年第1期,第56-63页;(6)徐宗宇 李鹏举,“对经济增加值指标构建及其应用的思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54--59页; (7)徐宗宇,“对事项法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探讨”,中国会计学会论文集(2006)等30篇。 徐文丽徐文丽,女,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 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课题 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财务会计”(2007-2008) 上海大学精品课程项目“财务会计”(2007年) 横向课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2005年)等5项 著作 (1)《高级财务会计》(独著),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4月 (2)《财务会计》(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8月 (3)《涉外企业会计》(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7月 (4)《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7月 论文 (1)商誉会计的研究与探讨,《财会通讯》,2008年5月 (2)应对国际反倾销的若干财务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2008年2月 (3)对企业并购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3月 (4)对我国企业养老金制度及会计问题的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05年7月 (5)论会计制度与税务制度的歧义与协调,《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5月 (6)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探索与争鸣》,2004年12月 (7)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学思考,《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9月,等32篇 社会职务 非执业注册会计师、非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 荣誉 《财务会计》获199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三等奖 《高级财务会计》获2007年上海大学优秀教材奖 获1996年“王宽诚育才奖” 获1995年“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张佳春 一.基本情况介绍张佳春:女,1963年生,博士,教授、高级会计师。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审计处处长。学习经历:1979年~1983年,江苏科技大学( 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船舶工程专业;1985年~1987年,江苏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2002年~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工作经历:1983年~2004年,江苏科技大学管理工程系、人事处、教务处认教、任职;2004~今,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务处、审计处认教、任职。现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任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校审计处处长,女教授会执行副理事长,上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监事会副监事长,校语委副主任、普通话测试站站长。目前担任主要课程本科课程:基础会计、公司理财硕士生课程:项目财务管理 二、主要科研成果发表论文五十余篇,编著或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教材10本(其中主持编写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主持或合作主持省(市)科研和教研课题8项,主要参与国家教育教改项目1项,省(市)科研、教研等项目10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市精品课程1门(第二主持),省级一类优秀课程1项(第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优秀教研论文二、三等奖2篇等。

150 评论(10)

欢乐空间装饰

高志谦老师:会计学博士,业内著名会计考试辅导专家,十年来一直从事注会、注税、注评考试辅导及相关考试命题研究工作,擅于奇思妙想,总结全面,常用生活化的语言和鲜活、幽默的例子使学员在捧腹大笑中领悟会计的“那点事儿”,重点难点在笑谈中迎刃而解。授课特点:幽默有趣、生动形象;总结全面、通俗易懂。陈楠老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国际内部审计师(CIA),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经理,多次参加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以及改制上市项目的审计工作,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陈老师对新会计准则、新审计准则与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税收筹划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授课风格细腻朴实,教学方法独特精湛,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实力派青年专家。授课特点:思路清晰、精辟到位;重点突出、实务经验丰富。刘国峰老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河北省财政厅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培训特聘教师,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东方名家”栏目主讲人,国家税务总局网络学院特聘教师。主讲《会计》、《高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并为全国各地多家知名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集团提供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培训与咨询服务。刘老师理论功底扎实,实战经验丰富,善于将理论与实务和生活常情相联系,使得整个授课过程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授课中对繁复知识点的梳理、总结,深受学员喜爱。授课特点:思路清晰、抽丝剥茧;总结凝练、幽默形象。赵玉宝老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专业,会计师,企业会计实务培训老师,京城著名会计从业、职称考试辅导专家,曾多年参与职称考试阅卷工作,深谙会计考试重难点和学习技巧,将枯燥的理论生活化、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达到有效指导学员轻松通过考试的目标。授课特点:诙谐幽默、妙语连珠;通俗易懂、醍醐灌顶。

202 评论(11)

相关问答